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读书让心灵沉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6-27 07:06:33 点击:

     读书让心灵沉静

     柳士同 《 中华读书报 》( 2014 年 09 月 24 日

      23 版)

      标题摘自一本书的扉页,这本书便是刚刚出版的《把董桥请下玩月楼》。这是一部关于书、书人、书事儿的随笔札记,共收一百篇短文另附一首诗,大部分文章写于上个世纪 9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旧感觉新鲜。

      不过,这些文章又不同于一般的书评文论,作者笔触很随意,思维的跳跃性颇大,似乎有点儿意识流的味道,看起来漫不经心,却又挥洒自如涉笔成趣。他谈一本书或者一位书人,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涉及到其他的书,其他的书人和书事儿;但又往往点到为止,不再过多地

     展开或延伸。然而,作者却能在平淡散漫的表述中,突出这部书或这个人的闪光之处,同时也凸显作者本人的睿智与洞见。因此,读起来较之那些“学院式批评”似乎更具可读性。比如作者写钱钟书夫妇,对杨绛《干校六记》的评价是“看不到直白地控诉,是些质朴的语言与场景,达到的效果即所谓感染力却是空前的”,引用钱钟书的话,“回忆是靠不住的,一个人在创作时的想象往往贫薄可怜,到回忆时,他的想象力常常丰富离奇得惊人。”此文是15 年前写的,那时,写回忆录写传记尚未成风,看看当下回忆录和传记类书籍的出版状况,作者当年记下的钱先生的这段话,岂不成了预言么?再比如作者谈吴方的《斜阳系缆》,重点放在了吴先生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阐释上。吴先生明确地指出,“后来人无不歪曲了顾氏的本意,仅仅存了保国念头而已。所谓匹夫之责,并非为一朝一代之兴亡操心,操心的是‘天下’,天下即天下人之心,是风俗与人心的厚薄。”因此,作者评价说,“回忆以往的文化史思想史,其第一要义当在启迪人寻疗救的方子。”此言甚是。评尤凤伟的《泥鳅》,出人意料地由“泥鳅”联想到“王小波无比怀念的‘猪兄’”,思维之跳跃由此亦可见一斑。同时,作者还提出一个类似于哈姆雷特之问的问题,“做泥鳅还是做草鱼,又不是每一个个体所能左右的,这可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到“现实生活里,若真有国瑞这样的,有一百个,死一百次”吗?在这里,既突出了《泥鳅》对现实的解剖力度,也显示了作者本人的批判精神。

      作者对自己采访过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多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印象和感受。1994年,上海作家协会和复旦大学庆祝贾植芳先生诞辰 80 周年暨从事文学、教学工作 65 周年,而这一年正值贾先生夫妇结婚 50 周年,也就是人们经常赞颂的“金婚”。于是,作者撇开作协与校方举办的庆祝活动,且从“只有他们自己体味最深”的“50 年的凄风苦雨”着笔,写了贾先生的“一生四次入狱,有三次是与任敏先生共同分担的,而最后一次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竟被监禁和劳改了长达 23 年之久”,其中有 11 年夫妇之间不仅见不着面,相

     互连消息也几乎全无。劫后余生,夫妇二人“晚年生活却一点也不寂寞”,贾先生“常常思如涌泉,嬉笑怒骂,滔滔不绝”,“说到可噱之处,会眯起眼睛来嘿嘿地笑,谈到忘形时,有时会把一只脚搭在椅子的扶手上”,绘声绘色,一个洒脱不羁的文化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常说,历史因细节而生动,那么人生呢,何尝不以些些小事而精彩?写高晓声“没有架子,也不设防,防什么呢?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多大的事情他也会坦然处之”,如此开阔的胸襟里,又饱含着多少的辛酸呀,怕也只有过来人才能慢慢体味。写丰子恺,文革期间他与他的学生何治钧约法三章,“今后没有我的电话或看到我的信,你不要来看我。”如此高尚的品格,还不足以令我们敬重么?正如丰先生自己所言,“一个作家,应该有作家的骨气。”这些文化老人,几乎都无法认同自九十年代以来文坛和学界的浮躁,作者也恰好借这些前辈的话语来针砭文化界学术界的种种弊病。作者写孙犁“晚年宁听村妇村夫之直言,不愿读文艺理论家之呓语”,借施蛰存的话,批评某些理论家“自己引用的论断就前后矛盾,要让别人明白他说的是何道理怎么可能?我看不是现实主义的困惑,而是他自己的困惑”。遗憾的是,前辈们的这些苦口婆心的规劝和鞭辟入里的批评,并未促使作家学者们的醒悟,某些不良之风如今反而愈演愈烈!

      当然,这部书也不是没有可挑剔之处,毕竟受篇幅的限制,就像作者批评董桥的那样,他自己也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有些该展开的未予展开,该挖掘的未予挖掘。另外,一个关注书、书人和书事的编辑和作家,他的这种关注理应是有持续性的,尤其是面对某些名人名著。比如季羡林的《牛棚杂记》,当年确实轰动一时,作者也做出了应有的评价,但《牛棚杂记》之后,季先生的著述和言论呢?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是如此,《文化苦旅》当时也确实令读书界耳目一新,但是之后的余秋雨呢?作者也未继续“跟踪”。由此看来,作者日后还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把董桥请下玩月楼》,王基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4 年 7 月,35.00 元)

    推荐访问:沉静 心灵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