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买卖合同 > 正文

    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题:托妮莫里森论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4 04:34:22 点击: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其女权主义观点。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黑人女性,黑人民族意识,女权主义
      作者简介:王瑞,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所罗门之歌》可谓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它的可读性很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我和读者站在一起, 握住他的手, 告诉他一个关于复杂的人们的简单故事。我喜欢使用、磨练那些俗套, 它们是俗套, 因为它们表达的经历是重要的, 一个年轻人寻找出路, 两个朋友,一个好, 一个坏, 天真无邪的牺牲品。这些我们在文学中见过成百上千。我想为这些俗套抹去灰尘, 为语言抹去灰尘, 让它们表达它们固有的东西。我对大多数当代作品的真正评论是, 它们没有什么内容。而那些有内容的书―那些有意义的书―处理旧观念, 旧情况。” “语言必须仔细推敲, 看上去又信手拈来。它不能流汗。它必须含而不露, 同时又撩人心扉。它是黑人们如此喜爱的东西―说话时,文字在舌尖上逗留、揣摩、玩味。它是一种爱, 一种激情。它的作用和布道士一样它使你离开座位站起来, 使你忘记自己, 倾听自己。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便是失去那种语言。”
      从小说的标题Song of Solomon来看,我们可以略窥作者的写作意图。 Solomon可以拆解为solo和man。Solo 的一个词义是单独飞行(飞行员无练习员陪伴的飞行) 。所罗门这个黑人的民族英雄只能达到自己的自由,而不能带领他的同胞们共同摆脱奴隶制的束缚。所以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观点来看,所罗门所代表的世界又是男性世界的象征。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亦不难看出该书名的反讽效果:不是讴歌,而是谴责。
      由于梅肯・戴德在小说中对他的妻子和其他女性的残酷压迫,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个极端的男权主义者。梅肯的叙述在小说中是以第三人称进行的,这一叙事视点的选取把他的男性意识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梅肯的叙事话语承载的是男人的故事,在他看来,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奴隶、商品和会说话的牛马。她们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历史的,她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男性服务,她们仿佛只是为了反衬男人而存在。所以,他在叙述中提到的几个女性都处在“他者”的位置上。她们要么是男人利用的工具,要么是男人供养的花草,唯一可以和梅肯相抗衡的女性彼拉多也被他描写成一条可怕的毒蛇。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梅肯的男性至上主义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种族和阶级压迫的意识,他对妇女的压迫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白人对黑人压迫的延伸。
      有着结实的体格和洪钟样嗓音的梅肯常常会突然发起脾气来。那时便会使他的家庭成员个个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在他和他的妻子说话时,他的每一个字眼都会散发出他对她的仇恨火花。他对女儿们的不满意随时像灰尘一样撒落在她们身上使她们那黄蜡色的皮肤丧失了原有的光泽,把她们原有的女孩子的清脆声咽得暗哑起来。在他那冷峻的目光下,她们过个门槛都会绊跤,会把撒盐的小瓶失手掉到荷包蛋的蛋黄上。她们一天到晚的唯一刺激便是他来破坏她们的体面、才智和自尊。如果没有由他引发的紧张气氛和戏剧性的场面,她们将不知如何是好。当他不在家的时候,他的女儿们低着头伏在血红的绒布上,焦急地等待他的身影的出现。他的妻子,露斯,在每天开始时总被她丈夫的轻蔑吓得默不做声,而在每天结束时又会被她丈夫的轻蔑所镇得手忙脚乱。梅肯・戴德为了惩罚露斯而剥夺她的性生活达数十年之久,所以莫里森在书里把露斯描述成“一位灯塔的看守”,“一名在放风时会不自觉地往天上看看太阳的囚犯”(15页)。在丈夫的压迫下,露斯过着一种生不如死的活死人的生活;她的两个女儿所过的生活也正像她们所做的丝绸玫瑰一样,外表虽然鲜艳,但却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而她们的不幸命运也正是千千万万个黑人妇女命运的缩影。而黑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归根到底是白人对黑人种族压迫的延伸。因为黑人男性不能把自己的满腔仇恨和愤怒发泄到白人身上,所以他们就把这些愤恨都发泄到黑人女性同胞身上。这也是因为黑人男性缺乏种族和阶级意识的结果。
      在《所罗门之歌》中,彼拉多・戴德(Pilate Dead) 是奶娃的姑姑,也是众多女性人物中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她一出生便没有肚脐。“在他们的母亲死后,她是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肌肉的颤动或流淌出来的羊水的压力而从子宫里挣扎着钻出来的。其结果则形成他多年来一向熟知的一件事实―――她的肚皮是很特别的,是和她的后背一样光滑、硬梆,找不到一个肚脐眼的。正因为她没有肚脐,所以人们认为她不是按正常渠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认定她是没有躺卧、漂浮、生长在一个温暖的液囊之中,有一个肌体组织形成的薄薄的管子连结到提供人类所需营养的源头之上的人。”(31 页) 彼拉多光滑的肚皮让我们想起了人类的始祖―夏娃,所以她被认为是伟大母神的化身,具有非凡的能力。而她自己也像她的名字所预示的那样,像是一棵大树一样庇护着自己的民族和民族的历史。莫里森在1989 年的一次访谈中对她赞誉不已,她说那是一位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很大胆,任何东西都不害怕。她物质的东西不多。她会一些维持自己生计的本领。她不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她随时准备奉献几乎是无限的爱。如果你需要她―她会给你,她对自己是谁非常清楚。
      彼拉多是本书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女性。首先,她的名字是一个圣经典故。彼拉多的母亲在生她的时候难产死了。“她父亲由于他妻子的去世而处于神情恍惚和极度悲痛之中,他翻着圣经上的书页,一个字也不认识, 随便选出在他看来像是强劲有力而好看的字。从这个字中他看到一个字母像一棵大树一样凌驾于一行小树之上, 像是庇护着它们。他在一张黄褐色的纸上抄下这组字母,像那些不认识的字一样,一笔一画地抄,然后交给那接生婆。”
      “彼拉多,你写的是彼拉多。”
      “像船上的领航员?”
      “不是,不是船上的领航员,是杀害了耶稣的那个彼拉多。没有比这更不好的名字了。而且她是一个小女孩。” (40页)
      因此, 彼拉多的名字具有十分深刻的寓意。彼拉多正如她的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就像是一棵大树一样庇护着自己的民族。彼拉多确实像柱子一样保护着她的种族,特别是自己民族的妇女,抚慰并缓和她们的苦难。作为一个保护者,她被赋予了男人般的力量。正如奶人所回忆的那样:“她一站起来使他感到很吃惊。她竟和他父亲一样高,头和肩比他还要高一块。她的裙子并不如原来想象的那么长,不过仅仅盖过腿肚子。这时他可以看到她那双没有系鞋带的男人式样的鞋和她那银棕色的脚脖子。”(43 页) 彼拉多的保护作用还体现在她拥有自己的空间―――一个由四棵松树环绕着的、充满阳光的女性空间;在这里彼拉多像一棵大树一样保护着女性空间中的黑人妇女们。同时,她还有自己的语言,因为她本人就是一名布鲁斯歌手,用她那特有的布鲁斯歌曲唱着黑人女性自己的话语。所以在男权的捍卫者梅肯的叙述话语中,彼拉多被描写得既像魔鬼一样令人恐惧,又像蛇一样贪婪、可怕。梅肯对彼拉多的女性话语,特别是彼拉多自己拥有的女性空间感到恐慌,因为彼拉多的种种行为正代表着女性对男性奴役和压迫的反抗,对梅肯所建构的男性空间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在梅肯的眼中,彼拉多就像是一条可怕的毒蛇,而蛇却又恰恰是女性的一个传统象征,它们蜷伏在地下,无论现代文明和工业化(男性文明的象征) 如何推进,如何同她们争夺土地,它们(她们) 还是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土地,正如法国女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为了避免男性习惯性的殖民冲动,她(女性) 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些空间,一份女性自己的领地,这份领地恰恰使男人无法了解她。”而梅肯所说的小蛇长大的故事,也正是当代妇女女权意识不断发展、成熟的结果。再次,她是黑人社区学习传统文化习俗的导师和引路人。正是她指引了奶娃找到梅肯家族的历史,甚至是整个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
      托妮・莫里森的多部作品里出现了纯粹的“女性之家”,这些“没有男人的女人”生活虽然不乏艰辛,但因个性得到了张扬,倒也苦中有乐。莫里森对刚强的黑人妇女表达出由衷的钦佩,她们往往能人所不能。同时,鞭挞了黑人男性。
      
      参考文献:
      1.蒋欣欣: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pp.134-136
      2.龙毛忠:漫漫长路上下求索_从_所罗门之歌_主人公寻根之旅看美国黑人青年的成长[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pp.87-89
      3.吴康茹: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2):pp.121-124
      4.(美)托妮・莫瑞森著、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张艳清, "所有上帝的孩子都得到了翅膀"--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文化母题探索.理论界[J],2005(11):pp.98-111
      6.曾庆元:《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23):p87
      7.[美国]托马斯・ 勒克莱尔,少况译:“ 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

    推荐访问:所罗门 之歌 解读 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