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释放无穷的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0 04:52:02 点击:

      摘要:从1942年第一篇《边府号召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政府予以奖励,各机关纷纷送礼》开始,典型报道从20世纪40年代崭露头角开始,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和八九十年代的复兴时期,然后在几多式微的质疑声中坚定地走进更加多元化的21世纪。中国的新闻史册上,太多的典型似繁星点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将典型报道推向新的成熟阶段,更好地发挥了新闻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新闻;典型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崇拜的对象,从20世纪50年代的邱少云、黄继光;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到今天的洪战辉、李素丽、任长霞,说起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很多人都是如数家珍,这是新闻媒体在书写典型报道时发挥的巨大功效。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典型报道是指对社会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事物所做的新闻报道。通过对典型人物、事件、问题、经验的剖析,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典型报道多数是正面宣传先进的人和事,也有对反面典型的揭露和批评。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工具常用的报道方法。
      从1942年第一篇《边府号召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政府予以奖励,各机关纷纷送礼》开始,典型报道在20世纪40年代崭露头角,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和八九十年代的复兴时期,然后在几多式微的质疑声中坚定地走进更加多元化的21世纪。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办报纸的一种独创,它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我国的历史进程,并有力地推动着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学者朱清河说,“从它在我国历经的半个多世纪嬗变与社会作用看,说它对国家造成的影响,给国人留下的烙印,甚至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比任何一种其他种类的报道大都深远,恐怕都不为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典型报道留下了一串光辉的足迹。这里,我们将通过各个时期的典型人物来串联新中国成立以来典型报道的发展脉络。
      一、典型报道的黄金时期:从建国初期到六十年代
      1949年,随着毛主席庄严的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华夏神州从此改天换地,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发挥了其非凡的政治魄力和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在此期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两年时间,仅仅发表在《人民日报》和《志愿军报》上的战地通讯就有500多篇,至于国内外其他报刊、电台刊载、广播的战地通讯就更是无可胜数。其中,《不朽的人》《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最广为流传。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向来最鼓舞人心,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祖国与人民的安宁,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通过随军记者笔下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节,展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讴歌舍小我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宣扬一种祖国利益至上的信仰与理想,书写了现实与崇高并存的壮丽诗篇,积极配合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宣传工作,为前线战争提供了强大支持。
      同时,为号召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积极投身建设,国家提出“积极支持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的一切创举,把先进生产单位、先进生产者的典型经验和重要成就推广到整个建设路线上去。”先进的人和事大量涌现,不光工业战线上走出了“伐木英雄”马永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工业炉渣爆破能手”李双良等技术骨干,推陈出“孟泰精神”“鞍钢经验”等先进模式;农业战线上像史来贺、李顺达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事迹也是一浪接一浪。
      创业年代,人们拥有火一般的热情,淳朴的中国人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上下齐心,于1957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随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到1966年前,又一批为数众多的典型人物被推到台前,他们中有“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有“铁人”王进喜,有焦裕禄、王启明、时传祥,等等。他们“发挥着近似‘魔弹’的效应,长驱直入人们的心底。”典型报道迎来了黄金年代。
      所谓“每个社会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为社会承认的主流价值观,而每一个先进典型无不是最忠实的体现者与合格承载者。”这个时期的典型报道紧扣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突出新中国背景下,劳动者的身份和意义,宣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示范作用。同时,形式上得以不断丰富,消息、通讯、评论、日记摘抄、学习心得、诗歌多种形式并举,让报道更加立体,符合更多受众的接受习惯。
      典型报道产生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时期,其理论形成获得了毛泽东党报理论和典型方法的支持。毛泽东党报理论对典型报道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重视典型报道……许多材料,都应当公开报道,并发文字广播,三五天一次,方能影响运动的正确进行”。1968年,毛泽东又提出“典型宜多,综合宜少”,这一方针一直指导着中国的典型报道。
      二、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八九十年代的典型报道
      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人迫切期待走出文化荒漠,呼唤科学春天的来临。那是一个需要人才而且产生人才的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知识分子重新登上历史舞台;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八十年代,充满解放感的中国知识界空前活跃,陈景润、罗健夫、蒋筑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发起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无比热爱。于是,1981年-1983年间,为配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四化”的积极性,新闻媒体对一批知识分子的典型做了大量宣传,掀起了一股“推崇知识,敬佩人才”的舆论风潮。于是,新闻媒体积极配合中央部署,适时推出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如《罗健夫》《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等,典型报道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结束“文革”,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恢复期,典型报道在进行恢复、反思的同时,也抓住时机,努力开拓新的局面。这个时期,典型人物不再只有战士和工人两副面孔,知识分子、企业家等人群也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越来越多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进入报道视野,比如公交售票员李素丽、水电工徐虎等,典型报道极大地实现了用人民群众自己的事迹教育自己的功能。人物塑造上也实现了对“高大全”“假大空”的突破,开始将视线放到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矛盾上,也开始在典型人物身上探讨普通人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对先进人物的报道中,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积极宣扬他们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寻求新思路、新方法的开拓性视野。而电视媒体的异军突起,为典型报道的发展推波助澜,成为典型报道的生力军。
      对于典型报道的理论探讨来说,八九十年代是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发表的论著较多,主要内容涉及典型报道的定义、与新闻的关系、其新闻性与宣传性特点、典型的基本特征、典型报道的基本原则、典型报道的沿革和历史、典型报道的历史功绩和弊端等。
      可以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一批新闻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典型报道是否还有存在必要的问题。以陈力丹为代表,在《典型报道之我见》中做出了“典型报道观念是文明程度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的论断,宣称典型报道终将消亡;以张仲彩同志为代表,提出了商榷,他认为,“诱导、引导、疏导和参考,是不论人民的文化水平多高、独立思考能力多强,现代文明多发达都需要的。”新闻界就此问题展开了持久而热烈的论争。
      三、平凡与超越:21世纪初的典型报道
      在改革开放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后,中国带着巨大的变化进入新千年,在转型中腾飞,时代向中国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了新时期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同时,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英雄人物、英雄主义的崇拜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有力保证。
      面对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和中华崛起的历史重任,“典型的价值取向已经不能局限在简单地肯定献身精神和苦干实干,而是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随着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在新闻宣传中的主体地位和对新闻的选择权也日益凸显出来。于是,当人们在思索什么是当代产业工人的定位时,出现了标杆许振超;在探讨新时期人民公仆的标准时,出现了郑培民、任长霞、宋鱼水……典型人物用他们的典型事迹一如既往地照耀着中国大地,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乘着媒体革新的东风,典型报道也换上了新装,借助现代化传播理念,在报道形式和手段上让人耳目一新。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实现了从“造神”到人性回归。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有超人的英雄气概,更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比如《新京报》采写的《“她只是个普通平常的女人”》诠释了英雄也是凡人的道理,让任长霞这个传奇女性降落人间,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个邻居大姐。
      一直以来,主流媒体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媒介地位成为典型报道舞台上的主角,但随着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兴起,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为代表的都市报也加入到典型报道这个大家庭中,与主流媒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电视媒体更是大放异彩,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推出,成为新时期典型报道创新成果的显著标志之一。此外,随着网络的兴起,不光受众成为传播活动中更具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因子,各大传统媒体也都在积极地打造自己的多媒体信息平台,给典型报道的有效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理论探讨方面,尽管对于典型报道本体特征的论争还在进行,但实践发展到这一阶段,典型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如何改革创新的问题。比如,王鹏《关于典型报道创新的一点看法》、王琳琳《新受众环境下的典型报道创新》、张春莉《创新:新时期搞好典型报道的策略》等。这些文章就典型报道如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在报道观念、手段、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的问题各抒已见,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积极而深入的理论探索。
      四、继往开来:永不停步的典型报道
      曾经,对于典型报道的去向,理论界有过各种猜测,但经过六十多年实践的检验,它作为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始终飘扬在历史的天空,以昂扬的姿态继往开来,写下了一页页美好的诗篇。
      重视典型报道,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一个宝贵传统,它构成了中国新闻事业的独特风景,是代表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操作方式和经验,也是我们新闻事业区别于西方新闻的显著特点和优势之一。而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正行进在迅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典型报道更要担负起扬善揭恶的历史重任。
      第一,关于典型报道观念的创新。在任长霞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座谈会上,刘云山同志强调,主旋律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有生动的典型事例,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李长春同志也多次强调,新闻宣传要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途径。许多学者也提出典型报道不能再像抗美援朝时期和建国初期那样,仅仅通过典型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和人们偶像。式的崇拜来实现传播效果。而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有针对性地发掘先进,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启示性和有用性。所以,典型报道应多深入实际,多写事实,以情动人,实现从“造神”到“写人”的回归。
      同时,随着我们对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重视,所以典型报道的视角也要实现由自上而下到上下并举的转变。
      第二,关于典型报道内容的创新。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城乡物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等十大阶层。阶层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人们个性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典型报道必须关注各个阶层的需要,挖掘出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他们的故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关于典型报道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内容最终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典型报道要想把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受众,最大限度地实现传播效果,形式上的功夫不能放弃。议程设置、媒介环境是传播学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用先进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的发展。各媒体在典型报道中不打无准备之仗,它们根据自己的受众定位,有侧重地发挥各自优势,然后形成联合,使得报道内容更加全面,产生的影响也更广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有过式微,甚至灭亡的争论,也受过瓶颈的困惑与煎熬,但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不断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的典型报道就将继续发挥强大作用,实现毛泽东同志言下的“中国气派”。

    推荐访问:榜样 无穷 释放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