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买卖合同 > 正文

    爬山虎围墙【透过长满“爬山虎”的围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7:28 点击:

      吴思敬教授在《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文章中这样谈道:世纪初的新诗,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表现为消解深度与重建诗的良知并存,灵性书写与低俗欲望的宣泄并存,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并存。①这一概括同样可以涵盖世纪初大学生诗歌创作的总体特点。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大学生诗歌在当代文坛表现出了特有的文化意义。有论者认为其最大贡献在于,及时地参与当代文化界的革新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学多方面的思想禁锢,将当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民间化的创作轨道上,是中国新诗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从总体情况来看,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出现的那种明显地对上一代诗人整体叛逆思潮不同,新世纪初的大学生诗歌在社会转型期间呈示出的时代精神与风格面貌更显复杂与多面。大学生诗歌的视觉触角已经越过高耸的围墙而愈来愈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因此,贴近都市,拷问人性与思考存在已经成为世纪初大学生诗歌创作的重要趋势和创作焦点。本文试图从分析现在大学生诗作中的“民工”形象入手,进一步挖掘大学生诗歌创作的深层社会及心理原因。
      
       一、真善美的发现与想像:
       淬火的历史和生活的扉页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是一部部历史/风霜系不去辉煌/风露淋不掉瑰丽/水泥钢筋背负着你们的厚重/汗水浸透过每一粒沙砾/顽强拼搏的身后/有不尽的沧桑/住房人的欢颜/是你们心醉的初衷
      ――《建筑人》③
      自古以来,民工都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廉价的劳动力。民工是城市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的动力。发现民工,赞美创造是新世纪初大学生诗歌对城市题材创作的切入点。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的大学校园都是建在城区附近,大学与城市的距离仅仅一墙之隔。(有的大学甚至没有设置围墙,整个大学就在城市里,是城市的一部分。)大学生走出校园,在感受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的同时自然会关注城市面貌迅速改变所依靠的力量――那些从四处奔走聚集而来的一个个民工群体。在当下,大学生对民工以及民工生存的体察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我们当然难以断言当代中国开始进入消费社会。………重要的是看看中国大城市的高档商场,看看街上的广告,看看……所有这些,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只要把火车站广场或建筑工地以及遥远的乡村等边边角角遮得严实点,那就更加完美。”④泥沙砖瓦遍地的建筑工地与美丽城市花园面貌极不协调,民工的穿着打扮也被人侮辱为影响市容市貌。《建筑人》是城市里民工生活工作辛酸、疲惫的剪影,作者用厚重、沧桑的语言,为民工的存在找寻到了贯穿过去与当前的价值,具有浓重深沉的历史感。在商业繁荣、经济挂帅的今天,财富已经成为人们辨别身份、体现身份的重要砝码。几乎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着发财致富的途径,命运、前途不再受个人支配。《民工的手掌》揭示了城市生活不可把握的命运的源泉――一切以金钱为指引的工作性质与生活方式以及民工命运受金钱指引无所依归的迷惑与痛苦。“今天,传统暴力已经改头换面了,直接暴力变为间接暴力,……你占有的数据越大,逃避痛苦的能力就越强。由于‘数据’取代了‘情感’,使得‘痛苦’这种东西脾气十分古怪,它不喜欢官员和老板,也不怎么喜欢‘小资’、歌星、白领,而是喜欢买大葱的农妇,进城市的民工,钻煤窑的矿工。因为这些人占有的各类数据最少。” ⑤ “被钞票购买/这些手掌”一语道破民工欲望与痛苦并存的根源。
      他们的两只手掌你可以/发掘人类最初的补丁/深至内心和生活的扉页/这些岩石与甲骨的碎片/是淬火的历史/砥磨土地旗帜和手语/以及天空/全市厚重的岁月/被钞票购买这些手掌/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跟随铺盖卷儿/建了一幢又一幢的春秋
       ――《民工的手掌》
      楼房,不仅仅是人的居住之地,在城市里,它连接着建筑者与居住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筑人》的抒情,将原有的这种平常而世俗的利益关系纯化:“住房人的欢颜,是你们心醉的初衷”,是诗人对建筑者多面复杂心灵中美好层面的提纯,这反映出大学生诗歌创作中自我抒情,自我想象真善美的特点。
      “管中窥豹”,根据本诗作者对民工以及建筑问题单一的审美想象而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诗歌创作的理想与单纯,对社会人生复杂万象的思考还缺乏相应的广度和深度。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大学生使人能够体察到民工工作与城市建设的悖论与异化:他们辛辛苦苦建筑起来的楼房却没有一件属于自己,自己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但是最终只是城市的局外人。
      
      二、心灵的矛盾:无可奈何的感伤
      
      在大学生有关打工者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直接发现其中的一些诗歌里的叙事或抒情对象就是诗人自己的亲人。这些诗作里纠缠着复杂的矛盾和感伤,有着无可奈何的辛酸和苦楚。在这些诗作里,诗作者对情感表达方式的处理有着惊人的克制,在近乎没有温度的叙述里压抑着一颗急速跳动的心:“在城市里的父亲/用十根手指堆/积木房子/美丽的积木房子/那个冬季/它惶恐的踏进里面/躲避风雨/顺便/洗掉手指的污垢/它知道/风雪一过/就要被赶出去/在另外一块空地上/对另一座积木房子。” ⑥诗人将父亲在城市里辛酸的建筑生活美丽而童话般地解释为堆积木房子,这是一种忧伤至极后心灵的幻化,诗人不敢面对父亲的含辛茹苦,用近似回归童年积木房子的游戏和语言掩饰内心与现实的挣扎,在挣扎过后,诗人用“赶”字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以打工为生的人卑微屈辱的形象,极富鲜活生动的现实感。
      二00三年十月一日/是热闹的有些感伤的一天/现实和浪漫正同台上演/我站在新白旁边的天桥上/妄图从现实中寻找浪漫的诗篇/然而,先是在虚无中变得/愈来愈荒诞/那是星巴克爱美的灯光,正照着/工地上我的兄弟,仔细入睡/手举一朵血红色的金达莱/我和心爱的女人抱头痛哭一场/尔后以爱的名义与贫穷和悲哀/形影相连/传阅着城市和许多城市的脚步正恶狠狠地把我拽向/提前而至寒冷的冬天,那么/我该拿什么取暖,我的兄弟啊/我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啊,我只能/用路灯取暖……
       ――《十月一日,我站在天桥上》⑦
      与《在城市里的父亲》不同,《十月一日,我站在天桥上》在表达方式上是炽热而富于想象的,诗人对民工兄弟的同情是建立在对城市的敌对状态下。“当一批青年诗人怀着激动、亢奋与迷茫、焦灼的心态展开与都市的对话时,都市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是生命飞扬的欲望之梦,还是‘冰冷的金属世界’?……面对庞大的都市和内心汹涌的欲望,他们时时有一种无措感和焦灼感。” ⑧也许诗人可以以写作诗歌的方式找寻到一条发泄之路,在诗意中批判、逃避凡俗生活。而民工――那一个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只能遥做看客的群落,在热闹、喧嚣的欲望都市中;在别人疯狂购物、极尽声色享受的“十月一日”恰恰只能“仔细入睡”。这群靠可怜工资收入还要养家糊口的贫困部落在所谓的“后现代消费社会”里,人性欲望的本能就像潜伏在冰层下掀不起波浪的海洋。由“妄图从现实中寻找浪漫的诗篇/然而,先是在虚无中变得/愈来愈荒诞到“以爱的名义与贫穷和悲哀/形影相连”我们可以看到“始终受到外部以及力量的威胁是主人公无法摆脱的厄运,焦虑也就是与他们生存永远相伴的精神状态,而荒谬则是生活的内涵。” ⑨由此可见,《十月一日,我站在天桥上》探讨的不仅仅是民工贫困现实生活,还有更深的一点就是对这群人在繁华都市中的欲望膨胀与极度压抑的问题,要不然,诗人何故在诗节中反复感叹“我一无所有啊,一无所有啊!”的焦虑?
      如果说《十月一日,我站在天桥上》只是提出并没有解决大学生对民工欲望与压抑问题,那么在《工地旁的小商店》中,诗人则用巧妙的方式从侧面展开对民工生存欲望的描述:
      它的生意很好/在一个建筑工地旁边/它完全可以并驾齐驱地/和建筑工地一样热火朝天/它的规模不大/上方是建筑工地的标语/上面有“大干ΧΧ”的字样/这完全是一种豪迈精神/在这种巨幅红标语/覆盖下的小铁皮房里/小商店的生意让人惊羡慕/让人忘记铁皮房的冰冷/在建筑工地旁边/这个小商店生意很好/它的老板总不在/只有老板娘守着生意⑩
      建筑工地旁边小商店生意好就是表示消费之快。人总是因为欲望而消费的,欲望之多与消费之快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成正比的。在建筑工地上,民工众多,而且建筑工地旁边的商店是“小”的,因此在人数上以及消费品的档次上的两个必要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民工生活欲望是可以实现的。此诗的出奇之处还不仅在此,在诗的最后,诗人用极其微妙的不露痕迹的笔触写出了一个隐晦的但生活里又很常见的现象:“它的老板总不在/只有老板娘守着生意”。这也许是一个绝妙的隐喻,不难猜测,民工之所以喜欢光顾这家商店,不仅仅是靠近工地、价格便宜,恐怕与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也是有所关联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诗人对民工心理有着相当敏感的体验和思考。
      
      三、灵魂共处:同是天涯沦落人
      
      时至今日,民工群落与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日益关注的两个焦点。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民工与大学生两个群落的探讨和争论。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每年两次的“返乡流”:“民工流“和”大学生流”。从知识层次上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民工与大学生这两个群体拉得很开。但是,从社会背景与心理背景中来看,我想大多数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与在异地做工的民工,无疑都是在远离父母、背井离乡的环境中“漂着的”,无疑都有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失落、无助心态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大学生诗人对民工的处境与自身的处境有着相似的认同。
      陕西人刚满十五岁/女娃这还不够又生在穷人家……/城里的天空太阳灰蒙蒙像月亮/城里的天空我看不清/附近的民工常来吃饭/喝淡茶水听过时的歌/然后像树根一样扎在路边的坑道里/像玩具一样放在高大的脚手架/累了躺在草坪看广告里的女人傻笑/城里人看见他们/捂住鼻子侧过目光/我明白城里隐藏着一群西西弗/和我一样/最早醒来最晚睡下
       ――《事情》11
      在深刻的历史转型期,对这种转型的强烈感受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关注显得迫切而无可回避,它成为引发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热点的潜隐的动力,也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而《事情》与《旅途》则是这个主题下比较突出的诗作。
      在生活的褶皱里/能否读懂岁月的齿痕/我用汗水浇铸的墙壁/曾经努力长出我坚硬的感情/根治泥土的感受/磨损过锋利的凿刀/灼热与冰凉的记忆/在旅途中成了安慰自己的/谎言/温柔的圆月/填满了我新的伤痕/光洁的夜空收容了我散落的星辰/胸膛里滚动着水/眼睛里朦胧着雾
      ――《旅途》12
      《事情》里民工日常的休息场景不可不谓凡俗而不免让人读得疼痛,“像树根一样扎在路边的坑道里/像玩具一样放在高大的脚手架/累了躺在草坪看广告里的女人傻笑。”“对于多数进城的农民来说,城市将是一个永远陌生、冷漠的凄惨之地,是灰暗的收容所,除了用血汗和生命换几个钱,他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也根本不抱任何指望。” 13在城市里,民工只有暂歇之地而没有固定的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城市里的流浪汉。与《事情》诗作者以“冷眼”的第三人称对民工生活进行叙述不同的是,《旅途》则是诗作者直接将自己想象为建筑工地打工者的一员进行第一人称的直接抒怀。作者的换位思考让诗人对自己假想民工身份的体验由外转内,由浅入深。语言尖锐、犀利,勾勒出民工满是风尘、四处奔波的生存前景,标题“旅途”则一语道破民工生活的状态:人生的漂泊无依和前景的无名不定。“言为心声”,语言是折射心灵的窗户,如果大学生诗作者本人没有在城市无助、无奈的“漂泊”感、,肯定是无法深入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的。由于在城市里具有与民工相内似的生存体验,《旅途》诗作者摆脱了一味地对民工创造城市繁荣的歌颂模式,而从近乎悖论的思考角度出发,思考城市楼房辉煌之后民工一族血和泪的艰辛,不露声色地将历史推动力放置到了民工(人民)这个普通的群落上。
      
      四、围墙内外:苦泪诗的想像与现实
      
      当今时代,苦难已经不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了。“苦难作为人类的基本境遇,它确实是随着民族―国家的苦难历程而终结了。当代文学依然可以制造本质性的历史苦难,但对现实苦难的表现则显得力不从心,根本原因就在于苦难不再是现实生活的本质方面。” 14由此,由处于边缘的苦难的人自己的创作无疑具有丰富性、真实性和历史感。“民工文学”借此机遇而成为当代文坛一个时髦的话题。与大学生诗歌对民工生存的笔触和感悟不同的是,民工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抒写能够让我们体味到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呼唤,能够真实体会民工血与泪的创造。在语言的运用、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上看不到大学生民工题材诗作里的无病呻吟与勉强说愁。“……/一切向需要力量涌动的打工兄弟/常常用自己的梦/装饰别人的梦/别人的梦/恰好成了/他的纪念碑” 15这首“首届鲲鹏杯”民工诗歌类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纪念碑》以“刻骨铭心的呐喊和祈求,有真痛苦真追求”而成为打工诗歌的代表之作。另一首由民工诗人何真宗自己创作的《永远的父亲》里:“我好痛。骨散了架/我的瞳孔沾着一丝一丝的血/父亲,我好想回家……即使泪水能够融化北方的冰封/穿透坟茔/我怎能忍心破坏您的宁静/我的记忆儿时那样簇新/可我多么不愿泛起往事的苦井……”同样是字字带泪地刻画了自己不堪疲惫的打工生涯。“当文学成为一种弱势文化,文学创作者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时,他们试图批判当代社会现实。文学关注弱势群体,它不再是悲天悯人的救世主的角色,也不是民族寓言的自觉讲述者,它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诚挚的自我倾诉。”16当然,世纪初大学生诗人对城市打工者的关注在题材上、创作手法上都是大学生诗歌创作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他们对城市建设的观察,对民工生存的思考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大量诗作或散见或集中在各式诗选、期刊和诗歌网站上,共同见证了大学“校园诗歌除了抒发青春幻想、吟咏乡情友情爱情之外,他们的笔触到了对生命个体的观照对时代社会的深切洞察,对知性的形而上的思考,他们的思索跃出了围墙之外” 17的评判。但是在大学生通过诗歌对民工生活的塑造中,不难发现,对于民工生活的观察,他们虽能触及耳目,但由于受本身身份、地位、视角等相关因素所限,他们的诗作由于“体验的真空”而难以达到真实的高度和深度。事实上“在断裂的社会中,城乡之间已经越来越具有两个时代或两个文明的含义。这种差异会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两部分居民受教育的程度甚至价值观和文明程度上。……即使是将农民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完全破除?熏他们要想真正进入城市也是相当困难的。” 18尽管他们的诗作里充满了看似真实而切肤的感受,但是他们不可能像民工那样工作,也不可能像民工那样生活,所以就更不可能切身地体会到民工存在状态,关注与感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距离。有学者提出民工诗人与知识分子诗人的最大不同在于:“民工是在生存中写诗”,而知识分子写民工则是“为生存而写诗”。为“什么”而写诗构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方式。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大学生诗歌用自己独特的关注视角和审美趣味为有关民工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做了有意的补充。
      我穿过工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脚手架高耸在我的头顶/有几个民工在上面砌着砖头/往下一点是一片绿色的安全网罩/我不能看清里面的真实情形/但能看到电焊的光芒/像闪电般刺眼/有许多焊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我本能地避让着身体/尽量把脚步搬动得快一点/这时我听见底层的工棚里传来一阵喧哗/穿过窗口时我偶尔探了一下头/发现里面围者一大群人/在一盏亮得有些耀眼的灯光下/四个打牌的男人光着上肩背/两个蹲在简陋的长凳上/两个坐在一块四方的小木板前/更多的人脸色通红/嘴角因叼着香烟而歪斜/很显然,那些兴奋而夸张的喧哗/肯定不是从他们的嘴里发出的。――(www.bj.netsh.com)二00二年五月十日。
      近年来,网络诗歌掀起波澜,大学生对诗歌的参与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文本开放的网络上进行的。网络诗歌《工地》在同样揭示民工生存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对民工生活无聊、庸俗方面的描述:“更多的人脸色通红/嘴角因叼着香烟而歪斜/很显然,那些兴奋而夸张的喧哗/肯定不是从他们的嘴里发出的。”而以《建筑人》、《民工的手掌》等为代表的发表在正规出版物上的大学生诗作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对民工苦难人生的揭露和歌颂,在人性的丰富、全面方面显然刻画力度与诠释角度都显得单纯和浅泛。不容质疑的是这是否也与诗歌编辑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创作思路和取材的固定取舍有关?新世纪大学生诗歌在审视历史、讴歌人性、思考社会的能力上已经今非昔比,大学生诗歌创作通过“民工”这一对象的抒写展示出他们这一群体的创作特征、思维角度和审美风格,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诗歌创作的不成熟、不深入、不全面的相关问题。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大学生诗歌积极参与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批判与设想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在创作相关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识。而这些不仅在文学史的价值上还是在他们诗作的早期训练,为日后不断成熟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①吴思敬:《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②刘学明:《喧哗与骚动: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3期,第74-78页。
      ③孟传中:《建筑人》,《诗刊・校园版》2005年第1期,第14页。
      ④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428页。
      ⑤张柠:《文化的病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71页。
      ⑥解渴:《在城市里的父亲》,《2003年大学生最佳诗歌》,谭五昌胡少卿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⑦王成昆:《十月一日,我站在天桥上》,《2003年大学生最佳诗歌》谭五倡胡少卿=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⑧鲍昌宝:《凡俗生活的诗化与诗意的孤守》,《扬子江诗刊》,第20页。
      ⑨祁述:《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33页。
      ⑩李江华:《工地旁的小商店》,《飞天》2001年,第95页。
      11 尹嘉明:《事情》,《大学时代・80后校园诗歌大展》。
      12 孟传中:《旅途》,《诗刊・校园版》2005年,第6期,第6页。
      13 凡保轩:《城市化进程与底层自觉》,《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2期,第71页。
      14 15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410页,第412页。
      16 何所谓:江门文艺网站,《打工造就时代歌者》。
      17 杨晓云:《一个醒着的美丽的梦》,《诗刊》2005年第6期,第109页。
      18 孙立平:《断裂》第108-109页?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推荐访问:爬山虎 长满 围墙 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