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买卖合同 > 正文

    [杨千的梅花图:从公园谋杀案和其他揭露真相的细节出发] 皇家酒店谋杀案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4 04:51:58 点击:

      我造访杨千工作室时,从一幅作品走向另一幅作品,杨千边走边热情地向我讲解他为哪件作品粉碎了哪种纸张,一幅画作究竟是用粉碎的杂志、报纸还是中国传统宣纸组成,那会有很大区别。在2011年,当时他刚巧从一位书法家同事那里收到一大批传统宣纸,运用到他的有关宋代传统绘画的新画作中。他借此让书法纸张直面中国古代传统遗产中的那些著名图像。2009年,他最早开始用碎纸来创作,一个用大量纸币创作的系列《1001第1-3号》(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利用了自己前些年的图录。他的作品有意要处在不断的转化当中,所以他的看法也总是具有前瞻性。旧作品只是艺术家的经验基础,但是对他的实际反思而言,他并未赋予它们任何重要意义(或至少是有意为之)。旧作品,包括出现过这些作品的图录,被认为属于过去。就图录而言,它们在新作品中以纸屑的形式出现。
      
      可以说,杨千在自己的创作时躁动不安。他每天的精神状态就是在不断形成如何迈向下一步的想法。在平静的时刻,他很难发挥想象,因为他的系统似乎在永久运转,反思着日常生活和媒介的大量问题。他的工作态度非常专业,冷静而高效地反思,好像有人在密切注意着他的工作。令人惊讶的是,当他的作品离开他的工作室时,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冷静高效的”。它们是对当今生活的批判性评说,这些都得以反思,以便形成指向未来的陈述。他的作品成为复杂的想法,展现了艺术家的独特手法。
      杨千用系列作品来创作,他往往用几幅画作或物品来阐述一种想法。创作灵感常常来自于媒介:他拿来一幅图像,开始用多种技巧在上面创作。他想要成为其个人目标的那些作品中,其上述发展大多都关系到技术上的实现,而动机和主题有时保持着一致。类似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杨千在寻找用不同的方式来强调一种想法。
      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来的全部作品中,“古典绘画”的概念一再进入到他的艺术语言当中。2006年形成第一个三维物品和装置时,他仍然刻意绘制其表面,或者借助碎纸的技巧,将它们视为某种“随机拼贴画”。2002年回国后,他形成了自己的双重绘画:这些画作改变着外观,从普通光线下的总体全貌,到紫外线灯光下的细节。将普通灯光切换成紫外光时,细节变得一览无遗,是对它们构成了总体这一状态的一种提示。一些作品显现出不同的面孔,可以解读成不同的人物,而另一个系列则展露了隐藏在总体当中的元素。在开始用纸屑创作时,细节变得更加重要了,杨千利用纸屑将画作搭建成为大型装置作品,就像2009年今日美术馆个展中的《巴别塔》。纸张的聚合物由很多书写文字和色彩组成,这些都影响着最终形成的整体。
      在这些装置作品之后,是另一个大幅作品系 列:《媒体制造》展现了标题中有着一些交流细节或 者封面女郎已被国际上不知名的美女所取代的杂志封面。通过修改杂志原有的外观,杨千引入了不同的视角。与20世纪90年代在纽约时的早期作品类似,当时他在画画的时候用镜子来创作,让观众对哪部分是真实的模特,哪部分是镜子中的映像不明就里,在他的媒介作品中真实部分与编造的部分中间留下了一个灰色地带。《媒体制造》系列中最小的一幅作品是 200x150厘米。通过实施这些非常壮观的大幅作品,通常A4或略大幅面的杂志被放大到了三米,杨千展现出如何将大堆纸屑扩展到智慧和媒体宣传的最大限度。这些作品可以解读成媒体对今天生活施加的影响。
      
      这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用大幅面来创作的综合症,但是在杨千的情形下,这可能更多地是一个原则,通过将细节放大到超大尺寸,进而显示出了预期中的细节。将少许细节放大到巨大的规模,可以解读成杨千作品中的一条原则。与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春光乍泄》(直译《放大》)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片中戴维·海明斯(David Hemmings)扮演了时装摄影师大卫·贝利(David Bailey)这一主要角色,在他刚刚冲洗的一张照片上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将这一细节放大,辨认出公园的一个谋杀现场,他几天前碰巧在公园里拍照。杨千的细节不可能是随机发现的,因为他在寻找细节,将它们挑选出来,成为巨幅作品的起始,但是他又让它们脱离了语境,让它们接受了如安东尼奥尼电影中谋杀现场那样的显著特征。
      
      
      
      在杨千2011年以来一直进行的最新作品中,他借用了传统的图像,例如宋代刻本中的梅花。他仍然用粉碎的杂志来创作,始终致力于带有传统中国图像这一浓厚特征的绘画作品。他放大了图像的细节,通过改造原本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从而改变了其意义。
      身为中国艺术家中的一个例外,杨千的生活中几乎16年是在美国度过的,但他并非无心将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渗透到他的作品中。其他大部分中国艺术家也参与其中,他们的作品往往参照了他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中的某个点。这一点上杨千也不例外,他在国外生活很多年,就像他的很多同事一样。他们大多数在2000年或之后就回到中国,杨千则是在2002年回国。他的最新作品的出现更显突出,利用了上述著名的宋代传统水墨画图像,在画布上用纸屑将细节加以转化,为他所用。某种个人化的特征使得这些作品一眼看去便是百分之百的杨千作品,这种特征即便有出乎意外地与中国有关,始终是“放大”的概念,因为他不满足于使用这些著名的图像本身:他选择了一部分用来放大,就像安东尼奥尼影片中的演员在寻找揭露真相的细节,借此建立一个不同的语境。如同安东尼奥尼照片中的场景在公园里发生着,这些作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境中,但它们都以某种方式从原本的外观中抽离出来:每一个受过学校教育的中国人都熟悉的梅花图像,被转化成杨千的语言,又在当代语境当中得到他的阐释。同样,邻居和居民们所熟悉的树丛,确实与一次谋杀案有关。
      在工作室或者开幕和展览时与杨千共处,显然他难得有哪个时刻头脑中不会同时产生至少两个想法。他是一个从不让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一个主题的人。在杨黎明的工作室里,听着令人印象深刻的高保真音响播放的古典音乐,杨千有了几个好主意,最后将他从扬声器和电缆中获得的图像贴到了微博上,很快就从朋友和粉丝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回复。看到这一切活动,杨千有些坐不住了。有几件作品就是主动基于通过网络的自发交流,例如他在2010年南京双年展上的参展作品,他通过自己在微博上公布了人们对一个问题的反应。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警觉的观察者,在他多元化的作品当中提出的,不仅仅只是揣测。怠惰让一切死亡。

    推荐访问:谋杀案 揭露 梅花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