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中药配方颗粒剂口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江阴中药配方颗粒价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51:06 点击: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方颗粒剂口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于2006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收治黄褐斑患者396例,中医辨证后给予对症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63.3%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开始出现色斑减轻,12个月后,基本治愈率为47.5%,总有效率达97.7%。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剂口服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度高,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颗粒剂;黄褐斑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83-02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为气机不畅、气血淤滞,颜面失于濡养[1]。在脏腑之中,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一是肝气郁滯,血淤于面;二是脾虚不能生化精微,气血两亏,肌肤失养;三是肾水亏而不能制火,虚热内蕴,郁结不散,阻于肌肤所致。脏腑失调,污浊之气上蒸于面,淤滯而成斑。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与中医所说血淤相符合,证实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粘度增加而致血液淤滞、微循环障碍有一定的关系。作者于2006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治疗396例黄褐斑患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施治,即疏肝理气、活血化淤、调理冲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于2006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收治黄褐斑患者396例,男3例,女393例,年龄18~55岁,平均33.2岁。其中蝶形型126例,皮损主要分布在两侧面颊部,呈蝶形对称性分布;面上部型131例: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面下部型98例:皮损主要分布在颊下部、口周和唇部;泛发型41例:皮损泛发在面部大部区域。
      1.2适应症与禁忌症
      1.2.1适应症
      (1)成年后出现的面部色斑;(2)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呈弥漫而不规则形态,常对称性分布;(3)面部皮肤无炎症、过敏、鳞屑及明显不适症状;(4)色斑面积及颜色会随季节或生理周期而变化。
      1.2.2禁忌症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有凝血倾向者;(3)曾经有血栓形成、心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病史者;(4)面部皮肤有炎症、过敏、鳞屑及明显不适症状者;(5)有心理障碍者以及期望值过高、不配合治疗者等。
      1.3治疗方法
      1.3.1具体操作步骤
      (1)治疗前拍摄患者面部的正、侧、斜位照片存档;(2) 测量色斑面积、评估颜色深浅程度并记录;(3)根据患者黄褐斑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配方颗粒剂,温开水冲服;(4)分3月、6月、9月、12月跟踪随访观察并建档、拍照存档;(5)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人信息,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调整治疗。
      1.3.2中药配方颗粒的选择
      (1)气滞血淤型:选用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斑作用的中药消斑汤配方颗粒剂:炙黄芪、防党、当归、赤芍、炒白芍、茯苓、川芎、生地、桃仁、红花、甘草各1包; (2)肝肾阴虚型:选用具有滋补肝肾、养颜去斑作用的中药菟丝祛斑汤配方颗粒剂: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熟地、何首乌、白芍、当归、阿胶、枸杞各1包;(3)肝郁内热型:选用具有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柴苓活血汤配方颗粒剂:柴胡、黄芩、桅子、当归、莪术、陈皮、薄菏、赤芍、红花、甘草各1包; (4)脾虚湿热型:选用具有理气健脾,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血府逐瘀汤配方颗粒剂: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柴胡、枳实、桔梗、甘草各1包。
      以上各方剂,均每天1剂,分2次,温开水冲服。每3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停用。
      1.4疗效判定: 治疗开始后每3月复诊一次,观察、询问治疗后的效果和反应并拍照存档。根据观察及照片对比,再结合患者的主诉,对色斑面积和颜色进行疗效评估。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好转和无效四个级别。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色斑基本消失;明显消退: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好转[2]。
      2结果
      治疗后随访396例患者12个月,63.30%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开始出现色斑减轻,12个月后,基本治愈率为47.5%,总有效率达97.7%。其中有1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轻度的胃肠道反应,11例患者出现月经量减少,均无需停药,只需每三个月复查肝肾功能。此外未见其它明显的不良反应。具体结果见表1。表1 396例黄褐斑患者的治疗结果(例)
      时间(月)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好转无效总有效率(%)372(18.2%)211(53.3%)93(23.5%)20(5.0%)95.06101(25.5%)200(50.5%)82(20.7%)13(3.3%)96.79142(35.8%)173(43.7%)70(17.7%)11(2.8%)97.212188(47.5%)136(34.3%)63(15.9%)9(2.3%)97.73讨论
      黄褐斑已不是单纯的皮肤色素增加的疾病,多种致病因素叠加是黄褐斑发生、发展的基本特征[3]。影响黄褐斑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 生理因素:常见于有些妇女妊娠3~5个月时面部出现黄褐斑,由于雌激素增高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体,孕激素增高促使黑素体的运转和扩散。产后黄褐斑即逐渐消失;(2)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异常是黄褐斑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女性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妊娠、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等所致)可能和其相关联,女性黄褐斑患者的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雌激素减低;其色泽的深浅会随着女性生理周期而产生变化;而男性黄褐斑患者的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睾丸激素减低;(3)日光暴晒:紫外线照射对黄褐斑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紫外线B对黄褐斑的形成更为直接,它可以通过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而增加黑色素的合成。因此,避免日光暴晒,采取相应的防晒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黄褐斑;(4)微生态失衡:黄褐斑区域的痤疮丙酸杆菌、微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较正常人显著增多,这些细菌能够产生褐色素和菊黄色素。常住厌氧菌的活菌数与分离率减少,使皮肤定植抗力降低,菌群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和干扰力减弱,导致其他产色素的微球菌大量繁殖,从而出现皮肤的色素沉着;(5)自由基的损害: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自由基是黄褐斑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常情况下,体内存在着许多抗氧化酶,如SOD、过氧化氢酶(CAT)等,对机体的氧化性损伤发挥有效的清除作用,使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处于动态平衡。而黄褐斑患者这一平衡系统遭到破坏,不能及时清除生理条件下产生的过氧化脂质(LPO)等氧化产物,LPO在体内堆积,一方面可加速酪氨酸系列氧化反应,致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从而使黑色素形成增多;另一方面,LPO本身极不稳定,其降解产物MDA可导致蛋白质分子发生交联,形成荧光发色团(色素)。此外,黄褐斑形成还与精神情绪、神经功能紊乱、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营养因素、药物因素、化妆品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等有关。
      作者按照黄褐斑的临床分型,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五脏的辩证论治,通过调节气血、津液以求平衡阴阳,达到祛斑养颜的目的,彻底阻止黄褐斑的复发。而且中药配方颗粒剂,服用简单方便,副作用少,可长期服用。不仅可以祛除黄褐斑,而且可以增強人体免疫功能,改善睡眠等。
      参考文献
      [1]郑长春.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治疗黄褐斑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3):14~15.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 施伟伟,许惠娟,贾虹.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学杂志,2010,26(1):46~48.2012年10月第10期 No.10 October.2012医学美学美容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医院管理2012年10月第10期 No.10 October.2012医学美学美容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医院管理

    推荐访问:黄褐斑 口服 配方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