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请假条 > 正文

    [数字的形而上学与《阿凡达》的起义] 阿凡达1百度百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0:36 点击:

      摘要:《阿凡达》的横空出世带来了对传统电影本体论的强烈冲击,将其美学总结为技术感性模式”,指出其美学现代性的内涵在于建立一种生动的技术价值观――数字的形而上学―超越技术理性而引入艺术的、描述的、直觉的和隐喻的领域的各种智力价值观,并通过其象征价值与市场的新的关系图谱的建构,实现物质性与符号性的共谋。
      关键词《阿凡达》 数字的形而上学 技术感性模式 美学现代性 象征价值
      
      数学家莱布尼茨在只有0和1的二进制系统那神秘的优美中看到了创世的形象本身。他相信,最高存在的统一性通过二进制功能在虚无中的操作,足以从中拉出所有的存在。
      ――麦克卢汉
      
      《阿凡达》同时以2D、3D和IMAX-3D版本在全球发行,被视为电影制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2009年12月16日全球发行以来,全球票房已逾26亿美元,创造了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有史以来的票房之最。2010年1月4日在中国内地公映以来,票房已经突破了124L,使中国成为该片仅次于美国本土的第一大国际市场。《阿凡达》席卷全球的商业主义浪潮和技术主义神话开启了一个以数字的形而上学颠覆传统影像本体论的大片营销时代,那些光怪陆离的数字仿真造就的晕眩让我们的电影人发出了“完败论”、“我们技术落后100年”的一声叹息。《阿凡达》的超级诞生仪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审视、思考空间,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将何去何从?技术美学如何表述哲学沉思?数字电影的本体论怎样建构?数字电影的超真实与真实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电影如何在一个幻象的世界里表现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的强化?我们怎样才能“远离”现实而又靠近现实?《阿凡达》现象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它所延伸、散发和辐射出的关于电影自身及电影之外的诸多启示与思考。
      在《阿凡达》高达三亿美元的制作费中,60%被用于数字特技,5500个场景中的3500个使用了3D制作,以一种令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的方式将电影带入一个新的时代。《阿凡达》开场仅几分钟,其身临其境的技术震撼力便立时显现。为了表现杰克・萨利置身失重宇宙飞船的身体悬浮,镜头同位滚动,观影效果则是银幕焦点静止,座位上的观众也随之在飘。当杰克成为“阿凡达”混血生物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之后,那些流光溢彩绚烂无比的植物、动物和纳美人似乎就在人的鼻子底下,触手可及。悬浮云间的山脉、岛屿,杨絮般漫天飞舞散发着神秘气息像蒲公英跟水母的美丽混合体的生物、阳光般生长的奇异花朵、300米高大的神树、发出宁静幽紫光芒的枝桠、点亮漆黑夜空的植物筋络……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奇幻世界以强烈感性聚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影像奇迹。潘多拉星球的场景和细节,从纳美人到各种动植物,兼具浪漫雨林与飘逸海底气质的魔幻世界,充满了乌托邦的悠远与曼妙。这一切得益于卡梅隆使用的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表演捕捉、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显然,《阿凡达》的制作方式代表了当今世界技术的最高水平。尤其是表演捕捉技术超越了大幅度动作捕捉的范畴,不但通过上百个隐藏在演员服装中的数字触点与外部的红外摄影镜头综合捕捉演员的动作,并借助微缩高清摄像头记录下演员面部最细微的表情、神态变化,将95%的演员表演和面部表情信息传输到数码虚拟人物身上,造成无比逼真的成像效果,以致完全无法区分真人和虚拟人物的交互。虚拟摄像技术则是通过对抓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其代表的虚拟人物按预制比例直接显示在监控器上,使导演能实时观测虚拟人物与虚拟电子潘多拉世界的交互效果。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是卡梅隆和摄像师Vinee Page共同开创的3D立体摄像系统,利用数据传输成像处理系统进行合成,制造出最类似人眼的立体景深感受。
      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神秘、迤逦、瑰奇、浪漫的潘多拉星体验之旅,不能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与力量,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虚静与热烈,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而这一切的感知、感觉、感受皆来自电影院。当你面对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红蓝眼镜,耳旁呼啸着震耳欲聋的环绕立体声,铺天盖地的纳美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兽如洪流滚滚而来,你只能确信:一个前所未有的观影时代已经到来。《阿凡达》向电影院美学的回归使得观影行为被强化为具有明显宗教意味的仪式。在这种仪式面前,电影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观看成为独一无二的行为,电影院成为独一无二的场域。这是空间动力学的魅力,电影走向了整体的、融合的、触觉的、知觉的环境性,带来了感官拟态和触觉神秘主义的全部想象,整个生态学被移入到这个操作仿真的世界,多种刺激带来多种回应,进一步带来无限的传媒增殖效果。
      《阿凡达》创造的技术美学显然着意于将专业化的、精良的技能与内在于美学和直觉方式之中的更广阔的欣赏相结合。正如怀特海认识到的,技术效率自身只能导向平庸和乏味,技术的结果应当是“能够欣赏有机体在适当环境之中获得的无限多样的生动价值。这是一种生动的技术价值观――超越技术理性而引入艺术的、描述的、直觉的和隐喻的领域的各种智力价值观”。《阿凡达》要我们理解的不是关于未来星球的普遍知识,不是关于地球旋转和宇宙秩序的知识,也不是人类在未来面貌的知识概述,更不是技术的浅薄炫耀,而是要让我们看到一个和谐星球日落的光辉,生命的灵悟,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存、惺惺相惜,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流转、轮回,重建悠久女神传统的诗性智慧,以及关于愚蠢、正义、善良、背叛、悲悯的价值言说。《阿凡达》不仅表达了对现代性危机的全面反思,对沉湎于工具理性压抑个性的世俗世界的批判,影片通过对RDA公司在潘多拉项目的负责人帕克・塞弗里奇与迈尔斯・夸奇上校平庸而冷酷的刻画,表达了对受实用主义伦理支配的价值观及人性扭曲的强烈诘问。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滋养灵魂”、“重建精神性”的细部感受方式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永恒途径,即恢复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原初亲缘关系,尊重自然与宇宙的神秘力量。《阿凡达》在技术美学的构建中,生动地呈现了它令人动容的智力价值观:抬高了基督教式的内心性和个体性,通过远离现实的幻象世界最大限度地靠向现实逼向此岸,进入一个打破理性与非理性、幻觉与现实、生前与死后、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物种种界限的全新境界,从而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决然不同于冷冰冰的技术理性的技术感性模式。影片中“这些可供人们驱使的最先进的技术,目的都在于使人们的创作活动变得更直观、更自由和更有人情味”。正是在这里,集中呈现了从《指环王》《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以来的好莱坞技术感性美学的渐变之路。
      就美学而言,《阿凡达》“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陛与内在性美学,前者是基于对不变的、超验的美的理想的信念,后者的核心价值观是变化和新奇”。“时间、变化和对于现时的自觉日趋成为价值之源。”《阿凡达》前所未有地表达了技术语言的变化和新奇与艺术语言、生存感受及社会语境的熨帖。技术感性模式带来了真正的美学现代性,“现代审美学从一开始就是感性学的别名,因而对审美的强调从根 本上说就是对感性的强调。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现代性将人的感性存在置于本体论位置,也将现代性问题推向极端,它实际上意味着要从人最直接的现实与最易逝的体验中,来获得对自身的确认和对现在与永恒的把握。”在《阿凡达》的浪潮渐趋平静之后,从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及消费效果来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阿凡达》是以“情感占领”而非理性认同的方式普遍影响着人们的态度、情绪、行为和认知。对于影片的描述,流传最广的词汇是,“简单的美好”、“绝对完美”、“完败论”、“震傻了”、“满分十分”这样的充满强烈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言语判断。《阿凡达》以比“实际形式”大出若干倍的“感性形式”建立了文本自足的“感性空间整体”,这种形式通过高端技术的处理,以与花边或螺旋的内在生长方式“活着”,表现着生命――情感、生长、运动、情绪和所有赋予生命存在特征的东西。这不是符号的表示,而是一种高度连接的形式的呈现。“观众认识这种形式表现不是通过理性的比较与判断,而是通过直接的认识,通过人类情感的形式:感情、情绪,甚至人类特定阶段的感觉加以认识。”
      《阿凡达》的美学现代性应当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系统。首先,对立于电影传统;其次,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再次,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或权威。正如让・波德里亚深刻认识到的:“存在和表象的形而上学之后,然后是能量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之后,然后是非决定论和代码的形而上学。自动控制、模式生成、差异调制、反馈、问,答,等等:这就是新的操作形态。数字性是这一新形态的形而上学原则。”数字的形而上学取代了传统哲学思辨的形而上学,数字的语言革命使完整电影的神话面临终结,数字影像奇观带来了幻觉机制的改变和多维时空的建立,传统电影的真实原则被仿真和“超真实”替代,数字信息和信号的脉冲取代了摄影机的眼睛,能指与所指的构成关系面临新的确立,传统影像让位于“只有0和1的二进制系统那神秘的优美”。《阿凡达》在数字的形而上学那里,依靠那种撞击观众的地点和视觉的变动性,获得突然扑向观众的触觉品质。影像把感觉粉碎成连续的片段,粉碎成触摸和刺激,真与假、真实与幻象的矛盾过程在数字的超真实逻辑中被废除了,超越了从此结束的黄金时代里那种能指与所指、代表与被代表的辩证法。数字美学使现实在超级现实主义中走向崩溃,对真实的精细复制导致了超真实的产生。“超现实主义仍然与现实主义有关联,它质疑现实主义,但它却用想象中的决裂重复了现实主义。超真实代表的是一个远远更为先进的阶段,甚至真实与想象的矛盾也在这里消失了。非现实不再是梦想或幻觉的非现实,不再是彼岸或此岸的非现实,而是真实与自身的奇妙相似性的非现实。”《阿凡达》整个精妙绝伦的光学系统在事物表面操作的透视,似乎可以视作数字技术成为物体分子代码目光的绝好隐喻。《阿凡达》制造的快乐在于从人造和仿造的东西中发现自然,在真实与想象的混同中重新发现人类自身,在动情的影像触摸中返回充满神秘智慧的原始思维时代,质询资产阶级文明、理性、功利、进步理想及现代性。《阿凡达》利用数字技术的策略性仿真,利用观看和游戏规则制造的晕眩和快乐,一方面结构性地膨胀了自身的商业神话,另一方面也创立了数字美学的形而上学,冷酷的数码世界不再冷酷,而是吸收了隐喻和象征,吸收了古典形态,吸收了任何一般的和不一般的意旨过程。《阿凡达》通过数字的形而上学的建立,表述了对电影传统起义的意图,也表述了把自己设想为新的传统或权威的野心和企图。
      在《阿凡达》的技术感性模式与美学现代性中,美学同时作为对感性、享乐、游戏的支持者和否定者而存在。它既追随感性又警惕世俗反思文明,既敬畏原始热恋当下又追思永恒。美学现代性既诉诸感性、特殊、个体性、内在性,也诉诸理性超越、审美判断、分析思维。《阿凡达》技术资本再生产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强调技术本身的自我创造精神及其生命力,还在于强调技术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停顿性、流动性、循环性,显示出技术美学的动态性存在性质及其自我更新能力。而这正是电影艺术前进的动力学机制,也是新的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电影本体论将持久探讨的命题。
      作为艺术,《阿凡达》的经验实际上并非是不可言喻的,它不是关于艺术的神圣性、超验性、独创性的形而上书写,它并不试图以“神圣化”的方式使作为文化资本的自身的再生产机制变得合法化,而是将美学意图、形式革命、审美趣味与经济厉害有意识地捆绑在一起。以其巨大的经济回报赢得等值的文化资本,从而颠覆了艺术场的惯有逻辑:其文化生产既无限靠近市场利益,掀起了罕见的商业主义浪潮,其美学价值也得到相应的认可,使好莱坞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术地位。显然,《阿凡达》席卷全球的观影狂热带来的相当一致的近乎宗教情绪的美学认同终结了艺术场“赢者为输”的游戏规则,呈现出数字的形而上学中电影的象征价值与市场的新的关系图谱,即通过具有买卖能力的物质性与具有审美能力的符号性的共谋将“赢者为输”的现代逻辑置换为“赢者为赢”的后现代逻辑。
      值得指出的是,《阿凡达》的空前成功与好莱坞的大片尤其是数字电影传统密不可分,好莱坞成为《阿凡达》最为深厚的整体性象征背景。如果没有整个传统为卡梅隆和《阿凡达》的姿态做好准备,没有数字“好莱坞”的梦幻炼金术赋予它意义与价值,也许这场表演将大打折扣。在《阿凡达》的艺术场中,卡梅隆作为物质形态的生产者,其个体象征价值对作品的成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然而,作品的完整价值却是由整个艺术场内所有艺术行动者、艺术团体、电影传统及观众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来成就和确认的,在持续不断地生产着《阿凡达》的价值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生产对该价值的信仰。令人深思的是,当这种对高端数字技术的信仰大幅度进入电影艺术创作领域,成为电影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该如何面对传统技术条件下形成的电影艺术观和真实观,以及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美学观和真实观?电影发展的未来性该如何描述?是不同原则的增殖处理、相互涵盖、同时存在,还是互为置换、彼此相继、美学断裂?这是《阿凡达》带给我们的困扰,也是我们必须继续思考和探索的巨大命题。

    推荐访问:形而上学 起义 数字 阿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