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2 22:40:02 点击:

    ○朱 莹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一方面,文化自信建设、城市软实力提升、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鼓励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另一方面,大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品位迫切呼唤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特别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早已不满足于传统静态、游览式的红色文化教育,而是更倾向于在与文化深度互动的过程中塑造情感认同与思想共鸣。

    (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充填体强度4MPa,充填步距6m,充实率90%以上对工作面顶板控制作用效果明显,并指导工程实践,监测待充区下沉量最大值0.256m,工作面呈稳定态势。

    “沉浸式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常指个体全身心专注于某种场景而达到忘我的状态。沉浸式体验在激发主动性、提升创新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习、心理和情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而为克服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在场传播互动性不足、感染力不强、媒介化传播与受众连接失效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上海市已发展出红色剧本杀、红色密室、红色情景剧/歌舞剧/戏剧、红色巴士、红色数字体验馆等多样化的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个案访谈,分别对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需求端、供给端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促进上海市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改革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试小错从而排除大错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一线干部在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地改革浪抽中,如果没有“容错”的思维方式和支持做法,那势必会造成改革步伐的停滞不前和工作进度的畏手畏脚。

    在针对本市18-45岁青年群体开展的问卷调查中,主要设计了人口学信息2题(年龄、性别)、关于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既往经验6题(活动形式、参与次数、动机、时长、信息获取渠道、收费情况)、对待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态度类选择题2题(活动形式与收费情况偏好)和矩阵量表题15题(产品价值认同、现状及制约因素)。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58份,其中男性48人,女性110人。年龄在18-24岁的受访者占39.87%,25-31岁的受访者占49.37%,32-38岁的受访者占8.86%,39-45岁的受访者占1.90%。

    (一)近八成受访者体验过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

    在受访者中,参与过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人数为122人,占77.22%;
    从未参与过相关活动的占22.78%。各类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按照参与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互动式情景剧、歌舞剧、戏剧等艺术欣赏类活动(48.73%);
    红色数字文化体验馆(31.01%);
    红色巴士等参观导览类活动(20.89%);
    红色剧本杀(10.13%);
    红色密室(6.96%);
    其他(5.7%)。

    一是个别帮扶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帮扶方案和计划,措施不明确,工作无抓手,将定点帮扶工作一般化。应该建立对定点帮扶单位的考核机制,要进一步强化督查。要加大考核评估和明察暗访力度,用考核的指挥棒倒逼各地抓落实、见实效,坚决防止作秀、搞花架子,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搞数字扶贫,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让脱贫工作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二是定点帮扶人员离开农村时期较长,对现在的农村的状况不十分了解,农村工作经验也比较缺乏。有些年轻的定点帮扶人员刚刚走出校园,对于边远地区农村的贫困状况更是不清楚。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

    (二)集体活动是参与的主要原因

    98.36%的受访者对参加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持积极或中立态度,仅有1.64%的受众持否定态度,而既往体验过相关活动的人数占比为77.22%,可见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整体上仍处于需求未饱和状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最喜爱的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类型是剧本杀、密室等益智解谜类活动,但实际体验过此类活动的受访者仅有17.09%,说明该类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

    (三)社交媒体是获悉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主要渠道

    受访者参与过的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79.51%为免费项目,收费低于100元/人的活动占26.23%,收费101-500元/人的活动占4.10%,收费超过500元/人的活动只有1.64%。与此同时,77.0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活动收费,仅有22.95%的受访者表示不接受收费行为。由此可见,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的经济效益存在很大探索空间。收费区间接受度最高的是小于100元/人,占67.21%。

    (四)现有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多为公益性

    从受访者获知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有关信息的渠道来看,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最为普遍,占比高达70.49%,其次是新闻广告(46.72%)和亲友推荐(30.33%)。

    (五)益智解谜类、艺术欣赏类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更受欢迎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所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思想为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再通过一致矩阵法构造判断矩阵,进而对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全部通过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最终结果。求解的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六)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同

    采用李克特量表调查受访者对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的态度,受访者需对各项观点依次打分,分值范围为1-5,分值越高表明越认同该项观点。数据显示,就受访者对现有产品的认同感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后续愿意继续参加此类活动(均分4.50),并愿意向亲友推荐此类活动(均分4.39)。发展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对传承红色精神(均分4.67)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均分4.46)的重要意义也得到了高度认同。

    (一)存在需求缺口

    从受访者参与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动机来看,91.80%的人出于参加党团日集体活动,出于个人兴趣参加的有12.30%,因朋友聚会而参加的占10.66%,其他原因包括偶遇、工作需要等,占1.64%。

    (二)差异化体系尚未形成

    从活动类型来看,现有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主要集中在互动式情景剧、歌舞剧、戏剧等艺术欣赏类活动,益智解谜类、参观导览类或其他创新形式的活动相对较少。从活动体量来看,中、小体量(活动时长<5小时)的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数量较多、发展较快,大体量、综合型(活动时长>5小时)的教育产品数量较少、发展较慢。从活动性质来看,绝大多数为公益性活动,商业性活动特别是高端类产品较为稀缺。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离形成分众化、差异化的产品体系还存在一定距离。

    (三)公众可达性有待提升

    在受访者中,91.80%是通过集体组织的途径参与相关活动的。由此可见,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个人用户触达率还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还不够。(1)部分场馆受限于承载能力(场馆体量较小、实施人员不足、疫情防控要求等),宣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部分场馆仅支持团队预约,且多采用电话预约或定向推送的形式,如定向推送给党建服务中心等。(2)各区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区与区之间缺乏整合联动,尚无全市层面的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统一发布平台。

    (四)内容形式有待深度融合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连接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通道,如何将历史场景变成现实课题,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中打通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联结是当前红色教育基地普遍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相关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深度挖掘不足。部分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虽然在场馆中开展,但对空间场景的利用仍停留在浅表化层面,活动内容与场馆展陈关联不足;
    部分产品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强调知识识记,无法触及思想本质,没有真正实现红色价值传播;
    还有部分产品只关注在场学习阶段,尚未形成参观前、中、后一体化设计。(2)形式对内容的服务性不足。部分产品泛娱乐化,过度追求技术的表达而忽视了红色文化本身的表达;
    部分产品传播方式、媒介载体单一,未能发挥出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介技术的联动价值,无法调动观众的多感官体验,代入感不足,难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省级公司能够根据行业形势的要求和全省工作重点,统筹安排审计计划,调配全省系统审计资源,审计重点得到保证,扩大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五)缺乏顶层设计,内驱力不足

    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传播体系,打好“宣传组合拳”,逐步在大众中培育形成文化消费新风尚。一是打造全市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统一发布平台。如在今年初刚上线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微信小程序上,专门开辟“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版块对相关产品进行重点宣推,并结合典型选树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搭建新媒体矩阵,开展全网营销。一方面在网站、微信、App等全媒体平台加强横向布局;
    另一方面在部分媒体平台上加强纵深局部,如微信平台布局订阅号、小程序、社群等,从而实现宣传内容多元化、宣传次数多频化,吸引不同受众群体。三是发挥好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社交媒体是当代年轻人最活跃的社交阵地,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对青年群体乃至社会舆论、社会观念的走向都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可以培育具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深度参与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从而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传承。

    (一)加强统筹规划,鼓励多元创新主体主动参与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将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纳入政府预算、划拨专项经费,促成部门合力、做成教育体系。宣传部门着力打造沉浸式、数字化、交互式的形式创新环节,党史研究部门扩充其故事性、理论性、感情化的内容讲述环节,组织部门和群团组织做好其在党员、团员、少先队员、群众中的宣教工作。二是加快建立众智研发平台,建构传播主体合力。特别鼓励在形式创新上有专长的第三方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根据不同载体(影视剧、戏剧表演、剧本杀、密室类等)细分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市场,构建分众化、差异化产品体系,提升围绕主题和IP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发的能力,为形成产品协同效应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突破体制机制限制,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推动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与市场接轨,重点探索商业反哺公益等自循环路径,推动相关产品的研发运营整体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打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接口,为产业接续发展储备生力军。

    其中,参与过1-5次的人有90.98%,参与过6-10次的有5.74%,参与过10次以上的有3.28%。

    (二)深度挖掘内容,在教育性与娱乐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沉浸式教育虽然能克服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传-受”式传播模式的诸多不足,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交互式”传播达成客体自主探索、自我教育的效果,但形式上的设置容易引发文化传播浮于表象、内容简单视觉化等衍生问题。客体的体验感固然重要,确保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才是做好红色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内容形式设计时,首要的还是充分发掘党史资料和红色场所之间的关联,讲好革命文化故事,其次才是丰富教育形式,推动融媒体技术在红色教育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多感官体验,使受众沉浸于历史环境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从偏好程度来看,剧本杀、密室等益智解谜类活动和互动式情景剧、歌舞剧、戏剧等艺术欣赏类活动较受欢迎,AR、VR、交互游戏等数字媒体类、巴士课堂等参观导览类活动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

    1.转基因产品的范畴。目前,在我国主要出现三种关于转基因产品的概念:一是农业转基因生物。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它包括了可供食用的初级农产品,还包括供动物食用或饮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如供动物食用的饲料,但并不涵盖经过了深加工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

    (三)打造新媒体矩阵,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宣传联动声势

    具体表现在:(1)红色教育基地所属条线多样化,包括组织部、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客观造成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在体系性上呈点状散发。(2)各区对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的研发多以软性鼓励为主,缺乏政策性文件引导或专项经费或项目支持,导致开发主体单一化,特别是蕴藏在社会第三方力量中的创新智慧力量尚未释放。(3)收费机制上尚未有所突破,体制内单位研发的产品多以公益性质为主,无法形成良好的反哺机制,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4)高水平的跨学科团队严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看,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产品需要红色文化研究、展示传播技术、教育、宣推运营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但目前尚无集聚人才资源的平台。

    ①杨铭:《新时代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8期。

    ②周婧、贾婧:《融媒环境下红色文化的品牌建构与价值传播》,《青年记者》2020年第6期。

    ③李港丽:《交互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探析——以TEAMLAB BORDERLESS数字艺术博物馆为例》,《设计》2021年第19期。

    文本解读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经验、认识与文本意义还存有差距,因此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处于一种“浅阅读”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蹲下来”,从成年世界、成年情感、成年逻辑转变到儿童意识、儿童情感、儿童思维,以学生为起点,做学生的知音,拥有一颗童心,以儿童的审美与体验走进文本。毕竟文本解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

    ④张兰:《“沉浸式情景教学”融入干部培训的方法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20年第24期。

    ⑤王宇龙:《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分析》,《传媒》2019年第5期。

    ⑥付小颖、王志立:《视觉重构:数字化传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破》,《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受访者红色产品 认识亚健康小康(2022年10期)2022-04-12“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小康(2022年7期)2022-03-10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14期)2019-09-10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房价还会涨吗?小康(2016年11期)2016-09-102015产品LOOKBOOK直击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新产品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产品个人电脑(2009年9期)2009-09-14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沉浸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