•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抑木扶土”法探讨逍遥方在心悸病中的应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6 12:55:07 点击:

    马玉龙,王明珠,史鑫鑫,陈晓喆,芦 波,李建华,符德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心悸主要是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为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并见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家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临证以心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纳入心悸病范畴。目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多伴诱发心律失常、影响血压、胃肠道反应以及患者不能耐受等不良反应,而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1]。中医从整体出发,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在治疗心悸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黄帝内经》虽无心悸之病名,但对类似症状的描述如“心中憺憺大动”“心掣”“心怵惕”等。至汉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提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此外还有“心下悸”“心动悸”等描述。宋代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怔忡病名,认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至金元之后,才有较为明确的心悸病名[2]。心悸病因病机多为素体亏虚、情志所伤、感受外邪、饮食劳倦等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血瘀、痰浊、水饮,心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心悸[3]。现代中医将心悸病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痰火扰心证、心血瘀阻证七个证型,各证型对应治疗方剂分别为安神定志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黄连温胆汤、血府逐瘀汤,临床根据患者病情灵活加减药物[4]。然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故临证应整体辨治,审证求因。

    现代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常导致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情志与心直接相关,又与肝联系密切,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机失调,则其推动血液运行能力下降。加之现今饮食结构变化,过多食用肥甘厚腻之品则易致脾运失司,后天生化乏源,血液失充,心脉失于濡养,而发为心悸。

    2.1 肝郁与心悸 心与肝在生理上联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血液运行方面,《素问·痿论》指出:“心主身之血脉。”心乃全身血液运行之枢纽。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且肝为藏血之脏。心血充足,肝气疏畅,二者相互配合,则可使血液充盈脉道,濡养五脏。二是在情志方面,《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魂者,神气之辅弼也,属于神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肝藏魂的功能是以心主神志为基础的。心肝二脏相互为用,在行血液和调气机的基础上共同主宰人之情志[5]。

    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云:“人卧则血归于肝。”若肝藏血之功能受损,血液亏虚,心失濡养,则心神不宁而生心悸。正如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所述:“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不能养心也。”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畅通则血行无阻。黄元御曰:“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肝血具有温暖升发的特性,可以化生阳气,濡养心神[6]。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进而表现为惊悸多梦、卧眠不安等。明代薛己《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认为肝气通达与否直接影响心气的充沛。若情志失调,忧思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气结津聚为痰,郁而化火,痰火扰心则致心悸。此即朱丹溪所言:“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王行宽认为,心悸是由肝胆失疏,气血运行失序,致痰饮、瘀血、火热之邪为患,心神不宁而发心悸[7]。此外,肝五行属木,心五行属火,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母病及子,子病亦可犯母。刘华为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可致心悸[8]。张伯礼院士认为,情志是引发心悸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表现为肝郁气滞证,故心肝同治尤为重要,临床常采用柴胡、郁金、佛手等疏肝解郁之品[9]。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治疗心悸病时尤其注意心肝同治,喜用太子参、合欢皮等养阴清热、解郁安神之品[10]。

    综上所述,心肝两脏生理上相互为用,共同主宰人之情志,维持气血正常运行。肝有所藏,血运通畅,则心血充盈;
    肝气条达,疏泄有度,则心神健旺。情志异常,可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则血液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而发心悸;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火扰心,且肝失疏泄,清阳不升,脾胃运化功能受其影响,后天生化失司,痰浊内生,痰火互结上扰心神而生心悸。

    2.2 脾虚与心悸 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五行属土,生化气血濡养他脏。二是吸收、输布水液濡养五脏六腑。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统血,《景岳全书》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生化与脾。”说明脾具有化生血液和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功能。心与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血液得以化生,心脏得以濡养,发挥其正常功能,心阳也可温运脾土,二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脾统摄血液运行,心主血脉,脾与心相互协同作用,保证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

    脾属土,心属火,心与脾五行上属母子关系,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失调而波及心脏。当代人大多嗜食肥甘厚腻,致使脾土受损,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脏缺少血液的濡养,搏动功能受损而发心悸。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滋养心气,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不宁。《证治准绳点惊悸恐》云:“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此外,脾虚则痰浊内生,痰阻心窍而发心悸。

    张小萍认为,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阻滞,推动血液运行之力减弱,进而引发心悸[11]。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悸为本虚标实的疾病,气虚、阴虚为本虚,痰浊、血瘀为标实[12]。谭海彦等[13]认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痰浊内生,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导致心悸。

    综上所述,心与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方面。脾主运化,统摄血液,为后天生化之源,心主血脉,二者互相为用,共同维持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致脾运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于气血濡养,搏动功能异常而发为心悸;
    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心神不安而生心悸。

    肝郁之人,忧思过度,气机郁滞,津聚成痰,痰郁化火,痰因火动,而生心悸;
    脾虚之人,生化无力,渐至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故生心悸。薛一涛等[14]研究发现情绪因素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可影响神经内分泌机制,进而导致心律失常。国外亦有研究发现,愤怒或压力可引发房颤[15]。

    抑木扶土法最早见于《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此法是在五行相克的基础上,通过疏肝健脾治疗肝郁脾虚之病证[16]。叶天士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然脾升胃降之机,与肝木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甚为密切。肝木之气太过或不及,均可使脾胃受制。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心脏失于濡养,血液不能在气的推动下在脉道中正常运行;
    或因脾运失健,痰浊内生,进而化火,痰火上扰心神,进而引发心悸。逍遥散为抑木扶土法之代表方,首见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先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证见“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颓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营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后经历代医家拓展,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堪佳。现代中医将此方用于各类疾病肝郁脾虚血弱之证。其组方为: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薄荷。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
    当归养血和血;
    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炙甘草益气补中;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生姜温胃和中;
    薄荷疏解肝气,透达肝经郁热。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安神之功。

    临床治疗心悸当以心为主,重视心肝脾同治,基于抑木扶土法应用逍遥方治疗心悸,疏肝解郁,健脾养心,宁神定悸,药效堪佳。若遇心悸伴有失眠、梦魇、情绪急躁者,用药时可配伍生铁落、琥珀等重镇安神之品[17]。兼有血瘀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龙、虫、僵蚕等虫类药,以求活血化瘀、搜风剔络之功效;
    郁郁寡欢、喜太息、思虑过多者,则加梅花、郁金、玫瑰花等质轻芳香之品,加强疏肝解郁之功效。临床研究发现,逍遥散可明显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症状,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频率[18-19],逍遥散还可改善肝郁脾虚型抑郁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20]。动物试验表明,逍遥散可能通过下调抑郁小鼠糖基化蛋白终产物的表达,从而影响功能信号,改善抑郁症样行为,起到抗抑郁作用。

    心悸一病,其病位在心,与肝脾相关。心与肝脾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肝郁脾虚是心悸病的重要病机。情志异常,肝气郁结,气机失调,肝阳浮于上,扰乱心神可致心悸。嗜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血不养心亦可致心悸。抑木扶土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之大法,逍遥方是抑木扶土法之代表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心之功效,在治疗肝郁脾虚型心悸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临证加入生铁落、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或梅花、郁金等行气解郁药,或全蝎、蜈蚣等活血化瘀药,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肝郁运化气机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10期)2022-05-29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家庭科学·新健康(2019年3期)2019-03-27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3期)2018-08-11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1期)2018-02-05湿气重可以游泳吗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7年7期)2017-07-04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6期)2017-07-01便携电子打气机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6年9期)2017-03-17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健身气功(2012年3期)2012-06-13脾主运化浅议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年3期)2004-12-03“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10期)2004-03-08

    推荐访问:心悸 逍遥 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