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快乐语文,与美相随_快乐相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7 04:50:56 点击:

      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语文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看来,语文教育既是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教师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其他意义,诸如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审美要求的培养。显然,这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极为不利。
      身为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与乐相伴、与美相随。具体而言:一是要给学生营造快乐的气氛,让其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自主地学习。二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美学的对象是艺术,而语文就是一种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学艺术。语文既无绘画那般直观感受的视觉形象,也无音乐那种直接感知的听觉形象,它所呈现的只是一系列语言文字符号代码,就符号本身而言具有抽象的性质。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调动相应的积累,从而认识和体会语符,最终获得合理的想象。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朗诵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从而将语符转化为具体的感性材料、感性经验,最终引起主体的愉悦感。也就是,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培养和提升。
      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在诵读中体验音韵美、节奏美
      自古以来,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古人对“读”的经典概括与诠释。由此可见,“读”对渗透审美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字的抽象符号性可能对学生造成的认知障碍,以便让学生顺利地感受到课文所反映的事物的各个侧面。为此,就需要反复、熟练的朗读,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从中体会到美。
      “读”看似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不然。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并非一件易事。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充满情感的课文或片断,教师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美的意蕴,就务必充分地利用“读”这一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欢庆》一课时,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精心地进行读前指导,大致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二是要求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具体地寻找作者的感情依托;三是指点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其次,教师要特别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即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富有感情的表述,达到“美读”的境界。
      《欢庆》是一首诗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每节押韵,其优美的节奏犹如涟漪般荡漾开来,整首诗歌深切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此,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果实”“旗帜”“鸽子”“乐曲”“美好”等。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音韵。特别是在诗歌最后的高潮部分(“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要启发孩子们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生动的画面,把祖国比作妈妈,将自己融入其中,想象和妈妈一起玩乐的画面,想象妈妈对自己的爱,就这样将情感渗透进“读”的过程中,于是便既能读出对妈妈的依恋之情,又能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只有教师在“读”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潜心构思、精心布局,学生才能读得层次分明、酣畅淋漓,读得丰富多彩、意犹未尽。此时,学生既走进了语文的世界,又感受了语文的魅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推敲中欣赏语言之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
      古人讲究炼字,司空图有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不着一字,并非什么也不说,而是用简练传神的几笔勾勒,点到即止。在一篇课文中,那些重点词语总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了那些重点词语,也就抓住了整个文章的感情脉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天》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紧紧地、沉着地、顺利地、兴奋地”等几个动词,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见到邓爷爷时的激动的心情,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2.欣赏优美的句子
      优美的佳句,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之,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这些重要的佳句,体会其中的妙处,进而品读“美的意味”,体味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欢庆》一课的开头有这样两句: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这类重要的句子,通过想象勾勒有声有色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细细品读,学生便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三、开拓意蕴,锻炼审美能力
      以语文教学中的诗歌为例。诗歌的意蕴包含着:形象主题和引申义。诗歌的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整合体,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负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在黑格尔看来,诗歌“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
      就艺术作品而言,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其感性的表达应统一于理性的内涵。而诗歌作为艺术作品之一种,其感性的表达所呈现于读者想象中的东西,称之为诗歌的意蕴。
      在语文教学中,开拓文章意蕴,锻炼审美能力,即从诗歌的物象层面和文化层面去品味诗歌,这既是对文章的再创造,又是学生运用审美能力进行创造的过程。
      例如,当读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柳》中的“忍放花如雪”时,当意识到这种如雪的花是柳絮之时,便会觉得留别之意已布满天地,被送别的人都被笼罩在留别之意中了。于是,后面的“青楼扑酒旗”便很自然地和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联系上。那么,这种送别、挽留的意境还担心学生体会不到吗?那么,这种离别的、哀婉的、伤感的美还担心学生感受不了吗?
      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和品味文章的同时大胆地想象与开拓,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意蕴,进而感受文章之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用心的艺术。它承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并以此渗透审美情趣、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1.重庆市荣昌县后西小学 2.重庆市荣昌县直升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唐梦影)

    推荐访问:相随 语文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