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农村工作 > 正文

    婚恋价值观的变迁对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影响_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4 04:43:07 点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价值观不断变迁。总体说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婚恋观向自由婚恋观的转变;六七十年代政治化婚恋观居主导地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应尽其全力帮助青年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
      关键词:婚恋价值观;青年;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90-02
      婚恋观是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个人对婚恋问题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取向,但其形成和变迁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定义,婚恋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等问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或几代人的发展与幸福[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青年的婚恋价值观作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影响着青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的婚恋观逐渐向自由婚恋观过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1950年,新婚姻法的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为有效保障公民对婚姻自由权的行使确立了法律依据。新婚姻法第一次在法律上彻底否定了传统婚姻观,并且坚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俗,激发妇女冲破父母包办、买卖婚姻的枷锁,通过自由恋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新婚姻法最为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1950年新婚姻法的第三章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为共同生活的伴侣,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在选择职业、参加工作等方面就有自己的自由。这对于被封建传统婚姻观念禁锢多年的广大妇女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由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之间的生活、文化水平差距并不大,而且传统的“门当户对”也不再被人们所看重,所以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男女双方的家庭富裕程度、个人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也就显得微不足道,具有共同的革命友谊和志同道合成为婚恋的基础。
      2.“文革”时期政治色彩浓郁的婚恋价值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很严重。这一时期阶级斗争日益扩大化导致人们的婚恋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扭曲,政治面貌、家庭出身以及阶级成分等政治背景成为人们在选择婚恋关系时首先要考虑的标准,人们的择偶观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这一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传统婚俗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自由婚恋观被彻底抛弃,政治因素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更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组织成为婚姻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关,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和楮琴的结合正是这一现象的完美体现。而且当时的婚礼形式则像是样板戏的演出:两位新人并排站好,对着悬挂在屋子中央的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鞠躬,然后念一段毛主席语录,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来宾还要一起唱《东方红》,跳忠字舞。
      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的政治环境,婚恋价值观的扭曲集中体现在择偶的阶级性方面,干部、军人和工人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反而在旧社会颇受欢迎的地主、资本家以及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对象,甚至被批为“黑五类”。在当时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生活条件、文化差异以及各种物质条件都为人们所忽略,人们表现出了日益严重的政治倾向,在政治上又红又专的青年成为最受追捧的香饽饽。
      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人们的婚恋观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婚恋观念、择偶标准和婚姻形式走向多元化。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婚姻自由,这一时期的婚恋自主性大大增强。青年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婚恋对象,而且择偶的标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暴发户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取代干部和工人成为婚恋舞台上的新宠。个人的职业、文化水平以及家庭条件等物质条件成为人们择偶时首要考虑的标准。从经济适用男,到夫妻年龄有巨大差距的忘年恋等婚姻搭配形式都反映出人们择偶观念更加开放自由。尤其是当“80后”和“90后”的青年成为择偶大军的主流时,婚恋观念更是多元化。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在恋爱与婚姻方面,观念更为开放和前卫。人们的择偶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不再拘泥于单位同事和亲戚、朋友的介绍,青年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随处可见的婚介所,还有报纸、电台、网络等征婚平台的相继出现使人们的婚恋观不断得到解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婚礼形式更是从简单、朴素向热闹和奢华发展,结婚典礼穿婚纱和西服、照婚纱照、豪华车队迎亲、星级酒店招待宾客等婚礼程序越来越繁琐,排场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青年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物质条件成为人们择偶时首要考虑的标准,有房有车、吃穿不愁成为大多女性的婚姻标准。
      二、青年的自我认同的阐述
      何谓“自我认同”?本文采用的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定义:“所谓‘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的自我。”[2]如果以青年的视角对上面的一段话进行通俗解释,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自我认同是关于个人对自我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问题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它是对自我的确认,简单地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一个框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我认同虽然是一个隐而不显的问题,但当面临社会变革、文化变迁和周遭环境的改变时,我们就会恐慌并且怀疑自己,这需要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和认同有毋庸置疑的自明性。毫无疑问,自我认同的实现必须要通过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是通向自我认同的必由之路,没有对自身的自觉意识,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是谁。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进行无限的自我反思或内省,故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自己。但是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的自我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寻找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也要对自我与他人的共性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可见,自我认同显然并不是一个仅仅依靠科学知识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它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   三、婚恋价值观的变迁对青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婚恋观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每一次转变都对青年的社会化以及自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讲究男女双方的“门当户对”,并且青年们几乎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社会的交往很少,婚姻也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时期青年的自我认同主要是依靠与父母的交流中实现的,缺乏认同的自主性,他们接受了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认识,按父母的要求去认识和评价自我,失去了与社会进行对话和交往的机会,故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反思,对自我的认识也不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破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父母之命不再是决定他们婚姻、恋爱的首要因素,青年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发展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转向了内部世界。并且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积极地关注着外部世界,从自我的要求出发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由于封建意识并没有彻底消除,他们是在以探求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来认识外部世界。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青年阅历的缺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处于对自我困惑与迷茫中,尚无法全面地认识自我,建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所以在徘徊之中拖延了对自我确认的思考时间,也就错失了美好的姻缘。
      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婚恋观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导致青年的自我认同要面对前所未有的阻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意味着人在发展机会、规则和对社会发展成果分享方面的不平等。阶级成分划分等不合理因素也阻碍了青年激发自身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许多青年不能通过展现自己的努力对自身的自由达到实现与认同,而且当时的社会状况也阻碍了青年理想人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使青年在对自己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进行连续性反思解释时发生断裂,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受当时这种政治化严重的婚恋观念的影响,青年不能正确进行自我反思或内省,父母的阶级成分直接影响着青年的自己的认知,就连婚恋对象与形式也不能由自己决定,这就严重阻碍了青年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婚恋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在这一时期,随着青年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增多以及对自我注意的加强,青年们经常思考—“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随即出现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区分。在如今相对宽松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年的自我认同存在许多矛盾性,而婚姻、恋爱问题又是青年生活的主题,故而这种矛盾性直接体现在婚恋观上,有的人觉得是爱情至上,不应该考虑金钱、地位等社会因素,只要两个人相爱,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在与父母、朋友交流后又会怀疑自己,继而看到不如自己的朋友过的比自己好时,心理就会失衡。因此,婚恋价值观的变迁对青年自我认同的影响作用必须受到重视,社会应尽其全力帮助青年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廖莎莎.青年爱情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陕劲松.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J].理论探索,2010,(1).
      [4]李慧敏.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与教育——以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为视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乔丽英.自我认同的危机、成因及拯救——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再探[J].理论界,2012,(2).
      (责任编辑:李 慧)

    推荐访问:婚恋 变迁 价值观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