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电影 > 正文

    早期上海本土电影的发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7:15:07 点击:

    一、电影选择了上海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放映了《水浇园丁》等影片。就在电影公映后不久,便传入了中国。据《申报》刊登的“电影”放映广告中记载,1896年8月11日夜晚,在上海苏州河北的闸北西唐家弄的私家花园徐园内“又一村”的游艺晚会上,法国文化商人放映了《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西方将电影传入中国既有商业上的欲望,也有外交上的考虑。就这样,西方在把电影传入中国的同时,也把一种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一种新的国际文化交流语言带进中国,带进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846年,租界在上海出现,随之,租界内修筑了“界路”和花园里弄,这是上海近代道路建设的开端。此后,填埋城内河道,改建道路又使得上海脱离了原有的江南水乡的面貌,改头换面成现代意义与功能的城市面貌。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从日本将人力车引入上海。1876年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上海第一辆火车随之出现。

    上海城市道路的扩建和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构成了城市内部快节奏,高效运行的体系,和与外部联系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上海第一次被拍摄进电影是1908年意大利人劳罗在上海拍摄的《上海第一辆自行车行驶》和《上海租界各处风光》等新闻与风景短片,恰巧见证了象征城市速度与力量之交响的交通发展与市政建设,以及西方人对这处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东方沃土的猎奇心理。

    城市电力系统于1882年开始供电。城市电力与照明系统的建立为道路交通,商业与工业的运作,城市景观与市民生活等提供了不受白昼之月的信息船体的保障与便利,令夜晚的上海也像白天一样活跃起来。同时,经济的迅速繁荣令清末的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心脏”与工业重镇。“西学东渐”等新观念,新思想得以在上海广泛深入传播。

    上海的城市空间交相传递着中国传统的与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这些饱含并浓缩东西方文化特质的信息,出满了交融并存,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独特韵味和色彩。上海的建筑也成为“摩登”的产物。

    二、制片制度的比较

    (一)制片业的初创

    190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创设,这家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由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投资经营,地点在香港路5号。布拉斯基一边经营电影放映,公映从美国带来的影片,一边拍摄了《不幸儿》等短片。1912年,布拉斯基将公司名称和器材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和另一位美国人萨弗。依什尔对电影很有兴趣,但不知中国国情,就邀当时买办经润三之弟经营三及外甥张石川相助。1913年,张石川和剧作家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筹组新民公司,负责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资金和摄影等则由亚细亚影戏公司提供。新民公司承包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依什尔担任摄影。片长四本,这是主要由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德国胶片来源断绝,加上亚细亚影戏公司基础较弱,资金周转不灵,影片既无法与文明戏市场竞争,更无力进入外资影院与欧美影片竞争,只好关闭,新民公司也就此终结。但是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就在美国商人投资经营的电影公司体制下,悄悄地成长起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等欧洲国家因忙于应付战争,美国影片趁机大量进入上海,取代欧洲影片,垄断上海电影市场。同时,美国制造的电影胶片也取代德国胶片进入上海,这为上海恢复摄制电影提供了条件。1916年,张石川邀集新剧家管海峰等人合作,自筹资金,租用意大利人劳罗的摄影机和摄影场,在徐家汇租地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它是我国第一家独立的华资民营电影制片企业,标志着中国电影自主拍片的第一步。幻仙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根据在上海新舞台轰动一时的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的。由管海峰编剧,张石川导演并参加演出,劳罗任摄影。片长四本。这是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少爷,因吸食鸦片而遭致倾家荡产的社会问题片。影片上映后,很受欢迎。后因经营不善无法继续拍片,幻仙影片公司遂成为拍完一部影片即告歇业的“一片公司”。可见中国上海电影制片业的起步是受到美国的影响之大。

    (二)明星制

    在电影最早的岁月,电影常常被当作一个新奇的玩意而进行广告和推销。然而,为了防止电影演员名气一大,要求高报酬,所以即使当时美国电影公司出售影片也已开始进入商标注册,尽管当时的歌舞杂耍等娱乐界,以及正规的影剧院和歌剧院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明星制度。演员的名字仍然不公布。大约到了1908年和1909年,制片方与演员们签订了更长的合约,观众们在影片中接二连三的看到的同一张脸以后,自发性地表现出对演员的喜爱和热情,还有写信给制片公司要照片,于是制片公司开始为演员取名字,比如常在格里菲斯影片中出现的佛罗伦斯·劳伦斯被称为“比沃女孩”,佛罗伦斯·透娜则被称为“维太女孩”。到了1910年,有些电影公司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开始利用受欢迎的电影明星做宣传。明星们到剧院登台亮相也称为一种常规。尽管一直到1914年,影片还是很少列出演职员表。明星的名字出现在主要面向放映商的宣传广告上。可以说美国的明星制是观众对于电影事业的热情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制片公司利用这一点形成一种宣传电影的模式。

    上海的电影明星时代是更为辉煌的时期,在电影的宣传模式上并不亚于美国,上海借鉴了美国了明星宣传影片等做法,但同时也不失自己本土的创新。其中,20世纪30年代初,《明星日报》发起了“电影皇后”的选举,蝴蝶当选为我国第一位“电影皇后”。所谓“电影女明星选举”是“新世界”举办的电影博览会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关于这次活动的宗旨,“新世界”在发布的《电影博览会章程》中称;“提倡电影事业,联合各公司出品,作大规模之宣传,裨发挥互助之精神。”具体内容是:“联合海上三十五家影片公司,选择新产品,分期开映,每天准映6大巨片,珠联璧合,斗异争奇,开海上影戏未有之奇观。”“新世界”为了扩大这次活动的影响,占课了一系列宣传攻势,除在《申报》,《新闻报》上大作广告外,还出版了5期《电影博览会特号》,在其中陈列了影片举着和明星海报。

    三、早期上海类型电影的起步

    ——和而不同

    (一)剧情片

    在20世纪初,所谓的“剧情影片”(feature)仅仅意味着可以在广告中特别推荐的影片。在美国电影的早期,当时单本长度的影片被视为常规影片,“剧情影片”一词也有同样的意思。但是“剧情影片”这个词,逐渐地开始于所谓“较长的影片”的意思联系起来。1909年,一些美国的制片公司开始拍摄多本影片(multi-reel films)。因为电影专利公司之苛刻的发行制度只允许单本影片上映,因而这些较长的影片只能一周放映其中的一部分。例如,维太格拉夫公司约在1909年底至1910年初拍摄的《摩西的一生》以五本的影片分别出售。当然,一旦五本全部售出,放映商就可以选择把它们一起放映。较长的影片常常持续以每周放映部分的方式放映。

    三年之后的上海,1913夏秋之交,新剧评论家郑正秋和酷爱戏剧的洋行职员张石川冒着失败的风险,向亚细亚公司承包,自组公司,自编自导,找来文明戏演员,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拍摄成抨击封建婚姻的《难夫难妻》,与记录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同时公映,成为我国第一部故事片。但是距离美国的“剧情影片”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拍摄长故事片条件已趋成熟,上海成立了中国影戏研究社,上海影戏公司以及新亚影片公司,初步掌握了电影特性的中国电影的早期拓荒者们,在上海开始试制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参照美国对于“剧情片”的定义,中国的长故事片也是“剧情片”的范畴。

    从1921年到1922年间,上海开始摄制的的第一批中国长故事片,它们是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的《阎瑞生》,上海影戏公司摄制的《海誓》,新亚影戏公司摄制的《红粉骷髅》,已基本符合现代故事片长度。

    影片《阎瑞生》的成功,歧义是打破常规。它的演员不是文明戏的演员,而是选用非职业演员来扮演影片中的角色。这些没有演过戏的信任,都是影片中人物的好友或姐妹,他们熟悉角色,演起来唯妙唯俏。其二是男女同台,男女合演,这在当时封建势力尚盛,男女授受不亲的情况下,突破这一禁锢,没有强大的勇气是很难最到的。正是因为男女同台合影,使影片中的人物和造型和表演,更接近现实生活,更加逼真可信。其三,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舞台剧模式的影响,大量采用外景,拍摄中运用推、拉、摇、移、特写等多种技巧。

    (二)武侠片

    说起美国的武侠片,有据可循的是1919年道格拉斯·范朋克在联美创立以后,从喜剧转向更加雄心勃勃的古装片《佐罗的标记》(The Mark of Zorro,1920,佛瑞德·尼布洛Fred Niblo导演,有名《侠盗查禄》。这是一部有着程式化的浪漫情节,决斗和惊险特技的影片。在《佐罗的标记》大获成功的鼓舞下,范朋克很快放弃了喜剧片而出演一些从文学著作改编的古装片,比如《三个火枪手》《巴格达窃贼》等。

    当时上海新剧团体虽多,然都依附于各游戏场,唯独笑舞台成为推销文化商品的娱乐市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武侠片第一人天一影片公司创办人邵醉翁当时见但杜宇成立上海影戏公司,知道拍电影能赚钱,他于是去探听和理解美国制作电影和布置发行渠道的种种方法,等到郑正秋和张石川合办明星影片公司,香港的黎民伟也到上海来办民新公司,他就与明星和明星鼎足三分,可是他懂得拍电影要资金足,出品影片要有市场。美国八大公司在上海都有电影院,这是推销影片的重要渠道。他深知只有做到题材风格不同,才有可能在电影市场有自己的优势脱颖而出,还必须把影片推销到海外争取华侨观众。

    当时美国电影来华放映,除了滑稽片,就是武侠片。邵醉翁与高梨痕和邵村人编剧,导演了《女侠李飞飞》,这是中国武侠片的始作,其他各影片公司也各有其制片方针,不敢轻易尝试。上海影戏公司的但杜宇,有殷明珠这位美丽女明星“叫座”,自编自导《西游记》里的《盘丝洞》。影片中的妖女跳舞,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出现舞蹈场面,影片中的孙悟空的开打与《女侠李飞飞》不同的利用了摄影特技。其他公司见武侠题材能吸引观众,也纷纷效仿。如民新的《绿林红粉》《五女复仇》。

    其中暨南影片公司,专拍武侠片,作品有《嘉兴八美图》《狄青大闹万花楼》《火烧青龙寺》《情天奇侠》等。正当上海电影流行武侠片之际,明星公司因制片方针过于偏重改革社会,教化民众的严肃主题和鸳鸯蝴蝶派才子佳人的婚恋故事,由于过于单调乏味,公司陷入了亏损的窘境。张石川提出,要求主张拍摄“正剧长片”,为了观众的喜爱和电影市场需要,立即动手改编《江湖奇侠传》,诞生了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共18集,成为中国第一个系列武侠片。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武侠片所以会在20年代后期风行一时,有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邪恶压正,正气不抬头。人民期望有人仗义扶正,而侠行义举一直是中国兴盛不衰的民间文学传统,也是平民百姓在不平社会中的抵抗心理和感情寄托。侠义精神和神化了的侠客始终是人民的崇拜者。人的本性也有英雄主义的除暴安良的期盼;再有当时外辱内乱的环境,激起了人民的尚武精神。

    (三)美国的喜剧上海的滑稽

    好莱坞自从剧情长片成为标准的电影类型之后,剧情长片通常有喜剧,新闻片和短剧影片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制片人兼导演麦克·森尼特为首的金石公司(Key stone),主要拍摄打闹喜剧类型的影片。森尼特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快速动作镜头,充满嬉笑的追逐打闹。他的属下包括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本·透平(Ben Turpin),以及梅宝·诺曼(Mabel Normand)等。

    其中对中国喜剧影响较大的要数卓别林。卓别林的喜剧风格以他在片中使用不适当的道具而产生的滑稽感而闻名。如在《当铺》中,他为估价手表的价格看似在听手表的声音而实际上却是在听听诊器的声响。他的机巧敏捷也促动他在影片中充满精心设计的,几乎舞蹈化的打斗,追逐或阴差阳错的场面,如在《溜冰场》中,卓别林穿着溜冰鞋搞非常惊险的恶作剧的场面。在他的一些作品如《流浪汉》和《移民》等影片中,卓别林把一种往常打闹喜剧影片从未有过的痛苦和酸楚的风格元素引入电影。卓别林的“小流浪汉”以他独特的高帽,手杖和特大号皮鞋和造型,很快就引得了全世界广大观众的认可。

    1922年明星公司的张石川认为美国电影在上海放映有风景片,纪录片,武侠片和滑稽片,最受观众喜爱的是由卓别林主演的滑稽片。所以决定在明星公司开创之初,先拍三部滑稽片:《滑稽大王游华记》《掷果缘》《大闹怪剧场》。

    其中《滑稽大王游华记》的编剧郑正秋。当时他决定编写一部既借卓别林的名望又与上海滩有关的滑稽片。可是无法请到卓别林来拍戏,就设计一段情节:有个洋人,打扮成卓别林的形象,冒充卓别林到上海来“白相”,出足洋相,造成很多笑料。郑正秋自演“向导”,陪伴冒牌卓别林游玩。扮演冒牌卓别林的是李却,曾经在马戏团里扮演卓别林的小丑,他和郑正秋搭档合演,临场发挥,笑话百出。《滑稽大王游华记》是中国第一部滑稽片,使中国观众第一次在中国电影里看到外国滑稽明星“卓别林”。也开创了中国喜剧电影的一个先河。

    (四)歌舞片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片中,歌舞片仅次于滑稽片和武侠片,因为更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影片中男女主角美妙的歌声和艳丽的舞蹈场面容易吸引观众。歌舞片不单有歌舞,也必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将歌曲溶入故事中,成为情节的主要部分。

    1926年,《字林西报》上刊登:美国好莱坞拍摄有声歌舞片《爵士歌王》,故事主要叙述了一个专门扮演“黑人”角色的亚尔·乔生,从百老汇舞台到好莱坞银幕,成名成家;但他不忘培养他的恩师和故乡。导演是阿尔弗里·戈里,饰演乔生的是美国爵士歌王里埃·派克斯。整个影片洋溢着美妙动听的爵士音乐和欢乐轻快的歌声。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第一部有声片——华纳兄弟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诞生的一年,它恰好也是好莱坞的第一部歌舞片,它预示着歌舞片电影许多重要的方面。这种类型与明星制极为重要的联系,在这里就已经开始了(艾尔·乔森[Al Jolson]饰演领唱者),表演者通过直接面对摄影机/观众说话的方式引发观众投入的潜能,也源自于此。正如影片名所暗示的,这种类型与比如爵士和摇摆舞等通俗音乐形式发展了极为重要的关系。

    《爵士歌王》在上海放映后,接着又公映了美国歌舞明星希佛莱与麦唐娜主演的《璇公艳史》影片中,那首名为“Love Parade”的歌曲,从银幕里播出后,传遍全上海,人人学唱。以前,上海又百代公司录制的外国歌曲,如"Rio Rita"等唱片。上海的几位电影导演以及影片公司的老板,看到那些美国音乐歌唱片后,当然更为兴奋和焦急。可是此时的中国的电影还处于无声片阶段,观众只能在影片里看到演员的舞蹈动作,听不见歌声。美国的好莱坞虽然已经发明了无声变有声,科学落后的中国当时还不可能实现。

    1927年长城画片公司和民新制片公司的编导孙瑜从美国留学回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编剧,又入纽约摄影学校学习,最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多次去好莱坞参观和见习,对电影的各方面知识都了解。他看到过好莱坞在拍默片时,如何利用蜡盘发音。他查阅从美国带回的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亲自动手,使《野草闲花》能发出歌声。这是中国第一部无声片的歌舞场面和电影歌曲。随后,天一公司于1931年开始拍有声片,第一部是宣景琳的《歌场春色》。第二年,邵醉翁决定拍摄歌舞片《芭蕉叶上诗》,请上海最早创办明月歌舞社的黎锦晖任编剧,导演李萍倩。影片的水准不能与美国的歌舞片相提并论,但是这毕竟是中国第一部歌舞片,开创了中国电影歌舞片类型的先例。

    (作者简介:柴文瑶,上海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上海 本土 发展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