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农村工作 > 正文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开辟“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5 04:40:32 点击: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决定了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开路先锋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运动过程,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动力。我国是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又把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工业化,严格限制城市发展,走一条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这一战略不断强化了城乡二元分隔,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城乡分治的社会结构。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化获得了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化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是农村城镇化引起了农村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深刻的社会矛盾。在这种形势下,中央相继推出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对城乡关系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关系进行战略调整的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先后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两次重大政策调整,但由于都是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农村的从属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大目标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标志着农村发展战略的转变。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后,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五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改变过去“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思路,形成城乡资源共享,实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过程。
      统筹城乡发展是为应对城镇化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对城镇化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传统意义上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转移,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有所不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农村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从大中城市移到农村小城镇直至村庄,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后来又由之导引出的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可以看做是城镇化的新的表现形态。
      二、新型城镇化是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快了城市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型,提高了经济集聚度和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农村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或是居住区向城市汇集,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改变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工业化除了要求在乡村企业内部转制外,还要考虑依赖于城市化的外部大背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摆正农业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关系,创造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及城市化进程相一致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以工业化理念管理经营农业,推动其向现代农业转变。
      新型城镇化是节约集约的城镇化。城市化的内涵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出现变迁,而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带来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非农产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由于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扩大,乡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新型城镇化会带来服饰、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促进了消费,又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此外,农村社区在景观上还具有城市社区所不具备的田园风光。在村镇规划改造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村镇整体景观协调和环境保护,把村落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每个单体建筑富有个性,纯朴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新型城镇化是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重建城乡平衡,实现城乡之间和谐发展的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原则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推进农业高度协作性的社会化生产,调整做大做强产业,把已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之间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在内的共同发展。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劳动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向农村加快延伸推进,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大为缩小,城乡居民将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当现代城市发展到区域城市的阶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在经济产业形态上就表现为三、二、一的空间梯度布局,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大、中、小城市群体区域化的特征,这是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有限的农业大国,而现实的处境是城市数量少,城市吸纳劳动力有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这种城乡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不可能单纯走大中城市扩张化道路,必须坚持走城市、小城镇、村镇等多种形式并存之路,而实施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市化的最佳途径。新型城镇化强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和作用,构建彼此间的相互借助和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从建设途径和形式上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好城乡之间的有序衔接和阶梯式发展,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层面。   发展大中城市,着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城市自身内部的现代化或城市向郊区的扩张,发挥中心城市作为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主导力量的作用。一方面是城市功能的拓展,不仅继续发挥原有的工业基地的作用,城市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种功能也逐步得到开发利用,由此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将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城市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通过建立和培育市场,兴办工商业项目,开发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等形式,吸纳农村劳动力,逐步将郊区农村变为城镇。同时,出于不断扩大的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开放用地的需要,中心城市更多的是把城郊农村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一些村民在土地被征用的同时,也变成了城市户口,成了城市的一员。
      积极建设小城镇,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城市发展和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各种要素梯度集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新型城镇化在本质上是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分散布局走向相对集中,实行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整合过程。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化尚未进入基本实现阶段,不仅城市数量偏少,而且大、中、小金字塔规模结构的塔基不牢,城市规模升级困难,城市化的当务之急是在扩张城镇数量上下功夫,积极建设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是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是农村的次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起着联系城市和乡村、沟通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农民引到小城镇居住,可以更好地加快配套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建立以中心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的城乡布局,能更好地构建城乡互动互补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地域中传统型社区向城市现代型社区的逐步演变过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必须具备居住比较集中、一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地势比较平坦和乡村道路畅通等现代社区的条件。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是建设在中心村基础上的社区。中心村是城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和农村居民点的主体。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既要通过合并自然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把原有自然村落逐步规划建设成中心村,又要将中心村行政管理范围规划成民主自治功能、经济服务功能、人文教化功能、基础社会功能等功能区,以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专业化更好地保障村民的权益。发展农村社区也是对原有村组体制的一种超越,是农村微观组织和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将致力于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组织的打造,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的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培育新型的农村社区社会共同体,逐步提高现代农村社区的服务质量。
      (作者系漯河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推荐访问:河南 开辟 城镇化 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