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买课”现象拷问了谁?】大学生替课现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9 04:52:13 点击:

      编辑者:   轩尼诗 [最大贡献者]   大米粒 2010-01-11   陶花园 2010-01-11   爱情红豆女 2010-01-09
      轩尼诗 2010-01-06
      
      午夜时分,大三学生李某仍坐在电脑前,紧张地盯着屏幕,手指不停地按着刷新键,网页终于进入选课系统。他兴奋地点击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课程:西方美学;可选人数:120;已选人数:1408。他似乎无心关注那个已经超过额定容量11倍的数字,义无反顾地点下了“选择该课”。网页自动刷新,已选人数已经变成了1560……
      
      还记得这样的经历吗?每到学期末,我们有的躲在网吧,有电脑的躲在寝室,死死地盯着屏幕,看着自己心爱的课程和“心仪”老师的名字,一遍遍地登录、刷新,直到选中为止。这是每个经历大学生活的人记忆深刻的东西,想起来总有点英雄选美的感觉。不过那时候选课还不至于到拿钱交换的地步,然而时至今日,大学选课竟演变成“买课”之风。在感叹之余,很“敬佩”现在学生的商业头脑竟如此发达。
      
      “选课”是每到学期末大学生面临的一大课题,不少学生追捧校园高人气课程竟不惜花高价去“买课”,请求选到该课的同学转让课程。高人气课程往往被当成等价交换物。
      
      衡量标准
      
      不是每门课程都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也不是每门课程都要学生通宵达旦地“守护”,他们选择的标准是“上课不点名,考试给高分”。然而,每个人几乎都这样想,这就出现了课程少选课学生多的矛盾,且不说名额的限制,但是至少要有位子坐吧,没有位子坐如果你有想站着听课的精神,自然也很推崇,可是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大家就是为了得到学分,为了以后出去找工作用高分充当门面。因此,选课越演越烈,最后导致有学生出高价“买课”的现象出现。
      
      选课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学生只能各出奇招。一些学校在第二轮选课时采用先到先得的方法,不少学生整夜守候,有的还发动亲朋好友帮忙选课,只要有一人选进,就可以让选上该课程的“朋友”在午夜无人上网时退选,再让真正想上这门课的同学立刻补上。而之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时进行,是因为怕别人“捷足先登”。
      
      此外,在一些校园论坛上可以看到,甚至有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要求用钱物换取自己心仪的课程。有一名浙江的大二学生为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不惜开出500元高价,请求选到该课的同学转让课程。高人气课程往往被当成了等价交换物,除了花钱求课外,有的同学还在论坛上进行“物物交换”,用自己选到的课去交换别人手中的热门课程,各取所需。
      
      产生原因
      
      由于学校的教授、老师自身的讲课风格不同,评分标准不一,除去少数“三统一”的课程(统一试卷、统一改卷、统一给分)外,大部分名称相同的课程由不同老师相对独立开设,他们上课的内容不同,期末试卷不同,给分高低当然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一些课程报名人数超过实际上课人数十几倍的情况。
      
      一名大四的学生坦言,他们之所以如此执著、看重“选课”,其实并不是冲着课程本身有多精彩,作怪的无非是三个字母:GPA(平均绩点,即学业成绩)。在大学学习中,GPA可谓最有发言权。奖学金、保研、出国,甚至是各类辅修班招生,都很看重学生GPA。所以,极端情况下,学生选课不在乎教师教学水平,只看重两点―上课不点名、考试给高分。而那些教学水平高但严格给分的老师开设的课则门可罗雀。
      
      “买课”现象不只出现在大学生中间。其实,在教师中间(尤其是高中教师)“买课”现象也极其盛行,甚至比较严重。让课,学校老师把它叫做“买课”,这种情况在语数外三大科并不常见,音体美政史地的老师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买课”的原因有很多:家中有事、身体不适、某班纪律不好……其实,归结到底只有一个原因:不想上课。而“买课”的对象就是三大科的老师,当然不是说三大科的老师喜欢上课,但是他们头上有考试、评比压着,想通过多上课出质量,因而虽说不是很愿意,但是还是通过自愿来接受的。这种“买课”是两相情愿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促成这笔“买卖”成交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存在。
      
      针对措施
      
      针对“选课难”现象,各高校近年来推出了大量举措。例如,为一些学生推出“冲突选课”,允许学生在迫不得已时,可以同时选上一个时间段进行的不同课程。而针对选课人数不均的问题,一些高校将第二轮选课“先到先得”的选课方法改成了“随机概率”选课。
      
      同时,还有一些高校从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上来解决选课难问题,这是最可取的一种方法,如果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就不会担心学分修不满的问题。
      
      每到学期末,各大高校都会举行一项针对教师教学的评比,这不仅能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同时还能从学生的评分中得出这个教师受欢迎的程度,这为选课提供了参考,教师也能从中得到改进。从另一个层面讲,教师教学如果太松散也会受到一部分学生的“爱戴”。这类学生经常逃课,而教师则很少点名,学分好拿,这也是很多老师的课程得到喜欢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自我反省,从树立师德开始,要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任,不要糊弄学生。因为这样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
      
      在校大学生好像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分数能决定一切,高分可以拿到奖学金,可以直接保研,可以直接出国作为交换生,可以……这些功利心直接导致大家奔走于“买课”之间,而忽视了自我能力的培养,自身道德的约束。
      
      无论是学生之间的“买课”,还是教师之间的“买课”,这种出现在中国教育大背景下的畸形产物总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在此,大家在拷问中国教育体制的同时,也要告诫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不要再恶搞自己,你浪费的是你的青春,而换来的不一定是让你飞黄腾达的事业。

    推荐访问:拷问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