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农村工作 > 正文

    文化学视野中的学习型城市构建_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1 04:37:59 点击:

      学习型城市构建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关学习型城市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亦是层出不穷。大致划分主要有三种:基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的学习型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管理学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基于经济地理研究的学习型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将抛开已有研究的思路,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关注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学习文化:学习型城市的灵魂或曰精神
      历史学家熊月之曾言:“文化的力量,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体现为‘城市精神’。所谓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心理导向,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简而言之,文化犹如一个城市的灵魂,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与品格。由此推断,学习文化可以说是学习型城市的灵魂或曰精神,它是指学习型城市通过其市民学习的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内容目标、工具手段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心理导向。
      对于学习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学习型城市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其源流、发展和对其的研究等方面来进行探索。
      其一,从源流来看,学习文化的概念是随着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对文化问题研究的深入而被提出来的。1996年,英国学者马丁·柯达兹(M·Cortazzi)将学习文化(culture of learning)定义为:有关教与学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信念和期望的集中体现,源自于特定文化背景并为教学活动参与者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现象。[1]
      柯达兹和他的同仁认为,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学习关系到学习者和教育者双方,双方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态度、价值观,因为受制于各自所处的文化,都会影响课堂上教和学的行为,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种现象即客观存在的“学习文化”。其具体内容包括:约定俗成的关于什么是好的学习行为、应该怎么教或怎么学或者是否应该提问和怎样提问、使用什么样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教学)与其他更广泛的关于教育目的或教育实质的问题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期待、态度、价值观或信念的整体构架。[2]
      其二,从其发展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教学活动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学习文化亦随之演变而发展。横向来看,整个人类文化分成东西方两个阵营,因此也存在着差别迥异的东西方学习文化。比如从学科教学角度看,东方学习文化是通过教师、教材、教法和考试来重视知识的输入,而西方学习文化则是通过学习、实践、运用和创新来强调能力的输出;纵向来看,以技术革新为例,它不仅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引领整个人类社会在各时期的学习文化的变革。如下表所示:
      上表可见,由传统社会塑造出的传统学习文化模式正被现代社会塑造出的现代学习文化模式所取代。在传统社会,学习者一旦脱离正式的学习场所,就没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学习;一旦离开教科书、图书馆就没有机会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中间不仅因为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还存在着无法缩小的思想差距。
      其三,从人类对其的研究来看,关于学习文化的研究活动也在不断的发生变革。从1996年柯达兹明确提出“学习文化”的定义开始,关于“学习文化”的研究亦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且随着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企业文化理论和90年代兴起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广泛传播,社会各界对学习文化及其研究愈加重视。21世纪是信息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兴起标志着扬弃中传承先进“学习文化”时代的到来,这不仅引导着东西方学习文化正走上一条差异融合、优势互补的康庄大道,而且还推动着当代学习文化研究在视角、对象、内容、场所和目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学习价值观:学习型城市文化构建的核心任务
      学习价值观是学习型城市文化构建的核心任务——这一推断可以从对学习文化的结构剖析中得到论证。而对学习文化的结构剖析不得不首先对文化的结构进行追溯,这是因为,学习文化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学习文化包含于文化之中,学习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结构特征。
      当文化学家对文化的研究从表层深入到内部的时候,就必然形成结构范畴。结构是一个由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立体系统:从文化总体上看,文化大体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诸因素及其关系构成;从文化的外化和接受过程来看,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看,文化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从文化的感性和理性关系看,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等。[3]
      一般而言,学者们在探索文化的结构时多从文化的外化和接受过程来分析。本文亦从此角度把“文化”解构为:外显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内隐文化(即主观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人格心理等)。如下图1所示:
      图1:“文化”解构图
      上图中,“内隐文化”是整个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外显文化”的制作,都是为了表达“内隐(主观)文化”的内涵。正如中国学者杨国枢所言:“现代中国人唯有了解了中国人的主观文化,亦即中国人共同的思想、态度、观念及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物质文化与完成文化(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的精髓。”[4]
      据文化解构图,学习文化的构成可能涉及四个层面的元素,如下图2所示。图中内隐学习文化是整个学习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决定了学习文化的一切外显学习文化的制作与表达。
      图2:“学习文化”解构图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价值与文化的关系中明确图2中学习价值观这一要素与学习文化、学习型城市构建之间的关系。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E.Spranger)曾将人的社会生活分为六个领域,最早提出了影响较深的六种价值观类型理论,即理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5]他的价值观类型理论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价值观,他们会将其融入各自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形成各自不同的学习文化。比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可能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形成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在生活中表现为求知欲强、富于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如学者;政客最有可能把权力和地位看的高于一切,形成以追求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在生活中对权力感兴趣的人,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强调权力的获得和影响力;具有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的人,在生活中追求实用价值,非常关心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和积累财富的商人。   综上所述,只有抓住个体生活世界中的核心学习价值观,才是挖掘其学习文化本身的关键。同理,倘若市民都以自主创新、终身学习为核心学习价值观,那么学习型城市也就形成了终身学习文化。因此,学习价值观是学习文化的核心要素。当今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的本质,可以视为培育21世纪信息时代的先进“学习文化”,其核心任务是根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全民中树立起新型的学习价值观。
      学习支持环境:学习型城市文化构建的实践体系
      诚然,学习文化的解构图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学习型城市构建的实践体系,即学习支持环境。总体而言,学习支持环境的建设应兼顾两方面,一是内隐学习支持环境(即学习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人格心理)的营造;二是外显学习支持环境(即学习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打造。下文将对该实践体系作进一步阐释,以使之更具目标性和操作性。
      1.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构筑学习型城市的宣传体系
      人类社会自诞生的那一天起,文化就成为它的一个特有现象,并注定与之共生共荣。曾有学者用“弥漫(pervasive)”二字形容传播活动之于人类社会,可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传播的载体又是文化。因此,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离不开学习文化的传播。
      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早已成为一种生存概念。因此,学习型城市的文化氛围应该是热爱学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而营造这样一个学习文化氛围的关键是在全民树立起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价值观。由此可见,构筑学习型城市强大的宣传体系就显得异常重要,它要求党、政、工、团、妇及各种企业事业等各组织与渠道,特别是文化、广告、影视、网络、刊物、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演艺馆、体育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组织与渠道,能够形成合力,彼此呼应,形成体系,彼此互动。通过优秀学习案例的示范、先进学习文化理念的传播等方式,以使人人树立起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型学习价值观,最终打造一个热爱学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文化氛围。
      2.奠定学习的基础,帮助学习者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学习力体现了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它处于学习文化的主观层面,直接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取向与人格心理。因此可以说,学习力是社会成员们能够接受终身教育、展开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人人皆学”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所以,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应通过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帮助每个社会成员能够采取一系列行动增强自己的学习力,比如,领悟新的学习理念,确立新的学习态度,识别新的学习需求,激发新的学习动力,打造新的学习能力等。
      而且,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在奠定学习的基础,帮助“成人学习者”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永远铭记成人教育的首要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是要秉承成人教育自身在新时期为谋求自我不断发展和壮大而应秉承的先进教育理念——“终身教育”。这是因为“成人”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够主导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样也能够规划他们自己的学习”,而成人教育就是“一门帮助成人进行学习的科学和艺术”。
      3.提供学习的内容,应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在学习文化的物质层面,学习的内容是能够直接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要素。所谓学习需求,是学习者的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极其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只有学习需求得到应答,这种不平衡的情绪体验才能被消除,学习的行为和效果也才能产生。
      学习型城市的特点应该是如同一个“终身教育超市”,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与他们境遇现状和诉求特点相适应的“终身学习商品”即学习内容,以应答他们的学习需求。譬如恋爱技巧,如锦上之花能助他们增进与恋人之间的爱情浓度;生活质量知识,如明灯一盏能助他们看清成人生活世界的真正意义;社交礼仪,如同润滑剂能助他们促进并提高人际交往质量;家庭知识,如同双面胶能助他们和谐处理与夫妻之间、与子女之间、与父母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生涯发展知识,如同一架天秤能助他们轻松地随时地找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保健知识、闲暇知识,如此等等。
      因此,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组织一定要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丰富的、多元的学习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4.开辟学习的渠道,给学习者提供资源支持与报务
      除学习内容之外,在学习文化的物质层面,学习型城市构建还应在学习工具、手段、渠道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资源支持与服务。事实上,很多学习者并非主观上不想学习新知识、不想结交朋友、不愿回归家庭和社会,而是苦于无门路可寻觅或有门却不对路。为了消除这种现象,学习型城市的学习渠道应该是多元的,学习资源应该是丰富的,学习支持应该是强有力的。因此,第三方提供的学习工具或手段、提供信息或创建资源库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这种帮助与支持对于那些早已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并独立于职场和社会的“成人学习者”而言,尤为重要且迫切。正如女性成人教育学家K.帕特丽夏?克罗丝(K.Patricia·Cross)在其著作《失去的一环》中对支持成人学习者的基本服务蓝图所描绘的那样:“社会对成人学习所应提供的帮助。这种帮助应包括:帮助成人更好地去了解他们自己、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他们的兴趣;并创造机构使成人与多变的、复杂的,有时是模糊的学习资源结合起来。”
      总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各方力量必须为社会成员打通信息资源割裂不畅的现状,开辟各种学习的渠道为他们提供资源支持与服务,要以开放的渠道、开放的胸襟、开放的视野来关怀社会成员的学习生活、促进他们的学习参与、满足他们的学习诉求。
      5.提供学习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法制体系
      学习型城市构建的最终理想可以说是实现教育民主化(即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而该理想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个优良的终身教育法制系统,以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使其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学习文化的制度层面,学习型城市应按法定程序,首先建立一个保障终身学习权利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所具有的推动、导向、预示、规范、保障乃至评价作用,来确保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能够在一种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框架中得以启动与运行,并能够在一种更为浓烈的法律文化氛围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具体而言,国家相关决策部门要创制并实施有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全体市民不论出身、性别、年龄、种族、收入、地域以及原有教育水平等,
      ——都有平等地接受与享受教育、学习的机会;
      ——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平等的获得体验与享受学习权利的学习资源供给体系;
      ——在教育、学习的行为上能够通过鉴定性与参照性兼备的评价体系以获得持续学习的激发;
      ——在教育、学习的效果上能够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组织构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体系得到“学有所益”的价值肯定,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激情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徐健.传统的“学习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2]刘晓华.论学习文化对亚洲学生在英语国家课堂参与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2006(04).
      [3]刘进田.文化哲学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4.
      [4]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
      [5]朱永平.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8-39.
      |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编校:王 姣

    推荐访问:文化学 学习型 视野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