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电影 > 正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4 04:46:22 点击:

      摘 要:本文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艺术理论的起源出发,主要阐述了其美学内涵和辩证关系,强调用意象之形,意象之色彩等,表现创作主体对世界的认知。揭示了创作过程是一个物我交融的过程,深刻阐释了这一理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深远影响和命题意义。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29-01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思想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生
      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画家一直在探讨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并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艺术理论。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以来,师法造化一直是创作实践的主流。“心师造化”是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主张,实际上便是“立万象于胸怀”。
      到了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阐述了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之间的内在要求。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的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造化”指的是客体,即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心源”指的是主体,即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总体来讲是把艺术家对自然物象这种绘画客体与艺术家本身的主体情思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倡导人们要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要师法自然。画家要深入自然,深人生活,体会自然界的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心思”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前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后者是艺术的根本准则。
      “外师造化” 是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从客观现实中汲取的创作素材,通过整理和提炼,并且溶入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强调了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造化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客观物象,造化既包括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生活过程中接触的人文环境。这些都通过眼睛立于胸中,心通过客观事物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使万物渗透到画家的意识,情绪,以手偶得。
      “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中得心源”之“心”就是思,要求作者择选取舍自然景物,考虑到整体布局,反复推敲的作画。荆浩认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感物。”这句话是对“思”进行全面思考的方法,要求作者能从繁琐的物象中求规律,将复杂之形体进行主观归纳,伴以情感、兴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创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三、以郑板桥的《竹》为例,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郑板桥作品中描绘出的竹子的美,虽然是来源于现实中的竹子,但又脱离了现实中的物象,是作者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精神表现。他在作品中的一首题画诗中提到四种竹子:“园中之竹”是园林中的竹子,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直接看到的、观察到的竹子,虽然经过了眼睛的改造,但基本上仍然是现实中竹子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则是画家在头脑中经过艺术加工以后而形成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即是创作完成后的作品。画家运用笔墨在纸张上所表达出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时,舍去了一切与美无关的枝节,使画家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得到了强化和改造。于是“手中之竹”比起园中之竹的美,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也更加完美。因此,郑板桥继承和借鉴了前人的成功经验,真实流露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其人格写照。他不像当时“正统”画派那样通过临摹前人的画,搬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而是善于把握住客观事物本质的东西通过自己独立的思想性格,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他的绘画艺术成功的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有机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创新了绘画传统,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将“造化”与“心源”完美结合,诞生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艺术家进行创作,必须能够认真观察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各种表象和无限的变化,但反映了自然界并不一定就等同于艺术创作,如何能够反映出自然世界真实的本质特征,如何能够真实确切地表达出艺术家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感受、情绪和态度,如何能够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仅仅依靠机械地模拟临摹是远远不够的。单纯化的自然形态或是单纯化的心理感受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很难具备独立的意义;而与此相对应,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将人的心理感受物化,又将自然界幻化成为主观意识的媒介。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抽离自然物象的依据,也是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心理基础。艺术形象既源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又融合了艺术家的主体思想情绪,它的创造需要造化与心源的相互作用和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推荐访问:造化 中得