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培养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究_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0 04:51:40 点击:

      摘 要 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化学语言有其规范性,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和标准,特别是化学用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使用者必须遵从有关规定。此外培养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此外培养化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以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 化学语言 培养能力 表达能力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言传身教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象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化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给予良好的影响。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对化学概念及化学工具知识做到准确的掌握,并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生动简练地传授给学生。只有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才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空间,培养能力
      魏书生老师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讲。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必须评价,而且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评价,这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努力做好这一工作,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兴奋与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不善言词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鼓励,逐步使他们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主要有如下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汲取化学语言营养。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教材,让学生多读多练,多说多记一些化学教材中的文字,使学生逐步熟悉化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叙述特点。如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在每个章节结束时,安排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树,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练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化学表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化学的最佳舞台。在课堂中,应把“讲”的机会尽可能让给学生,教师只是以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身份溶入到学生的课堂中,力争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与“讲”堂,让学生在“讲”堂中不断锤炼自己,以训练他们化学表达能力。
      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关键,问题的设计应兼顾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设计的问题既不能造成只让学生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的被动情形,也不能形成只有少数同学讲,而其余同学则无“语”可讲的尴尬局面。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让学生说半截话或大概意思,而要鼓励学生用化学语言表达出自己完整的思想,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述中的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以由其他学生相互补充,有时甚至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这样,在不断地“听”、“说”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表达能力。
      (三)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化学表述”能力。
      实验之前,先请学生说明实验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束之后,由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师先提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描述出来。实验结束之后,提出问题:(1)水为什么倒流入集气瓶中?(2)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消耗了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气体呢?(4)根据以上讨论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说出所得结论。
      学生表达现象或结论不准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力争做到“咬文嚼字”。如学生在分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应得出的结论时,往往表达不正确,教师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由“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同时也可得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学生在这种咬文嚼字的训练中,会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习题中提炼答题技巧,掌握规律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体验掌握知识的过程,并学会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表达问题的科学方法要学会审题,并掌握不同题型的规范的答题规律。如学生在解答物质鉴别题时,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因此老师要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规范表达的良好习惯。例如,鉴别稀盐酸与氢氧化钠两种无色溶液,有学生出现未卜先知的结论: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两种无色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对于这样的答案在课堂上评讲时可以先将答案投影出来,请学生对这个答案进行评价,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修改之后,然后请答题者说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做出小结:物质的鉴别题,一般要按取样、加试剂、现象、结论四个步骤来表述,一般表述为:“取样于……中,滴入(或通入)……试剂(气体),出现……现象,是……物质”。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规律。
      总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必须遵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这项工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探究 语言表达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