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买卖合同 > 正文

    一日为师终身为母,27年骨肉谎言只为反哺恩师_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1 04:25:33 点击:

      一个普通家庭中埋藏20多年秘密的背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97岁的“奶奶”,竟是父母赡养多年的老师!   27年前,北京人宋金萍为反哺小学时代的恩师,将年已七十、无依无靠、生活难以自理的钟秉�老师接到自家赡养。宋金萍和爱人约定了一个“骨肉谎言”:将“老师”改称“娘”,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这个“亲奶奶”。直到前不久,97岁高龄的钟秉�才对宋金萍的女儿说出了这个秘密。女儿被这份炽热的真情所深深感动:“这么多年,‘奶奶’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我愿意和爸妈给您养老……”

      特殊年代师恩如母:
      为学生一顿饱饭失足骨折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7岁的宋金萍跨进了北京市东城区八面槽小学的大门。他在四年级时担任了班长和校少先队大队长。五年级时,一位名叫钟秉�的优秀老师来到了这个班。
      钟秉�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农村,她中等身材,笑容慈祥。因为工作关系,她的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渐渐地,她也适应了独身生活。
      钟老师对孩子们总是呵护有加,也特别有耐心。她每天都用省下的工资买糖块、山楂果脯或其他的小礼物,然后奖励给那些哪怕有点滴进步的调皮学生,还用自己的钱给孩子们买来科普、文学书籍,让孩子们传阅。
      钟老师的教学成就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她也因此被破格晋升为国家一级教师。
      钟秉�对宋金萍这位班长非常器重。小学毕业的时候,由于宋金萍在全市小学生跳高等项目的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奖,钟老师便自己掏钱给他买了一些运动服。带着老师的关爱,他考取了体院体操系预科班。
      毕业后,宋金萍和许多同学一样,经常回到八面槽小学看望老师。岁月流逝,他发现钟老师渐渐变老了,视力也因过度劳累而每况愈下……宋金萍疼在心里,常常劝说老师要注意身体。
      不久,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训练强度大,伙食也无法保障,宋金萍每天都处在半饥饿状态中。
      一个周日的上午,钟老师特意来到体育学院看他,宋金萍在吊环上翻飞时因为饥饿跌落在地,钟老师将他扶起来,发现他身体无力,满头虚汗,顿时心疼不已:“孩子,我看你真是饿得很啊,今天老师让你吃一顿饱饭吧!”
      当两人走出校门口时,钟老师发现饥饿已让宋金萍两脚直晃、无法行走,便叫宋金萍等着她,她去将吃的买回来。
      当时,门口到处都在挖防空洞,到处都是脚手架,钟秉�穿越这些脚手架的时候,突然失足滚落进了十几米深的壕沟。宋金萍赶紧跳下工地,搭救摔伤的老师,他硬是背着老师一口气爬出了十几米深的壕沟,然后送往医院。经诊断,钟老师右锁骨骨折。如果当时老师落入壕沟底部时位置再向右偏离10厘米的话,她的头部就会撞上一簇钢筋头。为了他的一顿饭,差点就要了老师的命啊!
      那几天,宋金萍一直在医院照顾着钟老师。手术后,钟秉�笑着安慰宋金萍,又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手绢包,露出一沓20多元的现金和一些零零碎碎的粮票说:“孩子,拿着,你家里困难,一家五口就你爸爸一个人挣钱,你天天都在训练,不能受饿啊。我这次来,就是特意把这点钱给你送来的,你留下来,饿的时候就自己买点吃的。”
      宋金萍眼泪刷地一下夺眶而出。钟老师一个月才挣40多块钱,这钱他怎么能要啊!他坚决不接受。老师生气地说:“我的伤治下来也就是20多元吧,我还有!你还是我的班长呢,我命令你收下。”

      反哺情结妻子也动容:
      让我们携手赡养年迈恩师

      老师资助的这22元钱,帮助宋金萍挺过了最困难的阶段。每当训练过后饥肠辘辘难以坚持之时,他就拿出几分钱买一个馒头填填肚子。后来,宋金萍从预科班毕业后,从全国500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仅招收20多名的北京体院体操系。每天紧张的训练,宋金萍抽不出时间看望老师,就经常写信问候老师,希望老师保重身体……
      在四年大学艺术体操生活,宋金萍成为了系里的拔尖生。老师说凭他的成绩,毕业后完全可以进国家队。然而,就在宋金萍快要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艺术体操被视为“资产阶级的腐朽东西”,于是他和几个学生骨干分子开始创编“语录操”以削减其“资产阶级色彩”。这些人中,就有小他两届的体操系漂亮女生杨惠芳。在创编活动中,两人彼此产生了好感,悄悄恋爱了。
      恋爱不久,宋金萍便向恋人讲起了他善良的老师钟秉�。“我两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而钟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母爱,是她支撑着我走过最困难的时期,这种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杨惠芳也非常感动,便主动提出一起去看一看这位好心的老师。
      此时的钟秉�已经50多岁了,她依旧独身,还是住在八面槽小学那间仅七平方米的窄小宿舍里。漫漫岁月已压弯了她的腰和背,不变的却是她对孩子们一如既往的热心和真情。此前她因青光眼而摘除了左眼,右眼视力也在渐渐减退,这给她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许多不便。看到自己学生的恋人漂亮懂事,钟秉�非常高兴。
      看到老师眼睛不好,宋金萍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从此,两人常常来看望钟老师。
      毕业后,宋金萍没能进国家队,他被分配到北京74中做体育教师。两年后,杨惠芳被分配到山西省一家大企业做体操教练。尽管京晋遥遥,但两人的心却一直紧紧地贴在一起。1971年春节前,两人领取了结婚证。此后两地分居的生活中,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提到宋金萍的老师钟秉�。
      “……钟老师的视力更差了,行动也更不便了。你在北京,要常去照料她啊。”
      “钟老师嘱咐我转告你在做空翻等危险动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她的眼睛越来越不行了。我带她去了几家医院,都没办法。上个月钟老师退休了,看到她步履蹒跚地在那间又窄又暗的屋里吃力地睁大眼睛行走、做饭,我心里就非常难受。我有一个想法,想郑重地对你讲出来:如果你有一天调回北京,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就把她接到家里居住,我们为她养老送终……”
      “宋,你真的很善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你怎么还怕我不同意呢?老太太善良了一辈子,总得有人管。我完全同意……”
      冬去春来。宋金萍一直在为妻子的工作调动问题四处求人,他觉得这不仅可以解决他与妻子两地分居的困难,也能尽早履行赡养恩师的责任。直到1979年,杨惠芳才正式调回北京,在北京工业大学做体操教练。由于杨惠芳积极敬业,业务娴熟,由她训练的学生多次在北京及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比赛中获奖。1982年,学院在分房困难的情况下,还是优先分给了她一套位于朝阳区潘家园的60平米的两居室房子。
      住进这个新房子不久,夫妻俩便正式邀请几近失明的钟老师来家里居住:“钟老师,我们有自己的房子了,到我家来吧,我们俩照顾您!”
      因为多年的往来,双方已经近如亲人,因此,面对宋金萍夫妻的邀请,钟秉�没有一句客套话,她高高兴兴地在夫妻俩的搀扶下搬到了新家……
      其实,老人也早就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了。
      钟秉�搬到宋金萍家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年已七旬的她视力几乎为零,但由于宋金萍夫妻俩的精心照顾,且变着花样儿给她做好吃的,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让老人感觉很幸福,她逢人就说:“真没想到,我还能享着学生的福!”
      隐瞒女儿20年:
      骨肉谎言说破时叫声亲娘泪花流

      一年后,已满40岁的宋金萍和妻子有了女儿宋�。有女儿后,家里的开销更大了。但对钟老师的开销却分文不减。许多时候,他们都是抱着孩子,牵着老师到公园里玩儿,一家人就像是血脉相连的祖孙三代一样,其乐融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渐渐懂事起来。一天晚上,宋金萍对妻子杨惠芳说:“我们天天对老太太老师老师地叫着,孩子懂事后怎么办?她要是知道钟老师不是她的亲奶奶的话,那她一定会和老人隔心的!下一代人都比较自我,不像我们这代人啊!”最后,夫妻俩商定,从此改称老师为娘,对宋�守住这个秘密!
    [ 2 ]   当他们告知钟老师这个决定后,钟老师感到不忍心。她说:“我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诚实,这样对一个天真的孩子来说不公平啊。不能那样做,还是顺其自然吧。”宋金萍说:“钟老师,我们夫妻俩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就是想让这个家有一种真正的骨肉三代的氛围。这样不仅是对你,对我们和孩子都是有益的啊。如果说这是个谎言的话,那也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啊!宋老师,您就答应了吧!”
      在夫妻俩的恳求下,钟老师同意了。
      就在宋�五六岁时,钟秉�彻底失明了。宋�发现,“奶奶”非常要强,尽管她什么都看不见了,但找东西、上厕所等生活细节,她都拒绝搀扶。经过自己的一阵训练,她竟能依靠触摸判断厕所、厨房等的具体位置。
      但是,由于钟秉�独身了一生,有些习惯很难改变。比如,她总习惯自己一个人独住一间小屋,只要有人在屋里睡,她就会失眠,因此,宋�的小床就不得不放在窄小的阳台上。对此,很孝敬奶奶的宋�也颇有微词,直到宋金萍夫妻多次教育女儿要尊重奶奶后,小家伙才不闹了。
      就这样,直到宋�十二岁,奶奶才下了好大的决心,硬逼着孙女住进自己的屋:“我太不像话了,你也住进来,我适应适应。”苦劝之下,宋�才住进奶奶的屋。此后,老人一连几天没有睡好,直到半个多月后,老人用很大的毅力才“适应”下来。自此,宋�对奶奶格外感激,跟奶奶的感情也更深了。
      1986年和1989年,杨惠芳分别有两次分房的机会,面积都比现在的大一些。但是钟老师听说后表达了反对意见。因为目前这个住处离杨惠芳工作的学院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家里有什么事“儿媳”照料起来特别方便,而听说新房很远,老人觉得心里没底。于是宋金萍夫妻便尊重老人的意见,没有换新房。
      不仅如此,因为房子过于陈旧,墙上、天花板上的墙皮不断脱落,杨惠芳几次动过装修的念头,但最终还是作罢。因为她知道,屋里的摆设,钟老师都已经完适应了,比如从她的床边走到厕所,开始是手摸那个大衣柜,然后就是那盆滴水观音,然后是门,再就是挂有衣服的墙壁,然后就是厕所的门了――如果一旦装修,这一路上的东西全都变化了,那样钟老师就会不适应。
      2004年,楼上和楼下的邻居们都有人重新装修。这时,钟老师听到了动静,便对宋金萍说:“人家都重装修了,你们也重装一下吧,我看不到,可毕竟你们需要一个新环境啊。何况孩子大了,将来孙女谈恋爱,人家到家里一看破破烂烂的样子,这怎么能行!”听着老太太的话,宋金萍和妻子想了又想,还是作罢了。
      从分房到现在,20多年来,家里不但没装修过,就连房间里的的东西都基本没挪过位置。
      80岁以后,眼睛失明了,耳朵也变得不好使了,钟秉�老人开始将日夜都颠倒了:白天时以为是黑夜,黑夜时以为是白天。当宋�和父母都在熟睡的时候,她却又喊又唱,这让他们很遭罪。而且有时老人大小便失禁,宋金萍和爱人便像儿子和女儿一样给她清理,一点也不嫌脏,这让老人非常感动。她哭着说:我就是有亲儿子亲女儿,也不会对我这样啊。
      老人因为眼睛看不到东西,特别喜欢听收音机,听电视,由于耳朵不好使,她会把音量放得很大,常常吵得宋金萍他们不行,甚至惊扰得邻居也前来敲门。开始时,宋�面对“奶奶”的“捣乱”心里也很烦。这时宋金萍夫妻便安慰她说:“孩子,奶奶老了,糊涂了,你就多克服点,咱们都有老的时候!我们老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听了父母的话后,宋�才心平气和了,并好言劝说奶奶安静一些。
      就这样,一家人渐渐习惯了老人这样的“捣乱”,要是哪天钟秉�没有这样“捣乱”,那大家都还会担心得不得了――老人是不是心情不好,还是身体不适?每年生日的时候,宋�总要给奶奶买许多礼物。
      宋金萍赡养老师的事情,首先在他单位里传开,大家都非常敬佩。他所在的劲松四中校长王再甫还亲自来家里看望钟老师。钟老师说:“没有我这个学生,我活不到今天啊。”王校长还专门把这个事情写了一个简讯,发表在在2004年12月的《中国教育报》上。这一来,宋金萍一下子紧张了,他生怕女儿看到这个报道,而知道了隐瞒了20年的真相。好在一心学习的女儿没有发现这个报道。宋金萍总算舒了一口气。
      多年来,宋金萍还邀请一些同学,一起为钟老师过生日。但每在这时候,他都要提示一下,不能在女儿面前说走了嘴,以防让她知道内情。好在同学们都为此建立了同盟,不捅破这层纸。在昔日的学生们面前,钟老师总会特别兴奋,虽然看不见,但她会逐个摸学生的手,令人称奇的是,她一摸手,一听名字,就能说出学生家长是谁、家住哪儿。
      快到90岁的时候,由于宋家人的精心照顾,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好了,到了90多岁的时候,她的饭量几乎与学生宋金萍的饭量相当了。这让宋家感到特别骄傲。
      2008年末,潘家园社区将宋金萍赡养钟老师的事迹推荐给北京电视台,这段师生真情才渐渐为众人所了解。直到这时,宋�才得知一直生活在自己家里的奶奶,竟不是自己的亲奶奶,而是爸爸过去的小学老师。这时,怕孙女跟自己见外,钟秉�老人哭着对宋�说:“宝贝,不要怪我啊,你爸爸妈妈一直不让我讲出真相,一直瞒着你,他们是为了我好。你一直把我当亲奶奶,是我欺骗了你呀!”
      面对96岁高龄的钟老师,宋金萍动情地说:“老师,您就是我的亲娘啊!”
      宋�说:“奶奶,您永远都是我的亲奶奶,我愿意和爸妈一起给您养老啊!”
      此时,一家人都激动得哭成一团。在场的人,无不百感交集。
    [ 1 ]

    推荐访问:反哺 恩师 骨肉 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