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地震灾区中的人性追问]地震灾区的变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5 04:40:33 点击:

      作者简介:吕亚平,男,汉族,1966年出生,昭通市文联主席,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作品在《中国作家》发表。  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年多一点,2012年9月7日中午11时19分和12时16分,距昭通市直线距离仅33公里的彝良县洛泽河镇和角奎镇,接连发生了5.7级和5.6级的两次破坏性地震。整个昭通震感强烈,昭通人宛如又经历了一次5·12地震受到波及时的那种惊悸,在惊魂甫定后纷纷打听是什么地方又发生大地震了,没想到这次地震竟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哀婉叹息之余,大家都想尽力做一点事,为灾区尽一点绵薄之力。
      正在外地学习但一听到地震消息就立即赶回昭通奔赴彝良的杨桂红副市长,为避免出现有新闻无故事的现象出现,于9月10日请吕大康副秘书长打来电话,让作家尽快介入进行深度挖掘。市文联副主席沈洋立即代表机关干部职工先期奔赴灾区,马上投入紧张的救灾采访活动中,没日没夜地写报告文学、写救灾歌词、写先进材料,忙得个不亦乐乎。9月11日,省文联郑明主席打来电话,要求昭通进一步选派作家、艺术家深入灾区采访、创作,我们立即组织了一批作家艺术家准备出发,但与灾区联系后,市委宣传部朱大庆副部长建议暂缓出发,因为灾区又遭遇洪水、泥石流侵袭,而且余震、塌方、落石不断,去了之后安全得不到保障。我们只好耐下性子等着,但心里那股想迅速赶往灾区去的欲望却时时冲击着心房。9月16日是个星期天,终于接到在地震刚发生就赶往灾区的市委常委、宣传部孔贵华部长的电话,我们马上组织了作家艺术家一行10人于当天中午就奔赴彝良。
      刚到彝良县城,就听到一些传言,说县城有部分无良商家趁各地救援人员约一、两万人进入彝良救灾之际,哄抬物价,大发灾难财,平时25元一双的胶水鞋要卖60元,要一点开水泡方便面也要收2元;还有一家餐馆,前来救灾的民兵预备役官兵在他家吃饭花了69元,官兵来得匆忙,差他9元钱就不让走……等等。这给我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这是怎么啦?彝良不正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是出将军、出英雄、出美女的地方吗?这样一个地方的人们难道就是这样一个不堪的形象吗?带着满腹疑问,我们开始了这次不平凡的采访之旅。
      当晚,我们与“9·07”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取得了联系,孔贵华部长对大家提出了工作要求并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勉励。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沿着高山峡谷间如一条长蛇般蜿蜒曲折的道路,奔赴这次地震的震中、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洛泽河镇。一路上,只见救灾部队的临时帐篷鳞次栉比,一辆辆军车川流不息,身着迷彩服的战士紧张忙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大战之中。是的,这也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与大自然奋争的战斗!每一个重要的路口,每一个危险的路段,都有警察或部队官兵在值守,特别是一些战士、交警,就站在山石不断滚落的塌方地带指挥、疏散交通,为了他人能安全通过,自己却甘冒生命危险,有的困顿、疲乏、劳累得直想睡觉,但仍然坚守在岗位上。越往震中走,路上的情形越是触目惊心,一辆辆型号各异的汽车被滚落的山石砸得面目全非,据说有的司机被当场砸死。有一辆斜躺在路边的黑色摩托车,龙头被一块大石砸得稀烂,旁边还有一滩血迹、两只肮脏的皮鞋,我们不知摩托车驾驶员是否还活着,心情越发沉重起来。到了一个叫秀水沟的地方,听说有一个老人,无论大家怎么动员,他都不愿搬到县城的抗震棚去避震,我们就想去了解一下情况。下了车,沿着一条颤巍巍、晃悠悠的铁索桥,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到了洛泽河对岸,桥头有两位警察在执勤,一问,原来不是本地的,而是从曲靖市紧急赶来灾区支援的警察,已经在这里守护七、八天了。他们一再叮嘱我们千万要注意安全,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及对灾区的支持表示了感谢,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过了桥,眼前的景象真可谓惨不忍睹,只见一个个磨盘般大的、水牛般大的、巨象般大的、坦克般大的、卡车般大的石头,把一间间水泥砖房砸得一塌糊涂,有的石头冲破砖墙,像头暴怒的水牛,在横冲直撞使完性子之后,疲乏地躺在房屋中央的水泥地上;有的石头滚压过依山而建的房屋,把房屋碾出一个大槽;有的石头像飞来峰一样从天而降,砸到农户的院坝里摔成两瓣,依然有两三人高;有的石头在砸破砖墙后,像金刚一样镶嵌在墙壁里,扛起了快要倒塌的房屋……房屋四周,廊倒柱斜,墙破檐歪,碎石砖瓦遍地,家居物品四散,到处一片狼藉。忽然出现一头约两百斤重的花猪,见有人来,哼哼唧唧地跑过来,随即又摇摇摆摆地往回走。在一片废墟中出现一头跟人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家畜,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执着与顽强。跟着这头花猪,我们来到老人居住的地方,原来是山脚有一大块斜斜向上飞出的巨石,巨石下面空出了一个石穴,依石建起一堵砖墙,就成了一个石室。石室的屋门紧闭,无人在家,我们不知老人是被劝走了还是外出了,心里惴惴的。望望四周,老人住的这里恰巧最不惧落石和滚石,相对较为安全,心下稍安,于是沿原路返回。
      上车继续前行,穿过几个烟尘弥漫的滑坡路段,就到了洛泽河镇,一眼望去仍是满目疮痍,到处是散落的石头和砸烂的房屋,一辆三菱越野车的挡风玻璃被砸得五花崩裂,后半部分被砸得稀烂,歪倒在路旁。可以想见当初地震时,漫山遍野的石头携带着泥沙,以雷霆万钧之力,呼啸着滚压下来,那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恐怖万分的景象呀!我们不禁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而感到悲哀,同时也为居住在危险、艰苦环境条件下的山区居民而感到揪心起来。再往前走,到了一座铁桥,一队防化部队官兵身着防化服,头带面具,正在喷洒药水,防备灾区爆发疫情;一位年轻的少妇坐在一间商店门前,怀抱一个看上去刚出生不久的婴孩正在喂奶;浑浊湍急的洛泽河好像对刚发生不久的地震灾难不屑一顾,仍然一如既往地咆哮着奔向远方。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不知经受了多少次的劫难、灾难和磨难,但每一次灾难的洗礼,只会让人更加地坚强,就如同这滚落到洛泽河中的巨石,虽然激起了硕大的浪花,但丝毫挡不住河水的滚滚前流,人们必将战胜任何灾难,更加奋然前行。
      打听到洛泽河镇的集中安置点就在洛泽河水电站的办公大院里,我们驱车到了水电站,一进大门,只见草坪上、花园里、操场上,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搭满了帐篷,人群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到处一片繁忙景象。四周挂满了红色的布幅,有标明全国各地赶来救援的各单位的,诸如“成都军区第四十四医院野战医疗队”、“贵阳军区总医院”、“贵州省军区野战医疗队”、“毕节军分区”、“镇雄县人民医院医疗队”、“中国狮子联会爱心就餐点”等等;有彰显军民鱼水情及战胜灾害的决心和意志的励志标语的,诸如“视人民为亲人,把灾区当故乡”、“毕节军分区官兵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爱心手儿牵起来,大灾面前站起来”、“解放军与灾区人民同甘共苦攻克时艰”、“灾难中凝聚不竭力量,爱心中彰显民族精神”等等;看了让人血脉喷张,激情难抑,恨不得自己也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几个人全都分散开来,分别到几个医疗站点去进行采访。我看到在一个简陋的防震棚中,挂着一些类似布告、通知一样的红纸和白纸,就凑近去看,原来是“洛泽河电站灾区指挥部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宗旨、责任和纪律要求”、“医疗救护组工作人员八不准”、“医疗救护组医生工作制度”等等,上面规定了“所有医务人员二十四小时听候调遣”、“一切为了灾区人民、不让灾民再受苦、不让伤员再受伤、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粮、节约一度电”等详细的纪律要求和操作规程,一切是那样的严格和规范,让人顿生放心和依赖的感情。搭建在草坪上的几顶帐篷就是医院的临时病房,由于下雨,到处泥泞不堪,连病房内铺好在地面上的塑料布,也被踩踏得污七八糟。病床上躺着一些受伤的老乡正在输液,与老乡攀谈了一会,知道了一些伤情较重的病人已被转送到县医院或市医院去了,留在这里的大多数是碎石击伤头部的、摔伤的、扭伤的、伤风感冒的等等,但有一位病人是伤到了腰杆的,到现在腰部以下仍然麻木而无法动弹。我们问医生为什么不送大医院,医生摇头说:“我们也动员过他,但病人和家属要求就暂时留在这里医治。”我们赶紧与医生一道去做病人的工作,告诉他下肢麻木无知觉是很严重的,弄不好就会瘫痪在床,这里医疗设备不足,只能处理一下应急的救治,最好还是赶快到大医院去。原来,他们是担心到大医院去无钱治疗,我们忙告诉他,现在县医院、市医院都有许多专家来紧急救援,先不要担心钱的问题,党和政府会统筹考虑的,病人和家属这才如释重负,答应转移到县医院去。告别病人们出来,心里仍然觉得沉甸甸的,由于贫困,有多少山区的老百姓就像这样,有病有痛都靠自己的身体扛着、挺着、拖着,直到挺不住的那一天啊!好在现在党和政府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惠民利民政策, “新农合”、“农村大病保险”的覆盖面愈来愈大,想必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状况就将会不复存在了。   与医生、护士们告别后,我们决定到学校去看一看。在村民的指点下,沿着洛泽河往上溯,我们找到了坐落在一座圆圆的小山包上的锅圈岩小学。气喘吁吁地爬上石阶进入校门后,眼前是一个水泥操场,操场上临时搭起了几个简易帐篷,在一个较大的帐篷内,有一张长沙发,上有铺盖,一个小孩正在睡觉,还有一些家具、塑料凳和一台电视机,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端着一桶方便面边吃边看电视;校门左边用油漆画了一个雷锋头像,题写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右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继续往上走,是一排老教室,已被地震毁坏得面墙脱落,到处是裂缝,转角处倒塌下一大堆碎石,一块黑板上还写着9月5日让学生交投保资料的通知。但就在这座危楼前,仍然有五、六个十多岁的小孩子,围着一个水泥制作的简陋乒乓球桌打球,有个女孩背上还背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小男孩。他们似乎对眼前的灾难丝毫不放在心上,仍然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仍然是那样的神情专注、笑语连连。一片废墟和一群活力四射的孩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由地想到,尽管生活有太多的挫折、太多的劫难和无奈,但只要保住了孩子、只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就保住了未来,就保住了希望,人类就不会泯灭!
      绕过老教室转角处倒塌下来的那堆碎石,就来到了学生现在正在使用的一排新教室,应该是新修不久,抗震系数较高,所以损伤不太大。几个教室里都空无一人,但见学生们的书包还留在书桌里,有的课本还翻开来覆盖在书桌上,可以想见地震刚发生时的那种突然和仓促情景。一间教室里的书桌上放着五、六袋大米和几桶食用油,想必是民政局或某个慈善组织送来的慰问品。这时有个人过来,我们向她询问学校人员是否有损伤,她说,学校师生全都安全,无一损伤,学校的老师外出办事去了,问我们要不要她打电话叫他们回来?我们向她道了谢,不想给他们再添麻烦,就告辞走了。走出学校大门,四周望了望,才发现“锅圈岩”这个地名真是名符其实,只见四面都是笔直的高山陡岩耸立,中间是一片凹地,极像一个巨大的火炉上的锅圈,我不禁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老百姓贴切的想象力。
      回到水电站集中安置点,已到了午饭就餐时间。当地受灾群众,省、市、县、乡救援队伍,各地来的志愿者和部分民兵预备役队伍等在中国狮子联会爱心就餐点就餐,据说这个就餐点是中国狮子联会捐了几十万设置的,其中的许多肉、油、米、菜是各地爱心人士捐献运来的;部队来的救援官兵则自己做饭吃,一打听,原来是部队首长为了不增加地方的负担,命令各救援部队各自携带了二十五天的给养自给自足,不给当地群众增添一点麻烦,从这一个小细节上都体现出人民子弟兵对群众的无限体贴和关爱。我们被镇上的同志安排在爱心就餐点就餐,人虽然很多,但人们都顺序排队,互相礼让,秩序井然,看到有穿迷彩服的人员或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过来,就主动让他们先打饭。整个就餐点就像中国农村中常见的“流水席”一样,洗碗洗菜的、淘米煮饭的、砍肉切菜的、炒菜端饭的……都是自愿来帮忙的村民,饭菜的味道也是那种久违了的、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刨汤”味道。不知是由于饥饿还是他们做得特别好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吃到了一顿特别香甜、特别可口、让人回味无穷的饭菜。
      在与当地群众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开私人诊所的杨医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义务救助了很多伤员,保住了他们的生命,就想去采访一下。出了电站门往左拐,走了不到两百米,就见到一个门面,上面挂着“吉利诊所”的牌匾,但大门紧闭,无人在家,我们只好回来。这时的电站安置点熙来攘往,人潮如织,原来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拉着救援物资赶到了,有河北的、山东的、四川的、北京的、天津的、福建的、甘肃的……著名的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正忙着把救灾物资分装在一些皮卡车上,准备分别拉到受灾较重的村里去。一看他们的熟悉劲头,就知不是第一次来洛泽河镇,而是对当地情况已经很了解了。其中一辆皮卡车的引擎盖上,写着“我是北川人”几个大字,车主是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汉子,一听到彝良地震,马上买了一卡车物资昼夜兼程奔赴灾区,之后就一直在洛泽河镇帮助运送救灾物资,哪里有需要他就开车奔向哪里。他说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帮助过他们,别处地震,他也要来感恩,要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正能量始终是这个社会的总体和主流!
      与他们交谈了一会,我们又到吉利诊所,但门仍然紧闭,这时,遇到一个背着小孩子、大约三十多岁的热情健谈的妇女,她告诉我们说杨医生外出办事,很快就会回来。一问,原来她是巴抓电站的职工,名叫吴仕菊,地震发生时,也帮着杨医生救人,忙得把一岁多的孩子递给谁了都想不起来。后来就一直在电站义务帮助做饭、做菜,不要一分报酬,救援部队刚来时还把自家的被子拿出来给他们盖,把志愿者请到自己家里住。我们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地震是一场天灾,谁也没有责任,但党和政府确实太好了,镇上通往县城的路被堵断后,又迅速从龙街乡转送来吃的用的穿的,还派来了救援部队和医疗队;那些当兵的和志愿者,好些都是独生子女,却不怕危险、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地来帮助我们,我们要不再尽一点心意,出一点义务,做一点我们应该做的,那还叫人吗?正说着,从街那头走过来两个背着、提着东西的女的,吴仕菊就叫了起来:“杨医生,快来,有人找!”杨医生迅速来开了门,进到店里坐下,我们就请她们介绍一下情况。通过交谈了解到,杨医生名叫杨光敏,另一个女的是她的侄女,也是她的助手,叫汪忠兰,她们说,地震发生后,一听说有人被落石砸伤,需要救助,她们立即在11点半就抱上自家诊所的药品、针水、绷带等医疗用品赶到了电站救护点,当时受伤的人很多,主要是一些到镇上烟叶站卖烟的农民,幸好地震时不是赶集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重伤的就有十多个,轻伤二十多个,有的腿被砸断,鲜血淋漓,有的头被砸破,血流如注,如不及时止血施救,就会有生命危险。最惨的是一对卖烟的夫妻,男的被砸死,女的受了重伤,生命垂危。杨医生和她的助手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救治中,清洗、消毒、缝针、包扎、输液、打针,忙得脚不点地,许多村民都来帮忙,连街上卖凉粉的那个女的见到忙不过来,也连忙丢下摊子,赶着过来帮助清洗伤口,最长的伤口就缝了四十多针。几个邻居忙着跑去买衣服装殓死者,大家都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饿,一直忙到下午六、七点钟,龙街乡计生办和卫生院的医生赶到了,所有伤员都得到了处理,重伤员被救护车拉走,死者被抬走,这才舒了口气。当晚,县城和部队的医疗队、救援队也赶到了。从那时起一直到9月13日,不管太阳再大或者雨再大,都去医疗队帮忙,从自家药店里不知拿出了多少云南白药,自己也记不清了。我们问她们,拿出这么多药品,又没人付钱,怎么办? 她们说:“钱?淡话的(没什么)。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当时只想到救人,没想那么多。而且比起那些远道来救援的部队官兵和志愿者们、比起那些无偿捐献了很多钱物的爱心人士来说,我们这点药品又算什么呢?看到那些官兵一身泥、一身水地没日没夜地辛劳,我们都看得满眼泪水。地震过后两三天又下起了大雨,水淹进了帐篷,许多战士就帮着老乡抱着或背着娃娃,一夜站到天亮,那真令人感动,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看着眼前几位朴实善良的妇女,我沉默了。她们只是无数普通人之中的几个普通妇女,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能力,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就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在其他救援人员还无法赶到的黄金时间里,她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尽自己的力量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心态是那样的平和,那样的谦逊和那样的宁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和境界啊!也许,在一场大的灾难之中,在整个抗震救灾的无数感人事迹之中,她们的所作所为不算什么,只是冰山之一角,但我想,无数这样的平凡事迹汇集起来,就会改变物欲横流的世道中人们的冷漠,就会汇集成人间大爱的海洋!   从洛泽河镇返回县城的途中,看到部队官兵仍在各个危险的路段坚守着。突然,我们见到路边有一排整齐的营房和许多抢险工程车辆,就随机下车去进行采访。原来这里是武警水电部队的营房,其中的一顶帐篷是他们的前进指挥所,只见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体现出军人一丝不苟的严谨。正面挂有“忠实履行使命,争当救灾尖兵”的横幅,左右两面挂满了当地老百姓送来的锦旗,凑近一看,有彝良县洛泽河镇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送来的“感谢武警水电部队情系灾民,奋力抢修”的;有洛泽河镇毛坪村小河组全体村民送来的“大爱无疆抗震灾,军民鱼水结深情”的;有角奎镇蚕桑林社区全体灾民送来的“舍生忘死排险,心系灾区人民”的;有洛泽河镇龙潭村委会送来的“警徽闪烁写忠诚,抗震保畅铸辉煌”的;有彝良儿童医院送来的“抗洪救灾,英雄本色”的等等。我想,每一面锦旗后面,隐藏的肯定都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当山洪暴发,汹涌而来的泥石流冲毁了供水管网,武警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与泥浆中奋力抢修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在一片倒塌的废墟中,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破檐倒壁之中搜救伤员、扶老携幼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当滚落的巨石和倒塌的山体堵断了通往灾区的生命线时,武警战士们舍生忘死排除险情,确保生命线畅通时,那额头上警徽的闪亮;我仿佛看见了洪水奔涌而来时,武警战士们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托举着孩子护送到医院的情景……一个个鲜活的场面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在我眼前闪现,让人不由地顿生敬仰和感激之情。这时,战士们簇拥着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过来,原来是他们的政委,姓陶,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军龄的重庆人。从陶政委朴实无华的介绍中,我们才知道,这是一支参加过多次抗震救灾、完成过多种急难险重任务的英雄部队,5·12汶川大地震时就负责过道路保通和堰塞湖排除的任务。这次部队首长采用“就近用兵”的原则,所以他们能快速到位,地震的当天晚上就打通了道路,使其他救援部队和物资能迅速送到灾区的震中,后来就一直负责从猫猫山到龙潭村的道路及大河隧道的畅通工作。由于山高谷深、余震不断,外加连天阴雨、山石坍塌、洪水泥石流的侵袭等,使得保通任务异常艰巨,许多战士放弃了休假,一个叫庄兴杰的战士,妻子生小孩都没有回去,一个叫郑海波的干部推迟了10月1日的婚期,一心扑在救灾工作上,保通、监测、排险,以后还要做危房的拆除工作,只好委屈家人了,可能一辈子都会被家属埋怨,但也顾不得了。
      告别了陶政委和战士们继续前行,心里仍觉沉重不堪。我们的战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也有爱,也有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想享受天伦之乐,也要照顾妻儿老小,有的在家中也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然而,党和政府的一声令下,他们就放下自己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来到这危机重重、艰险万分的死生之地,视人民为亲人,把灾区当故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感激和敬仰吗?之后,我们又沿途采访了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二支队及二总队五支队的官兵们,他们都是一听到彝良地震,就马上向上级请战,得到批准后,一总队二支队的官兵们于9月9日凌晨带了10套大型机械装备赶到彝良,担负起从猫猫山社区到洛泽河镇7.8公里的道路保通任务。9月10日,几个战士冒着雨从上午指挥交通一直到下午,突然,章帆、冯杰两名战士观察到山上有石块滚落,当时该路段有二十五台车,过往的老百姓和工作人员有一百七十多人,现场情况极其复杂,战士们立即通知撤离,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疏散。刚把人员、车辆疏散开不到20秒,说时迟那时快,整个山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然滑落下来,大约3万多方的石块泥沙淹没堵断了整个路段。要是再晚20秒,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战士们当晚回来休息,仍然惊魂未定,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我们问当时值班的战士是怎么想的,战士们说,当时根本没想什么,就只想着尽快把人疏散开。感觉到就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的。”幸好采取了“113作业方式”,即“一个操作手、一个瞭望哨、三个跟进观察”的方式 ,这才避免了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话不多,也很朴实,但就在这三言两语之中,反映出来的却是部队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反映出来的却是战士们严明的纪律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武警交通二总队五支队的第十三中队,是一个应急中队,他们在请战后于9月10 日得到上级批准,立即带上14套大型机械装备,急行军15小时赶到彝良,当时小米溪河、洛泽河都涨大水,洪水和泥石流淹没了县城的部分街道,许多商家和老百姓的房屋都被淤泥淹没,十三中队的官兵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60多人分为了两组,一组负责搭建营区和生活保障,搭建营区一点也不轻松,因为营区要搭建在公路旁边的洛泽河河岸上,当晚狂风大作,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官兵们个个都被淋成了落汤鸡,浑身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不是雨水就是汗水;地上污水横流,到处泥泞不堪,带来的行李、被褥也被打湿了,幸好公路对面的两户老百姓跑过来,说他们那里有的是房间,可以安顿很多人,硬要官兵们上他们家去。官兵们不停地婉拒,老乡们急了说,你们从大老远赶来帮助我们救灾,难道在我们家住一晚上躲躲雨都不行吗?生拉活扯地把官兵们拉到了家里,这才稍微安顿了下来。雨稍停,就马上撤出去搭建帐篷,准备吃点东西,忙得不亦乐乎。另一组更为辛苦,一到彝良就迅速投入到泥石流清淤工作中,街道上那大堆大堆的淤泥用机械装备清理,老百姓家里的淤泥则用铁锹、撮箕、脸盆、扫帚等进行清理,连续工作了24小时,方才清理出一点样子来。算上急行军赶到彝良的15小时,官兵们已经连续劳累了将近40个小时而未得到一点休息了。央视记者曾经在一个卖三轮摩托车的商家采访过中队的战士,战士们说:“我们是专业救援部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9月13日,中队长田光耀看到电视上播放了一条“某山村的一位老太太吃东西出了问题,上吐下泻,情况危急,其孙女打电话到电视台求救,看能否有人能帮助她”的消息,立即带上卫生员王云山,扛着担架跑上山去把老太太抬下来,又迅速送到县医院。由于处理及时,老太太很快脱离了危险。家属们连声感谢,官兵们又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后来,我们又采访了成都军区第十四集团军炮兵旅,这是一支刚从实弹演习场下来的作战部队,9月7日地震的当天,就连夜从马龙驻训地转场,凌晨到达昭通,分别部署在彝良洛泽河镇、角奎镇、龙安乡、龙街乡和昭阳区北闸镇。全体救灾官兵人人递交请战书,主动请缨“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灾区当战场,把救灾当打仗,慷慨解囊为灾区群众献爱心,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帮灾区群众之所需,一到灾区就冒着生命危险,马上深入各乡镇、村去仔细排查,搜救生命,不惧余震的无情、不怕山体滑坡的危险、不顾暴雨洪水的肆虐,把灾区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废墟中救出了生命垂危的重伤员14人,搜寻了7个乡镇36个行政村4057户。后又遭遇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官兵们迅速承担起拯救生命财产的重任,挨家挨户撤离群众、运送伤员、安置群众、输送救灾物资,冒着生命危险抢修交通生命线、供水管道、电力设施,不怕脏不怕累忘我地投入泥石流的清淤排障工作,现在主要担负进村入户,查危排危,以及拆除危房,搭建帐篷、板房,让学生复课,维护交通畅通等任务,尽最大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救灾战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有为抢修县城自来水主管道,英勇无畏在前开路而被马蜂蜇伤,昏迷不醒的战士叶刚;有与当乡镇武装部长的母亲巧会在救灾现场,但没说几句话就又各自投入紧张的抢险救援工作中的“母子上阵兵”刘玉惠、刘宇泽;有因“有困难,找六连”而享誉整个灾区、老百姓奔走相告、口口相传、有求必应的“迷彩110”连队及发出“宁愿我们流血,不让百姓流泪”誓言的连队战士张亮成;有去年就已退伍,但听到灾情就连忙赶回老部队要求随队一起救灾的东莞小伙陈国洪……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的“小事”,交汇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故事,供人们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在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二支队采访时,就听新闻干事陶佳说,彝良人民太热情了,对部队非常好,刚到彝良时下大雨,老百姓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屋来给部队休息,后来部队有纪律,不许住在老百姓家里,官兵们要搬出来,竟死活不让搬。陶佳说他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亲亲胖嫂》,大家听了都很想去了解一下。原来,这两家老百姓的房子就隔着公路在部队营区的对面,是新修不久的五层楼房并肩靠在一起,左边的一栋是六十多岁的老汉梁祥友家,右边的一栋是王忠翠一家。说起请部队官兵来家居住的事,梁祥友老两口仍然激动不已,满眼都是泪水。他们说,这点事算什么呀,解放军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原来这里的房子是新修的,只有梁祥友和老伴在此居住,儿女们都在县城。地震发生后,老两口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一天晚上,又发生了余震,老汉慌忙往外疾跑,不料一脚踩空,摔倒在地上昏迷不醒,老伴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掐人中,但老汉仍然人事不知。这可把老伴吓坏了,心急火燎,泪流满面,却又束手无策。正在抓天无路之际,解放军战士听到了哭喊声,迅速冲了进来,二话不说,背起老汉就跑向驻地的军车,一上车就加大油门朝县城疾驰,但只走了五、六里路,前方的道路就因塌方而被堵断了,官兵们又赶紧联系前方部队的车来接,几个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背扶着老汉迅速通过沙石不断滚落的塌方路段,前方来的军车迅疾接上老汉飞快地驶向医院,这才救了老汉一命。说到此,老两口依然泪眼婆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梁祥友老汉的邻居王忠翠,是一位三十多岁,身材丰满、面容姣好、慈眉善眼的女性,待人接物热情大方,随时笑呵呵的。当我们说起官兵们称她为“亲亲胖嫂”时,她咧开一口白玉般整齐的牙齿,羞涩地笑了。她说:“我们做的不算什么,部队官兵们才真是辛苦啊!他们从老远的地方连夜连晚地赶来,没日没夜地帮助我们,可连休息也没个安生的地方。那天雨又下得特别大,把他们的铺盖被褥全都打湿了,我看着都心疼,就去把他们硬拉来我们三楼上住,他们好不容易来了,却又要抄电表、抄水表,要付钱给我们,我们坚决不要。我和老公都是树林乡树林村的村医,地震过后,我才回家来照顾老小,我老公坚守在岗位上。他是一个大孝子,平时就对老人好得很,他也打电话回来叮嘱我们绝不能收官兵们的房租费。解放军官兵不怕苦不怕累不惧生死地来帮助我们,有的还为我们负了伤,我们只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小事,心里已经觉得对不起他们了,哪还能收官兵们的钱啊!我问过一些士兵,好些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还不是娇生惯养的,我自己还有一儿一女,而他们的爹妈只有他们一个,哪有爹妈不疼爱自己的儿女的呀!我也心疼他们,但想帮他们洗洗衣服他们也不让洗,做饭也是他们自己做了吃,后来天气好转点,就又要搬回帐篷去住,我不准他们搬,因为我们家有的是空闲的房间,为什么非得搬到帐篷里去受日晒雨淋、蚊叮虫咬?但官兵们说,这是部队的纪律,不准打扰老百姓。我说一点也不打扰,你们住在家里,我们心里还要踏实些。但官兵们最终还是搬了回去,我到现在心里一直都还是歉歉的。”王忠翠有个十四、五岁的儿子叫余青磷,他也参加了当地的青年志愿者,把家里仅有的七个鸡蛋和一些吃食都拿去给受灾的老百姓,并帮着大家一起清淤。看着这和顺、善良、宽厚的一家人,我想起了“忠厚传家”的古训,也想起了“好人一生平安”的寄语,衷心希望这样的好人家越来越多,衷心希望这样好的人家永远和和美美、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回到县城,天色已经很晚了,彝良县文联的陈衍强主席安排大家吃了晚饭,大家都觉得疲倦,整理了一下笔记,就上床休息了。
      9月18日早上,我们到人民广场的一家面馆吃早点,在这里听说了这家面馆的老板是四川宜宾来的两姐妹,地震后,见到涌入彝良救灾的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很多,就免费提供了三天的早点,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后被人放到网上,被网友称为“最美姐妹花”。吃完早点,我们在广场的一角突然看到了一块斜立在地上的异常醒目的红色牌子,上面写着“同志们辛苦了,请大家洗个脸、洗个脚、擦了鞋再工作”,下面是一行小字“四川灾区人民与彝良人民心连心”,牌子前面放着四、五个热水壶,七、八个盛着清水的洗脸盆,上面搭着干净的洗脸毛巾,旁边还有一些漱口缸、洗头膏、一次性的牙膏、牙刷和鞋油、鞋刷、擦鞋布等等,对面是一排折叠式靠背椅。广场旁边相隔不远的路上,停着一辆小货车,挡风玻璃上方写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下方是“学雷锋专车”,驾驶室和副驾驶室两面还挂有锦旗。它们的主人是一个身穿一件印有雷锋头像的圆领体恤衫,年龄在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他的四周还围着四、五个小学生和初中生,大的有十多岁,最小的一个只有七岁,有的头上戴着“云南省青年志愿者”的红色帽子,有的胸前印有志愿者的标识,有的就是一般的穿着,但他们都聚在挂有“问事处”、“厕所带路”之类纸牌子的一把红色太阳伞下。经过一番攀谈,我们才知道,老人名叫刘光建,是四川彭州人,今年57岁,1998年就开始学习宣传雷锋,汶川大地震后,更深为全国人民对四川的无私帮助所感动,所以他买了一张车,装上一些洗脸工具、擦鞋工具、热水壶和折叠椅,游走全国各地宣传雷锋精神,被人称为刘雷锋。听到彝良地震的消息时,他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而在自贡市的医院输液,马上拔下针头,在“已知病情,后果自负”的单子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开上车就直奔彝良当起了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一些小朋友也来帮忙,尽自己的力帮助外来救灾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做点小事,提供点方便。在广场上我们还遇到了志愿者“好民兵谈卯成”,他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茶埠镇甫里村的民兵连长,曾荣获甘肃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听到彝良地震后,马上于9月10日出发,12日到达彝良,专门为灾民理发,到现在已经为两百多名灾区群众理了发。见我头发有点长,一定要给我也理一理,我推了半天才推辞掉。看着眼前的一幕,我们不禁感慨万分,谈卯成、老刘和小朋友们所做的事,在整个抗震救灾的大场面、大活动中,也许确实是毫不起眼、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它确实温暖,温暖得让人想流泪。一句:“同志们辛苦了,请大家洗个脸、洗个脚、擦了鞋再工作”,一句:“同志,你头发长了,我给你理一理再工作”,一句:“叔叔阿姨,我带你们上厕所”,一句:“哥哥姐姐,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的问候语,对于那些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疲惫不堪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来说,是多么的贴心、多么的温暖、多好的安慰啊!由此,我想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掌握的资源有多有少,但只要有爱心,只要尽了自己的本分,只要尽心给别人一个帮助或一个安慰,那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那就值得人们尊敬。一个人别老是一心只想着做一些惊天动地、彪炳千秋的大事,而对身边的小事熟视无睹。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身边的事做好,把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好,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好,把温暖和关爱尽可能多地送给周围的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贡献的人,你的心就会因此而丰富,因此而平静,因此而踏实,你也由此而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老刘、谈卯成和那些小朋友们就是“9·07”地震彝良县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的身影将永远留在灾区人民及所有救援人员的心中,久不磨灭。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一些部队和单位,了解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和业绩,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说。仅就住建局为例,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展现出省市县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抗震救灾中的业绩和风采。地震发生后,省市县建设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展开应急抢险工作。国家住建部齐骥副部长率城建司、质量司、村镇司三位副司长赶赴灾区视察并指导工作,省住建厅罗应光厅长率三个副厅级干部及十二名房屋鉴定专家赶到彝良,市住建局田渊局长也率四个副局长和二十多名工程技术专家奔赴灾区,与县住建局一道成立了五十多人的省市县住建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对灾区的排危除险、房屋鉴定、市政基础设施抢修、帐篷搭建、信息报送和资料整理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给予有力的指导。同时组建六个工作组深入震中,抢通生命通道,巡查县城供水管网,紧急完成了灾民安置点和帐篷搭建的安全选址工作。9月10日晚11日凌晨又发生了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整个供水管网瘫痪,15个点共100多米的供水管严重损毁,抽水电动机损坏,备用水源点也被洪水淹没。如不及时恢复供水,将给灾民的生活、灾区的稳定及整个抗震救灾工作带来巨大的威胁。指挥部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应急抢险工作,市委夜礼斌书记、市政府刘建华市长、成联远副市长亲赴一线视察灾情,指导供水保通工作;罗应光厅长亲自协调抢险物资,周鸿副厅长、田渊局长亲临一线指挥;救援部队的首长立即派出三个部队共250多名官兵参战,成都军区第十四集团军副军长亲自带领100多名解放军官兵调运水管,抢修供水管道;昭阳区供排水公司派出技术队伍并运送供水管进行支援,民兵应急分队、当地干部群众义务参加管道搬运和抢修……经过住建系统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民兵和当地干部群众没日没夜的连续苦战,彝良灾区的供水终于全面恢复,确保了灾民的饮水安全和灾区的社会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逐步从应急抢险转移到恢复重建上来,住建系统的干部职工又面临新一轮严峻的考验。如何编制好灾区城镇及民房集中安置点的恢复重建规划,指导灾区人民重新建设自己美丽的新家园?如何做好成千上万户受损房屋的评估鉴定工作,为恢复重建打下良好基础?……成为摆在住建部门及规划设计单位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彝良县“9·07”地震恢复重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及住建系统的干部职工,拖着疲乏已极的身躯,又开始了一系列的实地踏勘、规划编制、评估论证、查损定损、灾情上报、巡查抢修……等工作。在这期间,省住建厅的周鸿副厅长在到达彝良的第三天就生病了,高烧发得几乎起不来床,但仍然咬牙带病坚持工作,拖着病体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拖着病体亲自到一线指挥抢险,后来实在抗不住了,才送到昆明医治,为全体住建系统的干部职工树立了榜样。省住建厅房屋鉴定专家到达彝良后无处住宿,专家们在一间空闲办公室打上地铺就睡,不讲任何条件,不提任何要求,一心投入工作中,深深地感染了住建系统的一大片人。县住建局李永年副局长带领几个技术员排查隐患,到了一处最危险的陡岩,发现供水管断裂,好不容易换上新的管子,在快要连接时,水压更大,异常危险,李副局长身先士卒,亲自上前进行加固,不料这时供水管连接头爆裂崩开,强大的水柱将他一下就冲下陡岩,几百斤重的钢管随之砸落,幸好李永年反应奇快,迅速向旁边滚开,刚让开一点,钢管就砸落下来,稍有迟缓,人就会被砸成肉饼。即使这样,李永年仍然摔得浑身青紫,住进了医院。其他的干部职工也是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冒着生命危险巡查抢修,好多天都是吃干粮、泡方便面,几乎三、四天没吃过一顿饭,从领导到职工全都打地铺睡,但没有一个人请假,也没有一个人脱离岗位。当地老百姓自发地凑了一些肉、菜、米,背饭到河沟里给抢险人员吃,有的还腾出自己的房间,无偿地请抢险人员住,付钱给他们也坚决不要,显示出大灾面前团结奋进、万众一心的那种深深的、浓浓的一片真情。是啊,灾难也许能够摧毁人们辛勤建设的家园,但它摧毁不了人世间的真情,摧毁不了人们征服自然的意志,也许它还能激发人们心中潜藏的善良与崇高,摆脱平时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从而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达到心灵和精神的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如果说住建系统的干部职工代表的是省市县各部门各单位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直接面对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又是怎样开展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的呢?带着疑问,9月19日下午我和陈衍强主席走访了角奎镇蚕桑林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党英。党英是一个身材中等,蓄着短发,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开朗而不失稳重,活泼而不失端庄,精明强干的女性。我们到达社区服务中心时,她正在仔细阅读省市县下发的一叠有关抗震救灾的文件,听我们说明来意后,她理了理脑后的头发,落落大方地给我们讲起了地震发生后的点点滴滴:9月7日上午,因省政府刘副省长在彝良考察,社区的干部职工正在做维稳安保工作,刚回到服务中心不久,突然,房屋剧烈地摇晃了起来,桌上的茶杯、办公用具像被谁用大力推了一下,飞快地滑落到地上,“地震了!”大家都惊恐不已,迅速跑出门去,以前5·12汶川地震波及到彝良时,也没这么恐慌过,可以说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感同身受。但大家马上镇定了下来,社区主任文良荣立即带领几个人去查地震损害情况,就在这时,第二次地震又开始了,老百姓纷纷跑出家来,再也不敢继续呆在家里了,街道上乱哄哄的。我们想到示范小学和氮肥厂有操场、有空地,可以作为安置点,就立即去挨家挨户地动员老百姓撤离到示范小学和氮肥厂避震,防备发生次生灾害,当时忙得一整天没吃饭,也不觉得饿。当天晚上,老百姓就用各家的席子、被褥铺在地上睡了,我们连夜召开了社区“两委”的班子会议,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对社区的9个工作人员、15名党员、10个居民小组长和25名社区群众进行职责分工,使其各负其责,责任到人。第二天迅速与民政局、红十字会联系协调,总共拉来了242顶帐篷和许多被褥,社区工作人员、武警官兵和青年志愿者一同发放和搭建,让灾民有了临时的安居处所。氮肥厂住有下岗职工178户560人,安排了50顶帐篷,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的作用,让杨家树老党员负责这个安置点,不管是卫生清理、社会治安还是灾民的登记造册,杨老党员都管得井井有条,没有向社区要求过什么、抱怨过什么,反应过什么困难。后来,全县从紧急安置转移到过渡安置,杨老党员又亲自带人把帐篷拆除,清点整理好被褥送到社区,那种老有所为的精神真让人感动。示范小学安置点入住率很高,除辖区居民之外还有重灾区来的灾民,总共有2581个灾民住在这个安置点,人员结构极为复杂。事情多得让人恨不能多生出一双手、一双脚来,社区“两委”的干部职工任劳任怨,四天四夜没有合过眼,文良荣主任的母亲有七十多岁了,儿女尚小,有的职工父母有残疾,但他们都没有回去看一眼;我的母亲昏倒,家里打电话来,但我实在太忙了,走不开, 只是让其他亲人去照顾,自己也无法回去看一下。9月10日晚上9时,整个彝良县城狂风大作,开始下大雨,到12时雨势更大,我连忙安排两位同志去察看、监视小米溪河的水位。当时灾民在帐篷里是打地铺睡,还没有床,水淌得到处都是,铺盖也被打湿,凌晨1时左右,水越涨越大,恰好这时县委曹阜忠书记前来示范小学安置点看望灾民,叫学校打开教室让灾民住进去。社区“两委”赶忙向书记汇报了小米溪河的涨水情况,紧接着就迅速带领干部职工与部队官兵一起,分头前往临河街道的门面房,挨家挨户去动员疏散群众,刚把200多名群众疏散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洪水一下子就下来了,两、三米高的大浪携带着泥沙、杂物,铺天盖地地猛扑过来,瞬间就淹没了医院大桥,县医院场地变成一片泽国,街道也变成了河流。社区干部职工整夜未眠,熬了一个通宵,凌晨六点就去察看灾情,了解有无人员被水冲走,看到有几家人房屋被大水卷走,街道上的各家各户都涌进了水和淤泥,于是马上把大家召集到社区开会,号召大家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立即行动起来清淤除淤,同时对受灾情况进行清理上报,然后赶回示范小学安置点,与校长协商,把大坝子、塘坊村等几个点的灾民安置到示范小学,有个81岁的五保老人专门安置在房间里,派专人随时了解她的情况,今后想单独租一间房供她住,老人感动得直流泪。七、八天时间里,70多个志愿者天天跟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辛苦、一起劳累、一起吃方便面、一起喝矿泉水,没日没夜地照护着灾民。目前,紧急安置工作已基本结束,全县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查灾核灾、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上来,所以我现在正在仔细研究各级党委政府下发的各种文件,以便能给群众做好解释工作。恢复重建面临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大,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大灾面前,没有提任何困难、讲任何条件的权利,我们只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贯彻落实好每项政策,才是对灾民、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听着党英的侃侃而谈,我深深地感受到基层干部工作的艰难和不易。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定下的政策、布置的任务,都要靠这些直接面对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基层干部去一点一滴地落实,稍有不慎,就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突然,我想起了一到彝良县城就产生了的那几个疑问,于是就问党英:“就你看来,彝良人民在震灾中的表现如何?”党英诧异地看了我一眼,说:“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很纯朴,重灾区来的灾民更是善良,社区干部、志愿者们多关心一下,他们都会流着泪,千恩万谢地表示感激。当然,也有一些闹上访的,主要是临街门面的一些租房户,由于门面进水,他们卖的一部分商品和物资被淹没,受到了损失,就纠集了四十多人去公安局上访,要求得到补偿。公安局打电话来,我又赶忙去做他们的工作,叫他们先回来,有什么困难先向社区反映,然后再逐级向上汇报,只要是合理合法合情的要求,党和政府就一定会考虑解决的。他们选出了3个人作代表,提出了受灾居民的吃、住问题;租房户财产损失赔偿的问题;门面财产的安全问题;交通问题;下水道被阻塞的问题;住在安置点万一被偷怎么办的问题等7个条件。我对他们讲,希望他们先生产自救,不能抱着手等,要向那些学生志愿者学习,自己组成志愿者队伍进行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目前最好回去看一下自己的《门前三包责任书》,按责任书的要求,该清理的清理,该除淤的除淤。受损的财产现在先清理登记好,补偿等以后政策定下来后再说。后来就再也无人上访了。”
      与党英告别后,我们回到了旅馆,其间又经历了几次余震,特别是下午四、五点钟的一次余震较大,旅馆房屋摇晃得很厉害,但大家已经见惯不惊,安之若泰了。我不禁想到了“人只有享受不了的福气,没有承受不了的灾难”这句老话。第二天,我们完成了这次采访之旅,驱车返回到了昭通。回想起整个的采访过程,联想到刚来彝良时的种种传闻,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任何一场大的灾难、大的活动发生后,往往都是泥沙俱下的。就像这一次采访,绝大多数的人们,——灾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部队,机关干部、医务人员,以及全国各地来的志愿者、记者等等,都表现出了人性的美好和人间的正能量,表现出了大灾面前团结一心,共度时艰,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冒着生命危险,不惧滚石洪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日以继夜地抢救生命,排危除危、帮助他人,演绎了一出出千里送温暖,万众救亲人的惊天地、动鬼神,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他们是英雄,但也是普通人。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他们也会恐慌、也会害怕;在面对危险的紧急关头,他们也会有短暂的犹豫,也会有短暂的疑惧;他们也珍爱自己的生命,也有求生的本能;这些都完全正常,无可厚非,但最终勇敢战胜了恐慌,坚强战胜了疑惧,无私奉献战胜了个人私利,一己哀痛让位给了团结互助,对生命的珍惜扩展到了为更多人的生命可以牺牲自己!他们只想在整个抗震救灾的大活动中,尽自己的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进行采访,不管是外来的救援部队、医疗队、爱心人士、志愿者,还是本地的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一般的老百姓,也不管是采访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的战士、民警或群众,只要是为抗震救灾做出过贡献、付出过辛劳的,听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总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大灾大难面前,绝大多数人都把个人的私利抛之脑后,不计个人荣辱、不管个人安危、不顾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抗击灾难的各种具体而细微的工作之中,看到的尽是别人的忙碌、别人的付出、别人的辛劳,自己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不算什么的、“应该做的”!我想,这就是人间的至善至美,这就是心灵的大彻大悟,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伟力,也是我们能战胜任何灾难劫难的源泉所在。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胜过了千万句豪言壮语,千万个人都做“我们应该做的”,汇集起来就将成为排山倒海、汹涌澎湃的人间大爱,就将成就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人间伟业!
      然而,有太阳的地方就必定会有阴影。刚到彝良时听到的那些传闻,虽然小、虽然少、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但它就像在一个风情万种的美人的脸上,却有一道难看的伤疤一样,给灾区的形象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后来,又陆续听到了诸如:带着金耳环混在灾民队伍中吃救灾饭,还把自己企业的员工也叫来吃的女老板;爱心人士亲自驾车拉着物资无偿送到村上但无人接收,请当地人下货还每人要100元才下……等负面传闻。特别恶劣的是,就在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放下许多国家大事,不顾年迈的身体,不顾远行的疲劳,连夜连晚奔赴彝良察看灾情、看望灾民,安排、部署、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的关键时刻,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办,有那么多的生命等待救援,有那么多的政策需要总理研究决定啊,然而有的人却策划着要去拦访、跪访,目的只不过是想向总理反映,好多年前修铁路时征地补偿款太少了!这实在让人无语!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大环境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各地都来关心支援彝良,捐款捐物汇成爱的海洋的关键时刻,一小部分无良商家却把灾难的降临当成一次发横财的好机会,趁火打劫,哄抬物价,中饱私囊;有些人把自己那点个人私利看得比天还大,比众多灾民的生命还大,大到可以不顾整个抗震救灾的大局,大到可以无视别人忘我的辛劳!对无私地前来帮助自己的人斤斤计较,甚至丧失了感恩之心!正如巴抓电站的职工吴仕菊所说的:“地震和洪水是天灾,谁也没有责任一定要来帮助,要来赔偿”。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受了灾,党和政府、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管的,他们一定会伸出援手,运来物资,筹措来救灾款项,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但作为受灾地方的人,我们自己有没有责任?我们自己该不该尽一点自己的力,出一点自己应出的义务,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看看那些解放军、武警官兵们,看看那些年纪轻轻的志愿者们,难道他们天生就该来为我们吃苦受累,天生就该来为我们服务吗?再看看年逾七十的温家宝总理,国家那么大,各地发生的事情那么多,要处理的国家大事可说是千头万绪,再加上小日本购买钓鱼岛的闹剧,那可真够总理忙的。然而总理一听到彝良受灾,马上在第一时间连夜连晚地奔赴灾区,看望灾民,布置救灾事宜,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心存敬意,感激、感恩、感谢吗?难道我们还忍心拿自己多年前的一点小事去麻烦总理,从而影响整个抗震救灾的大局吗?难道因为总理爱民、亲民,我们就可以不选时机、不分场合、不择手段,什么事都拿去请总理解决吗?美国和加拿大都有一个传统节日——感恩节,在这一天,大家都要聚在一起,感谢上天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帮助,感谢亲人的关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不管它最初的缘起是什么,我觉得这个节日设得太好了。因为我认为,感恩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心态,它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的情感,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的一种认可和回报,它是一种处事哲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原因是我们都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无论你有多么能干,你都不可能离开天地万物的养育,你都不可能离开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领导师长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帮助,有了感恩之心,我们才能珍惜天地万物赐给我们的一切,有了感恩之心,我们才会珍惜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我们也才能获得他人更多的帮助。有了感恩之心,社会才和谐融洽,家庭才温馨幸福,个人也才能成长壮大,我们的心才会博大,才会充实,才会平静,才会远离贪婪,也才会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许多年前,笔者曾经在某个县工作过,这个县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的人们相当精明,也相当计较,党委政府给他们好处他们毫不犹豫地收下,布置点任务他们推三阻四,车辆行人通过他们要收买路钱,工程在那里施工他们也要收买路钱,甚至进行敲诈勒索,压坏一颗秧苗也要赔几十元……之后弄得人人自危,天弃人厌。市、县、乡有什么项目、资金也不想安排在那里,工程队也没有任何一个队敢去那里施工,人家别的村不管是以奖代补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国土整治工程还是其他惠农工程搞得如火如荼,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然而这个村虽然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仍然山河依旧,贫困依然。后来,也是发生了一次地震,温家宝总理来了,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来了,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来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慷慨解囊、倾心帮助感动了这些村民,村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宽容,也学会了合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这个村子迅速改变了面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我想,这个真实的故事,应该能够给那些自私自利、太过精明、太过计较的人一个警醒、一个提示吧。当然,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彝良出现的这几个缺乏感恩之心的负面事件,在整个抗震救灾的大活动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根本不能代表广大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但应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反思,从而避免“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影响整个抗震救灾的大局和彝良人民的形象。
      最后,衷心祝愿英雄的彝良人民在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迅速擦干眼泪、挺起腰板,恢复重建好自己美好的家园,衷心祝愿彝良人民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 杨恩智】

    推荐访问:震灾 追问 区中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