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电影 > 正文

    隐性不良贷款 [流动性泛滥推高“隐性”不良贷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3 04:52:36 点击:

      最近,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呈加速扩散趋势,这种趋势跟整体经济形势下行有莫大关系,除了地方债务以外,企业应付账款坏账加重,企业间三角债成为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我国企业整体利润率连续10个月下降,特别是一些大型国企和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和资金回笼困难,而一直以来,银行体系对大型国有企业和工业企业贷款规模又特别巨大,这成为不良贷款双升主因。
      但如果从表面数据来看,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甚至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不良贷款率都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中国很大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隐性的,不是我们从账面上能够看到的,比如城投债的问题,很多都没有反映到不良贷款率上,又如企业之间的隐性担保和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隐性担保,也反映不到不良贷款率上,如果把这些算在内的话,我们真实的不良贷款率未必就是现在看到的数据。特别是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如果全口径的不良贷款率包含在内的话,要比现在的数据高很多。其实,我们在2011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接近1%,到今年其实也没有上升得特别快,但现在为什么说不良贷款率扩散呢?我认为很大部分原因是实体经济利润率大幅下滑,出现了大面积经营困难,而不仅仅是因为银行控制风险不力的原因。
      平心而论,对于履行《巴塞尔协议》,中国银行业是比较积极的,所以从拨备指标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银行的准财政性质,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债务货币化,如果未来银行不能保证它的贷款安全,也会出现银行充当准财政职能的陷阱,这会是很大的问题。这样不但会使M2占比越来越高,而且不良贷款率和债务风险也会越来越高,因为杠杆率太高了。
      尽管现在银行的拨备率和存贷比,能够覆盖不良资产反弹的风险,但只是短期能覆盖,从长期来说,未来中国要淘汰大量落后产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很多企业会出现重大经营危机或转型危机。对于金融业来说也是一样,金融一方面要形成自身业务的突破,另一方面要为实体经济转型提供服务。如果转型不过来,就很难跟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那么也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银行目前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短期内有一定的垄断保护,但是未来由国有银行垄断的二元结构一定会打破,由多元化的金融所取代。现在的影子银行,很多人都从风险的角度去解读,而我认为虽然是有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中国金融深化必然经历的过程,未来中国由单一依靠银行融资,会变得越来越多地依靠间接融资,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也包括一些衍生品市场,影子银行如果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多的市场,就会对现有银行形成非常大的冲击。
      对于影子银行,我们目前还疏于监管,未来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创新,包括影子银行的泛滥是重要课题。尽管现在M1、M2的指标没有反弹太高,但实际上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我们已经连续几个月大规模的增长。如果通过窄口径的渠道来分析,现在中国的流动性并不那么过剩,如果从更宽的口径,包括社会融资总量、影子银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流动性是相当充裕的。
      从国际上来说也是一样,如果只看美国的基础货币,包括三轮量化宽松之后,并没有大幅增长,而美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靠的更多的是资本市场,大量的影子银行,美国影子银行已经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所以如果按照传统货币口径M1、M2来衡量的话,可能风险并不大,也反映不出那么大的流动性,但如果看虚拟和隐性的影子银行的流动性,现在全球是相当大的,全球影子银行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67万亿美元,超过了全球的GDP总额。
      所以,不良贷款率只是反映在银行层面,用拨备覆盖没有问题,中国银行业的渠道监管已经比较谨慎、严格,但是看其他虚拟的渠道,国家是否能控制住,这是一个更大层面的问题。现在全球面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流动性过度充裕,而实体经济需求不足,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未能真正流到实体经济当中去,这样就产生虚拟经济资产泡沫。
      要解决虚拟过剩,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大实体经济的需求,流动性才能跟进,跟实体经济的规模相匹配;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的流动性,真正流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就要针对这些需求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包括创立更多的金融机构。比如现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尽管我们的流动性比较宽松,但是小企业还是感觉贷款困难,包括创新的企业和初创的企业,因为风险非常高,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规避或者惜贷的考虑,不可能把中长期贷款贷给他们。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徐伟 采访整理
      杨国英:释放制度红利远比降低红利税重要
      杨国英
      市场呼吁日久的降低股息红利税,日前终于出台,尽管其是以差别化征收的形式—11月16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自2013年1月1日起,对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红利所得按持股时间长短实行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
      “投资者持股超过1年的,股息红利税按股息红利的5%征收;持股1个月至1年的,税负为10%;持股1个月以内的,税负为20%。”—对该政策进行解读,与此前“沪深两市统一按10%的税率征收股息红利税”相比,无疑,该差别化征收政策,不仅可以从结构上为投资者减负,更是变相鼓励上市公司分红之举,还可助推A股市场的长线价值投资。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诸多利好集于一身的股息红利税差别化征收政策推出之后,A股市场并没有结束漫漫熊途,反而持续震荡走低,截至月21日上午,上证指数更是跌破2000点关口。
      A股市场仍然跌跌不休,之所以出乎中小投资者意料之外,从形式上看,是因为该差别化红利税征收政策,仅局限于个人投资者,而持仓量巨大的机构投资者尚未包含在内,但从逻辑链条进行辨析,则更为核心的因素在于,宏观经济面的尚未有效复苏、A股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仍不具备投资价值、以及二次股改仍有完善和落实的必要。
      之于宏观经济面而言,尽管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有企稳迹象,但是,GDP增速仅为7.4%,连续三个季度持续下滑,企业景气指数虽仍高于临界值22.8点,但与二季度相比却下降了4.1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新一轮投资刺激之下,其同比增速虽为21.8%,但仍然呈连续三个季度递减趋势。如此,宏观经济面的尚未有效复苏,对于彷徨观望情绪严重的A股市场,必然会形成结构性反转的强大阻力。   之于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言,尽管与6年前的高点相比,当下A股市场的泡沫化已经大幅消减(上证指数跌幅已高达65%),但是如果仔细核算当下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市盈率和市净值,我们就会发现,当下A股市场不仅股息率仍然低得惊人,而且在去除超大权重的大盘股之后,A股市场90%的上市公司,其市盈率和市净值仍然明显高于其他主要资本市场。财务指标所显示的投资价值仍然偏弱,必然难以驱动教训深刻的中小投资者,再次蜂拥投资A股市场。
      之于二次股改而言,诚然,自郭树清新政以来,证监会对A股的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包括新股发行、鼓励分红、退市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均已推出,但是,事实上其对A股市场的触动并不明显,之所以如此,除上述制度改革,整体仍呈管制特征、而市场化意味偏弱外,其本身仍有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如新股发行制度的推出,虽相对抑制了新股发行价的企高,但却迎来了浙江世宝上市首日大涨600%等闹剧;再如退市制度推出后,虽然短期内打击了业绩不良股票的价格泡沫,但是在部分既得利益群体以重组为名的反击之下,部分业绩不良股票的股价反而呈现出更大幅度的拉升,ST金泰连续12个涨停即是明例;还如针对上市公司分红,证监会推出的“鼓励分红”制度,实质仅具有道德规劝效力,而在系统分红制度尚不健全之下,A股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必将仍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降低股息红利税,与降低交易手续费类似,仅起到调减投资者持有和交易股票成本的作用,但是,这些并不构成当下A股是否已到投资临界点的结构性因素,在我国宏观经济尚未有效复苏、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尚不具备投资价值、以及二次股改成效仍需观察之下,此番差别化调降股息红利税,注定难以起到切实扭转A股市场颓势之效。
      宏观经济面能否“阴转晴”,自然远超出证监会所能主导的范畴。可是,之于当下A股市场而言,我们不仅希望监管部门能对已推出的制度改革,进行全方面的纠错和完善,以使相关改革更具可操作性,我们还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令行禁止,对于部分既得利益群体的变相阻挠行为,鼓足勇气加大打击力度。与此同时,我们更希望监管部门在推动二次股改时,减少行政管制思维,而应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快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释放A股的制度红利。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吉富星:转变政府职能,遏制恶性招商
      吉富星
      据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近日建议,要按照统一市场的方向,严禁各地通过税收奖励或税收返还以及“零地价”拉企业拉项目的做法。应该说,这一建议有助于遏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此类恶性竞争的招商引资行为。事实上,早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就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各种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但从审计署的一份报告显示,接受审计的54个县中有53个县从2008年至2011年出台了221份与国家政策明显相悖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件,以财政支出方式变相减免应征缴的财政性收入70.43亿元,其中2011年变相免征33.36亿元,相当于其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5.81%。多年来这种地方恶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地方政府扮演了多重身份、背后有其复杂的动因。
      从局部视角看,地方政府的“零地价”、“税收减免”付出了较大成本,但并不意味着是“损失”。通过优惠政策、较快时间内导入产业、人口以形成产业聚集、周边土地(尤其是商业、住宅用地)升值,进而带来财政增收、经济增长。这种城市经营理念、良性滚动开发是许多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地方都能成功。事实上,优惠政策大比拼的背后很多情况下留下的多是债台高筑、资源浪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还有可能助长寻租、不法行为。
      从全局来看,各种恶性招商行为总体上是弊大于利,导致了市场失范、不公平竞争,不利于经济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部分优惠政策实际上触及政策红线,与土地、税法、财政等有关法规相悖。同时,就全国而言,并没有大的经济总量变化,但却造成了公共产权收益、财政收入的流失,以及市场不公平竞争。此外,普遍性存在行业准入、经营监管把关不严,甚至将禁止类的项目也纳入优惠范围,加剧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些行为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完善,导致了风险聚集。
      长期以来,招商引资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财政“分灶吃饭”后,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竞争日益加剧。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成为地方领导的主要工作。尤其是对二三线城市、城郊区而言,招商引资演变成了以地价、税收政策为主的“价格战”。珠三角、长三角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大项目引入带来了经济发展、官员升迁的“成功案例”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激励作用。引入大项目迅速改变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普遍财力薄弱的窘境。地方政府的确存在发展经济、解决民生和财政困难的现实需要,但也存在一部分追求GDP和政绩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地方政府主导招商引资活动对推动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部分领域的市场失灵。然而招商引资本质上是市场经济行为,随着市场完善、各项改革深入,政府应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和行政干预中走出来,但配套的制度安排也应随之跟上。
      综上,地方政府热衷招商引资与政府职能以及政绩考核机制、财税体制有关。客观讲,招商引资工作依然重要,但应站在全国大局上进行政府职能再定位和角色转变、制度改革。首先,应严格限制恶性政策优惠行为,在立法基础上实施产业和区域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将土地收入、财税返还等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总体框架内。其次,形成以民生为导向的服务型“有限政府”、新型的政绩考核体系。当前应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招商应服从于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规划布局,剥离过多的经济行为、行政干预,立足于差异化的“软竞争”。最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主线,推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魏武挥:投资微博,阿里意在维持封闭生态
      魏武挥
      11月中旬起有传闻称,阿里将战略投资新浪微博。处于风暴中心的两家公司选择了三缄其口,不承认,亦不否认。种种迹象显示,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已成定局,目前谈判已进入收官阶段,投资规模或将超越传言。对于马云来说,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把大淘宝上的洞补了,以保持大淘宝的封闭状态。很多年以前,淘宝把百度封杀了。如果不是百度被封杀,商家就不会太依赖淘宝。如果能在百度里多做一点SEO(搜索引擎优化),或者是给百度投一点关键字,商家的流量来路就不必太过依赖淘宝。商家对淘宝里的各种活动,或者是广告位的购买、淘宝内部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看得那么重。如果整个大淘宝的生态不再封闭,大淘宝体系的赚钱效率就不会像以往那么高。
      现在很多商家已经注意到微博的能量很大,如果微博本身能够给商家带来流量,那么商家就没有理由太过依赖淘宝,对淘宝的依赖度会持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传闻阿里要封杀美丽说、蘑菇街,这是根本原因。有观点认为,马云入股新浪微博,是其SNS情节所致,淘宝需要社会化转型。其实不然,马云没什么SNS情结,他的逻辑就是什么赚钱做什么。这就像苹果为什么对越狱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越狱等于对苹果的操作系统挖了个洞。阿里的根本问题是要维护大淘宝的封闭性、巩固垄断地位,始终保持内部资源是稀缺的,稀缺就有钱赚。
      阿里入股后,新浪微博的商业出路有两种可能,其一,若干年后,新浪微博就是另一个天涯。影响力很大,也不能说不赚钱,但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一线的公司。其二,新浪微博可能会形成一个商业生态。新浪微博作为独立公司,旗下有一个投资基金,投资一些项目或者公司围绕着新浪微博,以此形成一个小的生态。但是要形成这样的商业生态非常难,关键看运作。在这个生态中,还要处理好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就是开放与封闭。怎么处理自己投资的公司与跟它完全没关系的公司在微博上可能存在的资源争夺,也是非常重要。这条路会很难,但理论上似乎又是通的。这不像微博广告,一定是走不通的。新浪门户本已极度依赖大客户,又何必再让新浪微博这么做呢?新浪微博上所做的一切商业化尝试,微任务、置顶微博这些都是走不通的。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是为了维持大淘宝的封闭生态,新浪微博对它来说只是一个利用,阿里并不是看好微博的广告。其实,阿里并不指望在新浪微博挣钱,只是希望新浪微博不成为它原来业务分流的地方。微博现在已经对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这种威胁不是商业上抢了阿里在电商领域的份额,而是商家跑到微博上去自卖自夸了,已经和淘宝没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赶紧趁现在市场不好出手,新浪微博的估值已从高峰时期的100亿美元回落到现在的20亿-30亿美元。
      现在整个互联网市场低迷,很多公司的估值都低于其真实价值。这个时候去并购的价格力度相对较低,对于有钱的公司来说,现在是收购的好机会。我想未来入股、投资会不断涌现,但是要像阿里巴巴和新浪这样两家大当量级的公司在股权上的合作恐怕不会再有了。
      目前,中国互联网是七雄,百度、阿里、腾讯是前三甲,接下来是新浪、搜狐、网易和盛大。之所以说未来不太可能会有大的股权合作,是因为,直到今天,新浪都不是一家有主的公司,而其他六家公司的创始人至今都还掌控着各自的互联网帝国。在各自体系里,创始人绝不能接受15%-20%的股权被竞争对手控制。新浪和阿里之间是一个价格问题,而其他公司之间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曹国伟是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图谋新浪的发展,所以才有了这次所谓中国最大电商入股中国最大社交媒体的互联网大事件。
      作者系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特约记者 翁一 采访整理

    推荐访问:隐性 流动性 泛滥 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