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买卖合同 > 正文

    魂牵梦絮【梦魂长逐漫漫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3 04:35:21 点击:

      杨先生的家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一处闹中取静的院落。很多高大的乔木和草坪,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天气里露出绿意,几株桃花兀自开得正艳。就是在这里,钱钟书先生度过晚年,虽然在生命中最后的岁月,饱受疾病的折磨,但是这段时间是他和杨绛一生中相对安宁和平和的岁月。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在写到这个家时,笔触中流动的切肤之哀,早已不同于《干校六记》中的那种哀而不伤。也是在这里,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日子里,杨先生写了《我们仨》,让无尽的思念和无尽的追忆落纸成文,有个去处……但其实又有谁能真正分担这沉沉的思念和追忆?
      
      老当益壮
      
      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杨先生,看不出是个92岁高龄的老人,一头银丝整齐地别在脑后,简单得体的穿着,她亲切地招呼每一个人,仔细地询问名字,引我们到客厅兼书房的大房间。一张大大的书桌放在窗前一角,上面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些资料和书籍。杨先生说,那是钱先生生前使用的书桌,钱先生去后,杨先生每日就在这里工作。说话间,杨先生坐到桌后,为我们带去的书题字。忽然觉得这是一幅非常眼熟的景象,想起媒体上刊登过钱钟书先生坐在桌前的照片,正是眼前的这幅景象。
      听到我们说,台湾的读者很喜欢这本书,因此获得2003年开卷好书奖。杨先生很高兴地笑了,“我高兴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我们仨》并不是回忆录,我们仨如今只有我一个人了,我只不过想写写自己的悲哀、欢乐,还有思念,而大家喜欢它,我非常高兴,大概因为这种感情是人类共通的。”
      她告诉我们,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先在外面散步,锻炼身体,上午和下午各有两个小时来工作。晚上睡得很晚,有时要看书看到很晚。“现在没有什么写作或是学术上的明确目标,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打扫战场’,把未了的事做好安排,我就完成任务了。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杨先生又说,“我们仨,其实就是朋友的关系吧,三纲五常,所谓‘五常’,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其实哪一样又不是朋友呢?君臣之间,能够达到关系融洽合作愉悦的程度,彼此要相知信任,恰如朋友;父子之间,舐犊情深亲密无间,亦如朋友;兄弟之间,手足情深齐协共进,亦如朋友;夫妻之间,感情深厚,无话不谈,亦是朋友。因此,一切关系到了最后,如果是比较融洽的状态,都应该是朋友的关系。”
      墙上有一张三人合影,恰好就是《我们仨》书中的那一张,杨先生说,那是她和钱先生一生中虽然清苦却快乐的时光,两人风华正茂,当时在沦陷区,生活条件很困难,杨先生说她要为家里的柴米油盐写几个剧本维持生活。
      
      有共识不吵架
      
      在大书桌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副对联,正对着杨先生平时工作的大书桌。上书“一双同梦生花笔;九万培风齐斗楂”,看到我们在研究墙上的对联,杨先生高兴地为我们读了一遍,那是她和钱钟书先生在新婚燕尔之时,石遗老人(陈衍)为他们题写的贺联。这副对联是她近日才整理出来挂在墙上的。杨先生站起身,走到对联前面,一边解释对联的意思,一边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对联上面。
      “您和钱先生真是神仙眷侣啊!”我不由说道,杨先生马上纠正说,“我们不是神仙眷侣。”
      “早年也曾经吵架,但并非因为生活琐事,一般都是因为学术上的分歧。后来觉得为了这个问题吵架不值得,我们就达成了共识,不再为这些问题而争执。”
      “生活上的事情,我们是共同去做的,除了有阿姨帮忙的时期。钱钟书一直都为我做早餐。晚饭我们一般是一起做的。”
      话题转到了女儿钱瑗时,杨先生面露哀色。其实,她说,女儿走得这么早,主要是因为误诊。说起女儿的病情,杨先生的情绪不能平静。白发人送黑发人,痛何如哉!谈到《我们仨》一书中,提到女儿结婚的过程时,为何一笔带过?杨先生说,女儿的婚事确实是双方的父母之间首先达成共识,然后再去劝说儿女们同意。其实,女儿和女婿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他们都喜欢音乐。虽然女儿去了,女婿现在还每天打电话来和杨先生聊天。
      
      健谈《围城》
      
      书房兼会客室的一侧,放着一个书柜,架里摆着钱钟书和杨绛的所有出版作品,包括中文版和外文版。一套《钱钟书集》显然受到主人特别的关爱,它放在一个特制的木质书架内,摆在大书柜的上面。旁边靠着一套《钱钟书手稿集》。杨先生轻轻地拿下其中的一本,铺在书桌上给我们看,“他习惯将想法以及考据都记录在书页上。”书上的空白处几乎都写满了这样的小字。杨先生的指尖在手稿上缓缓地抚摸着,眼神流连着越来越慢。过了很久,她才缓缓地合上手中的书。
      书架里面还有各种《围城》的中文版和外文版,还有国内刚出的中英文对照版,杨先生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她对于字体和封面的意见,并且和国外的英文版比较。于是很自然地聊起了电视剧《围城》,杨绛说,黄蜀芹是个认真的导演,还有那些很优秀的演员,李嫒媛、陈道明、英达、吕丽萍等等,“李媛媛已经去了。”杨先生颇为惋惜的说道,她的苏文岚演得很好。“您最喜欢谁的表演呢?”有人问。杨先生笑着说,“他们都很好。都非常认真。”
      “你们觉得是《围城》的电视剧好,还是书好呢?”杨先生忽然转头问我。我告诉她,书中的精妙细微之处,电视剧其实是无法全然传达的。杨先生点头称是。她还特别提到了电视剧中,女人穿的旗袍,为什么都在腿部的位置有开衩呢?杨先生笑着表示不解,我们那时候穿的旗袍,是绝对没有开衩的,结果现在的电视剧,演到过去的事情,女人的旗袍都是开衩的,而且越来越高,杨先生一边说,一边用手在自己的身上比画着,从膝盖一直到腰上,我们都笑了起来。
      看到我们带来的新版《洗澡》,杨先生非常高兴。《洗澡》是杨绛写于80年代的一部长篇,常被人与其夫婿钱钟书的名作《围城》相提并论。“洗澡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洗脑筋。”杨先生幽默地说――思想改造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的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洗脑筋”。《洗澡》写中国知识分子在三反五反的嘴脸,字里行间透着对世情的了然,却又处处是令人拍案的讽喻:其中写女性对男人的失望,对照《围城》中对女性的挖苦,极为有趣。我暗中想,钱先生的卓越成就对于杨先生不知是动力多些,还是压力多些?“您对自己以前的人生满意吗?”我贸然问道,“人生总有坎坷苦痛,我觉得自己有过很多不快乐……总的来说。烦恼和苦痛要多于决乐。”杨先生说。
      
      依依惜别
      
      记得《我们仨》在大陆出版之后,媒体采访杨先生时,她曾通过媒体告诉大家,不希望有采访和电话叨扰,希望能够省下更多的时间做些事情。来拜访杨先生之前,还有些不安,担心打扰了老人的生活,看来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谈话过程中,杨先生慈爱平和,在话题的间隙,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持续话题,她会善解人意地接下去。想起她过去经常要为钱先生婉拒来访的客人,该是一件很为难的工作吧。与杨先生坐在一起谈话,她会专注地看着你的眼睛倾听或是回答问题,甚至自然地替我将散落的几丝头发拢到耳后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杨绛先生看起来仍然没有倦意的样子,保姆过来催她吃药,并且暗示我们时间太长了,我们只好与杨先生依依惜别。在门口,转头的刹那,看到杨先生一个人孤单地站在门口与我们告别,忽然有些不舍――这么好的一个家,不该只有她一个人……
      (摘自《中国时报》)

    推荐访问:漫漫 梦魂长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