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场景看沟通中的“小心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3 22:30:03 点击:

    文/孟庆娇

    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沟通不单单是一项软技能,有效沟通、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甚至能帮助我们提高生产力。关于有效沟通在管理当中的地位,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评价最为直接:沟通是管理的浓缩。不善于工作沟通的管理者,也不能指望他做得好管理。

    有空的时候,我总爱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沟通场景在脑子里过电影、做复盘。在回放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跟对方沟通,对方会怎样回应?如果我换个方向去说,对方感受是不是好一些?这种思考和复盘的结果就是,下一次沟通总会做得更好一些。

    在沟通中,那些没有价值的话不要去说。

    哪些话是“没有价值的”?判断的标准很简单,有评判意味却对推动问题解决无益的话,就是没有价值的话,这些话通常容易在情绪上头时脱口而出。

    我的下属曾跟我反馈一件事情:她手下的员工小Q,把一桩非正常离职的事情当作正常离职来处理,过程中业务人员来询问相关事宜,小Q仍然按照正常离职的性质回复了对方。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如果了解清楚事实,就能准确、恰当地答复业务人员。

    当下属通过微信跟我说这件事时,我下意识地在对话框上敲了一句:“小Q 有时候主意特别大,跟谁也不商量就直接拍板了。”但当我敲完这句话后,忽然感觉不妥,又默默删掉换成:“那你以后要多引导他,让他在回复业务部门之前,先把事情弄清楚了再说。”

    回头来看我第一次的回复,只是在有情绪的状态下发了句牢骚,而且有评价“下属的下属”的意思在里面。但是,这样的评价对处理事情并没有什么帮助,对员工本人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还向我的下属传递了一些负面的能量。面对上司给出的负面评价,她能怎样呢?去批评小Q“太有主意”吗?无论小Q 承认或者不承认,都没有什么意义。

    下属在工作中和上司沟通,更多希望得到的是有建设性的回复,想从沟通中获得今后处理类似事情的建议或者思路。我后来回复下属的那句话,就是为她和小Q 的沟通提供了建议:小Q 在回复业务部门之前,应该先把事实搞清楚,不该先入为主或者想当然;
    如果一件事情他不太确定要怎么处理,还可以去和主管商量,这样起码不至于给业务部门一个错误的说法,让人家认为他不够专业。

    还有一件小事:有一天我赶时间要去坐地铁,人行道上,走在我前面的一家三口横向一字排开,把窄窄的人行道塞满了,而且他们明显是很悠闲的,一边吃着东西,一边慢慢悠悠地走。我不禁腹诽:“你们一家人把整条路都占满了!”但是这句话一旦说出口,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挑起争端,搞不好争执还会升级,现成的话就在嘴边,比如“你们这样占着人行道太不讲公德”,那么对方大概率会反击“你的素质就很高吗”等等。但我要的不是跟他们争执阻碍行人通过的是非对错,也不想通过吵架发泄我的不满情绪。我要的是快速从他们中间找空隙穿过,去赶我的地铁。于是我跟走在最内侧的那位说了句:“不好意思,麻烦让我过一下好吗?”对方立马让开,还羞愧地笑了笑。

    从这两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沟通问题时,很多时候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而是“情绪+问题”。那么我们是要先处理问题还是先处理情绪?答案只有一个,先处理情绪。如果情绪处理不好,问题是没有办法得到解决的。只有情绪处理好了,自己和对方都处在相对冷静、理智的状态下,才能好好地讨论问题的处理方案,方案才有可能被接受、被采纳。控制住情绪,才能把情绪和问题区分开来,抓住真正的问题。第二个小事例,一家三口阻塞人行道致使行人无法通过,这是个问题;
    公民个人素质高低,也是个问题。但我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从他们中间快速通过。如果抓错了问题,忘记了核心点,而是揪住这一家人的素质问题去争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矛盾。

    类似问题的沟通,首先要从自己的情绪入手,因为改变自己的行为简单,改变对方却很难。但如果问题在对方,那么要彻底解决问题,当然还是得先把对方的情绪和问题梳理出来,先控制情绪,再解决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专员要跟业务经理沟通某位员工的劳动合同续签问题。事实上,在此之前,关于该名员工的劳动合同是否续签,我已经跟业务经理的主管G 有过深度的讨论和沟通。

    人力专员跟业务经理说,有一种情况,如果员工本人不同意续签,那么公司可以不用赔偿,不用跟员工续签劳动合同。在此之前,业务经理和自己的主管有过沟通,考虑的都是合同不续签公司要承担的一系列后果。突然听到还有不赔偿的可能性,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没听完人力专员要说的第二种情况,就急吼吼地跑去找自己的主管G 沟通。结果G 一听就来找我:“你不是说不续签合同是要给员工赔偿的吗?怎么你们的专员却说根本就不用赔呢?”我听了之后内心是崩溃的,但是G 的情绪需要先缓和下来,于是我说:“你先等等,我了解一下情况。”然后我向人力专员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力专员的回复是:“书上说有这种可能,我就跟业务经理这么讲了,最大的问题是,我只讲了一半她就走了,而且她拿了这一半的道理去跟上级汇报了。”

    但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人力专员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梳理出沟通应该有的逻辑。对于即将到期的员工劳动合同是否续签,我们更多的是要用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来看待。对于那些劳动合同即将到期而公司不欲与员工续签的情况,我们要如何去跟员工沟通?赔偿的标准是怎样的?人力专员说的第一种情况—员工自己不愿意续签,那么就不存在任何赔偿—这种情况根本不用考虑。

    为什么?因为员工如果不愿意续签,那就是已经找到新工作了,他走人就是了。但凡他还没走,通常情况下都是会正常续签的。哪怕他今天把续签的合同签了,明天有新单位通知他可以去上班了,那他直接去就是了。员工续签劳动合同没有任何压力,但是公司该续签却不续签,是要承担法律风险、要给员工赔偿的。所以“员工自己不愿意续签”的情况可以不用考虑,更别说人力专员面对一位业务经理,上来就跟她说这么一种理论上有现实中无的选项,这真的不是存心误导人家吗?

    所以,人力专员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应该单刀直入:如果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会怎样,赔偿标准是怎样,要怎么跟员工沟通。这才是面对业务经理时要开门见山沟通的重点。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结果就是把自己给坑了。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大量的沟通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企业微信、飞书等互动软件就是为了方便沟通,但经常有人会先问:在吗?这两个字我从来不用。对方在线与否、现在是否能看到信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迟早会看到。你提出的问题不会因为他这会儿没看见就不解决了。要沟通的事情如果很急,那就宁可直接打电话,也别费劲去打个“在吗”。

    这种试探,尤其不适合用在工作当中。莫不如把问题清晰地描述出来直接发给对方,对方哪怕不是立即回复,而是经过思考有了充分的准备才回复,那也没有问题。工作沟通更在意的是彼此都能把意思表述清楚,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推进问题的解决,这才是关键。

    你在吗?你有空吗?实在是两句废话—在与不在,空与不空,要解决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面对和解决的,因为这是工作啊。

    一次我在检查考勤的时候,发现下属把一名员工给漏掉了。她解释说,因为这名员工最近刚刚调整了部门,以至于把她从原来的部门拿掉,却忘记放在新部门里面。

    这不是一个好的解释,因为这个被漏掉的员工其实两个月前就已经完成调岗。

    虽然她的借口让人不舒服,但是如果不能帮她直面问题,那就没有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继续问,这个人是什么时候调动部门的?下属没办法,只好明确说是4 月份调过去的。很明显,就是她的个人失误导致这位员工的考勤被漏掉了。

    我是不是应该据此揪住这个问题狠狠批评下属一顿呢?不能。如前文所说,当情绪和问题掺杂在一起时,要先区分出真正的问题。批评下属,让她颜面尽失,这么做的话就只是发泄我的不满情绪,并不是解决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员工的考勤记录漏掉了,下个月怎么办。于是我继续问她,那么接下来你要怎么办呢?下属回答说,下个月她会把这位被漏掉的员工放在他们部门考勤表的第一位,这样就不会漏掉了。既然她已经意识到问题真正的原因,又自己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么我愿意相信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沟通过程中不要害怕让对方心里不舒服,如果她不能真正面对问题,如果你纵容她糊弄你,那么在她糊弄你的时候也会在潜意识里糊弄她自己:“哎呀,就是因为这个人新调整部门了,所以才遗漏了,不是因为我粗心疏漏导致的……”一旦她自己接受了这套说辞,就不会把错误放在心上,下个月再犯的可能性很大。只有让她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引导她自己想出解决方案,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如果上司给她一个解决方案,她心里不一定会认可,等到下个月再出现问题的时候,她就会想:“看吧,我就说这个办法不行,可是没人信。”与其等到下个月还要出问题,不如现在就让她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读书一直都还不错,不错就是—该上学上学、该考试考试,但要说对读书有什么热情,完全没有。父母会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能有份好工作。我也是听过就算了,很多时候觉得学是给父母上的,书是给父母读的。直到高中分文理班时,我突然开始思考未来的路了。我身边有大我一些的朋友,有些考去了好大学,有些在当地读了大专、中专。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和未来选择的可能。我不想留在家乡,当地有一家大型国企,与之相关的所有工种没有一个是我喜欢的。尽管我当时不是非常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但是我能明确,如果不好好读书,那我所要面对的都将是我不喜欢的选项。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自动自发地学习,自己整理笔记,自己想办法串知识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复习办法,还能合理规划复习时间。最终我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大学。我知道,在这之后我还有选择我喜欢的未来的权利。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情意义重大。那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未来的权利,是我当时给自己找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跟父母当年给我树立的目标其实差别不大,但区别在于,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我没当回事,我自己想清楚的那个目标,我拼尽全力为之奋斗了。

    有一次,一位下属给分公司做薪酬结构方案。他给出来的方案始终不能让分公司老总满意。我就对他说,分公司老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方案,你不能总用猜的呀,你就拿着现在这个他不认可的方案去问问他,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方案。下属说,他知道分公司老总想要的方案,但是他个人觉得风险偏高,恐怕执行环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于是我问,你把这些情况跟分公司老总说了吗?下属说,这样的情况他肯定清楚的呀。这一瞬间让我想到萧伯纳的名言:“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我说,“他清楚的情况”跟你认为“他应该清楚的情况”恐怕还是有区别的,你不如把风险点在哪里、你预判的在执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都明明白白讲给他听,让他综合考虑,看他是否还是想要他的那个高风险方案。

    我跟下属说,咱们暂且把“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目标先放一放,咱们先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此后,他坚持不懈地跟分公司的老总就那个高风险的方案进行讨论,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最终方案实施比预想的要顺利很多,他也因此被分公司老总称赞为“行家里手”。

    期望值管理通常出现在上级主管临时交办一些比较棘手的工作时。接手事情时,不要想都不想直接拍胸脯说:“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领导交办任务的时候,可能也知道有很大难度,你要是这样回答他,他会怎么想?第一种可能:我对这个事情的困难高估了?我给的工作量少了应该再加一倍?第二种可能:这个家伙不专业,根本就没有想到完成这件事情的困难。第三种可能:这个家伙其实有一些隐性的资源,但是平时都藏着掖着没拿出来。总之,这其中的任何一种猜测对你都没有好处。

    当上级知道自己交办的是一件棘手的任务时,下属最要紧的不是拍胸脯表决心,而是梳理困难点,然后给领导一个相对合理的期待。我最近遇到一件事情:分公司老总要跟乙方合作,我出面跟乙方的负责人谈妥了合作价格,签署了合作协议。乙方开始执行协议之前,我们先行支付50%的总合同价款。之后乙方根据协议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后续工作完成了,而且达成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分公司要支付剩下的50%合同价款。这时候,分公司老总找到我,问我这个价钱能不能再跟对方谈一谈。我很想直接拒绝—在商言商,大家要有契约精神,怎么可以谈好价格、签好协议、人家履行完合同内容了,我们却又要来“商量一下价格”?但是我转念想了想我的角色,我是代表公司的,要在维护公司利益上再做点什么。在这一点上,我跟分公司老总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回复分公司老总的时候我还是先说了句“这是开始合作之前就谈过的价格,人家把事情都做完了再谈价格,不合适”,一方面表达我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事情这样做不合适;
    一方面把对这件事的预期摆在这里— 我会努力去试,但是恐怕很难谈成。之后我还是去跟乙方负责人做了沟通,乙方负责人的格局很大,兼之通情达理,也期待着后续有更长期的合作,同意尾款给我们打个折扣。我拿着这个结果去跟分公司老总复命,也还算圆满。

    再讲一个期望值管理的反面案例。有一个阶段,我们公司要上信息化系统,人力资源部把需求提供给技术人员,让他们去实现。当时有一个关于劳动合同续签提醒的需求,我跟技术人员讲了实施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如果能实现对我们的好处是什么。然后问对方,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对方冷冰冰地回了一句:做不了。既没有解释为什么做不了、难点是什么,也没有告诉我还有什么替代的解决方案。短短三个字,就把我的期望降为零。但是,当时公司规模尚未扩张,即便技术上实现不了,我们仍旧有很多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件事情也就暂时放下不提。大概过了半个月,那位技术人员忽然找到我,跟我说,上次我提的那个需求实现了。我当时满脑子问号,特意翻了跟他的聊天记录才知道他说的是半个月前的事。当时我的心里没有感激、感谢、高兴,只有莫名其妙,以及“这个人怎么这样啊”。当他说“做不了”的时候,我以为这件事情就结束了。结果他却闷声不响去做,而且还做出来了。幸好这套系统还没来得及在第三方采购,否则他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通用电气公司传奇CEO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在我看来,把好的沟通方法贯彻到管理中,在管理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这就是一个管理者领导力的最佳表现。

    猜你喜欢 专员老总分公司 蒋经国捉了“蒋经国”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42期)2021-10-28门躬耕(2021年1期)2021-02-22小动作上海故事(2019年7期)2019-07-22General Electric’s Innovation科学与财富(2016年34期)2017-03-23COACH Inc. in 2012Its Strategy in the “Accessible”Luxury Goods Market科学与财富(2016年34期)2017-03-23IWI美国分公司ACE GAR1651步枪轻兵器(2017年2期)2017-03-10专员领导文萃(2016年19期)2016-10-26分公司红领巾·成长(2015年8期)2015-09-10天天节日杂文选刊(2009年8期)2009-09-24今日的“马专员”在哪里?中国青年(1988年3期)1988-08-23

    推荐访问:心机 场景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