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传播路径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4 21:35:04 点击:

    姜家生,何一川

    (1.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安徽农业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宣传现有的传播途径和载体主要有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断深入融合,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被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真正接受,并在实践层面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亦是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担负的重要任务。

    新媒体传播指的是从业者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传播方式进行革新,追求形式简洁、预算小、周期短、互动多、效果好的新媒体营销过程。这些特点和优势迅速扩展到社会其他领域,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传播情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借助新媒体传播路径,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有效传播。

    童世骏认为,理论工作尤其是面对大众的理论工作,应该让群众喜闻乐见,并轻松便捷地获取,社会科学知识、研究数据甚至理论概念,尽可能以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呈现。王静仪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呈现传播主体从“一元”转向“多元”、传播受众从“客体”转向“主体”、传播媒介从“竞争”转向“融合”、传播内容从“大众”转向“分众”以及传播效果从“微观”转向“宏观”的特点。仇曼莉指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主体多、传播渠道广、传播互动性强、传播影响大等特征。牛海等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境中,新媒体传播应忠实于理论基本内核,使用文字、动画、影像等手段,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表达。孟宪平等认为,话语形式的转变是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主流理论的重要抓手,高校理论工作者要尽量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比喻和辨识度较高的语言诠释理论思想。刘茗飞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虽然在当前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播实效,但通过传播模式改革、传播理论重构,能够成为马克思理论社会化、公众化发展的基石。

    当前研究成果虽然将新媒体传播范式移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面,并对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过程中的实施路径有所探讨,然而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新媒体传播路径的研究却相对匮乏。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通信与传播空前发展的时代,在高校青年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呈现新特点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途径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高校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和宣传实效建设,强调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在语言体系建设和广泛宣传过程中,存在三大核心因素,即语言表述、传播机制与传播受众。语言表述是传播的基础,传播机制则是可达途径,表述和机制选择的决定性要素在于受众。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多元化,传播主体很难垄断信息源,倘若传播内容、形式与受众的喜好不相符,信息的传播就不具有吸引力。高校学生不再愿意单纯、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而更倾向于积极地寻找和筛选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而再度创作、多元互动。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使得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满堂灌”式的教学输出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现实环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众”传播,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教育。

    二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方式多样化的需要。不同个体因信息接受途径的多样化以及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文化功底、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思想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传统的雷同施教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个体差异所提出的分众化教育的要求。因为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文化素养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承认差异、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众”传播,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教育。

    三是高校学生话语表达年轻化的需要。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表述与高校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整合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进行话语体系的年轻化重构,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有效传播就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构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方式就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事,比如借助图形图像、视频等方式。因此,借助新媒体,使用文字、图表、动画、影像等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表述上更加真实生动,贴近生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为广大青年学子所接受,应是当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应借助新媒体手段,以轻巧而不失厚重的理论精华、轻松而不失严谨的宣传方式,提升理论传播的实效性,可以从创新话语体系、转换传播方法、加强受众互动等方面,尝试构建有效的传播路径。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党的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转变文风、语言,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多以授课为主,或者通过刊物、报纸等载体在学生中传输,其优点是表述规范、体系完整,不足之处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接受习惯并及时地向学生传播最新理论成果。

    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最大限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学生也更加追求形式简洁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以满足大众思想需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微视频、抖音等青年学生喜爱的平台和移动客户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微视频比赛、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说微视频制作,用轻松活泼、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可以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点、学科专业特色,采取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数字载体,将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同度。如共青团中央抖音公众号刊出青年学党史合集,以视频等轻松形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青年学生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苏省高校启动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包括“我读马列经典”大型微朗读活动、“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公开课、“我读马列经典”沙龙活动以及融媒体微产品,通过图文、视音频、动漫、H5等多种形态,使专题具备了较强的交互性、可读性、观赏性,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活”起来、“动”起来,用青年人的语言、青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青年中变得“有意思”,加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

    (二)坚持“以受众为中心”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新媒体语境下,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的推动者。“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需要突破“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思维局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最大化。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定位逐渐模糊,受众尤其是高校青年学生不再被动接受信息,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建立传播的反馈机制和引导机制尤其重要。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并建立良好的反馈约束机制。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每个学生都可能处于传播链条的起点处。为了真正实现传播有效,就要在内容阐释和技术支持方面随时做好准备,等待来自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合理反馈及时给予答复,从而营造良性流通的互动环境,使信息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如由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知名理论专家、高校青年教师和全国大学生代表走进“阶梯教室”,理论专家与青年学生互动,嘉宾结合理论深入浅出地解释青年学生心中的困惑,让“专家理论”“传媒视角”和“青年想法”产生积极碰撞与互动,感知真理的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以受众为中心”,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严谨性、科学性、理论性,在尊重科学理论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进一步推进相关理论进入青年学生的心灵和头脑。

    (三)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具有匿名性的特征,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为匿名者提供了无限活跃的可能,信息和观点受到人自身的情感、价值偏向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个体做出错误判断,影响传播环境。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论宣传环境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倡导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营造“三个面向”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坚持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理论和实践范畴的新思想,在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方面下功夫,扩大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在媒体平台上的影响,促进政策理论最大范围的传播。此外,还需完善监管机制。新媒体环境下,各类复杂的内容即时迅速地进行传播,倘若有错误信息出现,极易造成舆论影响,形成群体恐慌,甚至会产生社会性问题。因此,建立健全的监管预警机制必不可少。此外,要对新媒体平台的误导性内容及时进行清理,营造良性的网络传播环境。新媒体平台要采用实名制方式,实行入口把关,以免不良言论误导受众。只有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创造良好安全的环境,才能够保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始终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有效传播不仅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还有助于为高校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阵地,激发高校青年群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的昂扬斗志。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形式,应该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抓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在理论内容、传播方式、互动性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强理论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推荐访问:探析 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