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须瞄准文本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2 04:39:05 点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出要开放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些“开放”与“拓宽”是宏观上架构的语文课程资源。它们的基点建立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及听说读写思等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善于推敲词句,学用文章写法,乐于积用语言,质疑解疑以达发展言语智能的目标。如果把这些“兴趣”、“习惯”比作胎儿,那么培育它需要发挥“母体”的作用,即教师要潜心开发课本或“文本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有效运用于课堂。
      笔者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惊叹于他高超的教艺的同时,深深感叹钻研好教材,开发好文本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生兴趣”,在课堂中“习方法”,是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走向广阔语文天地的关键。
      一、瞄准文本资源,激发学习“兴趣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日常教学时教师会抓住两点展开教学。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论据准确理解论点,明白获得真理的过程。二是教会学生更好地选择论据证明论点。虽然目标很明确,但总觉得像议论文这种趣味性不强的体裁,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总有些沉闷。
      当薛老师引导学生齐读完课题,提出质疑后,便从第二自然段人手组织教学。课堂伊始,气氛不是很活跃,师与生初次会面,心没能立即走在一起。没想到,“于无声处听惊雷”,薛老师独辟蹊径,从“司空见惯”一词燃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们明白了“司空”是汉代的官名,掌管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一职。教师让学生们说说“司空见惯”的意思,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谈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逐渐高涨。紧接着,薛老师娓娓讲述了“司空见惯”的典故,其间刘禹锡一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所揭露的当时官员纸醉金迷、奢侈宴乐的腐败现象及刘禹锡为此而痛断心肠的情怀打动了在座听课的师生。容不得我们思考“这一典故与课题与课堂教学的进行有什么关系”时,薛老师立即笑而一结:“看来,我们只要多发现,多提问,多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真理,这‘司空见惯’不就是一个明证吗?大家齐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看似多余的一笔,却与课题,与课堂教学扣得如此之紧,与其说它是画龙点睛之作,倒不如说这是薛老师在巧妙地开发文本资源,丰富课堂的语文信息,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当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司空见惯”的,学生们表达的欲望很高,说得头头是道,真是“一石激起千涟漪”。
      二、瞄准文本资源,巧点妙引“学习过程、方法”
      “学习过程、方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主心骨,且看薛老师紧接着的第二自然段教学。教师以“作者用几件事证明第二自然段的观点和一件事用一个词概括”这个问题展开学路。学生们通过读书,很快抓住关键词“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概括这三件事。借助文本阅读,教师问学生“哪些事是讲发现?哪些事是讲发明?”这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却帮助学生印象深刻地理解了近义词“发明一发现”的区别。在具体语境中释词,好招。
      再说议论文有三要素:观点、证明、结论。其中证明部分包含论据(事例)、论证(如何论述)。学习议论文,必须要指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但薛老师没有生硬地讲解、灌输,而是以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大家读读这三件事,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开启学生紧扣文本资源学写议论文之门。
      学生通过读书,发言踊跃,作了以下汇报,教师相机疏导。
      ①三件事结构相似,都是“偶然发现一提出问题一多次实验一得出结论”。
      ②三个事例都很新鲜。
      师:怎么个新鲜?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外国人。
      师:为什么不写中国人?看来,这里也有一个真理存在。
      生:中国人的事例可能我们都见过或听到过,就不会觉得新鲜、典型。
      师:你真会思考。是啊,写议论文,所举的事例一定要新鲜,要典型。(笔者评:这是“踏雪无痕”的写法渗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论据要素讲解。)
      师:假如要讲中国人的例子,你准备要讲谁?
      学生如同被石子激起的涟漪,讲到了发明锯子的鲁班,发明火药的炼丹家孙思邈……
      这是多么巧妙的课内外融合,多么用心的阅读拓展啊。它的取得,得益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对文本可利用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它检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收获,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让学生在仿课文事例结构进行叙述中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举例论证能力。
      教学中,教师还一直追问这三件事体现他们的什么精神,要求学生会用不同的词来概括,这何尝不是抓文本来培育学生选用语言的能力啊。
      ③生:他们发现问题的眼光很敏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学生说出这一体会后,教师随即引导全体学生一同体会这三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而后问学生:“为什么这三件事的经过部分不详写呢?看谁的脑筋转得快,发现这个真理。”师生通过读书讨论,明白了这三个事例主要都是证明问号与真理的关系。教师趁热打铁,追问学生:“请举例说明什么时候论证时要将经过写具体?”学生举的例子很多,如要证明不讲饮食卫生危害多,可举例描述某人卫生习惯差,具体经历某个教训后,结果意识到讲卫生的好处等。教师借助文本资源的开发,生发了这么多的论证知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简单地灌输或从课外汲取有关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瞄准文本资源,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还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生成。应该说这个生成是水到渠成,是学生心底深处的自发建构,而不是教师机械地教化而成的。学生学完第七自然段,抓住“还有很多”、两个“并不”、“只要……就”这些关联词,体会到真理发现并不难。之后,教师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问学生:“念到这里你觉得发现真理难吗?”生答:“还是不难。”教师引导抓“如果说”一句谈体会。有学生说:“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发现真理不难,我就能做到……”,并谈了自己发现某个真理的经历。还有学生扣住“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等词语,认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不容易。教师板书“并(不难)也(不易)”引导学生体会这“不难”与“不易”的辩证关系。学生们发自肺腑的情智,使得听课教师们时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薛法根老师在这堂课中便做了上述有益的尝试与示范。常言道,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工程,它没有捷径,但有法度。这个法度就是以教材为例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会听、说、读、写、思、辩,而这一切均得益于教师悉心钻研教材,把睿眼瞄向文本资源的价值开发,把学生铸炼成“懂语言,有情智”的聪明人。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高岭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陆燕)

    推荐访问:资源开发 瞄准 语文课程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