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存在哪些不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5:09 点击:

      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现在有一些人对民族精神的评估还存在许多困惑,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劣根性却谈论甚多。然而中华民族在其渊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容置疑地形成了并坚实地存在着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仅集中地体现在一些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身上,同时也深深地渗透至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精神的作家与诗人。概括起来,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民族气节的民族。早在先秦的散文中,便有不少令人肃然起敬、闪耀着民族气节的光辉词句,如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当然,这些话主要是集中体现了做人的尊严,但是,当民族矛盾尖锐,中华民族受到外来民族或国家侵犯之际,它就会转变或凝聚成一个民族的尊严,体现出一种民族的气节。而这种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和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秦汉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广泛地保存着。
       如在司马迁的笔下,就曾出现过不少象李广这样忠勇为国的民族英雄。至于班固的《汉书》中,更是出现了象苏武牧羊这样震撼人心的历史人物。在宋以后各代,这种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涌现出一大批主张收复失地、不愿忍受民族屈辱的作家和诗人,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陆游、刘过、陈亮、刘克庄等,都写过不少显示民族尊严和气节的豪迈诗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更是千古流传。就连婉约词的代表作家李清照,南渡以后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豪迈诗篇。至于民族英雄文天祥,元朝数次诱降不成,终取一死。并写下了《正气歌》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表现了悲壮崇高的民族气节。此外,象谢枋得、刘辰翁、周密、方凤、郑思肖、林景熙、蒋捷、谢翱、张炎等,或兴师抵抗侵犯,或隐居不仕,或落拓漫游,以不同方式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的同时,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不可凌辱的民族尊严。
       明未清初,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民族气节再次得到了高度的发扬。这时涌现出来的一批作家,如陈子龙、艾南英、夏允彝、夏完淳、张煌言、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都立誓抗清,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英勇非凡的民族气节。如陈子龙在《辽诗纪事》八首之三中写道:“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夏完淳在《鱼服》诗中写道:“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就义时年仅16岁。
       到了近代,在外来殖民者的侵略面前,从龚自珍、魏源,直至黄遵宪、吴沃尧、章炳麟、陈天华、秋瑾等一批爱国作家,更是把中国人民不容侵犯的民族尊严和气节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这种民族气节还在闻一多、朱自清这些现代作家身上充分地体现出来。
      
      热爱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
      
       中华民族一方面有着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有着讲和平、反战争、追求安定美好生活理想的一面,并成为民族精神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诗经》中,就有一些反战的诗篇,在先秦散文中,也已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曾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自此以后,治国平天下便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种最常见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汉魏二朝时的曹植、左思、刘琨、鲍照等著名诗人是如此,唐宋时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著名作家也是如此。李白、王昌龄、高适等一些边塞诗便有着反战的情绪;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谴责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在《三吏》、《三别》等诗中,更是谴责了战争对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他希望“安得务农息战计,普天无吏横索钱”的安定生活。刘禹锡虽被唐宪宗贬黜到荒蛮边远之地,但当他听说李塑雪夜取蔡州,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平蔡州》中写下了“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政通人和的向往。而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一诗中,更是写下了“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不朽诗句,表现了他远大广阔的政治理想。最典型的例子是常建的《塞下曲》一诗:“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外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直接表达了诗人向往各民族间互相团结和共创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种企盼天下百姓能过安宁美好生活的热望,在陆游、辛弃疾等宋代词家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即使在梁启超、秋瑾等近代作家的诗文中,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都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甘赴国难,伤时忧民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报效祖国、伤时忧民的爱国精神,这无疑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一个相当份量的比重。
       在《诗经》中,就有一些诗表达了一种忧国伤时的情感。故后世所谓的麦秀之悲、黍离之感,均从《诗经》中的诗句化用而来。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种甘赴国难、报效祖国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在曹植、左思、刘琨、鲍照等一些有远大政治报负和理想的诗人身上得到了愈加鲜明的体现。如曹植在《杂诗》中就表达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心迹,左思在《咏史》诗中也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刘琨的《扶风歌》、《答卢湛》等诗也是慷慨悲壮,充满了忧危忠愤、为国效力的激情。鲍照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更是发出了“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心声与热情。
       这种报效祖国、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在唐诗的从军行,或送人从军,以及一部分边塞诗中,得到了更为强烈的张扬和表现,从陈子昂、李白、王维、王昌龄、高�、岑参,到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中晚唐诗人的身上,都洋溢着这种热情。即使在唐以后,如宋代的王安石、辛弃疾、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岳飞、陈亮、文天祥等,明末的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张煌言、顾炎武、阎尔梅、钱澄之、陈贞慧等,在他们的诗文作品中,也都洋溢着这种爱国热情。至于伤时忧民的爱国精神,在杜甫、白居易、元稹,以及易代之际的作家身上显得尤为特出。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来殖民者的入侵和暴行,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激发,许多作家和诗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姚燮、丘逢甲、谭嗣同、秋瑾更是写下了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黄遵宪的“寸寸河山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丘逢甲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诸诗句,均令人触目惊心,低回不已;而秋谨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诗句,更让人拔剑起舞,为国许身。
      
      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早在《易经》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在先秦的许多散文中,也有很多关于修身养志和自强不息的话语,如孟子就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东晋陶侃日运百甓,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强不息、磨砺意志的行为。这种民族精神虽然在秦汉以后历朝各代的文学作品中时有闪现,但并不耀眼,而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由于国门打开,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的积贫积弱,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于是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强烈地表现了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如“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穴康有为诗?雪、“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俳�!”?穴陈天华诗?雪都有发愤图强、力图重振中华雄风的志愿在内。秋瑾在《宝刀歌》中更是豪情满怀地写道:“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梁启超不仅写就著名的散文《少年中国说》,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及其美好的前景,并在其《爱国歌》中热烈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古国文明并寄予奋起的希望:“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吾中华!结成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此外,严复翻译《天演论》,陈天华所著《警世钟》和小说《狮子吼》等,都有唤起中国人民救亡图存、鼓舞中华民众自强不息的企盼和热望在内。这种民族精神尽管主要是在近代文学中激发和凸现出来,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哲学中主要体现和解决的是一个观念的问题,那么在文学中主要体现和倾注的是一个情感的问题;前者是一种冷峻坚毅、明志清醒的理性,而后者则是一种汹涌澎湃、沸腾燃烧的热情。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学中所蕴藏和饱含着的丰富深厚的民族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个承传和发扬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今天的社会中究竟应该如何来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这是我们每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不得不加以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不少作家,尤其是有些中青年作家,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中曾涌现和存在过的民族精神之可贵,而且一些人无视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民族精神的闪光点,却热衷于身边的一些碎屑而无意义的日常琐事,只注意个人情怀和个体的写作,而不注意群体的情绪和公众的利益;只强调休闲娱乐的一面,而不注意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汇和结合,或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具体表现。还有一些作家,则热衷于写“小女人散文”,喜欢写男女隐私、第三者插足之类的故事;更有甚者,则以身体写作,或“下半身”写作,或“擦边球”式的性描写,以此来煽动读者的情绪,吸引人们的眼球。有的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隐私,编造海外奇遇和艳事,以此来招睐读者,获取利益。而真正能够唤起我们的民族意识,激发我们的民族激情,维护我们的民族尊严,引发我们的民族力量,弘扬我们民族精神的佳作力作,则显得比较缺乏。
       当然,我们承认,文学创作应该是自由的,作家有选择的自由。我们也应该尊重作家的选择。文学创作应该是多元的,作家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只强调民族精神而放弃其他。但目前的情况恰恰是:我们的文学作品多强调休闲娱乐,男女隐私的一面,呈浮躁浅薄、无聊灰白之状,偏偏对民族精神的一面有所放弃和轻视,至少没有放在被重视的范围之内,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至少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和背景不同,因而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形态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民族危难之际的战争年代与经济建设时期的和平年代,民族精神的表现形态就很不相同。但其精神实质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有些人身为中国作家,却不知中国现代的民精神在哪里。抬眼四望,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民族精神的闪光点,关键全在于我们的作家如何发现、如何挖掘、如何反映罢了。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民族精神 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