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农村工作 > 正文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动因、挑战与应对 中国印度洋战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2 04:41:34 点击:

      【内容提要】受“中国威胁论”及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及印度洋沿岸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与防范心态正在不断弥漫,中国经略印度洋将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在印度洋的优势与机会,应对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应以“构建共同价值观、寻找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为原则,努力塑造和主动经营一个“和谐、合作、共赢”的印度洋,以化解中关印未来在印度洋可能出现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安全困境”。
      【关键词】中国 印度洋战略 国家安全
      “得海权者得天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命运”。马汉的海权理论曾经在罗斯福的支持下,为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军事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1890年,美国通过《海军法案》,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使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法国和英国。在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海权国家,二战后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变成了美国的“内湖”。美国至今依然希望在海权理论指导下捍卫其霸主地位。2012年6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时表示,2020年前美国海军将把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分别部署50%的战舰,改变为太平洋60%对大西洋40%的格局。美国高调调整战略重心,表面上是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实际上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寻找立足点,是海权战略经过缓冲后的“回归”。
      海权战略曾经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印证了“得海权者得天下”的命题,而这一成功“案例”也极大地吸引着印度政治家们的“大国梦想”。对于印度,除了13世纪之前掌控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外,先有葡萄牙,后有荷兰、英法等国争夺印度洋,最后在19世纪初到二战之间,印度洋成了“英国的内湖”。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后,承继了英国的大国抱负,迫切希望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战略目标既受马汉“强权即公理”强悍命题的影响,也受印度海洋战略奠基者潘尼迦(K.M.Pannikar)“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等战略思想的影响。特别是1998年核试验后,印度人心中压抑已久的大国梦想被再次触发。进入21世纪,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印度的大国梦想日渐清晰,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则是使印度洋成为“印度之洋”。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曾指出,“国家的安全关切包括从西边的阿拉伯海到东边的马六甲海峡”;2004年曼莫汉·辛格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上台后,延续了上届政府的海军战略,指出:“我们的战略足迹覆盖印度洋的远洋范围”;副总理阿德瓦尼甚至宣称21世纪将是“印度世纪”。可见,印度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大国抱负。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印度的军事装备投入一直很高,军事投入一直略高于其GDP增长速度的原因。特别是印度对海军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大,希望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
      中国虽然不是印度洋国家,但却是与印度洋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国家。尽管中国在印度洋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和寻求和平崛起,也是为了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但受“中国威胁论”以及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及印度洋沿岸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与防范心态依然在不断弥漫,中国实现“和谐印度洋”的战略目标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美国的“两洋战略”、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与中国的“和谐印度洋”战略在印度洋碰撞,使得印度洋未来有可能会成为“冲突之洋”和“麻烦之洋”。
      一、中国为什么需要印度洋战略
      中国虽然不是印度洋国家,但需要印度洋战略,这首先是为了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的需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超过50%的外贸依存度以及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等现实,助推了中国经济对全球资源和贸易的依赖。特别是中国进口石油与对外贸易的战略通道主要集中于印度洋地区,决定了中国是与印度洋有密切关系的国家。中国以非直接方式进入印度洋,首先是为了实现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意义上的印度洋战略目标。
      关于“地缘经济学”的概念,学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勒特韦克于1990年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首次提出,“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直到下个世纪,地缘政治学必须让位于地缘经济学。过去靠武器获取的东西,现在必须靠发挥经济威力来保持。”无论如何,“地缘经济”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可以理解为从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角度解释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交往和摩擦。一个国家的对外影响力主要不是依靠军事力量直接获得,往往是通过经济行为向国外延伸和运作来发挥作用的。地缘经济强调国家地缘关系、经济现象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中国在印度洋的主要目标是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印度洋”,以保障能源和贸易通道的安全。
      (一)资源能源通道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在地理位置上,印度洋西起阿拉伯海的霍尔木兹海峡,东至马六甲海峡,面积约7500万平方公里。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与经济价值的日益凸显,印度洋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首先,资源始终是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逻辑起点。众所周知,石油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世界八大油气储备中,印度洋地区有三个,分别是波斯湾及其沿岸、印度尼西亚沿海和大陆架以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特别是位于印度洋西北岸的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这里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波斯湾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中东是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5%,所产石油75%用于出口。从表1中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年底,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的54.4%集中在中东地区,预计可开采78年;而亚太地区的石油资源相对匮乏,只有3.3%,预计可开采13.6年(见表1)。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石油资源为140亿吨,仅占世界石油资源可开采量的1.4%。   同时,中国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较快阶段,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1)。
      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印度洋沿岸的中东和非洲地区,而且增速很快,2010年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超过1亿吨。按国别来看(见表2),沙特阿拉伯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1年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其次,2011年从伊朗进口石油2775万吨,从阿曼进口1815万吨,从伊拉克进口1377万吨。此外,从非洲的苏丹进口1299万吨,排在第5位。
      除了能源储备外,另据估算,印度洋拥有全球65%的战略性原材料储备,已探明储量的包括铀、黄金、钻石、锡、煤、铁矿石、钨、锰、铜、锌等。尤其是印度洋的贵金属储量极为丰富,锰储量占世界的85%、钒储量占世界的60%、铬储量占世界的86%、铀储量占世界的50%以上。铁储量也占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储量的1/4。南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地区储藏着丰富的战略矿产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世界已知铬矿的96%分布在南非和津巴布韦;南非的石棉占世界已知储量的1/10,黄金占1/2,锰矿占1/3,铀矿占1/5,金刚石占1/3。
      其次,印度洋海运航线和咽喉要道作用异常突出。这也是印度洋有别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特征。如前所述,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50%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当前中国主要的进口能源航道有四条:一是中东航道,即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二是非洲航道,即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三是东南亚航道,即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四是太平洋航道,即美洲-巴拿马运河-西太平洋-中国海。从波斯湾经北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进口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0%;从西非、东南非经南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进口石油约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30%。“印度洋航线占世界集装箱运输量的一半以上,石化产品运输的70%要从中东通过印度洋运往太平洋,途经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亚丁湾和阿曼湾以及主要咽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每年约有超过1550万桶的原油,约占全球原油贸易总量的40%,经过霍尔木兹海峡,1100万桶原油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每年有近20000艘轮船经过苏伊士运河横越亚丁湾,33000艘货轮经过好望角,55000艘货轮经过马六甲海峡。平均来说,每年经过印度洋地区的船只超过60000艘。全球1/10的原油途经亚丁湾,价值超过2千亿美元的石油取道霍尔木兹海峡,其中一半是运往东方。因为这些通道很狭窄,因此它们的脆弱性成为近年最主要的安全议题。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洋是重要的海域,与中国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而对印度来说,则生死攸关,印度一向把印度洋看作自己的“内湖”。同时,随着印度国内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印度这个能源依存度高达70%以上的贫油国将不满足于通过非洲战略拓展能源渠道,而加剧与中国在中东和非洲的能源与资源竞争。
      (二)贸易通道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建立贸易网络的基础是海上运输通道的构建与畅通,海上通道是中国经济的血脉。近年来中国领海冲突频繁,凸显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海洋安全战略不仅事关军事和海防,而且与政治、经济、贸易和资源密切相关。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同时,印度洋沿岸有4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南亚板块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五国。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五个主要国家陆地总面积为44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5.1亿。中国是南亚最大的邻国,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和阿富汗五个国家拥有几千公里的陆上共同边界;同时,南亚也是中国周边地区中陆上邻国最多的一个地区。南亚对于中国构建和谐周边和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亚板块由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印度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包括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五国。五国陆地总面积为34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亿。其中,泰国和缅甸是陆地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是海洋国家。
      此外,中东板块主要国家包括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阿曼、也门和巴林等。非洲板块主要包括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埃及和毛里求斯等国。下图是中国对印度洋沿岸四大板块贸易总额与增长情况。
      近年来,中国与南亚五国的贸易总额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上升到近800亿美元;中国与东南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始终在四大板块中处于首位且呈上升趋势,2010年超过2300亿美元;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总额同样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与非洲五国的双边贸易额上升至约460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四大板块的贸易增长率中,除了对东南亚五国增长率为36%以外,其他板块贸易总额增长率均超过了40%。印度洋沿岸四大板块主要国家的贸易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1.55%上升到2010年的15.6%,贸易潜力巨大。印度洋沿岸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贸易扩张的影响在不断增加。
      印度洋是美国未来战略转移的重心,是印度追求大国地位想要控制的范围,是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和贸易的必经之路,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印度洋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
      二、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SWOT分析
      中国以东南亚为基点,向西拓展至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印度洋地区发展战略,是为了深化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合作,确保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和陆海空间的扩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海洋权益与安全。中国在印度洋既存在优势和劣势,也蕴藏着机遇和挑战(见表3)。   (一)中国在印度洋的相对优势
      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相对优势:
      第一,中国多年来与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国家合作。主要包括西印度洋的巴基斯坦和东印度洋的缅甸,它们是中国进入印度洋的战略支撑。中国与巴基斯坦和缅甸是一种具有战略利益与政策一致性的长远盟友关系,是中国进入印度洋的安全入口。
      第二,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架构了三个战略支撑点。首先,中国先后投资2亿美元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距离全球“能源通道咽喉”的霍尔木兹海峡约400公里。瓜达尔港是中国在西印度洋的“战略立足点”;其次,斯里兰卡南部汉班托塔港口是中国在印度洋中部的“战略立足点”,将为中国海上贸易航线提供便利;再次,缅甸与中国云南接壤,缅甸的南面就是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出海口”。此外,如果未来中国同意投入近87亿美元援建孟加拉国吉大港,包括建设一个新型的深水港和通过缅甸连接中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计划,也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
      第三,中国与印度洋沿岸若干国家存在共同经济利益。如中国与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国家有巨额矿石贸易;与中东国家和非洲国家有较大投资和巨额石油贸易。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印度洋周边国家。
      第四,中国云南与印度洋地区主要国家陆地接壤。云南是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地缘经济板块,有“东连黔贵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的各个通道都从云南出境,云南通道无论是对中国走向世界还是世界进入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在印度洋的主要劣势
      第一,中国不是印度洋国家。中国是太平洋国家,尽管与印度洋沿岸一些国家陆地接壤,但地缘环境不容乐观。印度洋分布着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好望角和苏伊士运河等连接各大洋的重要关口,这些“世界之锁”都是重要的战略通道。同时,中国属于濒临开放性海洋且背靠较少自然障碍陆地的国家,必须面对来自陆海两方面的压力,战略资源分配分散,面临战略选择上的两难。
      第二,中国在印度洋的贸易航线较为单一。中国的远洋航线集中而单一,且处在潜在竞争对手的控制范围中,一旦发生冲突,中国与印度洋沿岸的石油运输和海上贸易将面临被阻断的危险,并有可能重创中国经济。
      第三,中国海军实力有限。中国与西方国家甚至与印度相比,海军力量不够强大,且由于距离遥远限制了海军履行使命的能力,增加了海洋运输的风险。
      第四,中国是资源和能源稀缺国家。中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加之资源利用率不高,要支撑13亿人口经济体的持续高速增长,需要进口更多的资源性产品。
      (三)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机遇
      第一,东西方力量由不均衡向均衡过渡。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有利于西方与东方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为中国经略印度洋提供了机遇。1600年以来,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东方国家逐渐衰落。当前包括中国、印度和南非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已经呈现不可逆转之势,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不可避免地朝着东西方均势方向发展,世界正走向一个没有霸权、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秩序。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的现实,将使中国未来在国际贸易和外交谈判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为在印度洋上实现合作共治与合作共赢带来了机遇。
      第二,中国与印度洋大国印度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近年来,中印之间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1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两国确立了2015年实现1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这是双边关系中最为积极的因素。
      第三,中缅关系在动荡中提升。缅甸对于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缅甸实施的民主化改革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投资和发展带来机遇。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3月,中缅签署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9月,中缅石油管道工程正式启动。这有利于巩固中缅关系,同时也意味着缅甸在中国未来印度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第四,美印在印度洋战略目标的冲突有利于促进中印合作。美国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与印度主导印度洋事务的目标存在矛盾和冲突。如印度海军要控制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等咽喉要道,全部都在美国要控制的16个海上战略通道内。因此,印度想要实现印度洋成为印度“内湖”的霸权战略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印在印度洋拥有维护印度洋航线安全畅通的共同利益。
      (四)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威胁
      第一,中国海上航道的脆弱性。印度试图控制印度洋的战略使得中国在印度洋的航线存在很大脆弱性,加上中国维护印度洋战略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存在很大风险(风险主要源于距离遥远和海军实力不足),进一步强化了海上通道的脆弱性。
      第二,中国与印度在印度洋存在战略冲突。在地理位置上,印度洋西起阿拉伯海的霍尔木兹海峡,东至马六甲海峡,印度位于二者之间,且插入印度洋1600多公里,在印度洋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尽管地缘经济对于印度也很重要,但印度更为重视印度洋的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意义。印度的“东向战略”以及欲使印度洋成为印度之洋的“内湖战略”可能会使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能源与经贸合作面临挑战,威胁中国的印度洋航线安全。同时,印度在非洲积极谋求海上基地,一定程度上也会威胁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海上贸易。
      第三,美国在印度洋要塞建立军事基地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在印度洋要塞建有多个军事基地,如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位于印度洋的心脏地带,扼守着印度洋通向东南亚、东亚、非洲、地中海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要道)、巴林基地(控制整个波斯湾及其出入口霍尔木兹海峡,红海出人口曼德海峡、苏伊士湾)、塞舌尔基地等,对中国在印度洋的航线安全构成威胁。美国要控制的印度洋沿岸咽喉要道都是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必经之地,如果美国与印度进一步在军事上密切合作,将不断加强对印度洋航线的共同控制,对中国的航道安全构成威胁。   第四,印度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错误认知将增加冲突的可能性。中国的崛起以及加强与印度邻国的关系被认为是对印度安全的威胁,中印在南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存在战略和地缘政治的竞争。中印之间存在相互不信任,且印度对中国不信任程度更大,认为中国是印度安全的最大威胁。除了中印领土争端,印度还试图以宗教和西藏问题牵制中国。随着印度在印度洋海军力量、科技力量和经济力量的不断增长,印度正试图从海上获得解决陆地问题的突破。中国进入印度洋被认为是实施所谓的“珍珠链”战略以遏制印度崛起。因而,印度实施“东向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应对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第五,印度洋复杂动荡的局势威胁中国航线安全。印度洋是世界上最不安定和冲突最为集中的“破碎地带”,海上恐怖袭击频繁,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印度洋沿岸复杂动荡的局势威胁中国在印度洋的航线安全。
      第六,“中国威胁论”的思维定势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威胁论”加剧了印度和其他印度洋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和不信任。西方学界更是将中国崛起视为一种威胁和挑战,无论中国怎样强调和平发展,都始终无法改变西方世界“中国威胁论”的思维定势。
      三、中国如何制定与实施印度洋战略
      现阶段,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来一心一意谋求发展,集中精力处理国内问题,中国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追求增强自身影响力。正如中国著名战略专家章百家所言:“世界上其他国家往往寻求通过改变世界而改变自己,而中国是寻求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也正如马丁·雅克所言:“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不是一种威胁,相反,中国的崛起——伴随着印度的崛起,是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对世界民主化进程最大的贡献。英国,即使是帝国辉煌时期,也仅统治了世界1/5的人口;美国,在其最强盛时期,也没有真正统治过世界,中国也不会。中国将来不会实行西方国家多个世纪以来惯行的扩张主义军事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即使中国有能力和机会。”中国多年来实施了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和平发展。无论中国的主观愿望如何,被视为“大国”甚至“超级大国”之后,不可避免会卷入大国政治与权力竞争中,特别是未来在印度洋将面临更大的政治与权力竞争所导致的安全困境。中国缺乏印度洋维权与开发战略,未来将危及海洋权益和安全。中国过于谨慎的态度反而容易引起猜测甚至是误解,比如“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在国际关系中多次被误读与曲解为“隐藏实力,等待时机”(hide our capabilitiesand bide our time)。中国的内向发展战略则被故意渲染成外向权力竞争。事实上,清晰有力的印度洋战略既可以毫不隐晦地表达本国意志,避免引起他国猜测和歧义,也可以充分展示中国作为大国的自信心,并向对方表明中国在印度洋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的战略底线。
      中国制定和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基本原则是在“构建共同价值观、寻找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和主动经营一个“和谐、合作、共赢”的印度洋,以化解未来中美印等大国在印度洋上可能出现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安全困境”。
      首先,中国制定与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基本着眼点是加强与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贸关系。中国要进入印度洋,保持在印度洋的能源和贸易通道安全,离不开与印度洋沿岸国家打交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共同经济利益始终会是双边与多边关系的强大推动力,这也是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核心所在。毕竟经济利益走向哪里,关注和焦点就会在哪里。同时,贸易与投资不仅是互利的,也是通向和平的“金钥匙”。虽然说经贸关系发展不一定能促进政治关系,但经贸发展一定是解决政治关系不畅或阻止政治关系下滑的重要力量。
      其次,中国制定和实施印度洋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在印度洋提供公共产品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这也是中国维护海洋安全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国是印度洋自由通航的受益者,也自然应该成为印度洋海洋安全的维护者,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安全承诺与实际行动明显不足。中国作为区域大国的必要“代价”就是要成为区域秩序、安全、制度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仅要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一起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方面追求互利共赢,更要在拥有共同威胁的领域加强合作,在共享利益和共担风险中实现共赢,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印度洋”。
      再次,印度是环印度洋地区国家的核心,中国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是制定与实施印度洋战略的突破口。美印未来在印度洋上的冲突与竞争不会比中印之间的冲突与竞争更小,而且面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印两国都有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而进行合作的意愿。因此,除了通过提升贸易依存度和增加相互投资加强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外,中国要努力寻找与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分歧点,放大共同利益,缩小相互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交流,从长远共同考虑一个大的战略来促进中印两国共同发展,这也是中国经略印度洋要努力的主要方向。
      最后,为了弥补中国在印度洋的地缘劣势,应该大力提升远洋海军实力,建立远洋补给基地,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通道”与“贸易通道”的畅通,维护国家安全。从战略高度上看,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还应考虑大力发展与印度和美国等大国在印度洋的直接与间接合作,借助“金砖国家”的战略平台,不断创造新的合作机会,促使中国与印度洋沿岸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机制化、更具开放性。
      (编辑 毛悦)

    推荐访问:印度洋 动因 中国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