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22年度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全文完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1 11:45:07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全文完整)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5篇

    【篇1】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中,国际空间站内的两名宇航员使用空间站的机械臂抓住了逐渐接近的“龙”飞船,最终使其“停泊”在空间站上。“龙”飞船是一艘美国货运飞船,4月上旬这一趟太空行程,是为国际空间站补充物资,运来科学实验材料。此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除了两艘美国飞船,还有俄罗斯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

      类似场景,未来也将出现在中国的空间站。随着在轨工作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超期服役后完成使命,今年到明年,中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天宫”由目标飞行器的角色“进化”到空间实验室,标志着中国的“太空家园”——空间站建设拉开大幕。距离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已越来越近。

      神舟十一号飞船将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太空对接,两名航天员在太空待上30天

      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实现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以及第二步第一阶段——航天员出舱、飞船与空间舱交会对接。目前,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第二步第二阶段——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不久前表示,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就将实施。据这位发言人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按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将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搭乘2名男航天员。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航天员将在太空驻留30天,是天宫一号时的两倍,其间将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明年上半年,在完成与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空间科学实验后,天宫二号还将与货运飞船进行对接,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资源补给技术。

      为了此次空间实验室任务,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空间实验室和飞船用的是两枚以往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而发射货运飞船的则是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长征七号作为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首个揭开神秘面纱的“数字火箭”。它采用全数字化手段完成研制,代表了中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运载火箭构型,实现我国运载火箭的升级换代。一旦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建成后,长期有航天员待在太空,长征七号火箭将担负起物资补给的“天地运输”重要任务。为此,今年6月,长征七号火箭可能将单独进行一次首飞试验。

      中国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周建平认为,中国的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空间站的研发,遵循了规模适度原则。这么大的工程,适度规模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成本,重点突出载人航天的特色,突出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

      同时,建设空间站,意味着需要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我国“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设计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空间站建成后,将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材料科学的实验设施设备,能够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制备新材料,研究材料的空间使用性能。未来很多研究,孕育在新材料的研发中,具有广阔工业应用价值。

      中国的空间站还有一个有雄心的计划,未来会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计划在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相当,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如果在轨10年,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约17500平方度天区进行观测。”周建平说。

      这套望远镜,天区和波段覆盖广,像质好,将成为“宇宙之眼”,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科学前列、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周建平说,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

      为此,中国的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重新生成氧气,这也降低了氧气的补给需求。

      空间站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空间站的电源系统包含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此外,空间站将采用电推进技术作为空间站轨道维持的动力装置,这将显著降低空间站运行期间的推进剂补给需求。

      空间站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选拔对象将不仅仅限于飞行员

      中国的空间站建成之时,国际空间站将达到寿命末期。国际上一直在讨论,未来的某一段时期内,太空中可能只有中国的空间站在进行工作。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介绍说,国际空间站原计划2020年离轨,现已确认延寿到2024年,部分国家希望延到2028年,但还未达成一致。新的空间站的建设,目前也没有新的计划,只有一些非正式、非官方认可的建议和方案。

      中国的空间站目前虽然是独立建造,没有国际合作伙伴,但中国航天一向欢迎国际合作。杨宇光说,中国空间站上的对接口设计为可以对接其他国家的空间站舱段。同时也在国际上提出了四个级别的合作,包括联合试验、外国航天员来访、外国飞船来访和外国舱段。

      杨宇光认为,国际空间站为人类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可扩展设计、两自由度太阳翼等技术特点都值得学习。中国的空间站则具备后发优势,可以综合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建设得更为先进,能力更强。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大约为更早的和平号空间站的一半,60吨级也小于国际空间站的400吨级,这是根据中国对空间领域的发展需求确定的,不需要单方面追求规模。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可以比过去类似规模的空间站完成更多的太空试验。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角色多样,选拔对象也不仅仅限于飞行员。这也将是中国空间站未来的一个方向。

      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

      周建平说,一类是能够管理维护维修航天器的飞行工程师。设备出了故障能够修理,新技术出来后能够给航天器升级。这就需要从有相关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中选拔,经过大量训练,成为航天员。

      另一类是优秀科学家,到了太空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调整方案、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都需要科学家来完成。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未来航天员选拔一个主要方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8日 20 版)

    【篇2】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神奇的中国空间站作文


      2020年5月18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那是因为在月球旁边,我们中国建造了银河系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空间站。而这个设计却是由我一手操办而成。
      这个空间站的材料选用了太阳系中的黑子、星球爆炸的碎片和显微化水,非常坚固、美观。
      空间站里面有指挥台,透过显微化玻璃看银河系,一切都似乎近在咫尺。这里面还有一个培养室,培养出了许多花草树木,现在正在培养参天大树。这里不只有植物,还有动物。里面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还有朱?、孔雀,他们都在这里面健康成长。
      在培养室旁边,是接待室,迎接着每一架航天飞机和每一位宇航员。也许有人会问:在里面长期居住,食物能供上吗?不用担心,我们这个空间站中,有一个提取水分的实验室,从太阳系中提取各种对人类身体有好处的水,辛、酸、苦、辣味都有。而食物,则通过植物提取,进行加工,可口的食物就会出现在你眼前。你再也不用替食物长时间存放会坏、会变味而担心了!
      这个空间站不只设备齐全,功能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它可以监督地球上的一切。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它会用最快的速度将信号发给当地政府,也会把照片传回地球,还会派机器人来到这里进行教育。如果哪里发生爆炸、地震等各类危险事件,它也会纪录下来。同时,它也具有警惕、预报的功能,向人们预报地震情况。
      在2000年以后,地球有可能失去磁场,人类将有可能无法生存。到那时,它会像人类报告最新消息,告诉人们各个星球的情况,也会研究出大量氧气,供人们在其它星球生活上亿年。它还会去研究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每天发出一个航天飞机去侦探。还有让你随时进入地球或空间站的专用快速航天飞机。它里面还有许多方便人们的机器: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穿梭银河系的飞机……
      它的功能真是太多了!
      现在,这个消息覆盖了整个银河系。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来吃可口大餐,来饮神奇之水,来长期居住。而且,连外星人也来参观,享受人类的生活,互相交谈。那里已是人山人海,要是想来就要抓紧时间呀!
      我呢,作为这个空间站的总设计师、主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我坐在实验室中,继续进行研究。
      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只会造出一个小小的空间站,也许还有可能造出一个更大、更完美的空间站。那么现在,就请我们共同伸出勤劳之手,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去建造美好的未来!

    【篇3】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全球都有哪些空间站

    全球的空间站有前苏联“礼炮”号空间站、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美国天空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等。
      一、“礼炮”号空间站
      苏联一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完成任务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礼炮”2至“礼炮”7号:苏联的这6个空间站分别于1973年至1982年间发射,最后一个即“礼炮”7号在1991年坠落到地球。
      二、“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第三代载人空间站,被誉为“人造天宫”。
      “和平”号空间站的设计工作始于1976年,1986年2月20日发射升空。2001年3月23日北京时间14时零分12秒,“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地坠毁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据统计,15年来,共有31艘“联盟”号载人飞船、62艘“进步”号货运飞船与“和平”号实现对接,另外自1995年到1998年,“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8次对接飞行。
      三、天空实验室
      美国天空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航天站。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四、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1998年正式建站,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重要组件包括:
      1、“曙光”号功能舱(Zarya):
      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2、“团结”号节点舱(Unity):
      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3、“星辰”号服务舱(Zvezda):
      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4、“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
      是NASA在1974年2月“空间实验室”(Skylab)退役后的第一个永久性运作的在轨实验室,于2001年2月与国际空间站“团结”号节点舱顺利对接。“命运”号实验舱是美国进行微重力科学与研究的场所,包括材料加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实验、流体试验和地球科学等。
      5、“寻求”号气闸舱(Quest):
      是国际空间站主要的气闸舱,由美国于2001年7月14日发射升空。气闸舱的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活动前穿戴航天服的场所。
      6、“和谐”号节点舱(Harmony):
      是国际空间站3个节点舱中的第2个,2007年10月23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所起的作用是把美国“命运”号实验舱和后来送入太空的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号空间实验舱、日本“希望”号空间实验舱连接在一起。
      7、“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 是国际空间站的第3个节点舱,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为NASA建造,长约7米,直径约4.5米,在轨重量约18160千克。“宁静”号能够为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以及包括氧气生成器、水循环系统、废物清理―卫生维护系统和“科尔贝尔”跑步机等在内的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提供额外的空间。
     8、“哥伦布”号实验舱(Columbus):
      是继美国“命运”号之后的第二个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它由欧洲10个国家的40家公司共同参与制造,是欧空局最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哥伦布”实验舱装备有多种实验设备,能开展细胞生物学、外空生物学、流体和材料科学、人类生理学、天文学和基础物理学等多方面的实验,其使用寿命至少10年。
      9、“希望”号实验舱:
      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座连接到空间站上的载人太空舱。它由舱内保管室、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舱外集装架、机械臂和通信系统6大部分组成。实验舱的第一部分保管室于2008年3月11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载先期运往国际空间站。
      10、“莱昂纳多”多用途后勤舱:
      于2001年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2010年3月,“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执行最后一次货运任务。返回地面后,“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进行了改装,具备了更好的碎片防护功能,并能使航天员更容易使用其内部的设备,并更名为“永久性多功能舱”。

    【篇4】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揭秘中国空间站
    作者:余建斌 刘诗瑶
    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9期

            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戰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而且,通过太空维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也可以扩展其规模。

            整体呈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篇5】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CAST空间技术论坛

    【摘 要】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

    【期刊名称】《国际太空》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7页(P20-26)

    【作 者】CAST空间技术论坛

    【作者单位】CAST空间技术论坛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工业技术

    中 国 载 人 空 载人航天技术 已 成 为衡量一 个 国 家经 济 、 中国载人空 间站 工程研制 工作正式启 动 。

    中国 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所 属航天 员系统 负责选 拔 训练航天 员乘组 ;

    空 间实验室 系统负责研制天 宫 -2 空 间实验室 , 为空 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 ;

    空 间 站 系统 负责研制核心舱 、 实验舱 I 和 实验舱 II, 三 舱组合建成空 间站 。

    各舱段分 别 由长征 -58 运载火 箭系统发射入轨 ;

    载人飞船 系统与长 征 -2F运载火 箭系统实现载人 天地往返 ;

    货运飞船 系统与长征 -7 运载火 箭 系统用 于 对 空 间站 实施货运补给 ;

    酒泉发 射场 系统 负责用长征 -2F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和 天 宫 -2空 间实验室 ;

    海南 发射场 系统负责用长征 一 7运载火箭发射货运飞船 以及长征 -5B运载火箭发射 空间站舱段。

    测控通信系统负责完成所有飞行器 、 运 载火箭各飞行阶段的跟踪、 测量 、 控制和通信 ;

    回收 着陆场系统负责搜救航天 员并回收载人飞船返 回舱 :
    空间应用系统负责开展空 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试验。

    空 间站工程还将开展航天 医学 、 航天器技术试验及特殊 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试验。中国空 间站基本构型 为T 字形 , 由3 个22 吨级舱 段组成 , 核心舱居 中, 实验舱 I 和实验舱 I1分 别连接 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前向、 径向 ( 对地 ) 两个对接 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 ;

    后端设后 向对接 口 , 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 口 。

    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 员出 舱 ,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 、 补给 、 出舱 和科学实验 。

    在该空 间站运营阶段 , 还将发射第2 个 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

    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 , 并具 010 年 ,备进一步的舱段扩展能力。中国空 间站将采 用再生式生保 系统 , 按长期载3 人状态设计 ;

    每半年 由载人飞船实施人 员轮换 ;

    由货 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 , 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 的上行运输 。在 空 间站 建 造 和 运 行 期 间 ,.可 得 到 地 面 测 控站 、 测控船 、 中继卫星及“ 北斗 ” 导航卫星 的支持 ,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 员正常或应急返 回 , 应急情况下 停靠在站上 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

    中国载 人 空 间站将成 为 中国空 间科学和新技术 研究试验 的重要基地 , 在轨运营 10 年 以上 。

    在空 间 站技术和空 间应用方面 , 中国将采取更开放的合作态 度和形式扩大合作与交流 , 包括按照 以我为主 , 需求 牵引 ,平等互 利 , 统一 管理 的原 则积极开展 国 际合作 ,共享太空资源 ;

    将坚持技术创新 , 建成体现当代 技术水准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切 实为和平利用和开 发空 间资源担负起更 多的责任 , 做 出更大贡献。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工程管理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是 中国航天领域迄今 为止规模最大 、系统最复杂 、 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而又极具风险性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 有着任务起点高、 学科领域广泛 、 前沿技术独特 、 政治意义 巨大等显著 特点 ,为了保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 , 在任务实践 中, 工程管理人 员在积极学习和借鉴 国内 外系统工程理论与经验 的同时 , 开展 了系统工程管理 20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 2013.7中 国 载 人 空载人航天技术 已 成 为衡量一 个 国 家经 济 、中国载人空 间站 工程研制 工作正式启 动 。

    中国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所 属航天 员系统 负责选 拔训练航天 员乘组 ;

    空 间实验室 系统负责研制天 宫 -2空 间实验室 , 为空 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 ;

    空 间站 系统 负责研制核心舱 、 实验舱 I 和 实验舱 II, 三舱组合建成空 间站 。

    各舱段分 别 由长征 -58 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入轨 ;

    载人飞船 系统与长 征 -2F运载火箭系统实现载人 天地往返 ;

    货运飞船 系统与长征 -7运载火 箭 系统用 于 对 空 间站 实施货运补给 ;

    酒泉发射场 系统 负责用长征 -2F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和天 宫 -2运载火箭发射货运飞船 以及长征 -5B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舱段。

    测控通信系统负责完成所有飞行器 、 运载火箭各飞行阶段的跟踪、 测量 、 控制和通信 ;

    回收着陆场系统负责搜救航天 员并回收载人飞船返 回舱 :空间应用系统负责开展空 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试验。

    空间站工程还将开展航天 医学 、 航天器技术试验及特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试验。中国空 间站基本构型 为T 字形 , 由3 个22 吨级舱段组成 , 核心舱居 中, 实验舱 I 和实验舱 I1分 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前向、 径向 ( 对地 ) 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 ;

    后端设后 向对接 口 ,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 口 。

    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 员出舱 ,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 、 补给 、 出舱和科学实验 。

    在该空 间站运营阶段 , 还将发射第2 个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

    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 , 并具 010年 ,中国空 间站将采 用再生式生保 系统 , 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 ;

    每半年 由载人飞船实施人 员轮换 ;

    由货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 , 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的上行运输 。站 、测控船 、中继卫星及“北斗”导航卫星 的支持 ,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 员正常或应急返 回 , 应急情况下停靠在站上 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中国载 人 空 间站将成 为 中国空 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 的重要基地 , 在轨运营 10 年 以上 。

    在空 间站技术和空 间应用方面 , 中国将采取更开放的合作态度和形式扩大合作与交流 , 包括按照 以我为主 , 需求牵引 ,共享太空资源 ;

    将坚持技术创新 , 建成体现当代技术水准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切 实为和平利用和开发空 间资源担负起更 多的责任 , 做 出更大贡献。极具风险性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 有着任务起点高、学科领域广泛 、 前沿技术独特 、 政治意义 巨大等显著特点 ,为了保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 ,在任务实践 中, 工程管理人 员在积极学习和借鉴 国内外系统工程理论与经验 的同时 , 开展 了系统工程管理 20 Space 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的艰苦探索 , 采取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密切配合的方法 , 建立 了 以 “工程总体统一管理 , 各大系统分级实施 ” 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 以系统规划、 任务分析为牵引的管理体系 , 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 , 以综合统筹为关键的计划体系 , 以系统规范为原则的 质量体系。

    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实践证 明 , 紧密结合工 程实际 , 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并加 以改 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具有载人航天特色 的系统工程管 理体系 , 是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

    根据 中国载人 航天 工 程“ 三步走 ” 的战略 , 后 续空间站工程任务将继续秉承 系统工程管理理念 , 积极稳步推进工程管理改革 、 充分发挥载人后续任务效益 、大力推动国际合作 , 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3 中国载人航天器系统现状和发展当前 ,载人 航天技 术 已 成 为世界航天 的发展 热点。载人航天技术不仅能反映一个 国家航天技术的发 展水平 , 而且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 、 技术和军 事力量 以及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载人 长期在轨飞行技术方面 , 俄 罗斯和 美 国 采 用 了不 同 的发展路线 。

    俄 罗斯采 用 “循序渐进 、逐步掌握技术的发展模式 , 利用 礼炮 -1 — 7 积累建造经验 , 最 后发展可在轨扩展 的长久性载 人 空 间站——和平号 :
    美国采用“ 跳跃式 ” 发展模式 , 美国“ 天空实验室 ”主要是展示人可 以在空 间生存并能开展工作 , 但没有考虑长期在轨运行的支持技术 , 因此 没有为后续的空间站建立技术基础 , 致使美国在发展 “国际空间站时必须依靠俄罗斯的技术。

    未来 , 世界航天大 国将发展 目标确定为载人探索月球 、 小行星 与火星 , 通过研发新的载人航天技术 , 在新一轮较量 中保持优势、 把握先机。

    可见 , 载人航天仍然是推动 世界政治 、 经济与科技发展 的一个关键领域 , 将对人 类社会进步与新领域探索产生重大影响。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 是 党和 国 家长 期 关注 、 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的“ 921 ” 工程从立 项实施至成功实现载人空 间交会对接飞行 , 圆满完成了 工 程 第一 和 第 二 步第一 阿返 、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
    得 了令世人瞩 目的重大成就 , 科技 、国防等诸方面产生 了j 人航天 的发展历程 , 中国制:
    的发展战略是符合载人航天{ 4航天员系统总体方案珂围绕 “ 确保航天 员在王健康和高效工作” 这一 目标 程任务包括 :
    航天 员选拔训{保障、健康保障、 生活保障 学实验与人 因工程研究等。▲在研的长征-5 重型运载火箭≈ SpaceInternatior法 ,建立 了 以施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 以为牵引的管理体系 , 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 ,以综合统筹为关键的计划体系 , 以系统规范为原则的质量体系。

    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实践证 明 ,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 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并加 以改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具有载人航天特色 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 , 是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根据 中国载人 航天 工 程三步走的战略 , 后续空间站工程任务将继续秉承 系统工程管理理念 , 积越式发展。

    3中国载人航天器系统现状和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不仅能反映一个 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 , 而且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 、 技术和军事力量 以及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载人 长期在轨飞行技术方面 , 俄 罗斯和 美 国采 用 了不 同 的发展路线 。

    俄 罗斯采 用跳跃式发展模式 , 美国天空实验室展工作 , 但没有考虑长期在轨运行的支持技术 , 因此没有为后续的空间站建立技术基础 , 致使美国在发展界航天大 国将发展 目标确定为载人探索月球 、 小行星与火星 , 通过研发新的载人航天技术 , 在新一轮较量中保持优势、 把握先机。

    可见 , 载人航天仍然是推动世界政治 、 经济与科技发展 的一个关键领域 , 将对人类社会进步与新领域探索产生重大影响。921工程从立项实施至成功实现载人空 间交会对接飞行 , 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得 了令世人瞩 目的重大成就 ,科技 、国防等诸方面产生 了j人航天 的发展历程 , 中国制:的发展战略是符合载人航天{围绕确保航天 员在王这一 目标程任务包括 :
    航天 员选拔训{健康保障、 生活保障学实验与人 因工程研究等。

    Internatior相比短期载 人 任务 , 载 人 空 间站带来 的新挑 战 包括 :
    ① 更 强调航天 员作用 的发挥 ;

    ②需要面对长 期飞行各种环境 因素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 , 提供 健康保障 ;

    ③需健全生活保障体系 , 实现航天 员长期 在轨正常生活 ;

    ④空间站出舱活动对人服舱外作业能 力的要求有了本质的变化。针 对 上 述 挑 战 , 需 要 根 据 空 间站 工 程 任 务 规划 ,建设结构合理 、 规模适度、 技能过硬的航天 员队伍 ,制定空 间站组训模式 、 相关选拔和训练的标准和方案 ,合理规划训练设施建设 , 按照具体飞行任务及 特定任务要 求为每次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合格的飞行乘 组 ;

    建立完善的载人空 间站工程医监医保 、 失重生理 效应综合防护与评估体系 , 以及适 口 的食 品和营养保 障 ,实现航天 员在轨的健康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作 息制度和个人卫生制度 , 围绕提高航天 员在轨生活的 舒适性 , 研制适合微重力条件下使用 , 满足操作工效 的厨卫 、 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 , 提供乘员生活物资 ,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正 常生活 ;

    研究提 出空 间站工程 适 人 性设 计要 求 , 包括人 体代谢参数和人体 测量 参 数、空 间站 、 空 间实验室 、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 、 有 效载荷 以及舱外航天服等工程设计的医学要求和工效 学要求 , 并结合工程研制和飞行任务实施评价 ;

    开展 舱外航天服及舱载支持设备的改进与研制 , 提高舱外 航天服的可靠性 、 可维修性和操作工效 , 并通过航天 员舱外作业规划 、 出舱程序设计及水下验证 , 为航天 员提供出舱保障支持。

    开展空 间站航天 医学和人 因 问 题研究 , 研究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 医学问题 , 为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未来深空探 测奠定基础 。

    5载人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研究 进入21 世纪 以来 , 越来越 多的国家着手大 力发 展空 间科学 、 空 间应 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 , 以推动 国 家科技进步 、 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 的发展 , 所 以空 间 科技领域是 国家发展 的重要战略领域。

    载人 空 间站具 有平 台规模大 、 特殊环境资源 、 长期有人驻 留、 航天 员参与 , 以及可实施有效载荷建造 、 更换 、 维护扩展 和返 回 回收等独特优势和能力 , 能为空 间科学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开展大规模应用提供极具 优势的实 ( 试 ) 验和应用平 台。

    科学合理规划安排中 国载人空 间站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 把它发展成 为 具 有 中国特色 、 时代特征 、 高水 平 的国家太空 实验 室充分体现发展载人航天的最终 目的并发挥其重大效益 ,是一项极为重要 、 具有挑战的研究内容。

    面 向国家战略需 求 、 面 向世界科技前沿 , 中国 多个部 门和单位通过 多学科领域论证研究 , 提 出了空 间科学前沿探索、 国家经济发展迫切应用 、 空 间新技 术跨越发展 、 国防航天能力增强 、 载人航天事业持续 发展 、社会进步等方面 的重要需 求 , 涉及空间科学的 多个领域 、 空 间应用和空 间技术 的多个方面。

    结合 中国空 间科学研 究与应 用 需 求和任务规划 专家意见 , 目前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方向规划 包括 :
    空 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 微重 力流体物理和 燃烧科学 、 空 间材料科学 、 微重力基础物理 、 空 间天 文与天体物理学、 空 间环境与空 间物理 、 空 间地球科 学 、综合地球观测及应用 、 空 间应用新技术 、 空 间元器件和部件试验等领域方向。针对 中国空 间站 的建造和运 营 , 空 间应 用任务 工程实施方案应包括天基科学技术实验平 台、 重大研 究试验实施 以及应用在轨支持和地面科学研究及应用 支持 中心等 , 并就合理优化利用空 间站资源提 出建设 性意见 。中国载人空 间站空 间科学研究能够推动 中国空 间 科学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空 间应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能够取得跨越发展 , 发挥 重大应用效益 , 为国家重大应用需 求做 出显著贡献。

    6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神舟 -9 飞船与天宫 -1 目标飞行器完成 了 中国首 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 全面 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 接飞行技术 , 标志着“ 神舟 ” 载人飞船实现 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全部功能 , 具备 了 为载人近地轨道 飞行器运送航天员的能力 , 开始进入应用服务阶段。

    “神舟 ” 飞船能 自主飞行5 天 , 停靠6 个月 , 变轨能力330m/s , 具备运送3 名航天 员和300kg 上行载荷的能力。“ 神舟 ” 飞船配备多功能轨道舱 , 可分别 22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比短期载 人 任务 , 载 人 空 间站带来 的新挑 战包括 :
    ① 更 强调航天 员作用 的发挥 ;

    ②需要面对长期飞行各种环境 因素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 , 提供健康保障 ;

    ③需健全生活保障体系 ,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正常生活 ;

    ④空间站出舱活动对人服舱外作业能力的要求有了本质的变化。合理规划训练设施建设 , 按照具体飞行任务及特定任务要 求为每次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合格的飞行乘组 ;

    建立完善的载人空 间站工程医监医保 、 失重生理效应综合防护与评估体系 , 以及适 口 的食 品和营养保障 ,实现航天 员在轨的健康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和个人卫生制度 , 围绕提高航天 员在轨生活的舒适性 , 研制适合微重力条件下使用 , 满足操作工效的厨卫 、 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 , 提供乘员生活物资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正 常生活 ;

    研究提 出空 间站工程适 人 性设 计要 求 , 包括人 体代谢参数和人体 测量 参数、空 间站 、 空 间实验室 、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 、 有效载荷 以及舱外航天服等工程设计的医学要求和工效学要求 , 并结合工程研制和飞行任务实施评价 ;

    开展舱外航天服及舱载支持设备的改进与研制 , 提高舱外航天服的可靠性 、 可维修性和操作工效 , 并通过航天员舱外作业规划 、 出舱程序设计及水下验证 , 为航天员提供出舱保障支持。

    开展空 间站航天 医学和人 因 问题研究 , 研究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 , 为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载人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研究进入21 世纪 以来 , 越来越 多的国家着手大 力发展空 间科学 、 空 间应 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 , 以推动 国家科技进步 、 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 的发展 , 所 以空 间科技领域是 国家发展 的重要战略领域。

    载人 空 间站具有平 台规模大 、 特殊环境资源 、 长期有人驻 留、 航天员参与 , 以及可实施有效载荷建造 、 更换 、 维护扩展和返 回 回收等独特优势和能力 , 能为空 间科学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开展大规模应用提供极具优势的实 ( 试 ) 验和应用平 台。

    科学合理规划安排中国载人空 间站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 把它发展成 为具 有 中国特色 、 时代特征 、 高水 平 的国家太空 实验室是一项极为重要 、 具有挑战的研究内容。面 向国家战略需 求 、 面 向世界科技前沿 , 中国多个部 门和单位通过 多学科领域论证研究 , 提 出了空间科学前沿探索、 国家经济发展迫切应用 、 空 间新技术跨越发展 、 国防航天能力增强 、 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等方面 的重要需 求 , 涉及空间科学的多个领域 、 空 间应用和空 间技术 的多个方面。结合 中国空 间科学研 究与应 用 需 求和任务规划专家意见 , 目前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方向规划包括 :
    空 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 微重 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 、 空 间材料科学 、 微重力基础物理 、 空 间天文与天体物理学、 空 间环境与空 间物理 、 空 间地球科学 、针对 中国空 间站 的建造和运 营 , 空 间应 用任务工程实施方案应包括天基科学技术实验平 台、 重大研究试验实施 以及应用在轨支持和地面科学研究及应用支持 中心等 , 并就合理优化利用空 间站资源提 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载人空 间站空 间科学研究能够推动 中国空 间科学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空 间应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能够取得跨越发展 , 发挥重大应用效益 , 为国家重大应用需 求做 出显著贡献。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神舟 -9 飞船与天宫 -1 目标飞行器完成 了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 全面 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飞行技术 , 标志着神舟载人飞船实现 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全部功能 , 具备 了 为载人近地轨道飞行器运送航天员的能力 , 开始进入应用服务阶段。飞船能 自主飞行5 天 , 停靠6 个月 , 变飞船配备多功能轨道舱 , 可分别 22 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完成留轨飞行 、 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任务。目前 , 俄罗斯 、 美国和 中国共研制和飞行 了9 个系列的载人 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 并已经从试验阶段进 入到应用和服务阶段。

    在应用型运输系统 中, 美国的 “阿波罗 ” 飞船和航天飞机 , 俄罗斯的“ 暴风雪 ” 航 天飞机都停止 了使用 , 能够现役飞行的只有俄罗斯的“ 联盟 ” 系列飞船和 中国的“ 神舟 ” 系列飞船。

    从各 国载人 天地往返 运输 系统发展 和使用 的现状来分析 , 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输成本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运输能力是主要 因素。载人空间站总体方案 中国空 间站的任务 目标是 :1) 建 造 并运 营近 地载 人 空 间站 。

    为此 , 要 突破 、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 、 长期安全可靠飞行 、 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 , 提升国家 航天技术水平 , 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 , 为 彰显大国地位 , 维护国家安全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供支撑。

    2) 突破 、 掌握和发展近地空 间长期载人航天飞 行技术 , 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 医学 问题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

    探 索人类重大医学和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3) 建成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发展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能力, 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 验和技术试验 , 军用和 民用空 间应 用 , 以及科普教育 和国际 ( 区域 ) 合作 , 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的研究 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根据载人航天“ 三步走 ” 发展 战略 , 中国空 间站工程已启动研制。

    中国空间站系统由核心舱 、 实验舱 I、实验舱 II 组成 。

    由载人飞船运送航天 员和乘员 组轮换 , 由货运飞船给空 间站货运补给。

    核心舱 、 实 验舱 I、实验舱 II由长征 -5B 运载火箭在海南 发射场发射入轨。

    在现有陆海基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 , 运用 数据 中继卫星 系统完成空 间站、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 各飞行阶段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载人飞船继 续使用现有的载人航天着陆场实现返 回 着陆。

    通过 对 国外空 间站技术发展 的分析 , 中国发展 23目前 ,俄罗斯 、美国和 中国共研制和飞行 了9 个系列的载人 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 并已经从试验阶段进入到应用和服务阶段。

    在应用型运输系统 中, 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 , 俄罗斯的暴风雪航天飞机都停止 了使用 , 能够现役飞行的只有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和 中国的系列飞船。从各 国载人 天地往返 运输 系统发展 和使用 的现载人空间站总体方案中国空 间站的任务 目标是 :
    1) 建 造 并运 营近 地载 人 空 间站 。

    为此 , 要 突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 、长期安全可靠飞行 、 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 , 提升国家航天技术水平 , 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 , 为彰显大国地位 , 维护国家安全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

    2) 突破 、 掌握和发展近地空 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 , 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 医学问题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

    探索人类重大医学和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3) 建成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能力, 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军用和 民用空 间应 用 , 以及科普教育和国际 ( 区域 ) 合作 , 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发展 战略 , 中国空 间实验舱 II 组成 。

    由载人飞船运送航天 员和乘员组轮换 , 由货运飞船给空 间站货运补给。

    核心舱 、 实验舱 I、发射入轨。

    在现有陆海基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 , 运用数据 中继卫星 系统完成空 间站、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各飞行阶段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载人飞船继续使用现有的载人航天着陆场实现返 回 着陆。通过 对 国外空 间站技术发展 的分析 , 中国发展空 间站应遵循循序渐进 , 逐步掌握关键技术的发展模式 ;

    要提高交会对接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

    应结合空间站实验任务进行空 间站设计 ;

    需兼顾继承性与先进性。研制空间站必须突破推进剂补加技术、 物化式再生 生保技术、 电源技术和空间机械臂技术四大关键技术。

    载 人 空 间站 工 程 的 启动 , 为 中 国载 人 航 天 事 业 、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 同时空 间站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和艰 巨性也使我们面临空前的 挑战。

    8长征 一 5B 运载火箭总体方案面 向21 世纪 , 世界主要航天 大 国均推 出新一代 运载火箭 , 它们具有大直径 、 大运载能力、 少级数 、 系列化 、 低成本 、 高可靠和易操作的特点。

    为 了满足 中国大幅度提升进入空 间的能 力 , 我 国开展 了 新一代 大型运载火箭 的研制工 作 。

    长 征 一5B 运载火 箭正按 照载人 空 间站工 程任务要 求开展研 制 ,用可满足空 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发射要 求。

    该火 箭使 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9.5t 提高到25t , 实现 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跨越式发展 , 提升 了进入空 间的能力。在新一代火 箭论 证及研 制过程 中 , 首次提 出 系列化思 想 , 采 用三个模块 、 两 种发动机 、 一个 系列 ” 的发展思路 , 以促进新一代 中小型火箭的发展 ,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 、 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 牵引和辐射作用 。

    另外 , 首次实现 了6 种构型 同时开 展总体设计 , 为从低轨道到高轨道 的运载能力跨越式 提升奠定 了坚 实基础。

    突破新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关键 技术 ,不但确保 了长征 -5 的成功研制 , 还 牵引出了 以长征 -5 的核心技术 为基础 的我 国新一代运载火箭 的若干构型。

    目前 , 这些构型火箭已成功立项 , 正在 开展工程研制 , 同 时为我国未来更大规模的运载器 , 包括载人登月用百吨级运载能力的大型货运火箭及大 型载人火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长 征 -58 运 载 火 箭 长 53.66m ,起 飞 质 量837.5t起飞推力约 1078t :
    芯一级 采 用直径5m 模块 , 两 台510kN 推 力 的YF -77氢 氧 发 动机双 向摆动 ;

    助推器采用直径3.35m 模块 , 每个助推器配置2台1200kN推 力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 , 摆动靠近芯级 内侧 1 台发动机 ;

    首次采用前捆绑点传力、 助 推器支撑状态 ;

    首次采用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联合摇 摆进行全箭姿态控制。全型号各个 系统全面 突破 了 以12 项重 大关键技 术为代表的1 30余项关键技术 , 包括总体优化设计与 环境预示技术 ;

    5m 直径大型箭体结构设计 、 制造 、 试验技术 ;

    采用循环预冷技术的低温增压输送系统及 新型 阀门技术 ;

    助推器发动机摆动及前支点传力大型 液体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技术 ;

    大型低温火箭的纵向耦 合振动 (POGO) 抑制技术 ;

    120吨级液氧/ 煤油发动 机技术 ;

    50 吨级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9 吨级膨胀循 环上面级 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采用总路线技术的 系统级冗余控制系统技术 ;

    采用高压煤油和氢气为动 力的高可靠伺服技术 ;

    10Mbit/s 高码率遥测数据传输 与综合技术 ;

    大型活动发射平 台设计 、 试验 、 制造技 术等。这些均是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史上首次遇到的重 大核心关键技术 , 在世界运载火箭研制中也属高、 难 问题。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 制 , 大大提升 了我 国进入 空 间的能力 , 并为我国航天提供 了 多样化的发射服务 活动 。采用长征 -5B 火箭执行空 间站低地球轨道 发 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M 火箭执行载人 登月飞船低地 球轨道 发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 火箭执行地球 同步转 移轨道 、 探月三期月球转移轨道 、 深空探测等发射任 务;
    采 用长征 -5+ 上 面级执行地球静止轨道 、“ 北 斗导航 中圆轨道等发射任务 ;

    从理论上讲 , 还可 以 采用长征 -5 火箭研制技术 , 捆绑6 个3.35m 直径助推 器形成更大 的运载能力 , 其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和低地 球轨道运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9载人空间站实验舱¨ 总体方案实验舱II 是空间站组合体 的主要组成部分 , 预计于2022年发射升空 , 之后 完成与核心舱 一 实验舱 I组合体的交会对接 , 参与组合体的在轨运行。

    作 为 以服务载荷任务 为 中心 的载人航天器 , 实 24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式要提高交会对接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

    应结合空研制空间站必须突破推进剂补加技术、 物化式再生生保技术、 电源技术和空间机械臂技术四大关键技术。载 人 空 间站 工 程 的 启动 , 为 中 国载 人 航 天 事业 、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 同时空间站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和艰 巨性也使我们面临空前的挑战。面 向21 世纪 , 世界主要航天 大 国均推 出新一代运载火箭 , 它们具有大直径 、 大运载能力、 少级数 、系列化 、 低成本 、 高可靠和易操作的特点。为 了满足 中国大幅度提升进入空 间的能 力 , 我国开展 了 新一代 大型运载火箭 的研制工 作 。

    长 征 一 5B 运载火 箭正按 照载人 空 间站工 程任务要 求开展研制 ,用可满足空 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发射要 求。

    该火箭使 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9.5t 提高到25t ,实现 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跨越式发展 , 提升 了进入空间的能力。列的发展思路 , 以促进新一代 中小型火箭的发展 ,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 、 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 。

    另外 , 首次实现 了6 种构型 同时开展总体设计 , 为从低轨道到高轨道 的运载能力跨越式提升奠定 了坚 实基础。

    突破新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关键技术 ,不但确保 了长征 -5 的成功研制 , 还 牵引出了以长征 -5 的核心技术 为基础 的我 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若干构型。

    目前 , 这些构型火箭已成功立项 , 正在开展工程研制 , 同 时为我国未来更大规模的运载器 ,包括载人登月用百吨级运载能力的大型货运火箭及大型载人火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长征- 58运载火箭长 53.66m起飞质量 837.5t块两台510kN推 力 的YF动助推器采用直径3.35m 模块 , 每个助推器配置2近芯级 内侧 1 台发动机 ;

    首次采用前捆绑点传力、 助推器支撑状态 ;

    首次采用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联合摇摆进行全箭姿态控制。全型号各个 系统全面 突破 了 以12 项重 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1 30余项关键技术 , 包括总体优化设计与环境预示技术 ;

    5m 直径大型箭体结构设计 、 制造 、试验技术 ;

    采用循环预冷技术的低温增压输送系统及新型 阀门技术 ;

    助推器发动机摆动及前支点传力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技术 ;

    大型低温火箭的纵向耦合振动 (POGO) 抑制技术 ;

    120吨级液氧/ 煤油发动机技术 ;

    50 吨级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9 吨级膨胀循环上面级 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采用总路线技术的系统级冗余控制系统技术 ;

    采用高压煤油和氢气为动力的高可靠伺服技术 ;

    10Mbit/s 高码率遥测数据传输与综合技术 ;

    大型活动发射平 台设计 、 试验 、 制造技术等。这些均是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史上首次遇到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 在世界运载火箭研制中也属高、 难问题。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 制 , 大大提升 了我 国进入空 间的能力 , 并为我国航天提供 了 多样化的发射服务活动 。采用长征 -5B 火箭执行空 间站低地球轨道 发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M 火箭执行载人 登月飞船低地球轨道 发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 火箭执行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 、 探月三期月球转移轨道 、 深空探测等发射任务采 用长征 -5+ 上 面级执行地球静止轨道 、北斗导航 中圆轨道等发射任务 ;

    从理论上讲 , 还可 以采用长征 -5 火箭研制技术 , 捆绑6 个3.35m 直径助推器形成更大 的运载能力 , 其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和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合体的交会对接 , 参与组合体的在轨运行。作 为 以服务载荷任务 为 中心 的载人航天器 , 实 24验舱II 主要完成3 项基本任务 :①装载 以多功能光学设施为主 的舱 内、 舱外载荷 ;

    ②与其他舱段共 同支 持航天 员生活 、 工作 , 保证航天 员安全 ;

    ③作为独立 飞行器 , 发射后 自主完成与核心舱交会对接、 转位和 停泊。实验舱II总质量约22t . 负载功率不小于 15kW , 可 搭载 空 间应 用 载 荷约 7.5t 。

    实验 舱 II主 载 荷 为应 用系统 多功 能 光 学设 施 , 其质 量 约5t . 长 约 6m ,直 径 约 4m并 要 求 对 天 、 对 地 两 个 方 向 有 大 于 2800mm× 4000mm 的视场要求。实验舱 l I 采用长征 -5B 运载火 箭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升空 , 轨道倾 角为42。

    ~430 ;

    运行在高度 为 380~420km 的近 圆轨道 。

    具备在任意初始相位条件下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的能力。实 验 舱 II采 用 三 舱 构 型 , 由工 作 舱 、 光 学 载 荷 舱 和 资源 舱 组 成 。

    总 长 17940mm . 包 络 尺 寸4200mm。工作舱主要提供航天 员活动 的密封空 间,舱 内平 台设备和标准载荷机柜安装空 间;

    光学载荷舱 主要用于支持多功能主动光学平 台:
    资源舱为整器提 供动力和能源 , 并支持少量暴露载荷。实 验 舱 I I 的 工 作 舱 总 长 约 5330mm , 直 径 4200mm舱外主要 布置敏感器 、 天 线设备 、 对接机构 、转位机构 、 及部分姿控发动机 ;

    舱 内主要布 置 大部分平 台设备及标准载荷机柜。

    光学载荷舱采 用 圆柱体非 密封舱体构 型 , 舱段长6000mm , 直径 为4200mm采 用 大 开 口 设计 , 在 l、 … 象限 开 有× 4000mm 的开 口 , 保证光学平 台的视场要●中国货运飞船概念图求。资源舱总长6610mm结构最大直径4200mm外壁l象限布置 了8 个暴露载荷挂点 , … 象限布置 中继天线 , II 、 IV象限安装太阳电池翼。实验 舱 II为后续扩展 留有机 、 电 、 热 及信息接口 , 在工作舱II 象限位置预 留扩展暴露平 台接,口 , 未来可支持暴露平 台的在轨安装 、 扩展。

    实验舱 lI 预 留 核心舱太 阳翼安装接 口 , 能够支持空 间站运营期间将 核心舱的1 副太阳 电池翼转移至实验舱II 尾部。

    10长征 一 7 运载火箭总体方案长征 一 7 是 为满足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发射货运 飞船 的需 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 、 高安全的中型运 载火箭 , 它具有高可靠性、 推进剂无毒、 无污染等特 点。火箭飞行可靠性0.98 , 发射可靠性0.92 。长征 -7为捆绑4 个助推器 的两级 液体火 箭 , 总长53.1m起飞质量约595t , 起飞推 力735t 。

    芯一级直径3.35m安装2 台推力为120t 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 ;

    芯二级直径3.35m , 安装4 台推力为18t 的液氧/ 煤 油发动机 ;

    助推器直径2.25m , 安装 1 台推 力为120t 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该火箭 由箭体结构 、 发动机 、 动 力增压输送 系统 、控制系统 、 测量 系统 、 总体 网及 动力测发控系地面发射 支持等7 个分 系统组成。

    该长征 -7 运 载火箭在我 国海南发射场 发射 , 轨道倾 角为420 、 近地点高度200km 、 远地点高度400km . 有效载荷的 最 大运载能力为13.5t 。

    火箭姿态控制采用助推器与 芯一级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方案 , 助推器发动机单向 25学设施为主 的舱 内、 舱外载荷 ;

    ②与其他舱段共 同支持航天 员生活 、 工作 , 保证航天 员安全 ;

    ③作为独立飞行器 , 发射后 自主完成与核心舱交会对接、 转位和停泊。实验舱II总质量约22t . 负载功率不小于 15kW ,可 搭载 空 间应 用 载 荷约 7.5t 。

    实验 舱 II主 载 荷 为应用×4000mm的视场要求。实验舱 l I 采用长征 -5B 运载火 箭在海南发射场~ 430运行在高度 为 380~ 420km的近 圆轨道 。

    具备在任意初始相位条件实 验 舱 II采 用 三 舱 构 型 , 由工 作 舱 、 光 学 载荷 舱 和 资源 舱 组 成 。

    总 长 17940mm . 包 络 尺 寸舱 内平 台设备和标准载荷机柜安装空 间;

    光学载荷舱主要用于支持多功能主动光学平 台:
    资源舱为整器提供动力和能源 , 并支持少量暴露载荷。转位机构 、 及部分姿控发动机 ;

    舱 内主要布置 大部分平 台设备及标准载荷机柜。

    光学载荷舱采用 圆柱体非 密封舱体构 型 , 舱段长6000mm , 直径为4200mm的开 口 , 保证光学平 台的视场要天线 ,II 、IV象限安装太阳电池翼。在工作舱II 象限位置预 留扩展暴露平 台接,口 , 未来可支持暴露平 台的在轨安装 、 扩展。

    实验舱 lI 预 留核心舱太 阳翼安装接 口 , 能够支持空 间站运营期间将核心舱的1 副太阳 电池翼转移至实验舱II 尾部。长征 一 7 是 为满足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 的需 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 、 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 , 它具有高可靠性、 推进剂无毒、 无污染等特机 ;

    芯二级直径3.35m , 安装4 台推力为18t 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 ;

    助推器直径2.25m , 安装 1 台推 力为120t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地面发射 支持等7 个分 系统组成。

    该长征 -7 运载火箭在我 国海南发射场 发射 , 轨道倾 角为420 、近地点高度200km 、 远地点高度400km . 有效载荷的最 大运载能力为13.5t 。

    火箭姿态控制采用助推器与芯一级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方案 , 助推器发动机单向摆动 ,芯一级发动机双向摆动。

    助推器与芯一级之 间 的连接采用超静定三支点捆绑方案 , 三支点捆绑方案 有效地减少 了助推器局部模态数量 、 提高了局部模态 频率 ,并改善了火箭整体模态。

    火箭在发射场的发射 工位采用近距离光学平瞄方案 , 瞄准间设在固定勤务 塔上 ,火箭起飞后 自主滚转完成射向对准。

    火箭飞行 过程 中先后进行助推器分离 、 级间分离、 整流罩分离 和船箭分离。长征 一 7 火箭采用“ 新三垂 ” 发射模式 :
    垂直总装 、垂直测试 、 垂直运输。

    火箭前端测发控设备均放 置在经过减振 、 隔噪的活动发射平台内。

    火箭转场过 程 中保持箭/ 地“ 气 、 液 、 电 ” 连接状态不 变 , 减少了在发射阵地的安装 、 测试 、 检查等工作项 目 , 在发 射 阵地进行简单测试后 即可 进入 加注 、 点火 发射阶 段。技术区流程需23 天 , 发射区需2 天。长 征 一 7 运 载 火 箭技 术 先进 性主 要体现在 :
    将 中国 中型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 的运载能力 由8.6t 提高 至 13.5t 。

    以该运载火箭 为基础 , 通过调 整助推器个 数 、增加 固体助推器 、 增加 上 面级 、 增加氢氧三 子级 , 可实现新一代 中型运载火箭的系列化。目前 , 长征 -7 运载火箭正处于初样研制阶段 ,各项大型 地面试验 即将 陆续展 开 。

    该火箭 的研制成功 ,对于构建 中国未来空 间运输体系、 加快 中国现役 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 都将具有重要 的意义。

    11货运飞船总体方案随着载 人 空 间站 的建 造 , 货 运 飞 船 也 应 运 而生。国外货运飞船正朝着模块化设计 、 适应 多种货运需求的方向发展。

    同时, 围绕“ 国际空 间站 ”货运保障任务 , 各型货运飞船功能互补 、 各有专长 , 降低各自的研制难度。根据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任务需 求 , 货运飞船 的研制将借鉴国外货运飞船研制的经验和教训 , 基于 载人一期和二期飞行器成熟技术 , 走独立 自主 、 功能 齐备 、具备特色 、 可持续发展 的技术路线。

    在追 求货 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 ,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 、 调配平 台 资源 ,使货运飞船具备推进剂在轨补加 、 组合体姿态 26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 201 317芯一级发动机双向摆动。

    助推器与芯一级之 间的连接采用超静定三支点捆绑方案 , 三支点捆绑方案有效地减少 了助推器局部模态数量 、 提高了局部模态频率 ,并改善了火箭整体模态。

    火箭在发射场的发射工位采用近距离光学平瞄方案 , 瞄准间设在固定勤务塔上 ,火箭起飞后 自主滚转完成射向对准。

    火箭飞行过程 中先后进行助推器分离 、 级间分离、 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新三垂发射模式 :
    垂直总垂直测试 、 垂直运输。

    火箭前端测发控设备均放置在经过减振 、 隔噪的活动发射平台内。

    火箭转场过程 中保持箭/ 地气 、液 、电连接状态不 变 , 减少了在发射阵地的安装 、 测试 、 检查等工作项 目 , 在发射 阵地进行简单测试后 即可 进入 加注 、 点火 发射阶段。长 征 一 7 运 载 火 箭技 术 先进 性主 要体现在 :
    将中国 中型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 的运载能力 由8.6t 提高至 13.5t 。

    以该运载火箭 为基础 , 通过调 整助推器个数 、级可实现新一代 中型运载火箭的系列化。运载火箭正处于初样研制阶段 ,对于构建 中国未来空 间运输体系、 加快 中国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 都将具有重要 的意义。国际空 间站根据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任务需 求 , 货运飞船的研制将借鉴国外货运飞船研制的经验和教训 , 基于载人一期和二期飞行器成熟技术 , 走独立 自主 、 功能齐备 、具备特色 、 可持续发展 的技术路线。

    在追 求货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 ,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 、 调配平 台资源 , 26

    推荐访问:空间站 中国 感想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中国空间站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