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农耕物语】星露谷物语steam多少钱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7 04:28:54 点击:

      锄头   锄头是最简陋的农业劳动工具。一支木柄、一块铁片就可以构成一支锄头。因此,没有人会把一支锄头放在眼里。   一支锄头,伴随着人类走过五千年农耕文化所有历史,从石器的驽钝走向铁器的锋利,从青铜的柔软走向铁器的坚硬,终于把锋口磨砺成一弯新月般锐利形状,至今不弃。
      乡村田野,时常可以见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农。乌黑如碳。精瘦如铁,青筋毕露,把锄头举到一定高度。从空中斜削向地面,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反反复复,无有尽止,直到把自己的腰,累弯成一根似要崩断的弦,方才挺起腰身,望一望满眼的青山、欲坠的夕阳。瞧一眼刚翻过的新鲜的泥土。仿佛那膏腴的泥土里,就受绽出一棵豆禾,开出一朵朵小酒窝似的綮红色花蕊,结出一刀刀饱满豆荚。犹如结实的女人的乳房。那时候,农人的眼里,充满着柔情。一支锄头,不断咬啮大地,仿佛最热烈、最漫长的亲吻。这时候,广阔的天地间,便充盈着浪漫的诗情。
      诗人站在田埂上,歌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晨必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构成了一支锄头的现实主义和一支锄头的浪漫主义。
      一支锄头。握在农人手里。是现实主义;扛在诗人肩头,是浪漫主义。

      犁铧

      从父系氏族公社开始,锄头、犁铧之类劳动工具成为男人专利。因为锄头、犁铧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比如坚硬、攻击性等等。锄头、犁铧在女人手中显得有些不协调,在男人手里。却运用自如。
      锄头由直线构成,简单生硬。犁铧较之于锄头,多了曲线和弧度。因此,也多了线条柔美和几多风情。当你扛着犁铧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在春天的水田里吆着牛、挟着犁踽踽行进的时候:当沃了一冬的黑色泥土,呻吟着,波浪一般从犁壁翻滚而起的时候:当春天的风,柔软地拂过树林、拂过田野、拂过你的脸颊的时候:你便会感受到一种惬意和诗情。犁铧的坚硬和泥土的柔软,在春天这般多情的季节里,孕育着夏的葱茏和秋的丰硕。
      一张犁铧,在春天这个季节李,柔情款款。
      一支锄头是独行侠,独来独往;一张犁铧则不,它总要拉扯上轩辕和耕牛。一张犁铧,介于耕牛和人之间。总要谋求三者之间的平衡。以及配合和谐和步调一致,寻找适合的进入的角度,方能稳步向前。因此,一张犁铧的行进。总带着某种哲学。因此,一张犁铧总是一副沉思的样子,思索着行进。一张犁铧的坚硬与柔情,以及它所体现的力与美;一张犁铧,寻求一种配合的和谐、合适的切入点和优美的姿势,以及它所体现的哲学。一张犁铧,在农耕时代里,成为农业工具的典型。因此,总被人们惦记和怀念。人们时常把它悬挂在城市某个喧闹的(比如咖啡厅)或者私人的(比如客厅)空间的适当高度。随时瞻仰。
      一张犁铧,也有衰老的时候。当一张犁铧衰老到骨架松散,衰老到牙齿再也咬不动泥土,那样的时候。它便要告别土地,告别陪伴它一生的和它一,样苍老的老牛,以及比它更加苍老的老农,告别春天里的风。那些多情的老农,会用他们布满青筋、长满老茧的手,把它洗净、拭干,悬挂在避风的屋檐下,时时抚摩。
      一张犁铧,就这样平凡地走过它的一生,沧桑闪耀着一种优美、智慧和崇高的光芒,让人们永远无法释怀。

      耙

      耕怍中,一架耙,总紧随在一张犁铧之后出现。一丘板结的土地,一张犁铧深翻过,把杂草沃进泥土。一架耙紧随其后,匆忙登场。用它坚硬的牙齿,咬碎土坷,重新平整土地。一丘田园,渐以崭新的姿态呈现。
      一架耙,在农业耕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一个耕种的老农,总须把自己的田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并以此作为荣耀。不可想象。没有耙,一丘田园该如何狼藉?这在一位严肃的老农耕作的原则里,是绝不允许的。
      如果说,一张犁铧的意义在于对僵化的土地进行全面推翻,恢复土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一架耙的意义便是对土地进行规则重建,恢复土地的秩序。当你吆着牛、扶着耙,行过波浪一般翻滚的泥土时,你身后的土地,使如梳子梳理过一般平整熨贴。一丘田园,在这样的情境下,思绪分明。
      耕作讲究条理,这一点上。便与政治相似,便与艺术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规则。一个统治者,总喜欢把他的国家打理得井然有序。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国家版图重新整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主流文化重新定位。唐太宗建立科举取士制度,对国家人才全面梳理。历史上,每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统治者总要用他的耙,把他的国家或粗或细重新梳理一遍,建立新的规则和秩序。一种艺术的规则。发展到后来总要僵化,就像一丘板结的土地,需要推翻、改造和重建。一篇文章。草稿时凌乱不堪,经过一遍遍梳理、修改硼饰,便行云流水、波光流转、气韵生动起来。
      除了多齿耙,一架耙可以不同姿态呈现。比如两齿耙,作为间苗的工具。禾苗长得过密。或者长满蒿草,便受使用这样的耙。如果说,多齿耙作为精耕的工具。那么,两齿耙便有细作的意义。如果说,多齿耙的功能在于对土地的规整,那么,两齿耙的意义便在于对禾苗的梳理。
      中国古代,也曾经把耙制造成兵器,然而总显得笨拙。一架耙的本质,应该是大地的一把梳子,用来整理土地以及庄稼,使乡间田野,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风里,一年四季思绪分明。把它用作兵器,总显得勉为其难。
      如果在那样一个季节里。你站在山坡上,看到一丘丘规整的稻田或者麦垄。那么,这些庄稼时背后,一定站着一架悦尽沧桑的耙。

      镰刀

      一把镰刀,总以月牙般优雅形状呈现。在收获季节来临时闲烁光芒。
      农闲时节,农人们给镰刀膏上牛油,封存箱底,犹如刀枪入库――也许镰刀本来就是农民手中的兵器。一把镰刀,便在它安静的空间里,养精蓄锐,以待来年。能以更加锐利的姿势,投入新的战斗。
      一些粗心的农人,收获的季节刚一过去,使把镰刀随意丢弃。他们算不得真正的农民。一个真正的农民,爱护他的镰刀,有如一位剑客爱惜他的宝剑一般,胜过于爱惜他自己。一个真正的农民,爱护他的镰刀,亦如一位政治家爱惜他的人才一样,时时呵护。决不犯“狐兔死,走狗烹”的低级错误。
      一把镰刀,在收获的季节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法想象,没有镰刀,一个农人如何收拾庄稼。
      收获季节来临前夜,农人们把镰刀从箱底翻取出来,磨镰霍霍。一把镰刀,在夜色中重又闪射出锐利的锋芒。次日清晨,举村向稻田进发,有如一支远征的队伍。那样的早晨。山间田野,鸟鸣啾啾,人声鼎沸,节日一般。农人们摆成长蛇的阵势,挥镰割禾,清脆响亮的割刈之声渡涛一腔此起彼伏。他们把稻谷的金黄折叠起来,揉碎了,晾晒过。装进谷仓,充满喜悦。带着农人特有的庄严。
      正向为镰,反向为刃。西北边陲。古代一支少数民族游骑,把手中的利刃。磨成镰的形状,只不过刀刃在外。他们手中的刃, [ 2 ] [ 3 ] 也许原本就是镰吧,他们原先一定也是种庄稼的农民。他们使惯了镰的手,适应不了其他的兵器。在他们看来,只有镰刀,使用起来才那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当外敌来犯之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磨镰为刃,纵马挥刀,驰骋疆场。我想,他们手起刀落的时候,一定发出比其他兵器更加清脆、更加响亮的锐器的声音。不知是否痛快淋漓?然而他们一定更愿意去收割庄稼,去饮那弥漫着庄稼芳香的醇酒。那种浓烈的血腥,熏得他们恶心。那种鲜血的腥红,几欲刺瞎他们的眼睛。但是,那时候。他们不得不为民族而战,为尊严而战。
      我不喜欢做一个攻伐的将军俄更愿意做一个行吟的诗人然而当敌人侵入我们的家园我也愿意纵马横刀去杀敌。
      我想,他们在手刃敌人的同时,内心一定也祈求着和平。人们向往的是镰,而非刃。

      扁担

      一支源于深山的杂木,中间扁而宽,两头圆而细。钉上数颗银币,便可以成为一支扁担。
      一支扁担,往往有着极强的韧性,荷起数百斤重物而不折裂。这一点,与使用它的农人相似。坚硬并非一支扁担的良好品质,一支优秀的扁担,需要千锤百炼的韧性和百折不回的倔强,即便被压弯了腰,也决不断裂。
      一支扁担,也许原先只是随便从哪棵树上折下来的一支粗糙的树枝,也许还沾满露水,带着几片鲜嫩的树叶。后来,渐渐被砍削得光滑平整,一点也不硌人皮肉。经过农人粗糙的手千百次的摩挲,和汗水的浸渍,油黑发亮。那样的时候,是一支扁担生命里最为靓丽的时候。那样的扁担,才是一支成熟的扁担。
      一支扁担,春天可以挑禾,秋天可挑谷。每日早晨,农人们手里总要握上一支扁担,然后出门去。一支扁担,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不似镰刀那样清闲,可以歇息整整一个季节。
      一支扁担,不仅可用来挑物,亦可作其他用。
      回南乡村有一种扁担拳。舞起来仿佛棍法,细细分解,一招一式,却是农人使用扁担的姿势。许是先民们在劳动的时候琢磨出来的吧,舞蹈起来,虎虎生风,有一种粗犷的美。
      广西壮族有一种扁担舞,也叫打虏列。“正月春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春节期间,男女老少,每人手执一支扁担,围绕着长凳或者舂米的木槽,歌兮舞兮,用扁担两端敲击木槽。舞姿奇幻,歌声高亢,节奏响亮,仿佛灵魂的舞蹈。
      重庆秀山花灯杂调“黄杨扁担”:“黄杨扁担软溜溜,挑一挑白米下柳州,人说柳州的姑娘好,柳州的姑娘会梳头……。”歌手们歌吟的是。一个秀山小伙子,挑米到柳州,看上一位柳州姑娘,然后产生的爱情故事。声调高亢,韵律优美,感情质朴。
      一支扁担,可以劳动,可以健身,可以歌,可以舞,甚至产生纯洁的爱情。就这样,一支扁担,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叫《朱德的扁担》的文章。让我想起,一支扁担使用到后来,便会产生纠缠不清的感情。一支扁担使用到得心应手,将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也将占据你感情的一部分,让你难以割舍。我曾经因为丢失过一支扁担而惆怅不已。那支扁担上面,浸满我的汗水。我对它的每一个细节,熟悉得超过自己的身体,我对它一直难以忘怀。
      一支桶担,后来把肩上的重任分解给一个轮子的独轮车和两个轮子的板车,甚至更先进的运载工具。然而,某个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车辆无法到达的田埂或者阶梯,一支扁担仍然要担负起它的责任。虽然和以前相比,只能算是一支扁担漫长生涯里的细技末节。然而,它始终是农人手里,某个时候无法替代的工具。
      一支扁担渐渐苍老,直至有一天,它不堪重负,轰然断裂。一支扁担就这样走过它的一生,轰轰烈烈,悲壮完美。

      独轮车

      现在,再难见到那种原始的运载工具了。木制的车架,木制的轮子,唧唧歪歪行走在乡村道路上,成为一个时代独特风景。
      木牛流马即独轮车。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盏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当年汴京繁华景象,里面也有独轮车。独轮车创制和使用由来已久。
      现在看来,这种工具,何其蠢笨:车架太小,载重不多;仅有一个轮子,稳定性很低。我曾经试着推动它,未走出两步,即欹侧在地。然而。相对于肩挑背负,那个时代。它是山民手中唯一比扁担更先进的运载工具了。一次次颠覆,一次次爬起,山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征服它,逐渐驾驭自如。
      一天傍晚。沿着村道回行,忽见一座黑色小山缓缓向前移来。惊诧彷徨间。听见吱吱咕咕的声音,走近一瞧,方知是一个山民,推着一车柴草从山上下来。
      驾驭独轮推车需要绝好的技术。上山拾柴禾,空车上山尚易,推着柴草下山尤难。控制车行方向、车身平衡、运行速度,全凭两支车把,需要巨大的臂力和良好的协调,非壮汉不可为。然而一次,我亲见一个纤弱的村妇推着满车柴禾下陡坡。那时候,我真惊异一个人身体的潜能了。
      据说,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修建水库,全凭这种小推车。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推着它来回搬运土石的繁忙景象:蚂蚁一般,结石衔土,铸成无数庞大壮观的水利设施。
      那个时代,人们凭借着单纯的热情,凭借着原始的劳动工具,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人间奇迹。让你不得不赞叹人类力量和精神的伟大。
      那时候,乡村公路上,经常可见到一两个山民,早晨推着独轮车去卖草,傍晚推着空车回行在金色的阳光里。你不禁要为他们那样简朴的生活而感叹。然而,他们总能在这简朴的生活里找到简单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乡村生活最深刻的哲学。

      箩筐

      一只竹蔑或藤条编织成的箩筐,在秋天的阳光下。呈现着金黄的颜色,便与稻谷一致。便与秋天一致。
      一只箩筐,由圆或者弧形线条构成,在阳光里精致、柔美、娴静,便与女人一般。一副箩筐,挑在女人肩上,颤悠悠行走在秋天的风里,生动风致。
      箩筐的圆形。以及成对出现。带有团圆和成双成对的意思。闽南娶亲风俗。下聘礼时。男方须把猪腿、面线、鱿鱼之类代表五谷杂粮、山珍海味的礼物。盛满成双的红漆的箩筐,挑到女方家里,表示吉祥、欢喜和对未来亲家的敬意。当你在闽南乡村公路上,遇到几位老者,挑着这样的箩筐,里面盛满这样的礼物,上面蒙着红布,那么,该是谁家下聘礼去了。
      粤西农村有种一古风,叫箩筐会。春夏之交,节日来临,乡人们挑着盛满红菇、药酒、牛肉干、菜干、时令鲜果之类山货去赶集,人群熙攘。热闹异常。大概是先民们为庆祝丰收自觉形成的物物交换的古民俗吧,历经百年,至今不衰。那该是一场收获的盛宴了。
      箩筐总与收获有关,箩筐总与欢喜有关。当你挑着一副盛满稻谷的箩筐,从秋天的田野里走出的时候,你疲惫的脸上,总要不由自主地漾出微笑。心里充满对土地和阳光的感激。
      粮食是大地给予人类的恩赐,箩筐总 [ 1 ] [ 3 ] 以爱的姿态呈现。
      农闲时节。女人们挑着一副箩筐回娘家串门。一头盛满酒肉,一头坐着娃儿。一头是对父母的敬意,一头是对儿女的怜惜。女人的肩上,挑着箩筐,女人的肩上,也就挑起所有爱和生活的责任。我想,那该是最动人的景致。女人的爱和包容。那一刻,便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箩筐可以盛粮,箩筐可以盛爱,箩筐成为最大的盛器。

      瓮

      罐、瓮、缸都是人们用来存放粮食的盛器,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农人家里,它们是最常见的陶器了。农人们把粮食从田野里收割回来。筛选,晾晒,装进大大小小这样的盛器。
      罐太小。仅能存放少量东西,农人们常用它来腌制咸菜,酿造美酒。深藏在避光的地窖中。缸太大,适宜长期存放大量粮食,农人们常用它来装谷物。安放在储藏粮食的粮仓里。与罐和缸相比,瓮显得中庸、圆融。因而左右逢源,在儒家文化背景里。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瓮在生活里随处可见,成为家用陶器的主流。
      农耕文化早期,人类便学会用陶器存放粮食。因为陶器隔热、防潮,粮食不易受虫蛀。陶器抟土烧制而成。泥土是庄稼的根,把粮食存放在泥土制成的陶器里,粮食便有了落叶归根的感觉,躺在陶器安静的空间里,安然入睡。
      我想,发明这些陶器的先民,一定是一个哲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土地的人,一定是一个怜惜粮食的人。
      一只瓮。凸肚收口,显示着宽广的襟怀和量入为出的节俭。形似圆滑,却体现着农人们长期的处世方式。和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凭借它,人们把日子过得滋润、悠远、绵长。一只瓮,内褐外黑,沉稳庄重。一只瓮。坐佛一般_显示着哲理和深度。
      农耕社会里,农人们往往用盛满粮食的瓮的数量,来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他们在计算着日子的同时。也在心里,不断衡量着瓮里粮食的高度。一旦粮食高度超出未来时光,他们再无所求,心满意足。怡然自得。一只瓮,成为农人衡量日子好坏的标尺。
      西方艺术家们,时常把一只古老的瓮,作为素描或者油画描摹的对象。那里面,大概带有一种审美和对乡村悠远的怀念。
      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你的歇,那树木也落不叶子……。”那是一个诗人。对一只瓮,最完美的描写。
      因为瓮易碎,以及作为粮食盛器的神圣,农人们在搬动它时。总显得神情庄重、小心翼翼。在他们看来,打碎一只瓮,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 1 ] [ 2 ]

    推荐访问:农耕 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