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农村工作 > 正文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02:40:29 点击:

    摘 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在国家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在分析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概括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成就,探讨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点及创新之处,对农村信息化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各地的工作实践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困难与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17-04

    农村信息化是指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1]。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业要素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农村环境信息化、农村政务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人口管理信息化等7个方面[2]。围绕这些工作,科学地使用和推广信息技术,从宏观上讲,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发展农业科技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微观上讲,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

    1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成就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各个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各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100%行政村通电话、100%乡镇能上网的“双百”目标已经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了多种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道路和模式。本文分析了截至2010年底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各地区因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条件不一,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共同呈现了以下6个方面的发展成就。

    1.1 “三网融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电话、电视及互联网三大网络加速铺设,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三网融合”的试点工程,即在一条网线上实现电话通信、电视收看和电脑上网三项功能。2006年至2010年,国家累计直接投资500亿人民币,全面实现农村通信“十一五”规划目标,即全国范围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能上网(其中98%的乡镇通宽带),9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特别是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三网融合”案例,避免重复建设,充分体现了农村信息化的后发优势。中阳县面积1 424km2,人口12.66万,在吕梁市所辖各县中属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县,广大农村群众长期以来收看不到电视节目。针对这一问题,中阳县政府开展了农村数字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山西移动投资建设,线路兼容了IP电话通话和互联网接入的功能,对有需要的农民实施上网、电视、电话资费捆绑的优惠措施,在中阳县广大农村率先实现了“三网融合”。

    1.2 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铺开 受农村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广大农户家庭中普及电脑设备和互联网络尚有困难,因此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信息服务站及信息员,作为涉农咨询的中转站,可以起到信息筛选、发布、咨询、应用指导和信息收集反馈的双向作用。在众多的农村信息服务形式中,农村信息服务站与农民最贴近,最有利于发挥作用[3]。在各地的实践中,信息服务站往往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科技文化站、农村图书屋等合并利用,有农村信息员在站工作,指导农民获取信息。以往农民“不知道服务地点”、“不知道该找谁”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国有近50%乡镇建成信息服务站,并向村级服务点延伸。

    在信息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的普及方面,各地加大财政投资,山东、重庆等地更结合“家电下乡”工程,在农户中推广电脑,引导农民自主上网查询信息。此外,各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像定制手机、信息触摸屏、LED显示屏等信息终端设备,方便农民获得农业资讯。

    1.3 丰富信息资源,建立了一批海量“三农”数据库 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包括农产品贸易、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人才等50多个数据库[4]。在各地区的工作实践中,由政府牵头,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多个涉农部门共同参与,整合各个部门自有的资源,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建立了一批海量“三农”数据库,解决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有路无车”的问题。如安徽省建设了涵盖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信息、种养殖方面的科技信息、农民教育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等多种涉农信息的数据中心,以满足农民对信息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山东省建设了农业要闻、供求信息、价格资讯等40个特色数据库,涵盖了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卫生厅、粮食局、计生委等10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此外,高新科技更多的应用于生产经营,如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田间定点取样、遥感技术的估产和动态监测等技术手段,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资源数据来源。

    1.4 整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一站式服务界面 在2009年中国电信“信息田园”、中国移动“农信通”、中国联通“金农通”3大平台已建成的基础上,2010年各地重点对平台进行升级扩容,加强平台功能、增加业务种类、丰富信息资源。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渠道大体有4种:农业网站、声讯信息热线、定制短信服务和可视化专家指导。各地在丰富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着重开发“一站式”服务界面,使农民获取信息更加简单直接。例如,辽宁省“一站式”农业资讯服务网站建设成绩显著。以“金农网”为龙头,横向整合上,在不改变各省直涉农部门网站独立运行的基础上,在辽宁金农网设立各涉农部门的专业频道,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纵向整合上,以省农委18个部门的专业子网、14个市级农业网站、76个涉农区县农业网站以及乡镇网站和村级网页共同组建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整合了“三农”呼叫中心、农村信息站、涉农数据中心、相关单位的常规坐席和专家团队,实现对外服务一号通,即一个电话号码提供宁夏所有涉农部门面向三农服务的音频、视频服务。

    1.5 培养农村信息员,开展农民信息技能培训 农村信息员常年与广大农民群众接触,最了解农民需要的信息,是农民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提高农村信息员素质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村信息化的途径之一。我国各地均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如网上培训、组织统一的专题培训、信息大篷车流动培训等,内容包括信息采集报送、信息加工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为例,全旗148个行政村每村至少有1名信息员,通过培训,基层信息员基本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

    在农民信息技能培训方面,各地发展较不均衡。有些地区因自身经济基础所限,对于信息获取技能的培训较多针对农村信息员。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则较重视农民自身的能力培养。如江苏省“农民上网电视技能大赛”、广东省“百万农民学电脑”及重庆市“农村首席信息官CIO培训”等。此外江苏省还号召院校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进农村,培训农民群众的上网技能,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农民信息技能培训相结合。农民是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提高农民自身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技能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和大势所趋。

    1.6 农村信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相对于以往农村信息服务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的局限,“十一五”期间,有条件的逐步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的范围,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法律支持、终身教育等方面的信息。3大移动通讯平台2010年底基本具备农民务工、农产品销售、农技咨询等3个功能版块,以及政策法规、生产生活、市场行情、科技教育等四大类信息资源。上海、重庆、成都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农村医疗的时时结算;而广东省推行的电子政务制度则将农村信息化向民生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向推进。

    2 农村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1 涉农部门众多,资源共享尚有困难 由于部门分割和分散管理,“三农”信息化的工作组织协调和分工协作尚不够清晰,多头建设问题仍然存在。不少涉农部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农村信息资源,但这些数据通常是孤立的,缺乏统一的标准,也缺乏与其他涉农部门信息的互通互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贵州省的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发现问题,联合部署工作,并切实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效果评估。

    2.2 信息资源繁多,需进一步梳理和整合 信息过多也是对信息获取的一种阻碍。在传统的村民大会、黑板报、乡村广播等信息传播手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农村现代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又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农村信息传播常出现无序化的状态[5]。目前各地涉农信息丰富但比较分散,农民常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地区提出要建立“一万个村级网站”、“村村有网页”。但如果这些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网站功能缺乏,就无法与农民形成互动,在信息收集和传播中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农民寻找获取有效信息的正确途径。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对省内涉农网站开展摸底工作。分门别类,建立科学的索引制度,同大类信息建立统一的接口。同时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也亟需加强,使其可以快速准确地指导农民获得相应信息。

    2.3 农民自身信息意识和技能尚待提高 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农村信息化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据《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6]数据显示:截至到2010年12月底,农村网民数量为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较2009年年底增长16.9%,低于2009年增长速度,也低于2010年整体网民增幅。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为18.5%,在城镇为50.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发展水平(见图1),农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

    数据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在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或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

    2.4 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企业参与少,这是当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所决定的。从长远看,农村信息化应从政府行为转变成为政府引导下的高效市场行为。各地都在探索比较适宜的长效服务机制,如政府扶持下的优惠信息服务资费;农业龙头企业借助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优势,拓展业务范围,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 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了200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实践,针对各地区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普遍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科学发展的4点建议。

    3.1 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各地因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区在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应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经费保障,着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较发达的地区,除继续提高农民自身信息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外,还应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

    3.2 多方合作解决资金问题,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和制度规范。同时,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资金。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与不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除发挥电信、移动、联动等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外,还应考虑涉农企业在信息传播及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农村信息服务业、农资物流配送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 提高涉农信息质量,开发多种形式的一站式涉农信息服务平台 高水平的农村信息服务需要加工成熟的、有一定深度的和专门化系统性的信息[7]。各地在大力开发各类农业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信息资源的筛选和监管,提高信息的真实度、实用性和针对性,警惕不法信息借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之机进行传播。同时也要过滤掉一些错误的、滞后的或价值不高的信息,使得农民不用在辨别信息质量上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为错误信息买单。在提高农业信息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建立多种形式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如农业网站、手机定制服务、电话语音服务、电视视频服务等,加快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落地,方便农民获取所需的信息。

    3.4 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提高基层管理干部的信息化水平和意识;其次,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通过与大中专学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实施农村信息员培训工程,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各地还应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资金、设备和人员配备,保持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2009,Z1:72-84.

    [2]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59-161.

    [3]韦东方,游专.我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点的内涵与体系结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378-379.

    [4]郭永田.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J].电子政务,2009,5:99-104.

    [5]欧三任.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政治安全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6-30.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research/bgxz/ncbg/201109/P02011 0906360062661430.pdf,2011-09-06/2012-12-20.

    [7]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3:62-66. (责编:徐焕斗)

    推荐访问:十一五 发展状况 对策 信息化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