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绚丽多彩 精英荟萃,,绚丽多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7 04:46:14 点击:

      2011年下半年,登上国家大剧院交响乐舞台的世界名团不胜枚举,过去人们翘首以待的大牌、大腕,现在一个个地接踵而至。从这一点看,人们不能不为我们国家近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感到惊讶。我有幸出席了国家大剧院下半年所有到访名团的音乐会,对他们的演奏和目前的状态有着一定的感受和了解。
      意想不到的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
      2011年下半年第一个露面的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这个创建于1969年的乐团,虽然只有四十二年的历史,但却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并驾齐驱的奥地利第三大交响乐团。他们这次是为参加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漫步经典音乐会”而来的。“漫步经典音乐会”相当于英国的“逍遥音乐节”,是一个已有三年历史的消夏音乐盛会。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受邀,来此举行名为“维也纳气质”的交响音乐会。
      尽管是一场消夏性质的音乐会,但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却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是一个技术高超且素养深厚的乐团,他们的演奏有着完美的声音和整齐划一的气质。尤其是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序曲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乐团的演奏完全是细腻而标准化的体现,无论技巧、音响还是音乐,都体现出了真正的一流水准。那场音乐会我在舞台侧方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嘉宾,亲眼目睹了乐团音乐家们的良好素养。我的感受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是一个处在上升期的乐团,成员们都是经验与技术成熟的音乐家,从目前的状态看,其水平完全不在维也纳爱乐乐团之下,且今后定会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
      进步明显的亚洲爱乐乐团
      亚洲爱乐乐团是由指挥大师郑明勋创建的一个“节庆式”乐团,它由在世界各地著名乐团中担任要职的亚裔乐手组成。这个乐团的乐手多在夏季集中,由郑明勋率领在世界各地巡演。近年来,他们多次来北京举行音乐会,给首都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亚洲爱乐乐团再次来访,他们参加了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纪念马勒逝世一百周年系列音乐会。8月4日,郑明勋指挥乐团为首都观众献上了音乐会,他们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马勒的《第四交响曲》。
      亚洲爱乐乐团这次的亮相,比前几次有了较大的变化。乐团此次给人们的印象是格外严谨、细腻和丰富。尤其是弦乐,不仅演奏精致,还时时发出金灿灿的音色,而管乐的演奏则使人感到了演奏家在技术与修养方面的同步到位。
      郑明勋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永远都是用自己的内在热情来感动每一位乐手。在当晚的音乐会上,他的“贝七”挥得清晰明了,简洁流畅,古典气息和“舞蹈性”特征表现得鲜活适度,音乐的风格也把握得准确自然。
      最精彩的演奏不止“贝七”,当晚的“马勒四”才是最佳的演释。在国家大剧院的马勒系列音乐会中,郑明勋与亚洲爱乐乐团“摊”上了马勒这部最短的交响曲,令人惊喜的是,这部充满风趣的交响曲,在郑明勋和亚洲爱乐乐团的手下,散发出了清新的“天国之音”和真挚情感。他们使马勒的音乐与观众的内心紧紧贴近,从而产生出企盼和赞美的共鸣。2011年,“马勒四”在北京的演奏次数不在少数,而郑明勋指挥亚洲爱乐乐团的演奏,从各方面讲都理应排在首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天才指挥家手下的斋藤纪念乐团
      9月2日,日本斋藤纪念乐团在委内瑞拉指挥家迭戈·马修斯的指挥下,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斋藤纪念乐团是一个以纪念日本指挥教育家斋藤秀雄而组建的乐团,今年本应由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率团访华,但因小泽征尔身体不佳,才由旁人代替指挥。该团于9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演出了巴托克的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二天则由迭戈·马修斯指挥交响音乐会。说实在的,第一天看歌剧时(歌剧开演前还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我并未觉得这个乐团有多精彩,有些地方还多有技术瑕疵和配合粗糙的痕迹。然同样的乐团第二天到了马修斯手下,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一天的音乐会,乐团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四交响曲》和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值得一提的是,从乐团发出的第一声开始,我就感觉到了与众不同的味道。整齐划一的音响效果、丰富细腻的力度变化、对比强烈的音乐幅度……处处给人一种一流乐团的印象。尤其是下半场的“柴四”,抒情性、色彩性、戏剧性都很强烈,尾声的高潮达到了“惊天动地”的音乐顶点。这一切都是马修斯一手“制造”出来的,他是继杜达梅尔之后的又一位委内瑞拉天才。就像年轻时的小泽征尔、阿巴多、马泽尔一样,马修斯浑身散发着大指挥家的灵感,显露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他技巧娴熟,感觉敏锐,音乐的控制力超强,且颇具浪漫主义的“煽情”特点。2012年,他将出任意大利凤凰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从这场音乐会的现场表现看,历史悠久的凤凰歌剧院真是选对了他。
      这场音乐会的另一个靓点是钢琴家彼得·塞尔金的登场。钢琴大师鲁道夫·塞尔金之子的彼得·塞尔金,以无可挑剔的演奏技艺和艺术修养,征服了全场每一位观众。他演奏的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演奏,当他弹完第三乐章最后一个音符时,我立刻断定,以前我听到的所有钢琴家现场演奏的此曲,都是不完美甚至带有较大缺陷的,而唯有彼得·塞尔金的演奏,才使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无穷魅力和伟大。
      展示正宗俄罗斯风格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
      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多次访华,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2011年9月,这个乐团在指挥大师杰吉耶夫的率领下再次访华,此次他们带来的是一套豪华的俄罗斯音乐盛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全集。从9月30日开始,乐团连续举行三场音乐会。
      杰吉耶夫的确是一位个性指挥大师,他的能力和作用,通过他手下乐团的演奏,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是一个中型交响乐团,但他们在杰吉耶夫的手下却发出了大型交响乐团的丰富音响。乐团的演奏丰厚细腻,特别是音乐中的戏剧性高潮紧张激烈而又惊心动魄。“老柴”的交响曲全集是一部庞大的音乐戏剧工程,它集中了作曲家全部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杰吉耶夫指挥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演奏的“老柴”交响曲全集,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权威的演释。他们的演奏并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完美、声音厚重,情感浓郁等表层方面,而是真正将作曲家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升华而出。听他们的演奏,你一定会在正宗的俄罗斯音乐风格中得到欣然的陶醉。当然,除了台上每一位俄罗斯音乐家的良好表现外,杰吉耶夫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感召力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的三场音乐会有些细节在我看来挺有意思。我注意到,杰吉耶夫在指挥“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时是背谱的,而指挥“第一”“第二”“第三” 交响曲时是看谱的。这说明对于他这位俄罗斯音乐权威来说,“老柴”早期的“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也是不常指挥的。不过依我的评判,第二天音乐会中的“柴二”和“柴五”演奏得最好,这倒不是因为我偏爱此二首交响曲,而是一种在现场得到的真实感受。
      热情洋溢的意大利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
      2011年下半年第四个来访的是意大利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团,也是意大利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他们在指挥大师安东尼奥·帕帕诺的率领下,于10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音乐会。
      安东尼奥·帕帕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名冠全球,现在是世界上颇具实力且十分走红的指挥大师,有着新一代“歌剧指挥帝王”的称号。在当晚的音乐会上,他指挥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演奏了普契尼的《交响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鲍里斯·贝莱佐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
      帕帕诺就像音乐神灵附体一般,处处“灵感迸发”,挥洒自如。他的指挥棒一动,乐团立即像被点燃的火种,炽热的“乐流”喷涌而出……普契尼的《交响前奏曲》极有特色,它像是一首歌剧间奏曲。帕帕诺赋予了音乐以更多、更细腻的歌唱性,将这首不长的乐曲演奏得情意绵绵。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是当晚演奏得最出色的曲目。乐团的演奏技术精湛,音乐的色彩奇异艳丽。这些都是与帕帕诺的艺术处理息息相关的。
      “拉二钢协”的演奏流畅自如。担任钢琴独奏的贝莱佐夫斯基技巧好,速度快,但音色发“硬”、发“直”,听起来很“扎耳”,音乐上也不够浓郁和温柔。除了技巧好外,没有给我留下更多的好感。
      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堪称一流,他们的弦乐好极了,有着歌唱般的磁性魅力,管乐声部实力均衡,音色温暖亮泽,整个乐团相当齐整。在帕帕诺的感染下,这个乐团奏出的“动静”如同拥抱美好、拥抱自然、拥抱恋人一般,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情感和激动温馨的韵味。他们真是一个意大利式的、“多情”的乐团。
      令人刮目相看的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
      11月5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在指挥大师大卫·津曼的指挥下于国家大剧院举行了音乐会。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成立于1868年,是一个有着近一百五十年历史的老牌乐团,它也是瑞士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乐团曾来访过北京,他们在指挥大师莱特纳和艾森巴赫的指挥下,在北京红塔礼堂举行了两场音乐会。当时我听了由莱特纳指挥的第二场音乐会,如今只记得他们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
      2011年,时隔三十年的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重现了他们神秘的身影,他们以精湛、成熟和高质量的演奏令人们刮目相看。
      这是一个均衡全面、技术呈上升趋势的交响乐团,它能够将许多其他交响乐团的优点融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们的弦乐音色精致浑厚,管乐音色明亮激昂,整体感觉十分协调。音乐会上半场演奏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乐团细腻的层析感和真挚的歌唱性十分突出,强烈的音乐感召力催人泪下。下半场演奏的“马勒五”简直就是经典的化身。乐团的表现极为光彩,音乐的深度、厚度、细腻度,都体现得精准、精确和精致,真正达到了迷人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乐团年轻的圆号首席以超人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彩,“马勒五”的第三乐章,他站在乐团前面,像独奏家吹协奏曲一样地吹奏。这个年轻人技术好,音乐表现精致丰富,且心理素质堪称一流。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大师级的圆号演奏家。
      “霸气”十足的柏林爱乐乐团
      2011年柏林爱乐乐团的来访,是一件早已在京城乐迷中流传的消息,人们翘首以待,盼望着亲眼目睹他们心中仰慕的神圣乐团的演奏。11月10、11日,翩然而至的柏林爱乐乐团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全场爆满的观众面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塞蒙·莱托爵士的指挥下,乐团以两场由重头曲目组成的音乐会,带给了人们充满惊喜的享受和值得思索的回味。
      11月10日的音乐会演奏了拉威尔的《丑角的晨歌》,细川俊夫的圆号协奏曲《花季》,布鲁克纳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11月11日的音乐会演奏了马勒的《第九交响曲》。
      柏林爱乐乐团的确是世界顶尖乐团,他们的演奏气势宏伟,音乐表现幅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塞蒙·莱托是一位音乐上十分敏感和丰富的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在他的手下,展现出了鲜活细腻的特色和个性突出的风格。两场音乐会,最经典的演释当属马勒的《D大调第九交响曲》,这是莱托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强项,那天的演奏只有精彩二字可以形容。
      前一天演奏的布鲁克纳《D小调第九交响曲》,莱托的处理非常浪漫,看得出来,他尽力想表现出音乐的横向张力,借以达到充分的歌唱效果和交响气氛。虽然有人不喜欢他的处理,但我却很欣赏这样的处理效果。
      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的圆号协奏曲《花季》,独奏家斯特凡·道尔(乐团首席圆号)的技巧令人叫绝。他吹的由弱渐强的长音如同大提琴拉奏的一样,效果非常神奇。
      柏林爱乐乐团给人们的印象是世界超强。不过,它现在已经不是“一支独秀”的乐团,演奏上也并非毫无瑕疵,而某些乐风上的改变则难服众望,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法。所幸这个乐团仍然充满“霸气”,艺术上依然保持着“唯我独尊”的心理优势。
      光怪陆离的巴黎管弦乐团
      紧随柏林爱乐乐团之后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是法国巴黎管弦乐团。在这个乐团来访之前,很多人对它并不看好,还有人干脆认为法国没有世界顶级的乐团。但我的观点与之不同,从一得到这个消息时起,我就力挺这个乐团。而当天演出的盛况证明,巴黎管弦乐团不仅是法国最好的乐团,同样也是世界上拔尖的乐团。
      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在11月30日举行,指挥是新任音乐总监帕沃·雅尔维。乐团演奏的曲目是梅西安的《被遗忘的祭品》,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   这是一个灿烂的、光怪陆离的乐团,它的色彩丰富艳丽,音乐感觉鲜明敏锐。梅西安的《被遗忘的祭品》是一首玄妙和悲切性的乐曲,乐团的演奏非常精密,使人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帕沃·雅尔维在指挥这首作品时,几个极弱的地方都被他处理的超级静谧,尤其是乐曲结束前的那个极弱乐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音乐恰似云游天外一般飘然而去。
      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全场的一个靓点,担任独奏的法国钢琴家大卫·弗雷年轻帅气,琴弹得棒极了。他的技巧完美流畅,音乐表现细腻得令人窒息。弗雷的演奏似万花筒般丰富,整部作品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彼得鲁什卡》的演奏鲜活生动,戏剧性效果非常突出。全曲呈现出了丰富的变化和绚烂的色彩。这一切都是由帕沃·雅尔维一手挥就的。这个老雅尔维(尼姆·雅尔维)的长子,是一位有技巧、有修养的指挥家,他不张扬、不炫技,心中淡定且手中有数。他指挥时你尽可闭目赏听,那音乐定会似涓涓细流一般浸入你的心田。
      巴黎管弦乐团虽是一个色彩性乐团,但此次却强化了严谨性。乐团的管乐有着“琳琅满目”之感,弦乐则加强了德奥式的厚重。很多人都说,自帕沃·雅尔维上任后,巴黎管弦乐团就变得更全面、更丰富了。除了法国式的“别具一格”外,整体上的“群感”越来越突出。光轨陆离、晶莹剔透,巴黎管弦乐团赢得了全体观众的青睐。
      在传统中升华的捷克爱乐乐团
      2011年下半年最后一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超级乐团是捷克爱乐乐团。这个乐团是老牌的东欧名团,有着一百一十多年的创建历史。捷克爱乐乐团声音细腻、风格鲜明,温暖的情调和激昂的歌唱性令人神往。然近年来却一直听到有关它退步的说法,此次来访,我抓住机会亲临现场,体会到了这个乐团的真实现状。
      事实证明,这仍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世界顶级乐团。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升华,乐团不仅声部均衡,且在音色的融合与内敛方面做得十分出色。12月2日,他们在德裔指挥家彼得·弗洛尔的指挥下,演奏了马勒的《第六交响曲》。这是一部庞大的、带有哲理性的作品。捷克爱乐乐团的精致演奏使人们对这部作品亲近了许多,他们的弦乐音色光彩润泽,管乐音色纯净自然,几个独奏声部技术完美,很有独特魅力。弗洛尔是一位“管弦乐戏剧家”,他以各种形象的肢体语言感染乐团,继而从棒下“喷涌”出了鲜活的音乐。“马勒六”在他的指挥下,得到了一次充满活力的激情演释。
      12月3日演出的是第二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要曲目是“德九”。捷克爱乐乐团亮出了看家本领,他们的“德九”风格正宗,音乐细腻。弗洛尔的乐句感和力度感非常强,而乐团则在他的手下发出了纯正、温暖而又情意绵绵的声音。
      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是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独奏者是中国青年小提琴家黄蒙拉。与前一年和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比,黄蒙拉此次的演奏有进步,表现出了积极投入的精神和良好的音乐气质。但其演奏仍感粗糙,音色“干瘪”,音准欠佳。我在现场听到他的声音很难从乐团中穿出,真是替他着急。看来在演奏方法和演奏能力上,他还需继续改进和提高。
      2011年下半年,国家大剧院交响乐舞台上“好戏连台”,各路精英齐聚一堂,展开了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烈竞争。精英荟萃,绚丽多彩,这些优秀的交响乐团代表着现今欧亚各国交响乐团的最高水准。他们的到来和高水平的演奏,为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榜样和欣赏的机会。

    推荐访问:绚丽多彩 荟萃 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