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辛弃疾 破阵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53:24 点击:

      关键词:辛弃疾 英雄之词 形成原因   摘 要: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杰出的抗金将领。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现存诗文较少,词有六百二十九篇,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最为完备。他的门生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宋人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评价辛弃疾说:“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由此可知,辛弃疾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词人,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位志在建功立业的英雄;他是一位杰出的抗金将领;他是一位忠心报国的志士。辛词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豪气冲天,读来使人振奋,给人鼓舞,后人评说,辛词有英雄之气,为英雄之词。辛弃疾英雄之词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他传奇般的经历,坚定的志向,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辛弃疾词风形成的原因。
      
      一、 文武双全,富有英雄传奇色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一四�年,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十三年,辛家世代为官,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屈身仕金,任亳州谯县县令。辛弃疾父亲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宋史说他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蔡门生众多,其中辛弃疾与党怀英最优。后党怀英在金显贵,辛弃疾则走上了抗金道路,这与他从小接受的爱国教育有着重要关系。辛弃疾祖父辛赞虽屈身事金,但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讲述“靖康之耻”,要他学文习武,伺机报国。因此,辛弃疾从小苦练武艺,剑法过人。他曾两次利用赴燕京应考之机,实地考察山河地势。
      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侵宋,北方人民纷纷起义。时辛弃疾二十二岁,祖父已死,辛弃疾聚众两千,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京,深得耿京赏识,拜为掌书记,掌管义军印信。义军中有一位小头目僧人义端,喜谈兵法,曾与辛弃疾交游。但义端起义目的不纯,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一次,义端趁辛弃疾不在军中,偷走义军印信,耿京要杀辛弃疾,辛请求耿京给三天期限,若追不回印信再杀不迟,耿京准许。辛弃疾手提利剑,单骑追贼两日,杀死义端,割下人头,夺走印信,第三日赶到军中,义军上下皆惊,对这位书生十分敬重。
      为收复失地,击退金兵,壮大义军队伍,辛弃疾力说耿京归附南宋,并受命远行数千里,前往都城临安接洽归附事宜。当他完成任务,于返回途中获知义军首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时,立即联络王世隆等人,亲率义军五十骑,袭入五万金军营中,生擒叛将张安国,杀退追兵,号召耿京旧部反正,率义军万余人马,南渡归宋,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大为惊异,委任江阴签判。从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擒叛将张安国来看,辛弃疾确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智勇双全的抗金将领。这些壮举,多次在他的诗中出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二、志在报国,曲折坎坷
      
      按理,辛弃疾押解叛将张安国至建康正法后,对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英雄,南宋朝廷应该委以重任,以图收复失地,重振国威。但南宋朝廷对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却并不信任,四十多年间对他是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使得这位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士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多灾多难。尽管如此,辛弃疾总是忘不了恢复中原,积极抗金,他总是为社稷、为苍生献计献策,尽心尽职,表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
      南归之初十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望,他不顾官职低微,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道元年(1165),奏进《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前三篇论女真虚弱不足畏,具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一步阐发《十论》思想。《十论》与《九议》充分显示出辛弃疾经纶济世的非凡才能。南归之初,辛弃疾斗志高昂,豪气干云,曾歌唱:“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但是,他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他的恢复计谋也得不到同情与支持。十年间,他只是在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农主簿上干些不关轻重的职务。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开始了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间,辛弃疾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在他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时,对茶民、农民暴动进行坚决镇压,又曾奏进《论盗贼答刂 子》,指出民之为盗,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斗大”(《满江红》“笳鼓归来”),有朝一日,转赴抗金前线;又早有“更乞鉴湖东”(《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的思想准备。不过在这第二个十年中,辛弃疾还是尽职尽忠,政绩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办荒政,半年大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①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军,整日从事于兵车羽檄之间,略无少暇,迅速讨平茶民暴动。淳熙七年在湖南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②。辛弃疾希望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但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他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终于于淳熙八年受革职处分而退隐。
      淳熙九年以后,除了绍熙三年(1192年)至五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过着闲居生活。他本来是志在功名,以身许国的,但是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把满腔悲愤发泄笔端,像屈原那样叩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之山,他临江水,登危楼,把栏杆拍遍,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因此,可以说,辛弃疾的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的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总也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三、报国无门,寄情于词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正当壮年,就被罢官,经天纬地之才不被重用,补天之志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瓢泉,长期过隐居生活,直到六十四岁时,才被重新起用,但对他仍不重视。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寄寓歌词。正是这些传奇般的英雄经历,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坚韧不拔的建功立业意志,壮志难酬的无奈,铸成了辛弃疾词的主要内容与风格基调,清人王士祯评说辛弃疾词作是“英雄之词”③,《白雨斋词话》卷一亦说“稼轩词仿佛魏武诗,自是有大本领大作用人语”,我以为这些评说十分恰当。
      辛词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自己抗金、恢复的志向与情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他以抗金、恢复为己任,时刻鞭策自己与朋友:“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即使在屡遭罢免,壮志难酬的情况下,他也不肯归隐,抛弃国事,而是忍耐、等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谴责投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干扰破坏:“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在闲置近二十年后,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再度被起用,六十五岁出知镇江府,他预制军服,招募兵丁,积极做好北伐准备,登北固亭,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壮怀激烈,豪气冲天,表明辛弃疾在迟暮之年犹有雄才大略,老当益壮的雄心。明杨慎谓稼轩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④。
      除了抗战词外,辛弃疾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词、乡村词,即使在这些词中仍然透露着他的豪放与悲壮。“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古今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辛弃疾的愁与柳永、李清照的愁不同,柳、李的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是个人的愁,而辛弃疾的愁却是家国之愁,报国无门之愁,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即使在人们认为的爱情诗里,辛弃疾表现的也是一种英雄失志,绝不趋炎附势,耐得冷落,耐得寂寞的志士操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这哪里是写爱情?分明是写自己在热闹非凡的元夕之夜,不慕繁华,独立喧哗之外,自甘寂寞、清静,不忘抗金恢复的志士情怀!读来更令人敬慕。
      综观辛弃疾的志向、才干与功绩,辛弃疾绝非一般的文人。宋人刘克庄评价辛弃疾时说:“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⑤可以说,他是诸葛亮、范仲淹一类时刻关心国事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因为他才干卓越,志向远大,才奠定了他诗词的豪放。也正因为他志向远大,才干超群,不被重用,屡遭排挤,曲折坎坷,才决定了他词风的苍凉悲壮,慷慨激昂。这就是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研究辛弃疾的诗词、生平,使我们更痛恨那个腐败、昏庸的封建王朝,从而对辛弃疾这位爱国英雄更加敬慕。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清法,河南沁阳人,焦作师专中文系高级讲师。
      
      ① 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
      ② 《宋史•辛弃疾传》。
      ③ 清•王士祯《倚声集序》。
      ④ 明•杨慎《升庵词话》。
      ⑤ 《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卷。

    推荐访问:之词 辛弃疾 原因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