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5 23:20:02 点击:

    李伟玲,曾 莉

    (河海大学 1.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多次提到发展人工智能。2018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1]。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提到,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2]。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学科,要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3]。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支持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4]。

    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工智能科研的重要发源地[5]。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培育高端的人工智能人才、形成优质的人工智能成果,不断服务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需要,从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基础、特色和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抢抓发展机遇,高度重视人工智学科发展,相继成立人工智能相关机构,发展人工智能学科。

    高校人工智能机构(如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等)是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基地,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源泉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形成人工智能研究合力具有重要意义[6]。人工智能相关机构主要包括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等)和学院(学部、系)两种。本文选取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和工业和信息化部7所直属高校进行调研分析。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

    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有75个。截至2021年10月底,共有63个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机构,占84%。其中42个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等),有21个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学部、系)[7]。仅有12个高校目前还未公布设立独立的机构,但也在逐步探索中。

    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等)的42个高校中,37个是2017年以后宣布成立或更名、合并重组的,占有88.1%。其中,设立研究院的有24个高校、研究中心的有9个、实验室的有8个、研究所的2个,分别占比57.1%、21.4%、19%、4.8%。1个高校既设置了研究院又设置了研究中心。除了少数几所学院早在政策推动前已经形成稳定的学院建制外,多数学院受政策影响推动较大[8]。见表1。

    表1 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等)情况

    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学部、系)的21个高校中,20个是2017年以后宣布成立或更名、合并重组的,占有95.2%。其中,设立学院的有19个高校、1个高校设立的学部、1个高校设立的系,分别占比90.5%、4.76%、4.76%。见表2。

    调研发现,在12个高校尚未公布设有独立的人工智能相关机构的高校中,近年来正在逐步探索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如中央戏剧学院2020年首次开始招收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计算机学院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中央财经大学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
    长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新增人工智能等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教育+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突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并设立未来农业研究院,重点在智慧农业等领域率先实现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突破。由此可见,各高校紧跟时代步伐,人工智能的浪潮。

    表2 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学部、系)情况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共有7个。截至2021年10月底,7个高校均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机构且均为2017年以后宣布成立或更名、合并重组的,占100%。见表3。

    表3 工信部直属高校设立人工智能机构情况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教育部和工信部直属高校又聚集了我国大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力军。

    (一)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情况

    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30日,教育部和工信部所属6个高校增设了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占到7.3%,所属一级学科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理工类学科,见表4。

    表4 教育部、工信部直属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二级学科情况

    有11个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占比13.4%,所涉及一级学科主要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等学科,见表5。

    从人工智能学科设立情况来看,表明各高校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呈现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二)学科归属

    各高校人工智能相关机构挂靠、归属或依托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学科所在学院(系)的高校居多,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依托计算机相关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依托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学科,西南财经大学依托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与控制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学科结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与软件工程学科结合。

    此外,还有与脑科学结合,如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有的隶属学校创新研究院下设机构,如北京邮电大学。有的作为独立的内设二级机构在运行,如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有的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国家实验室,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三)学科建设模式和研究方向

    高校通过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方面现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育人优势,寻找和建立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方面,进行着力建设,旨在提升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表5 教育部、工信部直属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情况

    1. 与行业特色结合,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人工智能+优势学科”模式。哈尔滨工程大学则采取“人工智能+船海核特色”交叉融合发展路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聚焦能源领域,利用自身石油石化学科特色;
    西南交通大学围绕先进交通和未来交通;
    南京理工大学探索“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三航”特色;
    北京科技大学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等优势学科等,这些高校均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再结合人工智能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立足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打造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综合交叉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促进科研、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和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又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

    2. 依托多学院、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打造“人工智能+N学科”模式。人工智能学科既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等理工类学科,又涉及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目前,我国大部分已建立人工智能学科的高校主要以理工交叉为主。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托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七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控制等四个学科是“双一流”学科;
    电子科技大学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材料、机电、生命科学、数学等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等学科;
    同济大学依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院系的跨学科资源;
    东南大学整合学校脑科学研究力量,汇聚了工程学、生命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这些高校大都通过发挥多学科的力量,把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各行业,积极推进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融合开展研究。

    3.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人工智能+企业”模式。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武汉大学与小米公司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与南京市共同建立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
    兰州大学建立文交奇誉人工智能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高校均以“人工智能+企业”模式,加大与国内高科技企业的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各高校人工智能学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理论、技术、平台、应用4个层面开展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此外,在人工智能的外延机器人研究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保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人工智能机构有的直接取名机器人研究所或学院。

    高校具有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和优势,应紧抓当前发展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模式,争取尽早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基地,为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先,整合学科资源,增强学科规划,提升人工智能机构建设内涵,培育学校新的增长点。各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结合现有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基础,整合学校在计算机、控制、通信、机械、数学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大跨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融合,汇聚优秀人才、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明确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和定位,凝练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

    其次,面向行业需求,发挥行业优势,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模式。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结合国家各领域战略需求和行业特色,支持和引导人工智能与本校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深度融合,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模式,服务国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方面建设并形成自身特色,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发展。

    再次,加强创新人才支持力度,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一流师资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主动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拓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引进渠道。深化“引育用服”协同机制,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9],加快人工智能“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组建人工智能领域跨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或群体,加大对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师生赴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国家留学。

    最后,加强与国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学会、协会、组织等合作和交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省级人工智能学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代表性组织,加强与国内外各级政府、国际学术机构、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国内高科技企业单位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展校地融合、校企融合,积极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

    猜你喜欢 学科人工智能融合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中外文摘(2017年19期)2017-10-10“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人工智能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