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垂暮的悲凉】 垂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2:16 点击: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博伊尔・凯以劳伦斯病重疗养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了短篇小说《疗养》,描摹了一个垂死之人内心复杂的情态,既有他对死亡的恐惧,也有他对生命的眷恋。本文着重探讨故事中劳伦斯要面对的三种破损关系――与自然的失和、与亲朋的隔膜以及与过去的断层一_是如何加剧他内心的焦灼和晚景的悲凉的。
      关键词:劳伦斯 《疗养》 破损的关系
      
      作为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会员和两次欧・亨利奖的获得者,博伊尔・凯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占有--rZ重要的地位。博伊尔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的主要事件,丰富的人生体验(包括参加反越战游行被捕入狱)练就了她对人事非凡的洞察力,多年记者的职业生涯打磨出了她冷静犀利的笔触。这两点在其短篇小说代表作《疗养》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小说发表于1933年,很快获得评论家的一致认可,被收录进第一版《诺顿短篇小说集》(The Norton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1978)。
      博伊尔终其一生都在探讨各种破损的关系对生活带来的伤害。这与同样关注人际关系问题的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遥相呼应。博伊尔坦诚自己的创作主题与劳伦斯有很多共通之处,她不仅对劳伦斯的文字感兴趣,更对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充满好奇。《疗养》就是以劳伦斯为主人公原型而创作的。它截取其在法国疗养院的一个生活片段为题材,展现了一位老人临终时复杂的心态。退去了昔日的光环,远离了曾经的喧嚣,坐在躺椅上的劳伦斯身边剩下的只是三段破损的关系――与自然的失和、与亲朋的隔膜以及与过去的断层。关系的断裂和失衡加剧了他内心的无助和焦灼,映衬出他的晚景愈加悲凉。
      
      一、与自然的失和
      
      小说开始的时间是春天的某个晌午,万物复苏的日子。太阳高悬在空中,院落里的仙人掌、丝兰和天竺葵都在恣意地生长。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映衬出躺椅上的劳伦斯身形更加憔悴。他刻意留着长胡须来遮掩尖削的下巴和毫无血色的嘴唇;他目光紧随着太阳的运行轨迹,仿佛一旦太阳离去,他体内的气息也会随之而逝;他艰难地从躺椅上坐起来,把身边能够到的植物全都拦腰掐断,这样它们不会再挡住他看太阳的视线,更无法以傲人的身姿时刻提醒劳伦斯自身的赢弱。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春天、是晌午,大自然里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身处其中的劳伦斯想到的却是日薄西山,老之将至这些与外在环境完全相左的情景。大自然的活力没有给劳伦斯带来任何正面的心理暗示。辗转于各地医院,久受病痛折磨的他无法追随自然的脚步,同身边的植物一起享受阳光的沐浴,因为心中那个“黄昏”的意象在分秒迫近,暗示着某种消逝和落幕,压得他无法喘息。人类因为时间而产生的感想或哀叹其本质都是源于对死亡的畏惧。作为一种集体传承、一种集体无意识,死亡是人们必须面对却又讳莫如深的话题。为了绕开这个禁忌,中西方文化中出现了很多用来替代“死亡”这个词的委婉语,如中文里“故”、“卒”、“老”和英文中的fall asleep/passaway/go west等;还有各种间接表达死亡的文学意象也――出现,如“夕阳”和“黄昏”。作为一种边缘状态、昼夜的临界点,“夕阳”落山、“黄昏”降临之后,人们将会坠人到漫长的黑暗之中,那是死亡情境的象征。
      眼前的种种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引起了一连串复杂的心理联想过程,这使关注存在、思考终极的劳伦斯产生心灵的阵痛。自然界的周而复始似在警醒人类的渺小和存在的短暂。他无法忍受繁茂的枝叶、挺拔的躯干和娇艳欲滴的花蕊,内心对自然的愤懑以毁坏的形式发泄了出来――他挣扎着把碍眼的植被全部掰断,他甚至有那样一个片刻享受着毁坏带来的快感。在劳伦斯毕生的文学创作中,自然一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唤起人性本能、拯救被异化的人类;而如今,自然成了他心里的不堪之重,曾经的力量之源成为现在的阻力所在。永恒在自然界里彰显,无常则在他的生命中体现。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宁静的心绪再也无法企及。劳伦斯从自然那里得不到任何的心理慰藉,只能在比照的煎熬中等待生命的耗尽。
      
      二、与亲朋的隔膜
      
      劳伦斯的内心百感交集、各种情绪纠结牵扯。然而身旁的妻子和来访的小说出版商却无法体会一丝一毫。妻子心疼那些被丈夫毁掉的植物,但她不抱怨,只想着如何修剪它们,变废为宝。出版商心思全在创作合约上,他那句无心的“太阳很快就会下山”深深地刺痛了劳伦斯。劳伦斯渴望沟通,哪怕是以争吵的形式,只是身边的这两个人都有各自的关注,他们表面上处处迁就,实则冷漠无情。
      博伊尔对隋景的刻画、细节的关注和语言的驾驭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她仅用几组漫不经心的对话就把一个将死之人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字字句句流露出与亲朋的隔膜给劳伦斯带来的伤痛。与妻子的对话从未真正展开,劳伦斯毁坏植物是对妻子劳动的极不尊重。他希望引发一场争吵,但弗里达只是感叹了下,就默默地走开收拾那堆残局。与出版商的交谈则完全是以挑衅的口吻开始,“尔怎么就做了个出版商”,其潜台词是这么多职业可选,为什么选了我最不以为然的。出版商不知所措地寒暄着,“作家这个职业真好,想象力可以带你去从未涉足的地方”。但劳伦斯再也不愿遵循对话的社交礼仪,紧紧逼问,“你怎么就做了个出版商”这个问题他重复了三遍。对方无力招架,脱口而出“我不习惯看您这样平躺着”。劳伦斯一下子找到了爆发的点,“你是说不习惯死亡吗?”这也是小说里唯一的一次提到死亡。妻子和出版商都意识到劳伦斯时日不多,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渐渐衰竭的生命,只有选择逃避。
      沟通的失败以及与外界关系的无法建立会强烈地触动人们的生死忧思,妻子和出版商的态度让劳伦斯更觉凄凉。他毕生认为和谐的两性关系是抵制工业社会对人类摧残的堡垒,而弗里达,这位他当年冲破一切阻力牵手的伴侣,如今只会一味顺从他无理的要求,并不能走进他的内心,分担他的苦楚。出版商的出现让这位少年自负凌云笔,而今春华落尽的作家满怀萧瑟。劳伦斯讨厌这些靠他的名声、他的创作,甚至他的绯闻来牟利,却从未试着去了解他的商人。感情和事业的失落与生死悲情在多种层面上交织出现。一方面劳伦斯不愿让人看到他鸿去北、日西匿的结局,另一方面他又渴望交谈、渴望有人了解他的脆弱。但垂暮的悲凉即使是身边最亲的人也无法完全体会,他只能靠怪异的言行和举止来发泄。
      
      三、与过去的断层
      
      伸出去的触角碰了壁,劳伦斯又蜷缩进了自己的世界。他闭上双眼,想起了童年。思绪回到了英国,那个可以嗅到煤矿味道,感受湿润雾气的地方,但很快战争的画面让他刚刚明快起来的心情再度跌落谷底。他开始神志不清,由一只活蹦乱跳的龙虾想起了父亲,这个给予他生命却在他人生中缺场的男人,这个让他过早感受到生活孤苦的人。
      在人生的尽头,人自然地想起了生命的起源,他的祖辈、他的根、他早年性格形成的环境和他在这样的性格引导下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抉择。但因为父亲形象的不完整,劳伦斯对于过去的记忆是有缺失的。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周身黑乎乎的,带着矿灯帽,很晚才回到家里。之所以矿场的味道会铭刻在心,是出于深深的嫌恶。劳伦斯把煤矿业看作矿工丧失人性本能的原因,他的父亲在黑漆漆的矿井内度过了大半生的日子,终日与劳工和酒精为伴。对此,艾伦斯是有怨气的,他自言自语“你一点也不重要”,“谁做我的父亲都一样”,“没有你我照样过得很好”。他没有起到一位父亲对儿子应有的教化作用和榜样力量。父亲在劳伦斯的概念里只是个被简化了的符号。
      人经常从过往的经验教训、从祖辈的教诲中找寻抵抗现实的力量。但劳伦斯享受不到这样的奢侈。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的缺失感会伴随人的一身。成为这个人毕生追求的影子并造成他性格某一方面的偏执。劳伦斯毕生都在摆脱与父亲关系疏离、与母亲过分亲密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如果有了早年的父爱,能够体验到更多美好的情感,也许劳伦斯不会在快离开人世的时候,痛悼当年之晚幕,悔恨兹岁之欲殚。
      小说的结构并不是到死方休,妻子和出版商对死亡这个话题都相当避讳,但死亡的气息早已在通篇弥漫。它成为人物、环境、场面出现的依据。故事行程中围绕主人公展开的每一个情节,每一次重要冲突都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存受到了的新的打击。冲突一次,情节演变一回,死亡就接近一步。到最后,劳伦斯的心理性格、思想情怀和处世态度都受着死亡事实的内在支配。无论是对逝去岁月的沉痛惋惜。还是对此在岁月的无声无情,都体现了劳伦斯对生的留恋与珍惜,亦即对死的拒斥和恐惧。与外界关联的断裂加剧了内心的撕扯,但大痛往往无语,劳伦斯不知从何讲起,更不知对谁而讲,只能独自舔舐等待死亡的悲凉。博伊尔的叙述含蓄不张扬,表面平静的文字下力道深厚,分明能听到劳伦斯内心无助的呐喊。
      
      参考文献:
      [1]张文初,文学:死亡的出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04)。
      [2]蒋炳贤,劳伦斯评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罗婷,劳伦斯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垂暮 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