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李叔同的艺术精神与人生境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4 12:15:06 点击:

    撰文=胡煜杭

    跨版李叔同《心经》纸本 行楷

    “在十五岁之前,他什么都让它们进来,无所谓理想与兴趣,只是脑筋受得了,所以什么都接触,什么都钻,儒家的典籍,佛家的经论,街坊的管笛、平词、皮黄,还有书法上的钟王曹魏,文学上的唐诗宋词,文字学的《说文》、训诂、《尔雅》……他的脑筋如一张作画的布,什么颜色来抹,只要不伤大雅,就让它抹去吧!”

    ——陈慧剑《弘一大师传》

    当李叔同到了生理上的成熟年纪,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吹啦弹唱的博杂知识无知无觉地也在将他的个人精神向高点推。十八岁成婚,次年戊戌政变的失败让他深知非变法无以图存,然北方的守旧事无可为,遂携妻母南下上海。李叔同往来于新学青年之中,上海滩的文化沙龙使他文名远扬。他却觉自己仍需正正经经读几天书,考入南洋公学经济特科,受业于蔡元培。

    此后李叔同又辗转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艺术大学学习西画。自幼的中国画基础使得他在老师的教导下,迅速掌握了油画、水彩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并开始从事具有现代气息的创作。他不仅素描人体造型准确,还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笔致潇洒成趣。

    在日期间,李叔同深深爱上了戏剧这一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大不相同的新舞台。1906 年他与同学一起发起了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剧社”,国内苏北一带发生洪水灾害时还以演出话剧《茶花女》的收入赈灾,他男扮女装出演玛格丽特。此后改编剧本、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他都广泛参与,他想用话剧唤起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与反抗精神。中国的戏剧运动从此萌芽。

    他还兼学钢琴,融贯中西,自己作词或作曲。他担忧彼时的中国音乐停滞不前,于是在独立创办的《音乐小杂志》上翻译并介绍西方乐理。1905 年他编写的《国学唱歌集》发表,共六大类21 首,其中包括来源于西洋曲调、《诗经·小雅》之词的《繁霜》,自作词、法国民歌《月光》之曲的《哀祖国》等等,取得了崭新的成果。

    李叔同自视在艺术上没有少许悟性,只是人生兴趣而已,称世人所赞的成就是过誉。但他在每一“兴趣”上都坚决而认真,不仅出于自己的爱好,还关注它们对于国运的有益之处,将“做成”、“做好”视作唯一目标。他的严谨是对自我的超越,他的精神层次充分体现在他的各种艺术作品中。

    李叔同,又名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他生于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展现出极佳的天赋。他在艺术之路上广有成就,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先驱者”。他身上的传奇色彩少有人能及,做出的所有选择都是坚定的所求。39岁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苦行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此后专注于弘扬佛法,直到1942年圆寂于泉州不二祠。

    毕业之期到来,在日五年余的李叔同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他受聘于天津工业学校,学校为其专门开设了一门绘画课程。1911 年辛亥革命的火花再次打破了平静,李叔同家道中落,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上海生活,并经人介绍到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绘画老师。

    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的七年间,让他觉得艺术似乎无用于救国,平淡与落寞充斥了他的情绪,他便用艺术的方式表达。“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喻户晓的《送别》一曲就写于这一时期。

    李叔同说他在这一时期真正认识到了教书育人之价值,这是他的情感转向,许多后来的艺术大师都从中受益。在他的文章中,经常提到丰仁(即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等学生,赞誉他们的学习心境。他们后来也不负期望,成为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前端人才。

    丰子恺上大三时,美术老师换成了李叔同。他引入石膏像与人体模特教学,强调户外写生。教学认真,但从来不是个古板严肃的老师,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使丰子恺大受鼓舞。不但跟他学画画,还学日语。李叔同对丰子恺耐心教导,关爱有加,使得他不但成为了举足轻重的现代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李叔同先生为甚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刘质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民国初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教师李叔同赏识,着意培养,每周浦授乐理一小时、钢琴一小时。李叔同又安排他跟随美国钢琴家鲍乃德夫人学习,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回国后刘质平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教育,编写出版了众多音乐教材类图书,建立专科学校,将恩师的教育思想传承发展了下去。

    在校期间,潘天寿觉得自己的性格粗放,兼之受了中国写意画的影响,觉得西画要求形象的准确,光线阴暗的真实,使自己感到拘束、不痛快,因此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故仍以自学为主。但李叔同的眼界和艺格对其影响很大。1920年夏,潘天寿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李叔同赠偈语一首:“学无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着我?”

    李叔同因材施教的美育思想也是他艺术精神的外化。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先器识而后文艺,人格为重。”同时艺术应当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和谐。这些观点与教诲深深印在每一位学生脑中,也启发出了他们自己的艺术品格。

    李叔同有幅书法,只书 “知止”二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知止”是“知足”的更高一层,知道何时停止,懂得放下,具有拒绝的主观思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这或许能说明他出家的原因。

    本页李叔同《佛尘》

    实际上李叔同曾自述,导致自己出家的因素有很多,有小时候的家庭熏染,也有从事教学工作对心灵的洗刷与磨练。1916 年了解到“断食”之修养身心方法,能帮助更新身心,改恶向善,使人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遂在冬季的杭州虎跑寺试验17 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静与安宁。于是在返校后开始素食,于佛教“渐有所悟”。在声名鹊起,该大展宏图时出家,当时的心境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来教化自己和世人。

    1918 年,李叔同在虎跑寺度过春节,并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落发受戒,正式出家。在他看来,佛教为世人提供了一条对医治“生命无常”这一人生根本苦痛的道路,这使他觉得,没有比依佛法修行更为积极和更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本页上图:李叔同 《四言诗扇面》纸本 28×20cm

    下图:李叔同《书法扇面》纸本 52×25cm

    在佛门中,他立下四个誓言:一,放下万缘,一心系佛,宁堕地狱,不做寺院住持;
    二,戒除一切虚文缛节,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开大法,不做法师;
    三,拒绝一切名利的供养与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饭,一衣一袖,鞠躬尽瘁,誓成佛道;
    四,为僧界现状,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老实念佛,精严戒律,以戒为师。

    李叔同曾在诸多的艺术领域都担当了时代先行者的角色,但懂得放下,使他得以追求新一层人生境界。对于艺术和宗教的关系,他曾说过:“一切世间的艺术,如没有宗教的性质,都不成其为艺术。但宗教如没有艺术上的美境,也不成其为宗教。”他的思考已上升到了生与死、真实与虚幻的根本问题上。世人所惜的“归于平淡”实际上是他更高的精神探寻。

    在受戒期间,弘一法师读了马一浮赠与的两本佛门律学典籍,不禁悲欣交集,发愿要让其时弛废已久的佛门律学重光于世。他后来的一切事务就是从事对佛教律学的研究,“如果说因此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正是由此开始起步的。”

    他知道知识分子对佛法有偏见,就写了《佛法十疑略释》一文,用通俗的语句向世人解答。他提倡建立“小学”,令学者深信佛菩萨之灵感,深信善恶报应因果之理,深知如何出家及出家以后应做何事,以造成品行端方、知见纯正之学僧。他在日常交流中以“惜福”“习劳”“持戒”“自尊”提点青年佛徒,还会对如何修补、校对佛学书籍给出方案。

    对页组图:李叔同《篆书四屏》15×66cm天津博物馆藏

    对页上图:李叔同《书法镜心字片》纸本 63×30cm天津博物馆藏

    下图:李叔同《书法单片》纸本 70×46cm

    本页左图:李叔同《朱书南无阿弥陀佛》

    右图:(组图)李叔同《隶书四屏》纸本 20×80cm天津博物馆藏

    他说:“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
    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

    ——弘一法师《戊寅年六月十九日漳州七宝寺讲稿》

    于1918 年秋皈依佛门后,他二十四载潜心修行,将失传700 多年的南山律宗发扬光大,被推许为现代律宗第一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之所以专注于律宗,实质上仍是他高道德标准的艺术精神和人生态度的延续与贯通,佛学早已和谐地融合进他的生命,达到“超然”的境界。

    我们能够从弘一法师的言行中感受到,他并非一个消极的避世者。作为曾经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在新文化运动开展后的第二年皈依佛门,走上了一条与亲友们完全不同的道路。但他认为爱国与佛学某种程度上是统一的,因为两者都需要去掉欲念中的那个“我”,只有领悟“空者无我”才能真正实现“不空”之“救世”,弘一法师始终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看作是自己的使命。

    猜你喜欢 李叔同纸本艺术 张睿作品美术界(2022年5期)2022-05-25《岩高千尺虎》艺术学研究(2022年1期)2022-03-07弘一法师的账单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38期)2019-09-10张顺琦作品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11期)2019-03-19李叔同谈“咸与淡”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11期)2018-12-04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戏剧之家(2017年17期)2017-10-10弘一法师李叔同(上)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李叔同的一个动作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7年4期)2017-04-14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推荐访问:境界 精神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