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弘扬沂蒙精神建设美丽家园 寻找精神生活的美丽家园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5:36 点击:

      经历过物质匮乏而又精神禁锢年代的人们,连同诞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一道,都曾欢呼过精神决定论的终结。根据经典理论,物质第一论的确立对人和社会的进步自不待言,精神生活理应从宗教般的领导地位上跌落下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人们自可无所顾及地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各种物质需要,理直气壮地捍卫着自己的物质利益。
      那么,人类的精神生活到底占何位置?人的本能需要多少精神生活?此类问题自然早已有过各种诠释,本文只是试图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精神生活是什么?
      
      人的精神既然是依据物质客观存在的,那么人是否应该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笔者认为,精神生活是相对物质生活而言的一种人类生活,广义的精神生活应包括学习活动,甚至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但狭义的主要是指人在闲暇时间的一种内在的状态。这里论述的仅限于后者,即人在工作、学习时间外的非功利性的冗余活动,此类精神活动是否为人类所必需?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是一个相对闭合的能量系统。其能量主要来自通过感官进入到精神系统中来的各种经验,心理能的一个比较次要的来源是本能能量,因为本能能量的绝大部分仅仅被用于纯粹本能的和自然的生命活动,所以由经验带来的心理能主要用于人类的高层次生命活动,如学习、审美等精神活动。被投入到某一精神因素中的能量被称为这一精神因素的心理值。(《荣格心理学入门》第109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理能量和不同生活经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状况和生活经验也会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人在工作、学习时消耗的心理值又永远是个变量。但人的心理能再怎么捉摸不定,总有一条规律可循,即人除非在工作、学习时生理能耗尽,否则,他在冗余时间里,总要因心理值不足而必须再去寻找生活经验,给心灵充电;或者就是因心理值有盈余,必须去寻求媒介释放。这种给心灵充电和心理能释放的过程便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对一个实在的人而言,精神生活不但是具体的,而且是必需的。
      总之,人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有人体有机基础的。一个常态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无非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个性造成的生活习惯不同,个人精神生活的选择过程因而千差万别。
      最新的研究表明,“情商”(EQ)的高低与人选择精神生活的程度呈正相关。情商高的人因有阳光心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绪,他往往会针对不同时期自己的不同心绪,灵活多样地选择精神生活的样式,且多选择人际交往方面的精神生活,如亲情、爱情等,并能适度地渲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许多瞬间和细节等。与人的其他生理需要一样,人在选择精神生活内容时都有量和质的很大的不同。
      
      精神生活:精神力量的源泉
      
      良好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精神面貌又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人类的确应有知识、技能以外的精神支柱。它可以使社会上除精英分子以外的人也能享受成功感,从而孕育出良好的社会心态,这种“精神胜利法”尤其能使一般人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个人在事业上也易走向自我愉悦的良性循环。在个人面对的各种生活、工作和学习难题前,因为精神生活充盈,因而能以乐观的态度和灵活的生活节奏适应之,即使在危难关头或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考验时,也能作出及时的个性调整。因为有时人的命运,仅靠知识和技能也会无能为力,但人的精神仍可作最后一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精神生活赋于了人类一种生理器官以外的扩充。
      人类生活需要一定的冗余度、幻觉和梦,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这种必要的精神调节能对人类物质生活不断形成新的刺激和动力,不断挖掘着身心健康的新的源泉。
      人类的精神生活源于自然本能,始于巫术和原始仪式,经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历练,社会情感的不断积淀,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已日趋复杂,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发明,使人对精神价值的创造,对媒体制造的标准化的情感都有了新的体验,反过来人再去从事技术、经济、科学活动时都会有影响。
      当然,不当的精神生活,如对个体本身的心身健康不利,或有对社会规范相悖的行为,则对人的整体社会活动肯定会产生负面效应,曾有哲人说过,当文明社会的物质方面过于发达时,往往要警惕精神方面的堕落。
      这是由于精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化特征,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双向的,高度的物质繁荣时期,也就是人思想高度蜕化的诱惑期。人在作社会选择时多样性和复杂性越增加,就越容易出错,即人出于各种内外因,完全可能选择不良的精神生活,严重的个体甚至会在精神生活中自毁,或做出与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相抵触的行为。
      
      创建适宜的精神生活
      
      如何创建适宜的精神生活?荣格主张人应周期性地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返回内心世界的方法之一是冥想或内省。(《荣格心理学入门》第71页)这与东方文化传统中儒释道和瑜伽术等用的修身养性方法较相似。原始人的方式是集体举行部落仪式,进行象征形式的精神寄托操练,那时很少有个人独自的精神生活空间。现代人更多地是靠个人选择,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有了长期积累的文化厚度可供随意挑选。
      如前所述,精神生活过程是心理能量输入和疏导的过程,关键因素是调节好心绪和进行心理暗示,增加对积极向上生活的自信。过去已有的对闲暇生活的理解包括:灵魂洗礼(信仰教育)、渲泄论、放松术和“生活调味料”等,其实都讲了精神生活作用和方法的一个方面。目前,在现代社会已有较认可的形式包括艺术、信仰、体育(游戏)、旅游、爱心活动、风俗礼仪、文化习好、非功利性交往等。特别在参与多人组织的精神生活活动时,会渐渐孕育一种共感能力,即参与者要通过敏锐的听觉、触觉和视觉,甚至靠直觉悟性和灵感,来达到与他人相互之间的默契。当然,艺术欣赏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很难设想一个感情淡漠的人会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精神生活对情绪转移的作用。即健康的精神生活不仅在于创建,更在破坏已建立的不良情绪,其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转移人的注意力,来达到转移情绪的目的。心理学家彼德斯发展了由斯宾诺莎首先提出的一个看法,即一种负面情绪可用另一种正面情绪来控制,如爱或感情移入有压倒性的影响。优良的情绪形成定势后,即变成了一种素质或情操。
      健康的精神生活为何绝对排斥带有功利性的动机和内容?这是因为精神生活的目的是心理能的释放或充电,如在活动中反而去增加人的心理负担,那么,这种精神生活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精神生活过程并不是完全自发的,现代社会人精神生活的设立,本身便是一种人的自控行为结果。自控性的强弱因人而异,一般认为这与遗传和文化环境因素有关。但是,精神生活的选择和进行虽都应有一定的自控性,但过度自控又会带来精神状态的紧张,所以只有适度的才是健康的。
      事实证明,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其不但对个体的生存发展有调节作用,对整个社会情绪也起着稳定和缓和作用,国内外的事实表明,有丰富健康精神生活的社会,社会矛盾和冲突很少会达到激化的程度;同时,精神生活还能滋养健康的道德习惯。
      一般认为,法律制裁只是事后戒惩,是通过精神威慑,来促进社会行为的约束。目前中国因市场经济的引入,原有意识形态体系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创新,新的有关人的精神文明体系正在建立中,适时提出主动选择健康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现代社会生活有序、健康地发展。

    推荐访问:精神生活 寻找 美丽 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