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清除精神污染”中的“杨树标事件”】会死人的精神污染视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4:27 点击:

      在20世纪80年代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浙江发生了一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污染事件”。根据中纪委领导的指示,浙江省委责成省委宣传部组成调查组,就这一事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这就是当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树标事件”。
      
      全国清除精神污染大案
      
      王刚在《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第8期刊载《50年曲折〈民国史〉》一文记述了“杨树标事件”:“……当时,杭州大学的教授杨树标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蒋介石研究这门专题课程,在社会上轰动不小,旁听者云集。这门课程中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一句话,是杨引用一个日本学者在1930年代说的。他说,在中国只有两个半中国人是懂得中国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而那半个是毛泽东。
      “但就是这句话在后来引起了麻烦。1984年初,全国清除精神污染,浙江省纪委把杨树标作为典型上报给了中央。后者还专门派了调查组。
      “浙江省纪委认为杨树标在授课的时候散布错误言论。其中就有‘两个半评价’的问题,另外,杨树标在授课时提到,‘国民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党’,省纪委也认为是错误言论,对蒋介石的反动罪行有翻案之嫌。”
      1984年春,《杭州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木易”的文章,文章对杭州大学历史系教师杨树标在爱国主义讲座中讲到的“两个半”问题提出批评。
      “两个半”是杨树标报告和讲座中多次引述的一件轶事:1933年,冯雪峰在与毛泽东谈天时说到,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解放后,冯雪峰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记述了这件轶事。
      杨树标的这段引述随后便在学术圈内乃至坊间流传开来,越传越广,到后来传播成“杭州大学历史系一位老师说,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中国国情,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开始,杨树标对这种误传不以为意,斥为“瞎传”!但没想到这个“瞎传”竟传得全国都知道,连他北京的朋友都打电话向他核实。当越来越多的熟人向他求证此事,曾以一笑了之的杨树标终于笑不起来,笑不出来了。怎么回事?传言竟会有这么大的功效,竟传得面目全非了,这可真是众口铄金啊!
      终于,这件事被捅到报纸上去了,问题更严重了!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杨树标对此事进行了回顾。
      木易在报纸上对“两个半”的说法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个历史系老师信口雌黄,胡说八道,蒋介石能与毛主席比?是蒋介石了解中国国情还是毛泽东了解中国国情?如果说蒋介石比毛泽东更了解中国国情,他怎么会被毛泽东打败的?文章说,这位在省内颇有名气的历史老师,在一次次讲课中、讲座中反复讲这段话,这难道不是哗众取宠吗?他把毛主席放在什么位置?把共产党放在什么位置?在他眼里,蒋介石要比毛泽东高明得多,国民党要比共产党伟大得多,这是什么立场?这是美化国民党,美化蒋介石,贬低毛泽东,贬低共产党的。
      一个只要查证就可搞清的问题,经“木易”这么一上纲上线,完全成了政治问题了!
      紧接着,浙江省一位领导在几次会议上公开点名批评杨树标的错误言论。更有人将此定性为全国精神污染大案。
      《杭州日报》的批评文章还只是一个序幕,一场风暴正悄然向他袭来。
      毛泽东还不如蒋介石?你的立场呢?
      不久后的一天,浙江省纪委的一位处长到杭州大学找杨树标调查此事。
      杨树标回忆道:当时整理我错误材料的人水平比较低,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却就对我的问题妄下定论。那位处长问我:你有没有说过,“国民党曾经是一个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党”?我说没错,我说过,怎么啦,这句话有错吗?
      你的话还没有错?你的立场呢?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
      我说我的立场非常正确,国民党当然是有历史传统的,国民党的创始人是孙中山,毛泽东还是国民党员,还当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呢!
      什么?你说什么?毛主席是国民党员?还当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处长恼火地同时又吃惊地责问。
      说实在我当时很恼火,这样的水平,也要与我对话!我也是很厉害的,我当时就毫不客气地说:你这点知识只是连环画的水平,你不配和我对话,说老实话,你给我当学生都不配!
      我的话很伤了那位处长的自尊心,他的脸顿时涨得通红。事后想想实在也不能怪这位处长。他也是杭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学的是自然科学,一个学自然科学的人当然无法通晓社会科学知识。问题是,社会科学领域出的问题,却要由一位连社会科学基本常识也不具备的官员来判断是非,要让一个搞自然科学的人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的言论下结论,这也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
      处长问我:你有没有说过,中国只有两个半中国人是懂得中国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我说我说过。
      难道毛泽东还比不上蒋介石更了解中国国情?处长开始咄咄逼人。
      我说:你们能不能不断章取义?能不能把前后文连贯起来读?怎么能孤零零把中间一句话摘出来,掐头去尾把其他的全去掉呢?那句话是我说的,我每次讲课或做讲座都讲得清清楚楚,只要不是恶意歪曲,只要把上下文连起来,问题就一清二楚了。我每次都特别交代:这句话是日本人说的,你们要查出处吗?你们可以去找冯雪峰。他了解整个情况――当然你们已经找不到冯雪峰了,他死了。你们也可以到报纸上找,这篇文章是冯雪峰写的,就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人民日报》?哪一天的《人民日报》?显然,我的这句话使处长大受震动,他吃惊了。
      我说哪一天我得查一下,我是人脑,不是电脑。
      当时,这位处长真是声色俱厉啊!我当时也很恼火。一天到晚在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可是一个处长在大学老师面前就可以这样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声色俱厉?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我也要让处长看看一个大学老师不是白当的。我就开始给他上课,我说,我是吃这碗饭的,我怎么会说毛泽东是半个懂得中国国情的人呢,谁都知道,是毛泽东打败了蒋介石,蒋介石才是半个人。我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对手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他是懂得中国国情的!
      那次核实过程,整个对话气氛很不和谐,好多次都是剑拔弩张,很对立,处长受到我的奚落和挖苦,很失面子,脸色一直是阴沉沉的。
      杨树标学童出身,入党很早,当时他的党龄就已快三十年了,他是在新中国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学者,对共产党一直是忠心耿耿,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由衷的拥护。他主动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辅导报告这一任务,几乎无偿地讲了一百多场,即使在当时,也不是所有学者都能承担这样繁重的任务去无私奉献的。可是他一腔热情为党和国家奉献,结果却因为这些莫须有的事而被横加指责,鸡蛋里面挑骨头,一笔抹杀了他的所有成绩,他感到非常委屈和不平。
      中央领导批示后,杨树标事件被列为全国清除精神污染大案。为调查杨树标的错误言论,浙江省委组成专门的调查组进驻杭州大学进行调查,调查组组长是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雷云。
      
      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
      
      雷云曾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受过二十多年的磨难,他是一个个性正直、作风正派的干部,又是一个学养丰厚、学风严谨的学者。他带领调查组进驻杭州大学,接着召开了一个个座谈会,广泛听取杭州大学领导、历史系领导和有关教师对杨树标的反映;同时,他把杨树标讲座的录音和其他有关材料调出来,整理成文细加研究,对省纪委整理的杨树标二十多条“错误言论”逐条进行核实。
      调查证实,杨树标当时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辅导报告的任务,他在浙江省内做了一百多场讲座,在机关、学校、工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的讲座效果很好,气氛热烈,很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有的讲座都是尽义务的,几乎没有任何报酬。尽管没有报酬,杨树标还是很积极,认真准备。那时候没有小车,杨树标去做讲座都是自己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有一次,他赶到南星桥给一个工厂的工人做辅导报告,途中公交车坏了,那时还很少有出租车,为了赶时间,他跳下车就跑。当他满头大汗赶到会场时,听众已全部到齐了。这些细节很使雷云感动。一个不计个人得失、热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学者会故意损害党的形象吗?
      调查组在做了大量外围调查工作后,又找杨树标面对面沟通。这次沟通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居高临下,对话是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作为学者,杨树标非常认同这样的对话。一旦认同了对方,双方的沟通就变得很容易。因此,他对调查组提出的问题心平气和地做了回答。
      杨树标承认,他在讲课中不是没有错误,不是没有出轨的地方。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面对广大听众,他需要营造适合听众听讲的氛围,演讲到一定程度时,激情上来了,语言如决堤的江水,刹不住了。有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他连顾忌也忘了,有些能在私下里讲的、在小范围讲的而不便在公开场合讲的出格的话,也就刹不住讲出去了。虽然此时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的言论已放松多了,但左的思想仍很有市场,左的意识还在许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具有左的意识的许多人还处在领导岗位上,宁左毋右还是许多人认定的不犯错误的圭臬至宝。因此,当杨树标的讲话不能百分之百正确,当他的言论出格时,他的尾巴就被人抓住了。
      经过了先后近一个月的调查,事情完全搞清楚了,调查组将调查的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调查组再次约请杨树标见面,将调查报告的结论与杨树标见面。
      调查报告称:
      我们认为对杨的讲课、报告,很有必要作一个总的基本的估价。我们分析研究了杨树标1982年6月在杭州橡胶厂的讲话录音稿(这是我们手头唯一的一份比较完整的原始材料),发现他讲课的基调是宣传了爱国主义,引用了大量史料,又能联系群众思想实际,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和较丰富的知识,并且语言生动活泼,易为一般工人所接受。因此,主流是好的。当然,讲课中也有一些不准确、不科学、信口开河的东西,乃至出现某些错误,对此,必须给以严肃的然而是善意的批评,使其引以为戒,接受教训,不再重犯。我们认为,对于一篇文章,一堂课,一个报告,首先要看它的基本倾向是什么,如果基本倾向是好的,那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其缺点和错误。杨树标的讲课和报告,就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杨树标同志的讲课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他的问题,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治学态度问题,宣传纪律问题。
      读罢这个报告,杨树标很感动。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全国清除精神污染的大背景下,调查组能把报告写成这样,给出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如此宽松的结论,太不容易了!
      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亲自主持会议听取了雷云代表调查组的汇报,陈法文副书记当场表态:“同意调查组的意见,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就此结束!”
      至此,沸沸扬扬波及全国的“杨树标事件”终于落下了帷幕。
      对杨树标来说,这次调查结论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省委对杨树标的问题做出最后结论不久,杭州大学领导就找他谈话,他被任命为学校教务处副处长,1988年又升任校长助理。90年代,他担任了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后,他回到历史系又当了6年系主任,还兼任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9年,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蒋介石传》,这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蒋介石的传记,此书一问世,马上洛阳纸贵,出版社连印了11次,共计发行31万册。此书的出版不但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并且为我国的统战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台湾对此书高度重视,陈立夫读罢此书深为感动,忍不住给杨树标写信,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台湾的阳明山蒋介石纪念堂专门将此书收藏,直到现在还摆在纪念堂里。
      
      (选自《仰望星空》/叶辉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推荐访问:杨树 清除 污染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