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陌生化解读_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1:39 点击:

      摘 要:奥地利文学大师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女性的全知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子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通过对女子的内心独白的描述,让读者以客观的角度在暗恋与等待、陌生与亲密的种种事件与情感的错位中深切体会到文学“陌生化”的审美愉悦和新奇意象。
      关键词:陌生化 爱情观 叙事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原本来自诗学范畴,本意是“使之陌生”,即通过艺术创造使审美主体从习惯化感知中剥离出来,通过艺术形式的难以理解而使主体增加感觉的长度和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实际上,“陌生化”概念可以广泛引入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既包括创作过程也包括文本阅读的过程。本文拟从陌生化角度探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这一中篇小说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效果,事实上,正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陌生化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这部小说在面世近百年之后还依然使读者们回味无穷。
      一、陌生化的爱情观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差异、自由,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爱情中,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不会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其他追求,不会为家庭而放弃爱情的独立性。这也是茨威格在其小说中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文化来源,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原著中将此观念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女主人公13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家R的温柔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为她所带来的明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为了爱情,她不顾金钱、地位、声名甚至自尊,与作家R有数次从陌生到熟悉的感情纠葛,之后又数次被R所遗忘。而女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无视男人的漠视,始终对对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使为了养活R的孩子而不得不卖身、卖笑,仍然心无旁骛、淡定执着,直到孩子因病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而作家R对这一切均毫不知情。这等纯粹、偏执的爱情是不寻常和奇异的,因此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读者有惊奇的快感。这种惊奇感打破了读者潜在的期待视野,将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审美主体面前。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进行描述:“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1]在《来信》中,茨威格将女人性格陌生化,将爱情事件极端化,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曲爱的狂欢曲。在他的笔下,女主人公对男作家的爱并非理所当然——他们年龄、社会地位悬殊,也并非众所周知——女人对他偷窥,凝视和仰望以满足其暗恋心理。尽管困难重重,女子对作家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激情,就像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反顾地表达一种毁灭性的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裹挟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令观众为之惊愕、动容又扼腕。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丝毫不知羞耻地哭了起来。”[2]
      这种艺术家的“奇异表现力”正源于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从而与其他非文学性作品相区分,同时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熟悉的事物,主体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则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以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3]从这一点来看,高尔基对女主人公的感受不但已被唤醒,且早已达到共情的阶段,而这正是茨威格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陌生化叙事结构
      小说《来信》的表层结构为平铺直叙的线型结构,男女主人公如何相识,之后分离,再聚复又分离的故事;而其内层结构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它隐藏在故事情节的字里行间,随着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的不断变化,情绪的不断累积,心理伤痛的不断加深而发展,最终伤痛不治。其结构的层次分别由四段以“我的孩子死了”的段落标明:
      第一段: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三天三夜我为这个娇小虚弱的生命进行了斗争;四十小时,当这个可怜的浑身滚热的孩子忍受着高烧的折磨时,我没有离开过他的床铺。”
      第二段:
      “我的儿子是昨天夜里死去的,如果命运注定我还要活下去的话,那么如今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第三段:
      “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甚至在短暂的偶然相遇的时候,你都目光也从未掠过你所生的这个花朵儿似的小东西身上。”
      第四段:
      “我的孩子去世了,我们的孩子,如今除你之外,在整个人间我没有人可爱了。然而你,从来也不了解我,从我身旁走过如同走过一池透明的清水,踩上了我就像踩上了一块石头一样,你走了,越走越远,使我陷入永世期待之中。对我来说,你是谁呢?”[4]
      这样的叙事手法首先使小说结构分明,叙事段落得以明确区分,同时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每一次的回环往复,写信者的情绪都有变化且不断积累,伤痛加深且加剧。这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得到依据。现代心理学表明,审美的实现来自审美主体的两种心理唤醒:渐进性唤醒和亢奋性唤醒[5]。在渐进性唤醒中,情绪的紧张度逐渐递增,情绪高度水到渠成。而兴奋性唤醒中,超过适当程度的情感剧烈上升,在唤醒下降时得到解除的愉悦。对应《来信》可以看到,上文所引的一到四段为低层次的渐进性唤醒,通过前在的已有的语言重复:“我的儿子死了”进行有规律的逐渐变化,而这种唤醒极为短暂,所以要佐以兴奋性唤醒。这种高层次的心理唤醒在小说中由情节的发展逐一实现,依次出现在每一次“我的儿子昨天死了”的段落之后。
      在第一段之后,女主人公回忆与作家的初遇,受母亲的阻挠,及作家与其他女性的交往,标注着爱情的开始,伤痛的开始。在第二段之后,女主人公成年后与心上人重逢,感情深化,伤痛加剧,因为作家根本就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的少女,而在缠绵之后,作家显然也没有将狂欢的对象放在心上,伤痛加深。在第三段“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之后,女主人公与作家再度相逢与缠绵,但事后男主人公又将热恋中的女人抛之脑后,他当然不会认识自己的儿子!非但如此,作家还将女人热烈的献身当做是妓女的例行公事!这等伤痛如何能忍受?第四段“我的孩子去世了”之后,故事即将接近尾声。孩子死了,女主人公也将在伤痛中离世,要同自己毕生期待却有缘无份的爱人永别了。而通过对这四段的斟酌会发现,小说的情感基调和内在主题也由渐进性和亢奋性唤醒的交替出现而浮出水面:从第一段的平静语调和对爱情的希望到第二段的激动和沉郁,在爱情中挣扎,到第三段再被遗忘时,女主人公的感情疲惫和充满愤懑,对爱情日渐绝望;第四段临近结尾处,一句“对我来说,你是谁呢?”,虽然语调平静,却充满疑惑与沧桑,这疑问既是作家收到信之后的疑问,更是女主人公对情感、对人生的哀婉地叹息,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凝结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亢奋性唤醒引入奇异的令人有惊讶或复杂之感的语言表现形式,极有可能维持审美主体的注意,同时因其模式不可能很快使人适应而迎合主体的逆反心理,诱发其对文本进行不断地玩味和揣摩。通过对熟悉事物,如文中“我的儿子死了”这一事件的“难化”和“陌生化”,营造轰轰烈烈的让人心潮激荡的观赏效果,以诱发接受者的惊奇感和惊异感,使其有强烈的探究到底的好奇心,最大化地维持审美主体的关注度,茨威格做得相当成功。
      注释:
      [1]张黎编选:《布莱希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高尔基:《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Julie Pivkin:《Russian Formalism·Histoty-Doctrine. The Hague》,Mouton, 1955年版。
      [4]韩耀成:《茨威格精选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杨向荣:《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朱丹 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北区外语教研室 723003)

    推荐访问:陌生化 一个陌生 来信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