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印度人怎样看待50年前那场边境战争】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印战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7 04:56:39 点击:

      今年是中印边界冲突50周年,边界问题注定成为本年度印度对华关系的关键词。自9月底以来,中印边界冲突逐渐成为印度对华舆论的主要议题,10月底印度官方首次高调悼念印方阵亡战士,更是引发印度舆论对50年前那场战争的大讨论。而在中国,舆论并未对这次历史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讨论,正如平日很少有人谈及这场战争。两国的“舆论落差”除了表现在关注热度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双方对那场战争的认知错位,以及衍生出来的严重互不信任。那么,印度舆论究竟如何看待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是否将责任完全推向中国?许多印度人为何始终无法走出战败的阴影?而这种认知偏见对中印关系造成了何种毒害?两国又应该如何以史为鉴,增进互信?笔者力求通过对印度认知观的客观“解读”,以求为中印关系“解毒”。
      挥之不去的战败阴影
      1962年的边境战争给印度国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并衍生出对中国的误读、怀疑与担忧,迄今仍是影响其对华认知的主要因素。目前,印度主流舆论仍无法从战败阴影中释怀,其认知大致可概括为羞辱感、受骗感和担忧感。
      印度主流舆论认为,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惨败,极大损害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形象。独立后的印度满怀大国抱负,一方面以“大英帝国天然继承者”自许,企图全盘继承大英帝国的殖民特权(包括“麦克马洪线”),另一方面受尼赫鲁“做有声有色大国”抱负的鼓舞,借助不结盟运动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但是,这一切都因与中国战争的溃败而戛然终结。中印边界战争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有限,但印方却以将近五倍于中国的伤亡人数惨败,这对雄心勃勃要当发展中国家领头羊的印度显然是当头一棒。此外,更让印度感到羞辱的是,印度高层在战前不断释放“印方必胜”的信号,尼赫鲁甚至表态“我已经下令军方收复东北边境的领土”,结果却被刚刚历经中苏关系恶化、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迅速打败,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印度认为,中国利用了尼赫鲁及印度政府的信任,以欺诈的手段对印度进行突然袭击,是对“中印是兄弟”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叛。印方认为,尼赫鲁政府是最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倡导“中印是兄弟”的友谊,虽然与中方就“麦克马洪线”存在分歧,却不曾想被中方“背后捅一刀”。印度舆论得出此结论的理由很多,最直接的根据是中方速战速胜的原因在于精心策划、充分准备,这反过来证明中国虽然口头上呼吁外交解决纠纷,但实际上早已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很多印度学者还试图通过分析中国的“围棋文化”、《孙子兵法》等,指责“欺诈”是中国战略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印度舆论还认为,中国的国家性格极富耐性,搁置争议实际上是寻求获胜的最佳时机。他们认为,与1962年一样,现在中方呼吁保障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却稳步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排除有在战时能够迅速投入战斗的准备。印方舆论担心,中方曾经表示要将东段和西段地区“一揽子解决”,现在却予以反对,甚至经常发出“边界争端的解决需要很长时间”、“留给下一代人解决”等声音,很可能是在等待“再次教训印度”的时机。
      因势孽生的“中国威胁论”
      沉重的历史负担,加上与中国国力差距的扩大、中巴全天候友谊的深化,使得印度对华疑虑与担忧不断加剧。前文所述的羞辱感、受骗感和担忧感交汇在一起,就催生了印度版的“中国威胁论”,包括声称中国正在推行“珍珠链战略”(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军舰海外停泊基地,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以及泰国等国的有关港口或机场,这些基地在地图上联系起来像一串珍珠,故有此名称)、中国对印度进行“水资源战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国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担忧。
      “中国威胁论”在印度颇有市场,印度学界、媒体乃至官方都经常抛出“武力解决边境争端”的论调。印度媒体热衷于报道“中国军队侵入印度领土数百次”之类的统计,但却不知中印之间从未划定正式的边界,又何来“侵入领土”之说。印度军方经常将中国在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军事化遐想”,却忽视了修筑基建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印度更应反思的是其为何长期漠视边境地区的发展。印度学者往往将中国作为头号假想敌,指责中国在陆地联合巴基斯坦、尼泊尔对印包围,在海上构筑“珍珠链”对印包围,殊不知其给邻国造成的恐惧才是导致邻国转向中国的原因。
      近年来,印国内出现了对中印战争的反思,不再一味地指责中国,而是更强调发展自身实力。反思本应该是好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者反思的结果是,印度应该加强边境地区的军力部署,在实力和意志上做好应对中方潜在突袭的准备。事实上,印军方和战略界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不仅没有趋缓,反而有所增强。比如,2011年10月底,印度军方的国防研究分析所一名学者发表题为“潜在的中印冲突”的报告,认为必须对可能的中印冲突做好准备,“往低说,中国可能发动类似卡吉尔式冲突(1999年印度对克什米尔的卡吉尔等地的巴基斯坦武装人员的猛烈空中打击)的有限战争,规模和烈度有限,以教训印度为目的。往高说,中国可能武力夺取领土,比如达旺”。
      显然,印度很多人的反思是在避免战败,而非避免战争,其根本原因是印度国内的一些保守势力仍旧对中印边境战争耿耿于怀。
      难以消除的认知错位
      战争的烟云早已散去,但印度人心中的阴影仍未消逝。正如印度一位政治家所言,“在中印两国的交往史上,将近99.9%的时间是友好的,但0.1%的时间里的伤害,却是格外长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印度政府对民众认知的错误引导与塑造,以及军方利益集团的影响、新闻媒体的夸大,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在中印战争中惨败后,印度国内出现了对尼赫鲁所代表的统治精英的质疑与不满,而后者则将这种不满完全转移至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舆论充斥着“中国是侵略者”、“诈骗者”的言论,而且这种论调不容怀疑,最终使得印度民众总是从中印战争的框架下审视中国。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如果有印度人试图挑战或者修正这种言论,就会被视为“叛国者”而遭到铺天盖地的指责。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斯维尔的著作《印度对华战争》在印度成为禁书,而印度对战败进行调查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也至今没有公开。显然,印度政府通过对信息的垄断控制,错误地塑造了民众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认知。印度著名学术刊物《经济与政治周刊》近日发表文章称,“歇斯底里的民族主义使得印度很难对边界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聆听其他观点”。
      在印度,“中国威胁论”叫得最凶的部门是国防部与内政部,叫得最凶的政治势力则是与中国接壤的地方邦政府,从侧面证明了印度特殊利益集团对华态度更为强硬。印度国防部和内政部等强力部门,需要借助“中国威胁论”来引起中央政府对本部门的重视,赢得更多国防预算拨款。2012年初,印某位高官曾质疑增加军费的必要性,认为中印在短期内不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立即引来军方学者的强烈批评。与中国邻近的一些地方邦政府,则希望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论”来赢得更多财政支持。喜玛偕尔邦、阿萨姆邦、“阿鲁纳恰尔邦”(我藏南地区)等地方舆论,经常炒作“中国入侵”和“中国对印水战”,常常引起印度主流舆论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印度媒体经常将“中国威胁论”作为商业化炒作的噱头,通过吸引眼球来提升自身影响力。而且,由于印度民众本身就存在对华不信任感,炒作“中国入侵印度领土”等议题在政治上是非常保险的。所以,一旦有涉及中国的负面议题出现,各家媒体都会跟风报道,形成舆论的“整体效应”。这种夸大其词的报道,不断强化着民众对中国的一些错误认知。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两国在1962年爆发的边境战争彻底摧毁了双方几千年的友好交往。50年过去,战争的伤痕依然存在。要克服边界战争的负面影响,两国政府和民间都需要努力减少相互的认知错误。中方需要适当理解印方的战败者心理,而印度更要有直面失败的勇气,甩掉“麦克马洪线”的殖民主义包袱,抛弃“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认知。只有埋葬战争的阴影,中印才能携手创建美好未来。

    推荐访问:印度人 边境 那场 怎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