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0 04:41:00 点击:

      摘要:文化与金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杠杆,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我国文化业的演变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轨迹、特征、成因及存在特殊的问题。尤其金融危机之后,现代文化产业逆势而上,而在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从多维视角对文化产业群体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创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将是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现代文化产业;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2-0026-09
      一、引言
      金融危机之后现代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在全球经济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经济环境中已发展成为以创意为源头,以科技、环保、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而且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不断更替循环自身发展环节并迅速增值升级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张欢,2010)。随着现代文化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跨越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等方面贡献的日渐突出,长期积累的政策势能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向战略性高度。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重要部署,提出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依照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若要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生增长点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强调金融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金融产业合作对接,促进文化要素整合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客观上,在我国适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传统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契合其特殊的融资需求,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群体特征的认知不足,对文化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技术不足,尚不存在适应文化产业融资特征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本文主要沿循我国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轨迹,从本源上对现代文化产业群体特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提出构建涵盖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运作支撑平台、金融组织支撑模式为一体适应文化产业群体融资特征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核心杠杆作用,助推文化产业高速高质地发展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生支柱性产业。
      二、我国文化与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轨迹
      从文化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化产业涉及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工业标准将其界定为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过程论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受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制度基础、产业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其调整与完善过程也是文化金融相互融合的过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国家财政保障文化事业发展阶段。严格而言,我国文化真正作为一种业态存在还是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即政府在保持基础经济以命令运转的同时开始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虽然文化产业市场开始萌发,但产业市场地位并没有被认可,国家产业政策侧重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文化部门基本上以事业单位编制,由政府主导实施单一行政管理,由财政保障资金投入;此时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突出而一般商品属性并不明显,只是用于满足大众基本的文化需要,保障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总体上充当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
      2 政策金融支持传统文化产业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双重体制胶着对峙状态逐步消除;市场经济产出的经济资源可以弥补国家权力所赖于生存的国有经济产出之不足(杨光斌,2003)。与此同时,国家放松对金融资金运作的行政管制,转向调整投资和贷款结构,集中支持农业、能源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产业,文化产业只是作为边缘产业辅助重点产业发展。一方面利用财政资金巩固传统文化事业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借助政策金融改革力量拓展外围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盈利性文化产业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发展为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3 商业金融投资现代文化产业阶段。经济运行中暴露的固有弱点与缺陷使得国家重视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开始转变政府职能。文化经营单位由政府控制管理模式转变为由市场决定生存模式;文化经营单位以“转企改革”方式参与市场运作实现价值,政府转向对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引导,鼓励商业化资金市场向优质文化产业投资。传统文化产业通过网络、通讯和数字技术扩展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市场化与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企业的市场融资可得性进一步增强。
      4 现代金融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金融、科技、文化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政府改革中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同推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资源向效率部门、地区和企业转移,银行资金、民间资金、风险投资等开始加大对节能、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文化核心产业与外围产业边缘模糊,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内容产业与新兴传媒相互交叉、互动,并且在相互渗透中不断衍生出满足大众的多元服务需求,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生增长点;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杠杆作用日益突出。
      总之,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过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品内容、存在形式、单位性质、产业作用、资金来源(如表1所示)。
      三、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一)现代文化产业逆势新生崛起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朝阳产业,近年以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保持快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3%,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近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文化产业以其高智力、高科技的特质逆势而上。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了近一倍,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为2.75%。而究其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 市场需求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按照一般经济原理,文化消费的内在需求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经济转型物质生活的满足进一步带动了百姓强劲的文化消费需求。虽然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仅为12.1%。但相比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娱服务支出、团体旅游支出、参观旅游支出、健身活动支出、培训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支出等年均增长与相对增长趋势明显,具体如图1所示:
      依据发达国家的文化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总收入的15%至18%的经验,我国已突破4000美元的人均GDP,大约还有5万亿元左右的潜在文化消费需求。而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但仅占GDP的比重为2.78%,我国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 文化体制改革释放了文化产品的供给。文化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针对文化产品生产、管理和传播的一种适应性组织构架与制度安排,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因。尤其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所创造的宏观管理体制及微观市场运行机制,将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的文化资源与产品供给渠道又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化产品的种类、内容、样式、功能、配套的创新,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政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自国家“十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政府已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文件,政策的有力扶持将文化产业快速推进战略机遇期。具体政策安排如表2所示:
      4 同科技金融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高新科技与文化的日益融合推动着现代文化产业走向高端,从横纵两方面扩展文化产业链;并催生了网络服务、数字娱乐、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消费;另一方面,科技与文化融合创造了广阔的投资空间。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9月末,五大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2000亿元左右,虽然贷款数额相对不大,却创历史新高。同时,国内外私募基金、保险业、证券市场等已尝试为文化产业搭建融资服务新平台,至2011年6月。50多家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的文化企业先后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
      (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遭遇融资瓶颈
      当前,文化消费正处于跨越增长阶段,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需求量较大,文化企业发展势必遭遇融资瓶颈。首先,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原本长期支撑文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金融资金支持在产业内部企业间的配置不均,规模上排斥众多中小文化企业,所有制上排斥充满创新动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制度上排斥兼并重组的文化企业(贾旭东,2010)。网其次,各渠道对于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总量不足。在间接融资方面,虽然我国文化产业2010年末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达到61.6%,但2010年全年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仅276亿元,尚且无法完全满足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在直接融资方面,文化企业上市公司与筹资金额都较少,截至2011年上半年,22家文化与传播产业企业,首次上市时募集的资金总额为136.58亿元,2家非公开增发企业的增发融资金额33.89亿元,传播文化板块从资本市场上融资总计为170多亿元。在债券融资方面,截至2010年6月末,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以及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55只,募集资金428.2亿元。此外,调查资料显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利用不足,2004年至2011年11月期间,我国已披露规模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量为82只,规模合计1298.95亿元人民币;其中,人民币基金有76只,平均每只的规模为15.67亿元;美元基金有6只,平均每只规模折合为17.97亿元人民币。
      (三)群体特征决定现代文化产业的融资困境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创新经济增长模式,之所以会面临发展动力与阻力并存的矛盾局面,主要是在于文化产业的群体特征难以符合融资要式,其固有的体制特征深度放大了行业内部企业的融资风险。
      1 内部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不强。首先,产业内部企业规模小。依据国家经贸委标准,文化产业中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占据多数席位,融资需求兼具“短、少、频、急”特点。其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散,集约化程度低。文化产业链条上的各端点条块分割明显,前端的内容原创环节多分散于弱小的中小企业之中,产业链中端的文化创意制作与发布平台被大型传媒机构所控制,而后端的文化衍生环节又回归到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一次开发,多次利用,叠加增值”的赢利模式无法实现,导致多数投融资机构持谨慎态度。再者,现代精神文化内容产品以大众性、暂时性、一次性、纯粹娱乐性为基本属性,时尚与流行元素成为其存在的目的与方式,而其中所蕴含的不确定因素正是投资者所顾虑的潜在风险。
      2 侧重轻质资产抵押,担保不足。相对于以大量资金投入规模化生产的传统企业,奠定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却是创意、关系资源、品牌价值、人力资源、价值观等轻质资产。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缺位、知识产权抵质押制度不完备、多元化融资渠道和风险投资平台缺乏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收益不确定性和轻资产的弱抵押性使得中小文化企业被排除在在融资体系之外。
      3 产业内部运作信息透明度不高。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的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依照国家统计局划分我国现代文化企业多样化、多层次的分布在2大部,9大类,24中类,80小类之中,每一个板块都有自身经营运作特点,隶属于同一板块的文化企业也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和渠道。在知识时代与网络时代,金融机构很难准确把握以文化消费偏好定位发展的企业商业价值和综合效益;也难以对文化企业的变现能力、财务报表、团队管理经验、企业资质以及业务水平等进行有效监督与考察,相对于常规企业客户金融机构所要承担的成本高、信贷流程长、风险大。   4 自身创意发展硬件条件不足。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就在于自身不足。第一,产业序列不符合政策要求。对于关联带动作用小,市场前景不可预期,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占地规模大、影响互联网安全的文化企业不被政策鼓励,市场融资机会有限。第二,产业项目可行性不高。区别于实体产业项目,即便是已通过政府审批的文化产业项目,但只要在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偏好上存有偏差,都会造成项目的不可行,影响投资者对项目的风险一投资一收益的评估。第三,产业创意人才欠缺。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源于创意性,而在文化产业人才数量与人才结构上我国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新兴行业专业人才、领军型创意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纽约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高达15%,但北京却仅为千分之一。第四,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大量中小文化企业过度强调创意投入,忽略企业内部流程化、集约化管理;大量关联交易又使企业易偏离自身创意主业而盲目发展;同时企业基础性资料缺乏、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也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融资审批的要式条件。
      四、构建适应现代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现代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金融瓶颈仍是其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从多维视角对文化产业群体特征进行整体把握,科学分析文化产业融资风险,创新构建集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运作支撑平台、金融组织支撑模式、金融要式支撑条件为一体的适应性金融服务体系,将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支柱的战略性举措。
      (一)制定详尽化的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由于金融支持政策缺少系统性与细分性,在领军文化企业、龙头文化项目缺位的行业体系中,更要以国家文化产业改革方针为指导,综合考虑现代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细化组合鼓励类文化企业,有针对性的提供商业性融资政策或政策性融资的政策支持。
      1 准确定位国家文化产业鼓励类企业。首先以判断某一文化企业是否属于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为前提,对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好,关联带动作用突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的产业给予金融支持。对于国家政策所限制或禁止类文化企业,严格金融支持准入条件。国家文化产业投资鼓励类型企业具体分类如表3。
      2 明确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划分标准。综合考虑各类文化企业的业态层次、生命周期、融资规模、市场区域、社会责任等企业特质,严格控制政策性融资支持企业总量,鼓励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参与商业性融资支持。
      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力量、范围以及力度有限,除了以专项财政资金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公益性活动外,更要强调以政策性担保、政策性贴息方式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发挥政府层次的投资与基金杠杆作用。其次,鼓励已具备相当市场规模,内部管理完善且稳步平稳发展的大型跨国文化企业,利用间接融资主渠道以及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创新融资。再者,对于部分承担公益性社会责任,正处于高峰发展阶段的新兴文化企业,要综合利用政策性与金融性双重支持,将政府投资杠杆与投资风险补偿相结合。具体分类支持体系构架如图2。
      (二)创建专业性的金融组织支撑模式
      国际上无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非政府机构主导型都有专业化的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实施政策性支持与市场化配置双轨策略,既要构建具有政府主导性质的专业文化政策机构,更要构建具有市场主导性质的文化产业专营银行。
      1 明确服务文化企业的市场定位。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群体特征,构建适应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专营性金融机构。第一,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具有“短、小、频、急”的融资共性,需要设置标准化的业务受理模板进行标准化、批量式、整合化管理,以实现事前低成本获取信息、事中低成本监控管理、事后低成本违约处罚。第二,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无形资产抵押评估困难等群体融资风险特性,专业机构需要通过对创意企业融资需求综合把握,全新整合、包装、开发文化产业金融产品系列以实现对文化企业需求的基本覆盖。
      2 机构设置与业务处理相互协调。专营机构设置在发展文化金融时要凸显“专而精”的优势。首先,“专”于建立与文化产业融资特征高度融合的信贷管理模式。依据文化企业特质调整信贷网络管理、科技管理与信息管理,将创新性、机动性资源配置于融资条线之上,通过机构运营空间上的联动与信息交流实施集约化处理。其次,“精”于充分考虑融资风险与成本,利用文化产业特征信息创新贷款业务。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的协调,进一步集中调查文化企业客户的特质信息,克服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等信贷融资障碍。
      3 着重信息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建立与文化产业群体特征相契合的信贷组织模式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科技信息技术与高素质服务人才作为可行性支撑。首先,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实施文化企业客户信贷科学管理,对文化企业客户融资服务进行标准化与流程化处理。其次,培养文化金融专业人才,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熟悉文化行业运作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服务于文化企业关系的拓展与维护。
      4 强化行业风险的内部流程控制。在目前文化产业外部法律、监管和内部治理约束不足的条件下,对融资风险的识别、计量、管理与防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重中之重。首先,准确识别文化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模式、发展前景,深入企业内部调查产品营销策略、财务状况、无形资产业内价值、公司管理等融资要式,提高后续担保抵押评估工作的准确度。其次,借鉴国际银行普遍采用的“流程式”风险管理模式。突破风险分散管理或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将风险管理内嵌于信贷线条的各个业务流程节点之上,实时剖析风险源归集风险控制点,并集中后台统一处理。
      (三)搭建多元化的金融运作支撑平台
      比照国际成熟的文化金融模式,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发展的因素还包括金融中介服务系统性欠缺以及资金投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1 完善系统性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在国际成熟的文化金融市场体系中,无论是政府主导模式还是市场主导模式都有相当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以保障金融机构与企业单位实现有效金融对接。因此,我国的文化金融支持应构建包含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风险补偿机制以及文化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多层次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第一,组建专业评估师对文化产业的多样组合式无形资产进行内在价值评估与风险发现,并实时根据文化创意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社会性对评估参数和取值做出相应调整。第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由政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定期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进修学习课程,联合文化市场主体规范奖惩制度。第三,建立风险补偿体系,由政府部门机构提供各种融资直接风险补偿;由商业性担保公司对符合文化产业支持方向的投融资项目提供担保性;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全程多环节的分散运作风险。第四,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文化产业政策信息、项目信息披露平台,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信息咨询、上市服务、金融培训等配套咨询服务以提升文化企业融资能力与盈利能力。
      2 健全多元化的文化金融投资渠道。单靠银行信贷资金很难完全满足文化产业链条上各家企业的资金需求,放宽投资准入门槛,培养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构筑多元、高效的投资体制将是解困文化产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第一,建立文化企业财政专项补偿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对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贴息支持,并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第二,加快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指导重点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转换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培育和支持高成长性重点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第三,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设立由中央财政注资,经实力企业、金融机构认购,委托专门机构管理运作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与申请企业签订合同发放配套基金资助。第四,把握民间借贷的社会资本属性,召集规范性民间投资者认知文化产业,论证重点文化企业项目的市场定位及营销模式,适时进入文化产业前期投资。nq
      (四)完善文化产业金融要式支撑条件
      内涵素质是企业发展融资关系的基础,以原创力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企业更要运用现代金融知识,持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坚守诚信原则,不断的修炼内部素质争取长期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持。
      1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融资竞争性。文化产业本身就是顺应网络时代、知识时代要求的创新发展模式,但处于狭小市场与薄弱产业链条上的部分中小型文化企业相对滞后,需要以改革的方法转变发展机制。一方面,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的融合步伐,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以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改造和专业化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走文化品牌营销战略。另一方面,改组优化企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高端产业链或高端文化项目的专业分工协作,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竞争力。
      2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融资可得性。健全的规章制度,流程化的内部管理,科学的财务管理,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是金融信贷要式处理的基础。文化企业经营管理重在全方位的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增强自身财务的可持续性以争取内外双重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注重自身经营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培养。尤其在与金融机构发展融资过程中要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潜在风险,提高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避免被动承受风险。
      3 遵循诚信原则,谋求融资长效性。一切合作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契约和债权债务关系之上,遵循市场诚实守信原则,谋求长效合作是文化企业寻求金融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融资关系的深入与外部竞争力的冲击,文化企业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资信水平,维持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建战略性融资平台。
      五、结语
      经济转型期,我国现代文化金融产业无法避免的要遭遇战略发展机遇与融资困境并存的局面,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各关联主体对于现代文化产业群体特征的认知有限,影响融资风险识别。构建适应融资群体特征的金融政策、金融组织、金融中介、金融运作为一体的金融支撑体系将是解决文化企业困境的重要战略性措施,而要保持此过程的完整性与有效性也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 大发展 支持系统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