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苏丹马赫迪的抗英战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4 04:50:34 点击:

      2012年1月28日,一个名为“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的武装组织,劫持了正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一处公路建设工地上工作的29名中国中水电公司的工人。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再次暴露了苏丹动荡的国内局势。
      由于部落战争和外来势力的入侵,苏丹是一个“两千年来从未平静”的国家。19世纪,苏丹沦为埃及和英国共管的殖民属地。但是贫困弱小的苏丹并没有甘心接受控制,他们以起义的方式奋发反抗,马赫迪抗英战争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起义。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和英国再一次领教了弱小民族游击战的威力,虽然他们兵力强大、武器先进,但却没能真正征服“倔强”的苏丹人。
      千年战乱之国
      说到苏丹,这个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000多万人口的非洲国家,让人很快联想到贫弱与动乱。苏丹分裂以前曾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多年来一直受到战乱的困扰,被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达尔富尔战乱给苏丹造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南苏丹2011年7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
      苏丹的动荡和分裂一方面与境内的部落种族冲突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埃及19世纪的入侵密不可分。苏丹古称努比亚,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国家,但是埃及人的入侵打破了这个国家的平静。在阿孟尼姆赫特统治下强大起来的埃及王国,为了在努比亚掠取奴隶和黄金,起兵征服了这个国家。公元前8世纪,苏丹人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抗运动,赶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库斯王国。因库斯王国首都设在纳巴塔,故又称纳巴塔王国。公元前800年左右,纳巴塔王国开始强大起来,占领了整个尼罗河流域。公元前751年,库斯王国反过来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并维持了88年的统治。公元前530年左右,库斯王国迁都麦罗埃(今喀土穆北)开始独立发展,从此库斯王国又被称为麦罗埃王国。麦罗埃王国与埃及一样,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到公元4世纪时,统治者们发生内讧,削弱了国家的防卫力量,曾一度被强大起来的阿克苏姆王国征服。6世纪中叶,从埃及传入的基督教成为麦罗埃国家的正式宗教。不久以后,麦罗埃分裂为穆库拉和阿尔瓦2个基督教国家。639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并从阿拉伯半岛带入了伊斯兰教。651年,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埃及开始侵入麦罗埃。之后,阿拉伯穆斯林从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等地大规模移民麦罗埃。伴随着阿拉伯穆斯林的扩张,伊斯兰教开始在此落地生根。1276年穆库拉国亡,阿尔瓦亦渐趋衰落。1504年,阿尔瓦国灭亡,建立丰吉苏丹国,定都森纳尔。
      1821年,埃及人使用先进的欧洲武器再次入侵,苏丹沦为埃及的属地。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势力侵入埃及,并由此向苏丹渗透。1873年,英国通过埃及国王,委派英国殖民者查尔斯·戈登为苏丹总督,以加快向苏丹渗透的步伐。英国和埃及的双重压迫,激起了苏丹各族人民的反抗,一段精彩的武装抗争历史在苏丹拉开了序幕。
      马赫迪游击战
      处于埃及和英国控制下的苏丹人并没有甘心沦为奴隶,他们要用起义和游击战争取自由和尊严。苏丹规模最大的反抗斗争是由一个叫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布达拉的人发起的。此前,苏丹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反抗斗争,而这一次阿赫迈德决定利用宗教的力量组织苏丹人反抗压迫。1881年6月阿赫迈德自称“马赫迪”,在白尼罗河的阿巴岛上向苏丹各地发布信函,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抗英埃的统治。马赫迪是伊斯兰教的救世主,根据伊斯兰教的经典《圣训》预言,马赫迪是世界末日来临前的一个有宗教领袖性质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领袖。他降临世间,根据神圣的教法治理乱世,伸张正义,铲除暴虐,整顿伊斯兰教内部的全部分歧,复兴伊斯兰教的信仰,开创新纪元。自称马赫迪的阿赫迈德号召人们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朴和正统,还提出“推翻异教徒”、“不交一文税”的口号,从而赢得了苏丹人的广泛支持,阿巴岛的群众纷纷加入起义者的行列。
      因为对马赫迪的宣传感到恼怒,苏丹总督命令马赫迪到喀土穆解释自己的行为,但马赫迪没有照办,于是这位总督派了200多人前去阿巴岛捉拿他。但是令这支负责抓捕的讨伐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此次的任务并非简单的抓捕行动,而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因为马赫迪已经在他们到来之前组建了一支由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起义军。这支起义军有300多人,他们在讨伐队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撤出村庄,在村外的一片树林里隐蔽起来,准备实施一场出其不意的伏击战。1881年8月12日,讨伐队进入伏击圈,手持棍棒、石头的起义者勇猛出击。虽然只有原始武器,但是起义军勇敢战斗,讨伐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丢下100多具尸体落荒而逃。为了积蓄力量,马赫迪率领起义军进入了科尔多凡山区,并利用那里的山地地形建立基地。一年后的1882年6月,埃及派遣6000名士兵去镇压苦修僧,马赫迪的部队趁夜色成功袭击了这支埃及军队,将其全部歼灭。马赫迪的胜利鼓舞了苏丹人的意志,越来越多的人投奔到他的旗下。后来马赫迪的部队多次在山区打败埃及军队,并于1883年1月攻占科尔多凡省首府乌拜伊德城。
      很快,英国人也卷入了战争,他们以埃及的名义派遣前英国驻印度上校军官希克斯率军镇压。此时的埃及事实上已经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因此苏丹人的斗争重点转向了英国人。希克斯与苏丹总督阿拉丁率军10000人,于1883年9月从白尼罗河上的杜怀姆出发,清剿马赫迪。对于这样一支强大的敌军,马赫迪仍然使用伏击战术应对。11月5日,在欧拜依德南部希甘附近的乌拜伊德地区,马赫迪军伏击成功,几乎全歼了敌军。希甘之役(也叫乌拜伊德战役)后,起义军声威大振。12月,达尔富尔省省长投降,赤道省省长退至中非地区,起义者直逼苏丹首府喀土穆。1884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派查尔斯·戈登固守喀土穆,以便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戈登当年作为“洋枪队”队长,在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大功,李鸿章曾称赞其“谋勇兼全,足胜带兵之任”。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为了酬谢戈登“平逆”的贡献,清廷给了他大笔赏赐,还封他为提督,加赏黄马褂和顶戴花翎。英国人获悉此消息后高兴得不得了,称戈登为“中国戈登”。   这次在苏丹陷入麻烦的英国当局对戈登抱以厚望,甚至吹嘘说,“只凭‘戈登’这个名字就会发生奇迹”。不过,戈登最终没能复制在中国的成功。虽然对马赫迪进行了威逼利诱,但是马赫迪没有为其所动,于是戈登只能加修工事,凭借7500名装备精良的士兵死守喀土穆以待援军。最终马赫迪的军队攻破了喀土穆,曾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参战的戈登被起义军打死。2天后,英国援军被迫撤出苏丹。攻下喀土穆之后,以马赫迪为元首,建立了新的马赫迪派国家——马赫迪王国,设首都于恩图曼。马赫迪还任命了三大哈里发(继承人之意)。三大哈里发各拥有标志不同的军队,而以哈里发阿卜杜拉权力最大。马赫迪王国还设有金库总管及大法官各1名,负责财政及司法事务。为促进经济繁荣,苏丹在历史上第一次发行了货币,马赫迪的声威达到了顶峰。
      精神与物质的对决
      马赫迪的成功让苏丹人看到了久违的希望,但是就像其他农民运动一样,马赫迪集团在建国以后很快就封建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和物质享受追求严重腐蚀了马赫迪的战斗能力,就连宗教的作用也开始弱化,失败的阴影随之而来。
      1885年6月22日,马赫迪突然逝世。临去世前,他指定哈里发阿卜杜拉作为继承人。但继位后的阿卜杜拉与哈里发沙里夫的矛盾愈演愈烈,双方各自所在部落塔伊沙和阿卜拉弗的斗争也逐渐升级。最终阿卜杜拉成功粉碎了哈里发沙里夫的夺权阴谋,清除了政敌在各地的残余势力,成为全国惟一的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阿卜杜拉仿照西方国家制度,建立了参众两院制国会,对外则坚决抵御外敌入侵,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捍卫民族独立达13年之久。1896年,掌握了新式武器的英国殖民军再次向苏丹发动进攻。在1896年的栋古拉战役和1898年的喀土穆战役中,阿卜杜拉的部队战败。喀土穆陷落以后,阿卜杜拉率残部退守科尔多凡省,继续进行游击战,直至战死。
      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订英埃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马赫迪派教徒转入地下活动,成为秘密宗教组织。
      虽然马赫迪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抵抗运动整整坚持了18年,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是近代非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章。从军事上看,马赫迪军不可否认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成功取决于民族主义、宗教热情和游击战术的综合因素。苏丹人起初信仰基督教,后来因为穆斯林的扩张而改信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影响力在这次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弱胜强的战争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是难以长期维持的,而马赫迪根据苏丹人信仰的宗教教义宣称自己是“救世主”,并且会带领人们争取他们想要的独立与自由。从战争的实践来看,在宗教精神的鼓励下,起义军在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的情况下都能舍生忘死地战斗,这种精神力量是马赫迪起义军战斗能力的重要来源。从战术上看,马赫迪在军事上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游击战的非对称优势。马赫迪在对付埃及和英国军队时,大量使用了游击战法,其中伏击和袭击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果不是成功运用游击战而是实施正面作战,马赫迪的起义部队很可能在与埃及的第一次接触中就全军覆没,后来的武装斗争也就无从谈起了。
      随着英埃共管苏丹协定的签订,马赫迪这个国家消失了,但马赫迪主义信念却并未完全消失。在英埃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苏丹人民从未放弃和停止战斗。1908年,在杰济腊地区传播马赫迪主义的哈布巴在图库尔村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基特拉的努曼领导人民起义,杀死数名政府官员和军人;南部地区的努艾尔人从1906开始起义……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尽管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人民,培养了反殖民、反压迫的斗争精神。1956年1月1日,苏丹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终于摆脱英国和埃及统治实现了独立,而这民族独立思想的种子或许就是马赫迪种下的。

    推荐访问:战争 马赫迪 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