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谁能带我们重回现场】 节目现场能带包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1 04:53:19 点击:

      前不久,一位名叫林治波的先生发了一条微博,质疑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饿死几千万人”的说法是“夸张”和“污蔑”之辞,是“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他说,有人为此走访了安徽、河南的很多村庄,“乡亲们只是听说饿死了人,而自己并没有亲眼看见饿死人,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
      林治波言论一出,立即唤起一股民间追溯历史的力量,上万网友跟帖,举证自己的亲人、邻居或同乡都有死于那场大饥荒。但大多数网友都是“刚回家问了我爸,我爸听我奶奶说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没有亲眼看见”,而这正是林治波所质疑的。历史不载,春秋不作,冤魂无法自证,对于出生于大饥荒之后的几代人而言,该如何了解当年真相?“只是听说”能否构成重构历史的力量?个体记忆与历史之间有着怎样的暧昧关系?
      读过一本关于老舍之死的访谈实录——《太平湖的记忆》。为了恢复当年老舍之死的第一现场,编者走访了当年参与此事的各方面的人士。原以为这些历史当事人会为我们恢复一个真实的现场,但读过之后,却越发糊涂起来。这些“亲历者”对四十多年前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记忆筛选”,有的被遗忘,有的被强化,更有杜撰和消解。一说到关键处,不是“某某某”,就是“×××”,语焉不详。采访者傅光明说,到目前为止,自称参与打捞老舍尸体的就有三位,而且这三个人还互不相识,但恐怖的是,三个互不相识的人,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打捞上了同一个人。如果说他们当中有真实的,只能有一个人真实,不可能三个人都真实。因为如果三个人都真实,那就等于那一天打捞起了三个老舍。这又怎么可能呢?到底是谁的记忆出了毛病?
      仅仅四十多年的时间,仅仅是两代人的距离,“个体记忆”中的历史真相就已被深刻改写。采访者问当时批判老舍的主要负责人浩然:“现在有人要求您忏悔,您表示拒绝,为什么?”浩然说:“要求我用现在眼光看那时候,不可能。我只能慢慢回忆,但回不去了。”一个清晰的现场尚无法恢复,犯罪主体就难以指认,忏悔更无可能。我们这些70后、80后、90后们,既不能在被马赛克处理过的“正史”中与闻其事,又不能在前辈们的“个体记忆”中得知真相,谁又能带我们回到当年的现场?
      如果“记忆”不可靠,我们只好求助于“记录”。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可作为“信史”的“记录”又在哪里?历史不记载的地方,流言就会产生。“凡是不敢说的事,只存在一半。”(赫尔岑语)前苏联女作家利季娅认为,这一半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损,“先存在一半,后四分之一,再后十分之一……最后等到受难者和见证人统统死光,新的一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幸亏我们还有“在火炉旁讲故事的祖母”(本雅明语),历史的见证人还没有死光。谁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记忆版本,历史本就是“一个人的调查记录”。个体记忆虽不见得准确或全面,但毕竟离现场和真相更近一步。
      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对于公开否认、淡化或为纳粹辩护的行为,均视为犯罪,最高刑期可达20年。2006年,公开否定纳粹大屠杀的英国历史学家戴维·欧文,被奥地利法庭判处3年监禁。他认为不可能有600万之众死于集中营,理由是:“我所熟悉的文件和档案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告诉我被杀害的人有600万,但是据我所知,没有这么多。”这和林治波的逻辑何其相似,但人家毕竟还是经过“研究”的。然而被捕仅仅两周后,欧文就通过律师向外界宣布,他“发现了新证据、新文献证实大屠杀的确存在”。
      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林治波也很快发文向公众道歉,“我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掌握情况不够”云云。一个出生于大饥荒尾声之年、人大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说自己不了解那段历史,怎么让人相信呢?如果“掌握情况不够”,为什么不去多了解点“情况”再来发言,何以一上来就“糟蹋”就“夸张”就“污蔑”呢?
      【邓卉卉荐自《南方周末》2012年5月24日】

    推荐访问:谁能 重回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