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自然美难题的重提与当代美学的存在论转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5 20:00:07 点击:

    王中原

    根据自然与人文的基本区分,美的形态事实上只有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基本类型。美的本质由此而本质性地显露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二者的关系上,这一点表明了自然美对于美学的重要意义。中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模仿自然”命题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自然美显身为美的典范,在特定层面上寄寓着美的最高理想,如阿多诺(T. W. Adorno)所言:
    “如果离开那难以理解的维度——它已经褪色的名字是自然美,对艺术的真正经验将是不可能的。”(1)Theodor W. Adorno,Aesthetic Theory, 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 Trans. by Robert Hullot-Kentor,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2, p.63.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关系对应于海德格尔(M. Heidegger)所说的“世界”和“大地”的争执(2)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30 页。,二者表现为开显与闭锁两种力量的差异着地共属一体,一如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超自然与自然等既相互对立而又本质性相关的基本词组的情形。这一实情决定着自然美在现代性的历史展开中的存在——作为现代艺术乃至人类现代文明的救赎者。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以及浪漫主义“回归自然”的美学观念为此作出了典范的例示,现代思想正是凭借自然美的启示而早已在其内部孕育着反思、对抗、解构与克服现代性的后现代要素。

    然而,自然美却在中国当代美学中生成为一个著名的难题,当代美学对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一再陷入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之中,致使自然美显示自身为当代美学建构的“绊脚石”和“试金石”。现代以来的美学思想倾向于以艺术美为基础来建构其美学理论,这种以“艺术哲学”形态面世的美学通过对自然美的忽视和遗忘来消解自然美难题。然而对于完整形态的美学建构来说,自然美的本质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容回避而又棘手的难题。中国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两次美学大论争都遭遇了自然美难题;
    随着环境美学在20 世纪后半叶的兴起,自然美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仍然作为一个显明的难题被置于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问题域中。(3)彭锋:《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自然美的难题》,《哲学动态》2005 年第6 期。然而,环境美学并没有在新的美学语境下自觉地对自然美难题作出回应,更遑论立足于当代思想语境尝试克服自然美难题。从当代自然美学中脱颖而出的生态美学本来极有可能为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带来一个契机,如刘成纪所说:
    (生态美学的) “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4)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 期。令人遗憾的是,生态美学也没有在这方面作出实质性的推进。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拟重提自然美难题,尝试立足于当前思想语境对其进行一种当代解答。考虑到自然美对于美学的特殊意义,这一探究或许能够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启示出一种新的路向。

    自然美的存在总是清楚明白的,它真切地显现于我们的自然审美经验中。以哲学的方式来思考,我们必定已经先行地对自然美有所领会,从而才能在经验中通达自然美。美学研究则不能停留于此,须要在这种先行领会和自然美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对自然美作出严格的界定。

    自然美显而易见的含义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者是在美中显身的自然事物。对这个定义来说,核心问题是“何为自然”,其中决定性的要素是自然事物的存在规定性,自然美正是借此而从美的事物中区分自身,并拥有其本己的审美特性。提及自然事物的存在,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其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特性。在万物之中,自然事物是最纯然的物,“纯然”的规定性在于其独立于人的存在,作为自然事物的集合的自然界所意指的即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存在领域。自然事物的这种不依于人的存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自然事物无需经过人的制作或生产就能够自行进入存在,这一点本质性地区分于人工制品,我们称自然界中的无机物或有机物的这种存在特征为自生性或天然性;
    其次,自生的自然事物拥有独立于人的自己存在、自己如此的存在特征,在这方面人工制作的器具和艺术品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但要诉诸人的制作而产出,而且还要在人的使用、保障中是其所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说自然事物的这种不依于人而存在的存在性只是在限制意义上说的,即只是强调其生成和存在并不依赖于人,并非说自然物的自然性在于完全排除人的存在。从现实经验来看,不但地球上完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纯然自然(pristine nature)难以界定,而且纯然的自然事物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自然事物存在这一实事必须在人的当前在场中才能发生,正如王阳明所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5)王阳明:《传习录》,叶圣陶点校,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年版,第233 页。此外,即便在人参与自然事物的存在的情况下,只要这种自然事物仍保持着自然存在,它就还是自然的,比如农耕文明中被悉心照料的自然田园。

    自然事物的这种不依于人而存在的特征就是所谓的自然性,其确切的规定是:从自身中站立出来而在场,亦即在自身中拥有其存在根据并依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状态——出于自身而在自身中向自身生成的特征。从无机物到高级的生命有机体乃至自然生态圈和自然界都无不表现出这种存在状态。这一解释清楚明白地存在于我们的自然经验中。“自然”一词在中西方语言中都包含有“本质”“本性”等含义,这一含义意指在自身中包含着自身的存在根据,无论是事物的生成还是其存在过程都基于这种蕴含在自身中的存在根据,如古希腊人所认为的,自然是包含着内在心灵的运动体(运动秩序和原则就出于这种内在的灵魂)。(6)Robin George Collingwood,The Idea of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5, p.3.在中西方思想史中,自然原始的含义并非现代的物理意义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界,而是指一种自发地成其所是的存在状态,中国哲学称之为“自己如此”(7)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95 页。,即“自本自根”“自然而然”;
    保留了古希腊开端性自然经验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概念所思的则是:从自身而来、向着自身返回的存在状态或存在方式。(8)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349 页。

    自然美是实存事物的美,这一点与艺术美不同,虽然艺术作品与自然物或器具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物,但艺术美的本质是对事物的形象性展示,相对于实存事物本身它是非实存的,如康德(I.Kant)所说,“一个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一个美的表象”。(9)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324 页。康德道出了自然美的实存性,而从自然事物的实存状态来看,自然事物就并非卓立于自身的单独存在者,而是以一种具有自然性的事物整体的方式存在的存在者,也就是说,自然事物的实存状态是在自然事物整体中的存在。自然事物的整体与自然事物一样具有自然性的存在。这种自然事物的整体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小的自然环境到生态圈,从自然界到作为存在者整体的(甚至连人类文明也包含于其中的)大自然。正是基于对自然事物实存的这一事实的洞察,后来的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和生态美学(Ecological Aesthetics)生发出各自的理论创新,无论是“环境”(事物共在的整体)还是“生态”(类比于生命体的有机整体),这些核心概念所思考和表达的都是自然事物共属一体的存在特征。

    自然事物从其自然性中获得存在规定,自然性是出于自身而在自身中向自身存在的状态,这种存在状态表现为在具有自然性的自然事物整体中的实存。自然美就是具有这种自然性的实存事物的美。根据这种定义,另一种自然美就被我们排除出去了,这种自然美就是艺术所表现出的那种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性的美,虽然中国美学称之为“天然”“天成”“自然”“化工”等,但这种自然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美。

    自然美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审美经验中,我们的自然美经验乃至艺术对自然美的揭示确证了自然美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美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自然美本就如其所是地闪耀着。自然美的问题存在于美学领域。在对自然美的本质进行阐释的时候,现代以来的美学遭遇到了极大的困境,美学界对其通行的称呼是自然美难题。在美学研究中,如果说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难题,自然美的本质问题则是一个难题中的难题。

    从美学史角度看,自然美难题的成因在于美学现代性中,现代美学以艺术美为基准来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同化式”阐释,而自然美是与艺术美呈基本对立的存在,它并不是艺术美可以规约的。从美的实事来看,自然美难题植根于审美和自然美的本己特征中。一方面,审美活动具有某种不容置疑的“主观性”,审美在本质上是感性的,感性的基础在于指向人的感官觉知及相关心灵活动的直接给予性。从这一点来看审美是属人的,人及其人文是美的本质的解释所绕不开的一极,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必定离不开人这一向度,诚如叶燮所说: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10)叶燮:《巳畦文集· 集唐诗序》,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415 页。另一方面,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事物的本己特征是其自然性,自然事物是以出于自身而在自身中向自身存在的方式实存的事物。根据自然事物的这种自然性,自然是兀然自生自存的事物,其生成和存在是不依于人的干预的自行涌现,不像艺术那样被我们(的赋形活动)带向存在。此外,自然事物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人的闭锁,自然事物的自然性意味着一种遮蔽自身的自由存在,这种存在方式不屈不挠地抵抗着开显,从而使自然美具有一种突出的拒绝显现的无形式特征。(11)王中原:《如画:作为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的理论挑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1 期。上述两个方面构造了自然美本质问题的困境。一方面,对自然美的本质的解释必须诉诸人,另一方面,自然美的本己特征又排斥着人的因素,我们在人与自然的这种基本对立的两极中很难达到妥当的综合。从自然出发来肯定自然自美是对美的属人特征这一美学原则的背离,因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2)柳宗元:《柳宗元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730 页。;
    从人出发来解释自然美则必须面对由主体性及其主客二分思想而来的审美真理性问题的质疑和对其伦理层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责难;
    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同一来解释自然美的本质,对二者的同一性作出合乎实事的哲学论证又是另一个棘手的难题。这使得自然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一个著名的难题,这一难题作为美学思想的真理性的“试金石”不断地对美学提出挑战。

    自然美难题是艺术美乃至美的本质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课题。自然美难题的解答的实质是,基于美的一般性本质和自然事物的自然性对自然美为何、自然何以美的解释,这种解释揭示了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本己的审美特性。作为美的形态的两个基本领域之一,自然美的本质问题根本性地关联着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美的本质的探究,在此康德为我们指出了要害: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同时看起来是艺术;
    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毕竟又是自然的时候才被称为美的。”(13)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319 页。

    当代美学处身于后现代思想语境下。从思想史层面来看,后现代的“后”的规定性在于对人之主体性凸显的西方现代思想的反思与克服。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考,思想史意义上的现代的本质在于“人成了第一性的和真正的一般主体”,亦即,“人成为那种存在者,一切存在者以其存在方式和真理方式把自身建立在这种存在者之上。人成为存在者本身的关系中心”(1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76—77 页。。对于现代思想来说,人作为主体意味着在对万物的客体化中实施着对后者的统治。依据这种思想观念,“在预先计算中,自然受到了摆置”(15)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75 页。,自然成为由人表象、计算、控制和制造的对象或原材料。现代思想植根于西方形而上学,其实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阶段。现代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极端地阻断了人与存在之真理的本真关联,在历史实践中则肇致了西方现代历史以及由其所主导的世界现代史的灾难。后现代思想试图从一种比形而上学更原始的思想出发与西方思想的现代性乃至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争辩,并尝试克服、解构形而上学。用后现代思想开创者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通过向形而上学植根其中的原初真理的回溯,松动形而上学自身所形成的不能自我识知的封闭形态,通过这种遮蔽的祛除把形而上学释放到其本质性统治力中(此即解构),以促成它的完结。(16)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第68—69 页。形而上学的完结并非令其终止,而是真正完全地展开其本质。当然,这也意味着为形而上学赋予边界,设置边界以消除形而上学的僭越。后现代思想对思想现代性的反思与克服开启了一种新的思想形态,后者为我们探究美和自然的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想空间,从而也为重新探问自然美难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当代美学中致力于自然美研究的是所谓的自然美学思潮。英国学者罗纳德· 赫伯恩(R.Hepburn)于20 世纪60 年代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 的论文,这篇对当代西方自然美学产生直接而深远影响的文章指出了当代美学主流忽视自然美的事实,阐述了自然美、自然审美的本己特征以及自然美对美学的重要价值。(17)Allen Carlson, Arnold Berleant(eds.),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Peterborough: Broadview Press, 2004, pp.43-62.这篇开创性的论文引发了英美学界对自然美的重视,促成西方自然美学在当代的重构,这一重构整合了分析哲学的自然审美研究、环保运动、生态哲学和后现代思潮,其后继的更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形态是所谓的环境美学。

    在环境美学看来,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区别于艺术品的那种孤立对象的“环境” (environment)特征,对自然的审美具有参与(engagement)性特征,参与性意味着人的全部感官乃至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上述观点为理论基础,环境美学引申出环境性的审美对象和参与性的审美模式两个基本原则,以之反思作为“艺术哲学”的当代美学和传统自然美学,批判现代主体性美学。其更进一步的意图在于重构当代美学,建构一种消除自然和艺术二元对立的一元论综合美学(synthetic aesthetics)体系。(18)Allen Carlson,Nature and Landscap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p.61.在我们看来,对自然的审美特性的认知奠基于自然美难题的解答之中,如若没有美学对自然美的本质问题的阐释,何以谈论一种自然美的概念及其审美特性?然而,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实际上绕开了自然美难题这个自身的基础性美学课题,直接从事于自然美的审美特征研究以及建基于其上的更宏大的环境美学建构。

    在生态美学思潮兴起之前,实践美学代表中国当代美学主流对自然美难题进行了解答。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的人化”(19)李泽厚:《美学四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98 页。,“自然的人化”即人类根据自身尺度改造自然界的历史实践。以人类历史实践作为本体,“自然的人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阐释美或审美的本质的本体论依据。在实践美学看来,自然美的本质乃是“自然的人化”。实践美学对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属于典型的现代性哲学话语,这种哲学观念立足于主体性思想,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依据人(以历史实践的方式)对自然的对象化活动来解释自然美的本质及其美学基础。虽然这种自然美的本质观自有其阐释的有效性,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性的哲学思想、主客二分的观念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等问题在后现代美学的反思和批判中都得到了明晰的揭露。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一种被命名为生态美学的美学思潮开始在中国学界勃兴。按照曾繁仁的说法,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20)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文学评论》2005 年第4 期。生态美学的兴起为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态美学批判了自然美理论的‘艺术化’及其‘人化’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之美,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美理论”。(21)胡友峰:《生态美学对自然美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 年第4 期。然而,生态美学实际上并没立足于当前思想语境对自然美难题进行过自觉的回应,关于自然美难题的专题性探究几乎付诸阙如,即便生态美学事实上正是建基于自然美的经验和思考之上。(22)生态美实质上乃是自然美的一种表现样态,其维度是自然美中所展露的生命有机整体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存在状态之美。

    关于当代自然美学思潮,有学者作出了如是评断:
    “近年来,美学界关于自然的美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代表性成果就是生态美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的勃兴。但在这种种对自然的审美考察中,出现了一个相当令人困惑的现象,即自然美这一经典概念反被大多数研究者遗忘。”(23)刘成纪等:《当代学术语境中的自然美问题(笔谈)》“编者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改观。相对来说,自然美难题被遗忘和忽视的状况更甚。鉴于上述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当前思想语境下重提自然美难题。

    自然美难题的重提意味着立足于后现代思想语境对自然美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考,现代思想归属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阶段,它表现为人道主义的哲学形态,后现代思想反对人道主义,因为“对人之本质的最高的人道主义规定尚未经验到人的本真尊严”,“人道主义把人之人道放得不够高……人之本质的高贵并非在于:人是存在者的实体而成为存在者的‘主体’,以便作为存在的统治者让存在者之存在状态(Seiendsein)消融在那种被过于聒噪地赞扬了的‘客体性’中”。(24)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388 页。人的本真尊严在于,人是被投入存在之真理中而绽出的生存者。“人绽出地生存着置身于存在之天命之中”,对于人来说,“唯当存在之澄明自行发生,存在才转让给人”。(25)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396 页。即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对存在的归属,对存在之真理的应和与看护赋予了人在万物之中的显突位置,才有所谓被人误判的主体性观念。很显然,海德格尔是通过将思想朝向存在(das Sein)本身来克服思想现代性的,这种本真的思存在的思想也被称为存在论(Ontologie)。这一思想规划开创并规定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想,他的演讲《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被奉为后现代思想的宣言。(26)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编者引论”第20 页。

    海德格尔的“Ontologie”是现象学的存在论,在这种思想形态看来存在和现象是同一的,存在公开自身为现象,现象就是显现者的如其所是的显现,按照其自身显现来观看显现者显现的思想就是所谓的现象学。因此,存在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而现象学的唯一主题乃是存在论。因此故,汉语思想界的学者将海德格尔的“Ontologie”译作“存在论”,以强调这种思想形态与本体论思想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的原创规定性。(2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496—497 页。而被译为本体论的“Ontologie”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意指一种强调本体和现象二分的哲学思想形态。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存在之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义,即他所思的乃是本真意义上的存在之真理。按照海氏的思考,存在本身的自行发生或解蔽即存在之真理,由于真理本身同时包含着本质性的非真理(真理是自行遮蔽着的解蔽),因此存在之真理也展开为存在之遗忘的历史。西方形而上学即是这种遗忘存在本身的存在历史,它是一种偏执地追求存在者之真理而遗忘了存在之真理的思想形态。即便如此,形而上学仍然作为一种存在之真理归属于存在的历史。海氏的存在论所思的乃是本真意义上的存在之真理,他后期的基本词语“存有”(Seyn)、“本有”(Ereignis)所命名的即是本质现身意义上的存在本身。海氏认为,本真的存在之真理虽然在古希腊思想的开端处就被经验过,但并未被当时的思想家思想过。因此,对存在之真理的本质现身的第一个开端的探问和对话,需要实行一种(从他所谓的另一个开端)向原初开端的返回步伐,这种返回的实质是对原初本现的存在之真理的追忆。按照海氏的说法,早期希腊人对本真意义上的存在之真理的经验在“Physis、Aletheia(无蔽、真理)、Logos(逻各斯) ”三个基本词语上得到了表达。(28)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编者引论”第9 页。令人诧异的是,“Physis”即我们今天所言谈的“自然”一词。

    古希腊人的自然(Physis)一词意指生长,即“涌现着的返回自身,它指说的是在如此这般成其本质的作为敞开域的涌现中逗留的东西的在场”,(2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65 页。这一原始含义意指存在之真理的本真发生。后来的罗马人用“natura”对其进行转译,使之脱落了这层含义,此后变成我们今天言及的物理意义上的自然(自然物、自然界)。即便如此,自然的原始含义还是突出地显示于自然事物及其整体的存在状态上,涌现着的现身在场显明地规定着自然事物的自然性(即出于自身而在自身中向自身生成)。因此,“对于φύσις[涌现、自然]的神秘性,我们即便在今天也还是可以在希腊经验到的——而且只有在这里,也就是只有当一座山、一个岛、一片海岸、一棵橄榄树以一种令人震惊而又抑制的方式显现出来之际”。(30)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孙周兴编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年版,第76 页。抛开海德格尔对古希腊思想的敬仰以及他本人莅临希腊作关于雅典娜的讲演的因素,事实上,我们在关于自然的一切本源性经验中都能遭遇到作为涌现的自然。自然美就是一种本源性的自然经验。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J. C. F. Hölderlin)通过对自然的诗意表达而隐秘地关涉到古希腊的φύσις(自然)。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自然美的经验指引并护送着荷尔德林向古希腊的精神还乡。作为一种本源性的自然经验,自然美是存在之真理通过寓于自然事物而发生的一种根本方式,是存在之真理在自然事物中以美的方式本质现身。上述关联解释了作为“诗” (即美)的自然美与作为“思”的海德格尔存在论之间的同一性。

    因此,我们认为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作为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的思想引线是切合时代思想语境的选择。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人并非作为主体而成为存在的主人,而是作为存在之真理(Da[此])的持存的此之在(Da-sein)的保护者和建基者,人的生存就建基于作为存在之真理的现实发生的此之在中。基于此之在,自然也并非是所谓的对象或客体,并非与主体相对而立、经由主体的表象和置造活动才存在着的东西,自然作为存在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为存在之真理提供庇护,通过人的建基活动(大地上的栖居)而为存在之真理提供保护之所,从而使存在之真理达于此之在而发生。根据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唯一的同一者乃是存在本身,其本质现身作为存在之真理的发生需要人的建基和作为存在者的自然的庇护,人与自然通过归属于此之在而共属一体。人在归属于此之在之际守护着存在之真理,看护着自然的自由存在,在这一由时间-游戏-空间释放的自由之境中,不再有作为万物之主体的人,也不再有作为被人所支配的对象、客体的自然。人之主体性及其相关的主客二分问题就此而被克服掉了,因为我们“经验到,唯从人能够进入其中的那个此之在而来,历史性的人才得以邻近于存在之真理。于是,一切人类学和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都被遗弃了……”(31)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232—233 页。。相应地,从美学层面来说,审美就绝不是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体验乃是从主体自身发出的行为),甚至审美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迷误的说法,美的经验的合乎实情的说法是驶入存在之真理的在场化之闪耀中,跳跃而入于此之在的本质现身的光辉之中。自然美由此应该被理解为存在之真理被庇护入自然事物之中的一种本真发生(Da-sein)。这种发生需要居有人之生存来为其建基,自然美经验既是人对此之在的这种本质现身的参与,也是存在之真理通过居有人、寓于自然事物而达于此之在的闪光。

    基于上述,我们把自然美的本质阐释为:自然事物在存在之真理中本质现身的一种现象;
    一种人对自然存在的本源性经验;
    存在之真理寓于自然事物的一种本真发生。存在之真理的本真发生把自身自行设立于自然事物(自然存在者)身上,存在之真理由此而得到庇护,并以自行置入自然事物这种“作品”的方式发生(32)这里的“作品”意谓某种存在者(艺术品或自然事物),通过它的产出(创作或自身生产)而使存在之真理得以完成、实现或带向完全意义上的在场。详细论述可参见王中原的《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一个探讨自然美的新维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以这种方式发生的存在之真理就是自然美。诚然,自然美的成其本质是在自然美经验中发生的。从自然美经验来看,自然美的本质现身需要人的参与,因为存在之真理被庇护入自然事物之中需要居有人的当下生存才能发生。因此,正如自然美经验所揭示的那样,自然美中不仅有人对自然的直观,也有自然对人的直观,更合乎实情的是人与自然的“神遇而迹化”,二者在自然美中共同归属于存在之真理的在场化(Da-sein)。

    通过诉诸存在之真理的思想,上文对自然美难题进行了初步的解答,这一暂先的解答作为一种存在论阐释原始地揭示了自然美的本质。对此我们可以引用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质的论断作为佐证:
    “只有从存在问题出发,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沉思才得到了完全的和决定性的规定……艺术归属于本有(Ereignis),而存在的意义(参看《存在与时间》)惟从本有而来才能得到规定。”(33)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64 页。在这种阐释克服了西方美学现代性的根本问题——主体性问题——的意义上,通过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现代美学的主体性以及由之而来的主客二分思想的问题也一并得到了克服。与此同时,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使自然美的美学意义得到了全新的揭示。作为一种对自然存在的本源性经验,自然美乃是自然事物的一种本真现象,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存在的真理,自然美借此而为我们启示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实践哲学。根据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自然美经验消除了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把我们移置入存在之真理的本真发生中。自然美在“参与最切近的感官假相同时又提升到存在之中;
    它既是令人迷惑又是令人出神的东西。所以,正是‘美’把我们拉出存在之被遗忘状态,并且把存在观看提供给我们”。(34)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232 页。在自然美经验中,自然事物显示为自行涌现着返回自身的在场者,它们如其所是地栖留于存在之真理中。对这种自然美的真理的领会为人规定了新的生存伦理:人应该让自然如其所是地栖息于自身中,泰然任之而毋以扰乱;
    对自然之自由存在的守护(“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准则,也是人之生存的终极使命。

    基于存在论思想的美学形态可以被称为存在论美学。上文表明,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选择了一种存在论美学的路径,这一路径把美学思想指引向存在论美学的形态。美学思想向这种存在论美学形态的转变,我们在此称之为美学的存在论转向。这一转向实际上为中国当代美学标示了发展路向。

    实践美学(也称“实践论美学”)曾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主流思潮,这一美学形态是20 世纪中叶的美学大讨论的重要成果。王元骧认为“‘实践论美学’就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通过对关系论美学的改造而创立的”。(35)王元骧:《实践论美学的思想精髓和美学价值》,《文艺研究》2016 年第6 期。实践美学对美的本质的阐释基于(主要源于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在实践美学看来,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展开为人类的历史实践。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而实现自身的对象化,在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的这种关联中促成了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人的身体感官)向人的生成,此即“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提供了人与对象存在的本体论阐释,实践美学以之为基础对审美主客体以及二者的关系、美的本质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作为实践美学的基本立场和基础原则的确立者,李泽厚被公认为该美学思潮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实践美学致力于解决审美主客体的客观同一性问题。在实践美学所置身的思想语境看来,美既不可能无视主体的审美感受,也不可能否认客体的审美属性,美的本质在于主客体的统一中,我们称审美主客体区分着的统一为二者的同一性。在实践美学看来,是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指物质生产活动)提供了审美主客体同一的基础,“自然的人化”为审美主客体的同一提供了一个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体(也即所谓的“历史本体”)。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人的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确保了审美主客体同一的真理性。因为实践的客观实在性确保了审美主客体同一的客观性,而在实践美学那里真理性就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事实上,这种对审美主客体的客观同一性的本体论阐释并不成功,物质实践并不能保证其哲学阐释的真理性。真理性并不能简单地归之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在如下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实践美学是一种颇具“主观性”的美学思想。实践美学的出发点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即以人及其出于自身本质力量的客观实践(对象化)来解释和改造世界,因此,无论它对实践活动做出怎样的哲学规定,实践本体论依然是基于主体性的本体论。实践美学的实质是一种哲学人类学思想,这种思想形态归属于西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因此,虽然实践美学致力于解决审美主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真理性问题,其实际的美学建构却是加深了二者的分裂,以人之主体性及其实践来同化客体的观念恰恰是最极端的主客二分,诚如海德格尔所说:
    “惟在人变成为主体,主体变成为自我,而自我变成为ego cogito[我思]的地方,才会有客体(Ob-jekt)意义上的对象。”(36)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第85 页。主体性的凸显和世界的客体化烙印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对于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起初看起来近乎荒诞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37)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81 页。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中拥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其影响力的重要一维在于:为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规定了任务——超越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意味着眼于超出实践美学的思想视域来克服实践美学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实践美学奠基其中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所产生的主客二分问题。实行这一超越的就有所谓的后实践美学思潮,正如张弘所说,“后实践美学之‘后’就意味着对实践美学的超越”。(38)张弘:《存在美学的构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7 页。张弘所实行的对实践美学的超越被命名为“存在美学的构筑”,这一存在论美学形态的建构清晰地标明后实践美学的一个共通的路向——通过美学思想的存在论转向来超越实践美学,虽然后实践美学诸思潮所采取的具体美学规划各不相同。

    杨春时立足于现象学哲学实施了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他以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来解决实践美学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主客二分问题。“哲学要回到本真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共在,而这个共在是主体间性的,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在,他人和自然都不再是客体和征服对象,而成为与我交往的主体,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之间通过同情达到融合,从而实现自由。”(39)杨春时:《关于后实践美学的解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1 期。按照杨春时的见解,“我与世界的共在”的主体间性即存在,此乃人之生存的根据、生存之超越所朝向的自由。在我们看来,这一现象学方案最终是诉诸存在之思来超越实践美学的,被称为“证明的逻辑”的存在论实乃其美学规划的思想基础。朱立元明确地提出了“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张,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论的存在论阐释来推动实践美学的革新和发展。他从存在论出发把局限于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扩展到人生在世,而人生在世的基础就是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同一性。“从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存在论及关系生成论出发,突破主客二分的现成论思维方式,深入到人与世界一体的本真关系中,深入到人的生存实践即人生实践中,深入到人与世界的双向生成的语境中,体悟、反思和探讨人类无限丰富和永恒变动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这就是人生在世关系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研究的哲学视野,这也就是实践存在论美学所依托的哲学基础。”(40)朱立元:《略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5 期。曾繁仁在其生态美学建构中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构想,生态存在论美学把人的本真生存解释为人与人、自然、社会乃至世界的一体性存在,以这种万物一体的生态存在论来克服源于主体性观念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维。在他看来,这种存在论形态的生态美学“标志着‘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的过渡的初步完成”。(41)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3 期。叶朗则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一种意象美学的方案。在他看来,“情”与“景”合一的意象从审美的角度呈现了原始的真实存在,即“主客不分、情景交融、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他称这种基于意象美学的世界观为“自然”一元论或“生活世界”一元论。(42)彭锋:《美在意象——叶朗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0 年第4 期。这里虽未明言,但其哲学基础无疑是一种当代语境下的存在之思,即是说,叶朗的意象美学建构也是通过存在论转向而实行了对实践美学的超越。

    事实上,对实践美学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所产生的主客二分问题的克服必然要诉诸思存在的存在论思想。因为人和万物共同归属于存在,人与万物在其本质上乃是存在着的东西(亦即存在者),它们惟有在存在中才能显露为“存在着的”(是)、“是什么” (本质)和“是如此”(实存),也正是存在的先行奠基确保和规定了人与万物的存在及其相互归属(万物一体)。

    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后实践美学还没有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存在论美学转向。上述诸思潮倾向于从人及其生存出发去思想存在,严格地讲,存在论应该思的存在并非存在者的存在,而是存在本身,是允诺了一切存在者(即所谓的存在者整体)之存在的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到了人及其生存(此在)在存在论中的优先地位,认为人本身就是“存在论的”,它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及存在论上(ontisch-ontologisch)都得以可能的条件”。(4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16 页。而人在存在论中具有如此显突位置的根据在于人是以生存为其规定性,生存即生而为存在,亦即顺应于存在之真理而绽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因此,人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对存在的领会,(4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14 页。人之生存的本质是在倾听和应和存在之际守护存在之真理,看护在存在之真理中现身的万物。只有归属于存在之真理,人才能获取尺度来测度并实行人之生存(历史实践)。因此,本真意义上的存在论是从存在本身出发来更原始的思存在之真理,进而思及包括人在内的存在者整体的存在,如海德格尔所说:
    “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Sein ohne das Seiende zu denken)的企图是必要的,因为否则,在我看来,就不再能够合乎本己地把今天那些围绕地球而存在的东西的存在带进我们的视野,更不用说充分规定人与那种一直被叫做‘存在’的东西的关系了。”(45)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2 页。参考上文,这样一种朝向存在之真理的存在之思正是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所依据的存在论思想,后实践美学的存在论转向须要更进一步地向这种存在论思想行进,由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认为,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启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美学的存在论转向,这一转向实为中国当代美学标示了进一步发展的路向。

    本文在当前思想语境下重提自然美难题,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思想引线对自然美难题进行了解答。这一解答的实质是立足于后现代思想语境对自然美的本质的历史性阐释,以求在当前的思想史阶段尝试解决美学中的自然美难题。自然美难题的当代解答克服了现代美学的主体性以及由之而来的主客二分思想,在后现代思想路径下揭示了自然美的本质及其相关的真理。有鉴于自然美难题这一课题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对自然美的本质的探讨试图为艺术美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域,其中最重要的向度在于:对艺术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解释、对自然美在审美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思想中的位置以及存在论对当代美学思想的奠基性意义的揭示。自然美难题的重提启示了本真意义上的美学的存在论转向,后者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走向将在形态变革的意义上重构当代美学,推动当代美学研究的后现代转型。中国古典哲学中作为本根论的道论思想实质上也是一种存在论思想,一种异于西方思想的存在论形态。作为其表现形态的中国古典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存在论美学思想的本土资源,通过向这一资源的回溯来推动当代美学的后现代转型,既是中国古典美学当代转换与中国当代美学本土建构的创新路径,也是中国美学在后现代语境下参与世界美学对话的一个前沿性学术规划。

    猜你喜欢 存在论海德格尔难题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海德格尔有没有实践哲学?社会观察(2021年10期)2021-11-15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学天地(2021年2期)2021-09-10狗之难题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1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年1期)2018-05-22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读书(2017年12期)2017-12-15难题大作战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8期)2017-08-04巧解难题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6年9期)2016-05-14《资本论》:经济学术语中的哲学革命求实(2014年4期)2014-06-19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7期)2009-08-27

    推荐访问:自然美 重提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