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电影 > 正文

    解读梅尔•吉布森电影中的基督教思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5:00:27 点击:

    [摘要]梅尔•吉布森执导的三部电影通过显在的与隐喻的耶稣形象展现了基督教思想中的“受难-救赎”意识,虽影片中不乏暴力因子,但呈现出的主人公肉身深受磨难的影像使其最终达到的心灵救赎更具感染力。同时,三部影片还深刻追思了基督教思想中的恶与善的元素,在这二元对峙中,吉布森展现出的是对自由、真理的坚信,并倡导通过彼此相爱这一教义走上神性至善之境,影片极好地诠释了身为天主教徒的梅尔•吉布森对基督教思想的把握。

    [关键词] 梅尔•吉布森 基督教 受难救赎 善恶二元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07

    作为天主教徒,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影片《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与《启示》都体现了他的基督教思想意识。这三部影片中不乏鲜活的暴力镜头,曾引发大规模的影坛争议,但在暴力镜头之下我们解读的却是一个带着受难精神追寻真理的灵魂。吉布森的影片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寓悲情于暴力的影像世界,在夹杂着苦痛的泪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迈着坚定步伐前行的罹难者,正为救赎而甘愿出生入死。

    一、肉身受难与心灵救赎

    在基督教中,耶稣是上帝之子,作为救世主降生到尘世,最终无辜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完成替世人负罪的使命,并于三日后复活新生。“文学中多有虔诚的基督徒或虽不叫基督徒但具有基督拯救世人般的爱的情怀的人物形象,他们虽不具基督之名,但明显的是,他们是耶稣精神的变体,或者说是耶稣精神的象征体。”[1]吉布森所执导的三部电影中,《耶稣受难记》以耶稣为主人公,将记录在圣经中的文字电影化,展示耶稣受难前后的几个小时,《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和《启示》中的虎爪则是以耶稣为原型,体现具有耶稣基督拯救世人般的情怀的人物。这三部影片无论是直接取自《新约》的圣经电影还是体现隐喻耶稣形象的宗教现实题材电影,其中的主人公都可以称作是对“受难——救赎”基督形象的诠释。

    (一)肉身受难之深重

    在表现主人公受难历程时,梅尔•吉布森毫不保留地运用充满暴力因子冲击视觉的影像来展现人物受难之苦痛。两个多小时的《耶稣受难记》直观展示耶稣受到的折磨,罗马兵残暴鞭笞,耶稣血痕累累,皮开肉绽,十字架上铁钉入骨,鲜血溢流。《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浴血奋战,踏着兵士尸体,穿梭在英格兰锋矛利箭中被穿透躯干,行刑台上他被绑在十字架上承受活解人体之痛至死。《启示》中部落争战虎爪之族被血洗,在遭受灭族之灾的悲痛后又被迫背负原木经历重重艰险来到异乡,却被玛雅国王当做牺牲品祭天, 面临被割头肢解剖心的危险,在逃亡过程中,不但有玛雅人穷追不舍,周围也不断有野兽来袭,生存比死亡更艰难。伴随着悲壮的音乐一次次响起,一幕幕血淋淋的镜头将主人公的肉身受难发挥到极致。

    在《新约•约翰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这藉着水和血来的,就是耶稣基督;不是单用水,乃是用水又用血。”[2]血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它令人恐惧,令人敬畏,而水则是温情的洁净之物,它可以洗净罪恶,洗涤心灵,所以《耶稣受难记》中的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受到最后长矛一戳时血水喷涌,华莱士为民族争得自由解放不惜耗费鲜血与汗水,虎爪为一个新的开始抹去血的痕迹擦干被凌辱的泪水,走向新生。他们都经历了被捆绑被押解的厄运,那链条围困了他们的肉体,使得他们失去自由行动并遭到一系列难以躲避的鞭打、羞辱,但他们的灵魂却已超脱,凌驾于肉体之上,所以面对苦难之境,他们默默无言,他们镇定自若,他们忘记了肉体的伤痛,在祭献血与水的过程中,完成对生命的舍弃,实现对灵魂的洗礼,他们的受难也因此具有了意义。

    (二)心灵救赎之永恒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3]在圣经四福音书中都记录了这样一句耶稣亲口所说的话,耶稣降临人间的目的便是背负起十字架,担当起世人的罪孽,走向接近上帝的永恒天堂。耶稣对世人伟大的爱也体现于其受难之深,历程之痛中,以完成对道成肉身的升华。

    在吉布森的导演下,影片中的暴力与伤残不是为刺激观众视觉,震动观众神经,而是沉重地向人们叙述着受难者所付出的血的代价,让人们设身处地的去感知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主人公所承受的受难之重,以此映衬这种为爱舍己精神之伟大,这种精神便是救赎。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着耶稣基督的以受难来救赎的精神,也是领导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淫威的早期先知摩西形象的变体。二者结合,体现基督教救赎教义的核心。

    “我们看到一个最高贵的灵魂,带着强烈的、不可逆转的决心,走向深不可测的危险之中。他决心摧毁现实的地狱,摧毁律法和诫命的统治,解下重轭上的索,让那被压得奄奄一息的人们获得自由。他决心完成这样繁重的使命,完成精神的拯救。”[4]《耶稣受难记》中的耶稣如此,将信、望、爱撒播人间,开启连接上帝与尘世之通途,一身伤痕背起十字架去救赎。在其他影片中我们也看到那具有高贵灵魂的身影,带着一副坚毅的表情,坚定地走向危险的黑暗深渊。《勇敢的心》中华莱士面临杀身之祸毫不退缩,手中一把利剑指向无道的英格兰统治者,引导苏格兰人民英勇反抗,一切皆因胸中有一个坚定的民族信念,有一颗富有生命力的博爱之心。《启示》中玛雅族人在赶着虎爪族回程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女孩,从她的口中,我们可得出虎爪形象的寓意:“当心带来老虎的那个人,他会在泥沼中重生,他将为你们引见的人能够抹灭天空,也能铲平大地,终结你们的世界,他此刻已经在这里了,白昼将会变成黑夜,他会将你们引向灭亡。”这显然是暗示虎爪是与上帝相连,最终引导恶之毁灭,爱之救赎。

    二、恶善二元对峙下的影像世界

    在基督教思想中,天国与地狱,上帝与撒旦,善与恶总是对峙的两级。由于亚当和夏娃违抗上帝的命令,在魔鬼的诱惑下偷吃伊甸园中的禁果,从而使他及他的后人——整个人类堕入一种充满劳苦、遗憾、失望和死亡的生活之中。同时,人类的完美性遭到破坏,染上了容易受诱惑的弱点,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难填之欲,人性恶由此蔓延。而善则为恶的对立极,能够经受住诱惑,走向真理的永恒之光。 善恶二元对立性在吉布森电影中也得到充分的发掘与追思。

    (一)恶之花开放于有罪的心灵

    《受难记》中开场便是在一个明月与乌云明争暗斗的深夜,撒旦在努力瓦解着耶稣对上帝的信仰,并派出蛇来试探耶稣。撒旦代表黑暗,也是恶的源泉,魔鬼的试探是上帝验证信仰者的真心与否的一种方式,对被试探者来说,这是最难克服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便是在撒旦的引诱下失去上帝的庇佑,这也是后来人类完整性缺失的原因。撒旦所到之处,必有恶之花开放。整个罗马城笼罩在恶的阴影中,犹大受到金钱的诱惑为了三十块钱出卖了耶稣,背叛了信仰,祭司们为了虚有的权位害怕自己的统治受到瓦解而要处死耶稣,罗马士兵为了嗜血的个人取乐无辜地毒打犯人,这些在基督教思想中都是恶的表现。在《勇敢的心》中,对恶也进行了深刻的拷问。在华莱士为自由而浴血奋战时,英格兰统治者时时以城池权力相许为诱惑,在华莱士与苏格兰贵族约定好联合抗战时,苏格兰贵族们却不止一次地出卖他,这些贵族是受到诱惑的,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之心驱使了他们的恶行,他们不仅背叛了华莱士,更是背离了民族解放之路。《启示》中族长关于人性欲望之恶有这样一句话:“ 我在人身上看见一个洞, 深得像永远填不饱的肚子, 这个洞就是他的忧愁和欲望之源, 他会不断索取。”在这欲望之洞的吸引下,我们看到玛雅国王杀外族人祭天,虐待奴隶,他们的手段极其残忍,断头剖心,而看台下面则是这些贵族的冷笑与欢呼, “让观众感受到了在毫无人性的罪恶统治之下,晚期的玛雅王朝‘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本质也表征了比疾病更能吞噬生命的是人性罪恶。”[5]

    (二)善至本真自由

    在吉布森影片中,除了对恶的深刻揭露外,主要还是挖掘“善”的内在含义,主人公都是深受磨难,踏着荆棘一路上伤痕累累前行,他们面对的是黑暗,是罪恶,然而他们义无反顾,拒绝世俗利诱。“外在魔鬼的引诱要在个体内心取得实现才是征服,所以,恶魔形象往往都会内化为人心灵中善与恶的冲突。”[6]《受难记》中的耶稣在面临撒旦试探时,他摈弃了人的一面,显示出他神性的一面,他断然拒绝了撒旦的诱惑,果断地杀死撒旦放过来的蛇,即使在他怀疑上帝时,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没有跟从撒旦的指示。耶稣在被残忍鞭打时仍说“我是国王,我的国不在这地上”。一个充满神性的精神王国怎么能够建立在物质的地面上呢?在外在的引诱下,耶稣的心胜利了,他没有被征服,而是以一颗全善的心走向神的怀抱,完成神性的转化。同样地,华莱士对英格兰国王提出的条件不屑一顾,经受住了外在的物质考验,内心不为物质所动,走向一个明知要丧掉肉身也前行的道路。

    精神层面上的自由是人类的本真自由。圣经中说道:“真理使人得自由。”[7]吉布森电影中一个主题便是求得自由。在基督教思想中,耶稣是为引导信徒自由逃离被压迫的苦难而降世,他所作出的行动是为了化解并修正那些错误,扭曲的不自由。耶稣自己说过:“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道路,即引导世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路,真理是化解世人所受到的不自由的支配与奴役,生命则是上帝赐予的存在。这三者在本质上合一,真理使人得自由,生命在于寻找自由真理的道路,最终达到极善的制高点。《耶稣受难记》中,罗马统治腐朽不堪,祭司们失掉了其应有的救赎为善的功能,耶稣为带领世人走上救赎之道而来,这条道便通往真理,是一条反抗压迫走上自由的路。《勇敢的心》则更明显地表现出“自由”这一主题,在鼓舞士气时华莱士喊道 “他们能夺走我们的生命,却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他坚守的这个信念在他生命最后一刻爆发为一声如雷震天的怒吼 ,他为民族解放而战,更是为解救被奴役的心灵而战。《启示》里的虎爪被抓到邢台上时,他的个体意识觉醒了,他要为自由而一搏,不愿沦为牛羊般被当做祭司物品的处境。虽然最后耶稣和华莱士都舍掉了自己的性命,虎爪脱离了凶险之地保全了自我,但影片中的他们都是为自由而战,为真理而搏。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耶稣在对方将刀剑砍过来时仍为将官治好被砍断的耳朵,华莱士在遭受一次贵族们的欺骗时,还是信任他们,他们心中不存在斤斤计较的仇恨,而是正义满胸怀,博爱在心中,达到一种神性至善升华。

    三、结语

    无论是取材于圣经还是历史事件,抑或是虚构的原始社会故事,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罹难者为寻找信仰之光在心灵救赎之路上踏下的深深足迹,这些电影传达的是基督教的爱的意识,是主人公如何在罪恶的环境下体验善,坚持自由、真理,最终升华至神的境界。作为一名天主教徒,他所执导的影片很好的诠释了他心中坚定的信仰。彼此相爱,这是耶稣告诫世人的,也是吉布森电影所要诉说的。

    参考文献

    [1]莫运平:《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第108页。

    [2][3]选自《圣经》“神“版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

    [4]张聪:《<耶稣受难记>—— 一个天主教徒对<圣经>的诠释》;《电影文学》, 2009年第8期

    [5]选自《圣经》“神“版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

    [6]莫运平:《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第132页.

    [7]阎伟:《<启示>:跨越时空的生命思考》;《艺术广角》;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杜秋丽,女,(1987- ),汉族,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比较文学。

    推荐访问:基督教 梅尔 解读 思想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