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农村工作 > 正文

    儒家思想的弊端_浅析儒家思想与西周礼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39:34 点击:

      摘 要:西周时期各种文化的重要体现就是礼乐文化的发展与成熟,礼乐文化也是研究西周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传承了西周礼乐文化,也发展了西周礼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礼乐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吴袁媛,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1
      礼乐文化是研究西周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的精髓即是以不同的途径对人进行礼乐教化,其核心是“教化”,以此来达到“塑造”人心、智的目的。
      如果说西周礼乐制度为周代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的话,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礼乐制度的运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的具体职能就是要服从于统治阶级的道德与意志从而达到服务于建设仁政社会的需要的目的。
      一、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系,是统治者刻意为之而形成的一种民族的道德信仰与民族精神。礼乐的浅层含义是音乐模式与制度,但其深层次的内容实则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提到社会制度,不得不提礼乐文化与社会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
      西周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确立了一整套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礼仪制度。根据君臣、上下、亲疏、高低的区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式等级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整套完整、严格礼仪制度。如封国的地位规定,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权利以及义务, 也是以礼的方式来明确几乎涉及了政权体制的各个层面。
      音乐的使用上也根据不同等级具体使用十分规范,什么样的等级享受什么样的音乐。《乐府杂录雅乐部》载“宫悬四面,天子乐也,轩悬三面,诸侯乐也。判悬二面,大夫乐也。特悬一面,士乐也。”《白虎通礼乐篇》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从这些制度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些制度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统治阶级通过礼乐在外,“德育”在内的手段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
      二、 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多才多艺,好学不倦,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孔子所处于奴隶社会衰落期,也是奴隶主政治思想改革的代表,作为这样的身份,必然会反对新乐,反对诸侯大臣们的僭礼行为。所谓新乐,是指民间地区流传于的音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其代表却是被儒家所反对的“郑卫之音”,这是一种感情激昂、直抒情怀、热情奔放的民间音乐。传统雅乐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征,更多的体现你是观念的象征与道德的示范作用,音乐本身也是古老、沉闷、呆板、单调。而民间的音乐,必然与人民联系紧密,她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取代了雅乐的象征意义,其音乐本身也是清新、活泼、生动、愉快的。民间音乐即新乐,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对雅乐中正庸和的颠覆,在艺术创造中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孟子》、《礼记》、《拾遗记》都记载了新乐与雅乐的对立。“放郑声”,“郑声淫”。孔子对失去控制的社会文化虽然不满,但并非熟视无睹,在对现实的文化教育作了详尽考察后,他对正在崩坏的西周礼乐制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在对礼乐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他重新提出礼乐并举的思想,对礼乐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在他看来,只有在礼乐的交互作用下社会和个人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三、儒家对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后从一家之言转变成为我国官方的统治思想,其地位在我国思想史上无可取代,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思想史的贡献更是无人可以替代。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他周游列国进行讲学的目的也是要宣传“仁政”,并希望国君们可以采纳他的观点实施“仁政”,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礼治”。要实施“礼治”达到“仁政”必然需要礼乐这一美丽柔和的外衣,可以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又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这时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再一次展示了他的现实意义,孔子儒家思想中对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就显而易见了。孔子认为礼是给人约束,用以分别贵贱等级的,所以当礼崩乐坏之时他发出了“八佾之舞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而乐则是可以调和上下关系,使人民安于服从统治,因而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把音乐视为“治民”的武器与“移风易俗”的工具。
      孔子所追求的音乐是美和善的统一体,突出音乐为“仁”所服务,积极倡导的是“雅乐”,而反对的是“郑卫之音”,主张用音乐来教化和疏导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孔子一直受到的是宫廷音乐的熏陶,并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再加上为了复辟西周的统治秩序,自然会反对“郑卫之音”。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建立在“乐与政通”的观念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主张“文治得宜”,于是,孔子一方面对“郑声”斥责并反对,提出需“乐则韶舞”;另一方面,孔子对“合礼”的新乐持接受态度,并对外在规范的“礼”转化为自觉的“性”的行为表示了肯定与赞赏。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着强烈的社会性,主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希望用礼乐的手段达到“仁”的境界,仁者爱人,只要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合乎真正的“礼乐”。因此,孔子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段,而且还具有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音乐要为“仁”所服务,配合“礼”才能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受到了统治者的极大欢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出色的音乐家,他对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荀子.乐论[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9.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国华.中国全史·中国秦汉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礼乐 西周 浅析 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