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拍《鲁迅》不能沿着批胡适的路子走] 人民文学鲁迅全集pdf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6:49 点击:

      读了2007年1月12日《文汇读书周报》朱孝庭、唐兆荣两位先生的大作:《陈鲤庭的遗憾与苦恼》一文。作者谈了他们最近拜访了97岁高龄,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陈鲤庭先生。陈老至今仍对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厂未能拍成电影《鲁迅传》,感到遗憾与苦恼。文中介绍当时几乎已万事俱备,连演员也确定了,赵丹演鲁迅,于蓝饰许广平,结果被“主席的好学生”的大写十三年大演十三年一盆冷水浇灭了,成了终身遗憾。
      类似的言论,在悼念赵丹先生的文章里也见过。当然,赵丹更大的遗憾,是未演成周总理。“文革”后赵丹出狱,应北影厂厂长汪洋之约,在影片《大河奔流》里出演周总理。定妆照都拍了,突然一道命令下来,撤了!赵丹一时六神无主,贤妻黄宗英真怕他疯了。这事与拍《鲁迅传》无关,顺便一说。
      其实,依我看,电影未拍成,不一定是憾事。相反的,如果按已定稿出了单行本的电影文学剧本《鲁迅》(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作脚本去拍摄,反而会留下永久的遗憾。关键是对剧本中涉及到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绘与评述有失公允,经不起已逐渐披露的历史事实的印证。
      应该承认对传主鲁迅的刻画,有很多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需要重新审视与匡正。比如鲁迅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活动,与早期共产党领导人的关系,以及与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矛盾等等。
      剧本的最大失误还是对胡适的描述:对这位“名满天下,谤也随之”的近代史上的焦点人物的功过是非,尽管还会长期争论下去,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地位与历史功绩,和人格魅力,是得到各界,有一些也包括毛泽东,承认的。这些都有史可查。可是剧本里的胡适却是政治上投靠军阀与帝国主义,思想上反动,人品恶劣卑污投机钻营,不学无术又装腔作势,十恶不赦的头号坏蛋。如果胡适的这个形象拍成了电影,是值得庆幸还是遗憾呢?
      剧本里对一些重要史实处理有待商榷。有一些是不能规避的,却有意回避了。比如全书不提蔡元培三字,难以理解,是否因为他聘任又重用了胡适?对陈独秀全书也仅见独秀二字,李大钊先生是重笔写了,但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是否更重要些?是否也因为陈独秀和胡适关系更密切些?其实李大钊和胡适的关系也比和鲁迅深嘛。再说剧本里描述关于《新青年》办刊方针的矛盾也有违事实:矛盾双方是陈独秀和胡适,而当时鲁迅和李大钊都是站在胡适一边的,都是有史可查的,为何要说瞎话呢?还有在“三・一八惨案”问题上,强加在现代评论派头上的不实之词“一贯支持北洋当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直到岳麓书社1999年影印出版了《现代评论》,才真相大白。《现代评论》在“三・一八惨案”后一星期,于3月27日出版的第68期上,出了三・一八专号,用大量篇幅指责控诉段祺瑞政府的罪行,并直指是元首罪,要向法庭起诉。这件事不仅有物证,还有人证。著名的法学专家陈翰笙先生,就在当期《现代评论》上发表过一篇重头文章:《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还用英文向国外介绍了。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先生一直生活在国内,本世纪初108岁高龄刚辞世。本来他是可以站出来澄清是非的,但他一直未发言。不过总算还争得了一点不说话的自由,未说假话未作假证,这已经是不容易了。涉及到鲁迅的事,有关的人都十分小心,为一条注释就倒了许多人,是有目共睹的,谁还敢越雷池半步?还有句话必须一说:以鲁迅为代表的语丝派,和以陈源为代表的现代评论派,两派之间一直有争论有嫌隙,但都是拥护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也曾在两者之间做过调解工作。可是在陈白尘本的《鲁迅》里,胡适和陈源等现代评论派都成了段祺瑞政府的帮凶!为什么要信口胡说哩?还是“批胡”的大政方针在牵着编剧们的手?!
      最不堪的是在胡适身边塑造了一个名日罗斯年的哈巴狗式的年轻人,形象卑琐,令人厌恶。作家有文学创作的权利,既然批了胡适,再批他几个学生也无不可。可不该用“罗斯年”这个名字。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所谓罗斯年不就是罗家伦和傅斯年吗!是的,罗、傅二人作为国民党阵营里的重臣。他们不管作为学者或教育家,都有卓越成就,傅大炮还炮轰过宋子文孔祥熙,还去延安与毛主席有过长谈。既是敌对阵营里的人,政权更迭之后,批一批骂一骂也很平常。但是,你可不能在写到“五四运动”前后的时候,糟蹋他俩,那是要贻笑大方的。谁不知道罗家伦就是“五四运动”的命名人,而傅斯年则是“五四运动”总指挥,是扛着大旗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人,是学生运动公认的领袖,一时的青年才俊。罗家伦出国留学是蔡元培决定的,别说不干胡适的事,就是胡适定的,错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孤立地评论一件文艺作品。在大批特批胡适,仅结集成书的就有八大册洋洋三百万言的情况下,剧本里还能为胡适说好话吗?况且,从已披露的资讯也证实了,这本薄薄的,当时售价只有三毛钱的小书,是有大来头的,是中央宣传和文化主管部门直接抓的,可以说也是批胡的一个组成部分。剧本曾五易其稿,每一稿都曾反复讨论。不问成败得失,都不是几个署名作者的问题。他们也只是奉命写作。但一般读者并不知内情,只知道是几位署名作家干的事。
      几年前开始的胡鲁之争,有人并不看好,认为多少有点“自说自话”味道,少了点冷静与公允。其实,这样的争论是大有益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位“神人”一位“罪人”都回到了民间,成为可以用平常心来阅读和讨论的对象。而且随着研究禁区的突破和很多资讯的公开,我们将可以了解更多历史的真实情况,现在还只是初步的。
      比如,那场声势浩大的批胡适运动,有一件事我很感兴趣:就是胡适本人的反应。我们知道了胡适是读完了八大册三百万言批判文集的,但并未写文章反击。只在一次和记者的谈话中说到:“他们以三百万言的著作,印了几十万册书籍来清算胡适思想,来搜寻‘胡适的影子’消灭‘胡适的幽灵’。越证明这种思想在广大中国人民心里,发生了作用。”说话语气很平和,很有点自信。但是对剧本《鲁迅》的反应则激烈多了。1961年胡适71岁了,这年他在给赵聪的复信中说:“《人民文学》发表的《鲁迅传》戏本,恶诋我和我的师友――只觉得板眼太死,腔调太陈旧,未免有点好笑。”可见这三毛钱的一本小书,对胡适的伤害,是大于那三百万言的。理论思想的批判,不论是非总还是在说道理,所谓文学创作则可以肆意丑化和人身攻击,直至人格侮辱。所谓形象大于思维,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看到了胡适先生这段话之后,我又重读了这本近半世纪前出版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了的小册子,在执笔者陈白尘先生写的后记里,读到了如下记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文化运动的旗手的鲁迅先生的传记,在这剧本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表现,这可能引起来自各个方面从各种角度提出的不满――苦恼的是,为执笔者才力所限,力不从心!徒唤奈何!”我算是读懂了一点“力不从心徒唤奈何”背后的话语了,有点理解了陈白尘先生内心的苦衷,也就少了一点责怪了。我想如果陈白尘先生,还有柯灵先生还在世,是不会同意按原剧本拍摄的。
      听说新版电影《鲁迅》已经拍摄完成了,是濮存昕演鲁迅。之前报载焦晃曾辞演鲁迅,说他演不了。其实不是演员也不是导演的事,关键还是要看一剧之本。今天的编剧们真的已经把握了上世纪初风云变幻的时代脉搏,弄清了许多重要人物的面目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鲁迅和胡适这样思想和文化巨人,你们真的能够让历史真实的再现了吗?说句老实话,我是不看好的。我总担心还在沿着批胡适的路子走,那是不会成功的。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2007年1月26日广州

    推荐访问:胡适 鲁迅 路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