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新世纪诗坛的“精神黑洞”] 虫坛新世纪全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7:04 点击:

      诗人田炳信有一首《世纪印象》,以谐谑之笔勾勒出一幅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形象:   新世纪扎着白羊肚手巾/穿着红色的高跟皮鞋/左手抱着土地抚养大的西瓜/右手挟着机床生下的月饼/录音机挎在左肩上/拾粪筐挎在右肩上/披着新世纪的曙光/乘着飞机/赶着毛驴/蹬着崭新的凤凰/走得神采飞扬。
      欲以一篇千字之文描述新世纪诗坛的概貌,实在是难而又难,诗人田炳信的《世纪印象》倒是很有些传神的隐喻意味。倘要进一步概括,笔者只好拈出“精神黑洞”这一非诗学概念了。“精神黑洞”其主旨乃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席,以“精神黑洞”比喻诗坛,隐含着新世纪诗坛“玄虚”、“空虚”、“气虚”三种病相。
      新世纪诗坛的“精神黑洞”并非新世纪的产物,其由来可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90年代诗歌是对80年代诗歌的一次反动,朦胧诗的“启蒙”话语、“历史”内涵、“悲剧”意识及“英雄”形象被新生代诗人们嘲笑着“pass”在昨天的门槛上,加上一些前卫诗评家的推波助澜,诗坛的代际“断裂”成为一种炒作的时髦,一些新诗人还没来得及写诗就已经衰老了,另一些更新的诗人似乎还没有怀胎就被宣布光荣地诞生了。诗坛从此就熙熙攘攘起来,随之也就玄虚起来。玄虚首先“玄”于命名:“后朦胧”或“后新潮”、“后崛起”,“第三代诗歌”,几年一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以“代”命名的诗人群体在一个短时期内骤然走红,然后又被新的一代反叛并打入“冷宫”。玄虚之后,中国缺少普遍尊敬的诗人,诗歌写作变成了一种无标准写作,也失去了80年代那种为时代代言,批判、怀疑的精神,包括诗评家对诗歌的评论,缺少一种大家认同的东西。诗人西川认为,80年代寻求的是一种“时代语言”,90年代寻求的是一种“个人语言”。但是,过于极端的个人话语令诗歌写作变成了末流的东西,只是在说怪话、风凉话、缺的东西太多。著名诗评家谢冕先生认为,过早地对80年代加以否定,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尽管新世纪的诗歌在进一步地深化,更重视生命体验,“母语思维”也得到增强。但是目前的现状是,90年代的诗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它们仍将存续在新世纪的诗歌实践中。在新世纪诗坛上,似乎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那些拼盘化、无深度的诗歌作品正充斥着各种文学期刊的版面,真正给人以审美震撼力的作品却寥若晨星。另一方面,“下半身写作”、“70后写作”、“80后写作”诸如此类的玄虚“写作”,就是上个世纪末浮躁炒作之风的苟延残喘。诗人春树在《80后诗歌的速食一代》中号召“所有80后联合起来”的原因有三: ①我们的诗歌还没有形成气候; ②没有人关心我们,没有人扶植我们,我们自己关心自己,我们自己扶植自己;③可能也是太无聊了吧,青春本来就需要轰轰烈烈的事件来点缀。――这和“70后”提出之时的宣言“历史不给我们位置,我们自己给自己位置”如出一辙 。
      玄而又玄,自然空虚。“玄虚”于命名之后,必然“空虚”于内容,于是,在虚假的诗歌繁荣背后,形成巨大的“精神黑洞”。诗论家、诗人郑敏所描述的诗坛局面真的出现了: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中国新诗,遭遇到几股浊流的袭击,其一是反崇高、文化、反意义,反主题,割裂并破坏了诗的生命活力;其二是瓦解语言,玩弄语言,借口表达非理性,增加了人为的文本的混乱,使诗歌作品无法卒读;其三是对完整的个人的反叛和对自身独立的个人的碎裂,使诗中只能找到感觉的碎片,无法上升到“感情”,思想也被放逐到诗外。曾几何时所谓的“身体写作”又蔓延到新世纪诗歌创作中,但比小说中更为直接的是,它在诗歌中表现出来时,仅剩下赤裸裸的“下半身”了。在一些年轻的“另类诗人”的作品中,已经全然不见诗美给人造成的心灵的震撼、共鸣和值得回味的艺术享受,充斥其间的尽是身体感官的发泄。
      “玄虚”、“空虚”,从根本上说源于诗人和诗评家的“气虚”。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若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与引领诗歌潮头的诗评家出现“气虚症”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具备“浩然之气”,谁敢奢求新世纪诗坛诞生“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之作!诗歌评论家袁忠岳先生在新世纪诗坛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诗状态”。袁先生认为诗歌创作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也更贴近诗歌本质。所谓过程,就是创作主体进入一种状态的始终,就诗歌创作而言,就是进入一种“在诗状态”。“在诗状态”是诗人的自我体验,与旁人无关,与外界荣辱得失无关,只要自己能从此状态中获得身心愉悦足矣,复何他求?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一生就是如此。她的成名,她的作品发表几乎都是在她死后。袁先生的“在诗状态”有如一剂“补药”,治的就是新世纪诗坛的“气虚症”。“补气”“养气”有益无害,诗人养足了“气”,处于“在诗状态”,才具有“诗心”、“诗眼”,进而发出新世纪独特的“诗家语”,诗人也才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精品,诗歌说到底距离“形而上”最近,因此具有精神家园的意味。写诗或读诗都是灵魂的舞蹈,无论轻盈亦或沉重,总是精神的飞翔。因此,无论形式怎样变化游移,新世纪诗歌绝不能放弃人文精神追求。一旦放弃了人文精神,诗坛就会出现可怕的“精神黑洞”,而如何填补当下诗坛的“精神黑洞”,则是亟需每一个人文学者严肃思考的时代课题。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推荐访问:诗坛 新世纪 黑洞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