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以研究性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51:09 点击:

      摘 要: 研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将课程知识、学科新成就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创设为合理的问题背景,有助于学生通过讨论与反思自主构建知识与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
      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崛起,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迫切要求。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劳动大军整体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水平,当代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是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迅速反应,以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其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完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的新模式,真正实现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一、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目标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真正的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建构主义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实验分析,很多著名学者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补充和完善,并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该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强调在自己原有经验之上吸收新信息,建构自己的理解与知识体系[1]。
      在高校中实施的研究性教学,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是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展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思维逻辑,进行优化综合反思,构建为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为本,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甚至自己主持创新课题,与科技前沿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扩大学生探索未知的视野,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
      1.以问题或课题为先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剖析,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则是以问题或课题为先导,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导入点。研究的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开展。探究的问题来源广阔,可以是教材内容或学科领域,注重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内涵的纵深学习。如概念、原理等的多次链接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可以是现实生活或跨学科领域,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的耦合,强调知识的外延与交叉,是一种综合、前沿动态的研究性学习。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能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2.以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了解决问题进行的讨论,势必要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将面临的问题与原有知识背景相结合,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很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冲突,实际上这正是内隐知识外显与分享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只要在实践与思维过程中,有新的体验,新的提高,就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通过合作讨论,学生逐步去芜存菁,在研究性学习中建立了新老知识、新旧概念、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多种知识资源,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并掌握知识。合作讨论不仅成为帮助学生吸收和深化知识的重要形式,而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3.总结评价与反思。
      对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的不同意见进行总结评价与反思,是将尝试性的观点转变为科学结论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探究与讨论可能出现疏忽与认识偏差等现象。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研究过程,把握了解其思维过程,以便及时地给出针对性的纠正与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评,学生在原有局限的尝试性结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归纳,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为了提炼升华所学到的知识,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整个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2]。反思有助于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知识的同化与迁移,更能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系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契机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不能依赖教师积累的传统经验来实施。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只有理解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后,才能自觉有效地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
      在研究性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注意启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教师要切实担负起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等职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学者。作为教者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能够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与进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或选择研究的问题或课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等。作为学者,教师要不断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学科的学术前沿性知识,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创新带入课堂的教学与实验中,通过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解决理论的陈旧性与知识脱节的矛盾,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完成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
      四、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相对于传统式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强调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
      研究性教学是将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多方面地开展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途径。第一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以致思,可在课堂上灵活采取诱导式、问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甚至主持科学研究项目做好基本功的准备,如学科知识基础、文献检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等[4]。
      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范围绝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扩大到课外及校外实践,注重学以致究。实践活动类型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等。学生可自行组成课题组,自行设计开放式、创新性研究项目,在论证和答辩通过后,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完成实验项目并完成结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下,从自身的兴趣与实际能力出发,以问题为主线,对问题的发生、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学生在项目的设计与课题研究中具有更多的创造机会,将琐碎的知识点与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在创造中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构建,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制定人才新培养方案时,规定了创新实践学分,将其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方位培养创新精神环境。
      五、结语
      大学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研究性教学作为学教并重的二元主体结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研究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进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婧娟.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0-105.
      [2]朱德全,张家琼,桂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教育研究,2010,4:103-107.
      [3]王龙,姜群.非逻辑思维: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源泉.大学教育科学,2012,3:41-44.
      [4]汪蕙,张文雪,袁德宁.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2,1:16-18.
      资助项目: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HJ201203,吉首大学“生态学”精品课程。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研究性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