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建立具历史主义气质的现代化观_基本实现现代主义现代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3:31 点击:

      内容提要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的潜规则早已渗透到学术研究各领域,而《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书在整体框架上突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界壁垒,对若干文理交叉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凸显出其“杂交优势”的特色,也在相当程度上复原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历史上浑然一体的原貌。
      关 键 词文理渗透多元互动现代化观
      作者王恩重,《社会科学》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上海:200020)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复杂过程,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嵇立群先生的新著《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正是以近代以来科技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宏观地研究了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现代化进程的。这是一部成功地突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界壁垒,以文理两大领域交融渗透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以来由科技发展与经济进步交互推动的宏观历史进行探索的著作。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复杂过程,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非各自孤立,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彼此缠绕裹携着向前发展。但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专业化分工的潜规则渗透到学术研究各领域时日已久。这一状况,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割裂,将原本有机关联、浑然一体的事物拆分为多种研究对象:分析重于综合,拆解多而整合少,文艺复兴时代那种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及方法渐渐淡出学术领域,视界和专业的局限使学者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背景被身份化。进而,“各自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比较‘纯粹’,以至一个大裂隙横亘于两大领域之间,要全方位地还原现代化进程的全貌就发生了‘学科’分野上的困难”。[1]于是如我们常常看到的,设置于理科院系等的“科学史教研室”、设置于工科院系的“技术史教研室”和设置于文科院系的社会历史诸专业,其研究成果基本上泾渭分明,一边是科学史、技术史,一边是经济史、社会史,因彼此隔膜致使相互间的延伸十分有限。当然,科学哲学、技术经济等少数二级学科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也相当深入细致,但将科技史与社会历史贯通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与论述的,仍显不足。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科学前沿越来越直接地成为技术前沿,进而科技与经济、社会越来越交叉为一体。如果仅仅割裂开来去研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局部,而不进行整合性的研究,那么都可能发生如同“瞎子摸象”般的偏差。嵇立群先生新著的特色,正在于将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分属文理两大领域的发展脉络梳理、贯通和统辖起来,在整体框架上突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壁垒。它如同一部车由两个轮子驱动,以其“宏大叙事”的基调,将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交互推动的历史予以完整的论析,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历史浑然一体的原貌。
      嵇著虽基本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切入,但将科技史的诸多具体研究成果引入进来,许多片段与个案的论析具体细密绝少虚泛。科技发展历史的翔实进程被融入到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与论述中,这与一般社会科学学者研究现代化进程时,将科技史仅作为社会史的简约背景的方法有显著区别,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精巧支点的作用得到了具体实在的阐释,历史因而清晰地展现其丰盈的多侧面的立体面貌。如,蒸汽机发明前夕英国矿井抽水技术的捉襟见肘和对动力机的强烈需求;美国铁路技术的引进、铁路建设的热潮、西部开发的进展与美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电力技术诸环节上令人惊异的发明与新兴电力产业的平地崛起;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过程中电子学、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直接并入生产与研发过程的大趋势,都能够使人鲜明地感受到所谓“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绝非妄言,那些技术确实是一个时代的核心技术支点。从中,我们触摸与感受到每一时代的脉动。
      嵇著还对若干重大问题或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技术与人类目标的关联问题上,书中深入地剖析了工具论、社会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等不同观点。工具论的一个推理是,技术不是自主的,“技术的价值是中性的……技术本身不对它的善恶后果负责,社会和人对此负责”,“新的技术手段只是把门打开,它并不强迫人们进去”。[2]作者认为技术和其社会后果不可完全剥离开来,它一定程度上正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对于技术自主论者关于人不能支配和控制技术、人的目标只能服从于技术的观点,作者强调技术不能脱离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在科技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书中论证了国家政治对于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技术的政治性后果、技术本身的政治性质等环节,若干论点精到而缜密。
      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说,科学作为知识的形式是“精神生产力”、“一般生产力”,当它应用到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中去的时候,就会“物化”,就会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直接生产力”;[3]并且进一步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4]的确,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最精巧而强大的支点。《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书所讨论的诸多问题和全景式的阐述,应该能够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具历史主义气质的现代化观。
      
      参考文献:
      [1][2]嵇立群. 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首都师大出版社,2005:423、20
      [3]马克思.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7
      [4]马克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推荐访问:历史主义 现代化 气质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