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文山三七2018年价目表 [回望文山电视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9 04:37:30 点击:

      1990年4月1日,置于文山州恢复战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山电视台正式开播了。   事实上,1984年初,文山电视台就已经开始起步,处于“一切为了前线”的战争状态,文山电视台的筹备工作,应该说,整整用了六年的时间。
      二十六年来,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山一代又一代电视人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牢固树立新闻立台思想,不断探索一条电视事业发展的新路,努力把文山电视台打造成为全省州市级电视新闻宣传的强台。
      作为文山电视台初创时期的亲历者,我虽然离开文山十一年了,却总有一些抹不掉的记忆……
      
      难忘JVC88E
      
      这是一套日本胜利公司生产的大1/2寸的分体式摄录像机,也就是这一套手持式的摄录像机,开创了文山电视节目制作的先河。
      1984年初,文山州广播电视局从省物资公司购进这一台价值3万2千元的摄录像机,当时我在局里的事业科,偏偏喜欢摆弄这台摄录像机,或许是一种缘分,从此,我人生的道路就和电视紧紧地拴在一起。
      文山有了第一台摄录像机,又恰逢文山建州25周年,州委宣传部领导希望拍摄一部反映文山建州25周年成就的专题片。上级部门下达任务没有理由不完成,时间紧、任务急,在时任广电局孙家荣局长的主持下,把我从事业科抽调出来,人手不够,局里借调州文工团的周光祥老师,从广播电台抽调杨永和、田旭、孙勇仨人,共计五个人共同组成文山州广播电视局电视摄制组,这在当时来说,全省只有昆明市广电局准备筹建昆明电视台。
      不懂电视,没有后期制作设备也要上。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大家都不懂什么叫专题片,更不知道该如何制作电视节目。但是看过中央台、云南台的电视节目,知道镜头应该一个一个地拍摄,前期拍摄的素材要经过剪辑,再配上解说词、音乐等,才可能成为专题片。大家边学边干,没有编辑机,就把JvC88E的录像机拿来做编辑机,找来一台1/2寸的录像机作为放像机,看准一个镜头剪下一个镜头,没有字幕机,把字写在纸或者玻璃上,用摄像机拍下来。就这样,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反映前线作战部队《凯旋归来》、劳动致富的《勤劳人家》专题片的后期制作,文山人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专题节目。
      拍摄麻栗坡县文工队到前线慰问部队的专题片《战地黄花》,我们的拍摄设备开始有所改善。州广电局为我们增添了两台索尼3/4寸的单管摄像机和一台台式3/4寸的录像机,虽然没有配备录像背包机,可是摄像机的图像质量却要比1/2寸的JVC88E好得多。拍摄《战地黄花》的野外镜头时,我们用一台军用的小型发电机向台式录像机供电,摄像机通过一条电缆向录像机提供视频信号(同期声用录音机记录),有时摄像离录像机十几米远,摄像要打手势,在一边录像的人才知道按下录像键,这样的拍摄方法,对于今天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时至今日,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飞速发展,摄像机的图像采用数字存储,电视进入多媒体网络制作时代。但是,引领我们文山人走向电视节目制作时代的JVC88E,至今仍然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里。
      
      新闻从零开始
      
      用现代电视的手段,宣传报道文山州各族干部群众支援前线的事迹,成为文山州广电局电视摄制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从1985年到1989年的五年,不论是文山州广播局电视摄制组,还是后来1987年更名的文山电视台筹备组,利用中央、省级电视台的平台,向祖国人民汇报参战部队的战功和文山州各族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的英勇事迹,成为文山电视人的共识。
      1985年元旦的这一天,接到州政府支前办的通知,要求摄制组拍摄武警总部文工团慰问前线部队的镜头。接到任务后,我带上JVC88E摄像机和周光祥老师坐上州政府领导的车,赶到前线阵地,及时拍下演员慰问解放军战士演出的感人场面。当天从前线返回文山,已经是晚上的九点多钟,回到单位上,周老师写稿子,我剪镜头。俩人忙到深夜零点,为了不耽误这条新闻的报道,我们向孙局长请求借用文山广播电台的北京吉普,连夜赶往昆明,希望把新闻送到省台播出。过去,文山到昆明要走两天的路程,我们用了11个小时,中午12点把新闻送到昆明五华山云南电视台,当晚在《云南新闻》播出了。
      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是文山州在云南电视台播出的首条自制电视新闻。
      五年间,从文山州富宁县田篷镇到马关县小坝子乡4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从狮子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老山到扣林山这些叫响全国的名山,无处不留下文山电视人的足迹。
      在这五年间,国内各种知名的国家级文艺团体到前线慰问演出,中央、省级领导到前线部队考察支前模范事迹,每年参战部队的庆功大会,胡耀邦、江泽民总书记到文山的视察,都是我们电视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所报道的新闻几乎都送到中央台和云南台播出。
      文山的电视新闻报道从零开始起步,经过战争的洗礼,逐渐走向成熟。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山州转入恢复战区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山电视台宣传工作重点同样转移到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扩大对外宣传,促进文山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文山电视台的主要工作任务。
      “西畴精神”激励我们做好主题报道。1991年,当时州委的主要领导为加快战后文山的经济发展。翻山越岭,深入边远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了解到西畴人为了摆脱贫困,开展炸石造地,大搞基本农田建设,动员群众修建乡村公路,推广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等摆脱贫困的各项措施,州委领导深受感动,要求文山电视台要做好新闻报道,大力宣传西畴县“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西畴精神。
      领受任务之后,我和邓向红赶到西畴县采访,整整用了十天的时间,每天早出晚归,西畴县的乡镇几乎都跑遍。后来我才听人说,邓向红累得晚上回到招待所房间里哭,我却一点都不清楚,只知道她每天清早6点钟起床,准时一起出去采访,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想起来总觉得对不住她。
      十天的采访,我们把“西畴精神”做成《西畴脱贫之路》七条系列报道送到云南电视台播出,《云南新闻》在头条或提要连续播了一个星期。
      20年来,文山电视台一直秉承“新闻立台”的建台方针,新闻宣传报道始终走在全省州市电视台的前列,年年被云南电视台评为全省电视新闻宣传报道先进集体。
      与直播同行
      
      文山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从筹备开始就伴随着文山的电视发展一路走来。文山州的每一次重大活动和文艺演出,国家级的文艺团体到文山的慰问演出,甚至一些单位的活动,我们都进行现场录像或者直播。,
      现场直播就当时的条件来讲,属于“土打土闹”。由于当年设备非常简陋,大家全凭着对电视工作的热爱,凭着一股子的激情,只要说到要搞现场直播,大家的干劲就上来了,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记得还是1986年第一次直播州里的文艺晚会, 具体是什么内容我也记不清楚了,当时想到的是能否利用我们手中的摄像机,让电视观众在家里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广电局事业科搞技术的同志非常支持直播,没有微波传输设备,想办法把电视差转机搬到州委礼堂,把发射天线架在礼堂房顶上,用一个简单的切换开关,把摄像的视频信号切换到发射机。再把舞台上调音台的音频信号送到发射机上,把电视信号传送出去。
      文山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虽然每年设备条件都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家底薄,设备少,每逢直播家当几乎全部被搬空。台里的摄像机、监视器、调音台、特技切换台、电缆、脚架等等全部搬到现场,每次完成一场直播后,收拾整理好设备要干到夜里11点多钟,大家搬来搬去,累得到了连话都不想说的地步,没有报酬,没有怨言。
      1993年4月1日,文山州建州三十五周年,州委、州政府举办首届国际三七节和民族节,文山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和人员的业务素质逐渐成熟。首届国际三七节和民族节开幕式,采用五台摄像机全程直播,没有专用的摄像机电缆线和控制器,自己动手制作土电缆线和通话系统,确保直播圆满顺利完成。云南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梁晓茂看了文山台的直播现场后说,没有想到,这么重大的活动,文山台自己能够实现直播。
      当天的现场直播结束后,我们迅速把开幕式录像剪辑成两个小时的播出带。当晚,请开夜班车的驾驶员送到云南电视台,第二天晚上,云南台完整播出文山首届国际三七节和民族节开幕式的盛况。
      之后,每年文山州民族节轮流在全州八县举办,文山台都能够实现直播,并且把电视信号通过微波传回文山,让全州电视观众及时看到在各县举办的文山州民族节开幕式。
      1998年4月1日,文山州建州四十周年,文山台直播又上了台阶,采用七个讯道直播文山州第二届国际三七节和民族节开幕式,开幕式盛况在云南电视台卫视频道完整播出。
      
      触摸峰岩洞
      
      1995年,文山电视台拍摄的《峰岩洞人》在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栏目播出。央视开办的这个栏目,主要是为省级电视台提供播出纪录片的平台,当时,纪录片在中国开始兴起,《峰岩洞人》能挤进这个栏目播出实为不易。
      领导对峰岩洞村的重视,为我们拍摄创造了条件。早就听说广南县有个很大的山洞,里面住着一个村子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洞里。时任文山州的副州长马骏,曾任广南县县委书记,担任副州长后,希望电视台派人和他一起到广南县南屏镇的峰岩洞村探个究竟,于是,我邀请台总编室主任金佳共同参与峰岩洞的拍摄。
      南屏镇到峰岩洞村实在是太远了。吃完中午饭后,我们从广南县南屏镇政府出发,没有公路,只有石头旮旯的山路,镇里找来两匹马,把摄像机、脚架、发电机、充电器、监视器、电池、行李、干粮全部交给两匹马驮着,人跟在马驮子后面走,这样的情形,对于文山台的创业者们来说司空见惯。说不清走了多少里路,马骏副州长的夫人走到半路就走不动了,两个镇政府的干部架着她走。金佳也是一个女同志,走了将近十个小时的山路,我没有听见她叫过一声累。夜晚九点多钟我们一行人才摸到洞里,第二天醒来打开门,才发现整个村子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山洞里。
      峰岩洞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村民一年四季吃的都是包谷饭,人畜饮水全靠村民从洞外挑来的雨水,每年旱季生活用水非常紧缺,连洗菜的水都没有,从地里拔来的菜,抖一抖就放在锅里煮了吃。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后还要喂牲口,看到村民用水这么困难,我们也不敢随便乱用。每顿吃饭,身为回族的金佳,只能吃包谷饭和一点油都没有的素菜,我比她好一点,有时还可以吃到点腊肉,就这样,我们在峰岩洞坚持了十多天的拍摄。
      祖辈生活在峰岩洞的村民。早就盼望有一天能够搬出山洞。在峰岩洞采访拍摄,村民们给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峰岩洞人并不像有人传说的那样,村民在洞里住得舒服,不愿意往外搬。其实,村民们把走出山洞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他们每天辛苦的劳作,希望能够把子女供出书来,在外面找到一份工作。峰岩洞村56户人家的孩子,当时考取大学、中专的就有十几个,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比起洞外附近条件好的村寨,他们孩子的入学率是最高的。因此,我们把拍摄的主题定为“走出洞门,希望在教育”电视片和电视新闻播出后,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峰岩洞村通了电,有了电视,1998年,峰岩洞村的人全部搬出山洞。
      现在回想起来,《峰岩洞人》论体裁不应该是纪录片,属于专题片类型,顶多有一些纪录片的元素。不管怎么说,我们总算把当代文山这个神秘的山里洞人,拍摄成电视片,送到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和美国华人办的黄河电视台播出,率先把峰岩洞人展现在世人面前。
      
      MTV实现梦想
      
      1997年6月1日儿童节,我有幸代表文山电视台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颁奖晚会,文山电视台摄制的参赛作品《水母鸡》,在全国众多的参赛作品当中,以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清纯无痕的表现形式获得金奖,文山人自己制作的MTV虽属于草创,毕竟实现登上大雅之堂的梦想。
      1995年,中国电视音乐协会组织的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电视展播,鼓足了我们参加音乐电视大赛的信心。当时音乐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载体,在中国开始走向成熟,央视热播的音乐电视栏目《东西南北中》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梦想有一天能够制作出自己的音乐电视来。恰巧中国音乐电视协会发来通知,邀请文山台派出人员参加协会在北京组织的音乐电视培训班,时任台长周光祥老师非常支持这一次的培训,虽然台里经费紧张,还是坚持派出我和余江、田旭参加培训班的学习。
      通过培训,我们经历了从不懂音乐电视到认识音乐电视的过程,增强了下决心参加全国大赛的勇气。
      全国百家音乐电视展播和央视儿童音乐大赛“两场谷子”一起打。正当我们为拿什么样的作品参加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电视展播犯愁的时候,又接到央视要求参加首届全国儿童音乐大赛的通知。当时确实还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和周老师商量了一下,干脆两个大赛一起报名。
      其实,拍摄音乐电视的设备、经费、演员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歌曲参加比赛,我们心里就根本没有底。
      干起来再说,文山电视台的创业精神历来如此。台里成立专门的摄制组。把余江、田旭、孙勇抽出来,大家共同一起想办法。没有摇臂和轨道车,我跑昆明找到省物资公司余总经理,好说歹说总算答应把要卖的摇臂和轨道车借给我们用。台里又凑钱买了一套带有慢动作的二对一编辑机,如果要是落在今天用多媒体制作音乐电视,我们也不至于有这么困难。
      拍摄文山的音乐电视,锁定民族音乐,打民族特色这张牌。制作音乐电视,前提是要有一首好的音乐,文山州虽说是多民族的歌舞之乡,真正能够拿得出手,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并不多。
      几次跑到州歌舞团,终于找到参赛作品:还是周老师提醒,建议把当年文工团的一首彝族情歌《牙骨筷子一小双》,还有牟宏恩老师在西畴文工队创作的壮族儿歌《水母鸡》拿来参赛。两首歌送到广播电台演播录音大厅录制,录制成录音带听后感觉还不错,于是,我们选定这两首歌曲和毛家慧老师创作的音乐《巴乌与口弦》参加大赛。
      将近半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大家的辛苦努力没有白费。《水母鸡》获得中央电视台首届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金奖,《牙骨筷子一小双》和《巴乌与口弦》分别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银奖和铜奖。当年参加拍摄《水母鸡》的小朋友们,如今都长成大姑娘、小伙子,而《水母鸡》却一直被人们传唱着。2008年,央视青歌大赛云南赛区,参赛的一个组合,又把改编了的《水母鸡》作为参赛作品带到赛场参加比赛。
      我制作的这一份家常清单,回望文山电视台建台初期走过的路程,仅仅是文山电视人在创业历程中微小的部分,目的不是标榜文山电视台初创时期的历史,不是为了留恋过去,甚至不是为了关切今天,倒是为了期望未来。
      期望文山电视台有更多样的思维,有更多种的成果,亦有更多的机遇:
      期望文山电视台走出的每一步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一步都是良好的开端;
      期望当今社会把更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山电视台。

    推荐访问:文山 回望 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