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总部经济推动城市分工合作的路径研究|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1 04:44:59 点击:

      [摘要]当前,诸多城市都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文章从总部经济推动我国城市分工合作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路径,阐述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中小城市迁移模式下总部经济对城市分工的意义和效应,并以联合利华企业为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总部经济;城市;分工合作;路径;联合利华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21—03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赵弘,2004)。总部经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一是总部集群对城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企业总部在大城市集群发展,通过规模效应、产业带动效应、知识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加快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通过将总部布局在大城市,生产制造布局在中小城市,充分利用大城市丰富的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战略资源优势和中小城市土地、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实现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大城市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总部经济以企业为载体,以区域资源差异为前提,以利益共享为基础,发展总部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同发展。
      一、总部经济推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总部经济是深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一种新的有效模式。“总部-制造基地”空间分离的布局模式,能够突破原有城市之间主要在产业分工、产品配套层面分工合作理念和模式的局限,提出不同城市之间功能分工与功能配套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图-1)。即:大城市发展设计、研发、营销、管理和决策等总部功能环节,中小城市发展生产制造功能环节,这种基于功能链的垂直分工与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优势互补,产生不同空间资源的再配置收益。
      其次,总部经济优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资源配置。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将总部及研发、结算和营销等高端环节,迁到具有良好基础条件和服务环境的大城市,而把加工制造环节布局在具有成本、劳动力优势的中小城市,不仅能实现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创新,更能够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促进大城市的战略资源和中小城市的常规资源两个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优化组合,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图-2)。同时总部经济增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大城市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链条,与周边中小城市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功能环节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大城市的扩散溢出效应,将丰富的科技、信息等资源、技术创新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传播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不断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制造基地辐射。
      最后,总部经济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对于大城市而言,总部一般从事决策、管理、研发和营销等知识型劳动,具有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的增加值、税收等指标高,产出贡献大的特点,总部聚集发展提高了中心城市经济的集约性和规模化程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总量和发展效益。中小城市则通过发展生产制造基地,直接增加当地的经济总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通过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城市分工合作的路径分析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路径有很多,其中,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中小城市迁移模式是大城市企业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实现“总部一制造基地”空间分离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由于地价高涨、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将生产基地迁出的企业案例很多,如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到合肥,上海大众将桑塔纳生产基地迁至江苏仪征,北京爱慕内衣将生产基地迁到吴江,等等。
      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中小城市迁移模式是指大城市企业将生产基地迁移到中小城市和地区,企业总部仍留在大城市,实现“总部一制造基地”分离布局。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资源要素禀赋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对环境保护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企业所在行业进入以买方市场为主的成熟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行业利润微薄,企业将难以承受高昂的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逐步下降。企业为实现持续发展将不得不考虑搬迁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制造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其次,中小城市丰富而低廉的常规资源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生产基地外迁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发展空间充足,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低廉的土地资源,加之其丰裕而低工资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质资源以及政府出台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企业将生产基地搬迁至这些区域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上述两大背景下,企业迫于所在大城市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为降低生产成本,就需要采取搬迁的模式来实现其持续发展。如果企业将总部和生产基地全部进行搬迁,则又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缺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研发技术人员,企业在中小城市可能面临市场信息获取不及时等问题。因此,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即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而将总部环节仍留在大城市,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优势,又能充分利用中小城市的土地、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优势。   三、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城市分工合作的效应分析
      企业将生产基地外迁,而将总部留在大城市,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且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链条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从大城市外迁至中小城市和地区,必然会对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以及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一)对总部所在大城市的经济效益
      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从大城市外迁至中小城市和其他区域,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生产基地外迁能够为其他适宜大城市发展的产业腾出充足的空间,发展那些符合大城市资源特点(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密集)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其次,企业将生产基地外迁、留住总部的这种模式为大城市发展制造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北京为例,在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具有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中,制造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达49.4%。再次,总部聚集将带动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部战略决策对信息、决策咨询等服务产生需求;总部研发创新、设计功能对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生需求;总部营销活动对市场调查、广告、物流等服务业产生需求;等等。
      (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
      一是避免了区域间的合作走向竞争。随着大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区域间的竞争关系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争项目、争投资的恶性竞争态势,制约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企业通过生产基地外迁这一总部经济模式能够为区域间竞争重新走向合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二是为区域间基于制造业内部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可以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链条开展制造业不同功能链环节的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而促进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三是拓展了区域间开展“生产一服务”合作模式。企业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链条,还可以促进大城市的“服务”与中小城市的“生产”间的合作,建立基于“生产一服务”这一新的合作模式,拓展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范围。
      四、企业案例: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商之一,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和英国伦敦。联合利华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员工达17.4万人。在2010年度《财富》全球500强中排名第121位,营业收入达553.52亿美元。联合利华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广州、合肥和潍坊等城市设立了10多家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早期,联合利华生产基地主要在上海,2002年公司出于调整组织结构、降低经营成本的需要,先后将上海的生产基地搬迁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搬迁到合肥后,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运输成本减少、员工工资成本下降和生产整合后效率提升,企业的综合成本下降了30%左右。二是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壮大了整体规模。上海工厂搬迁至合肥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原合肥利华洗涤剂公司仅产洗衣粉7万余吨和委托加工部分香皂。截至2008年底,该工业园累计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已成为联合利华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三是通过工业园建设,将原来分布在上海、合肥等地的数家工厂进行了有效整合,解决了生产经营分散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联合利华的组织架构。
      联合利华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到合肥,不仅带动了企业自身发展壮大,而且对加强上海与合肥的分工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外迁后,在虹桥临空工业园投资建立2.2万多平方米的总部大楼和2.4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总投资1亿美元。2007年1月新总部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将生产基地外迁,并建立总部和研发中心,符合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创造了更多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2002年生产基地外迁前,上海员工中95%是蓝领工人,管理人员很少。2004年上海工厂全部外迁后,员工人数只有400多人,但全是白领。上海中国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建成后,员工人数增加到1400多人,其中95%以上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2006年联合利华总部的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仅个人所得税就缴纳了7000多万元,占其在上海所缴纳税收额的一半,仅个人所得税就超过1998年联合利华在上海7家工厂所缴纳的税收。同时,联合利华在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是其在全球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研发中心。联合利华集团将年销售额的2%-2.5%用于新产品研发,按2009年销售收入计算,研发资金每年将有12亿美元左右。中国区作为其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每年的研发投入也非常可观。联合利华作为上海日化行业的龙头,在引领上海日化行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联合利华迁移生产基地,对合肥及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大。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占地380公顷,成为联合利华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高质量、低成本、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现有职工2000多名,99%以上是合肥本土员工。一是增加了当地经济总量和税收收入。2003年原合肥利华洗涤剂公司仅缴纳税收0.36亿元,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正式投产当年缴纳税收就增加到3.26亿元。2009年联合利华在合肥税收十强工业企业中排名第三,到2009年累计税收近35亿元,直接解决2400多人就业。今后,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生产能力还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15年,联合利华工业园的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亿元。二是带动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日化产业群。在联合利华的带动下,已有1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以联合利华为核心的日用化工产业群实现产值110多亿元,占开发区总产值的14%,成为第四大产业群。

    推荐访问:分工合作 路径 总部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